第47頁
飽經滄桑、深沉凝重。杜山相信自己接快門的感覺,他已經準確地找到了胡耀邦的“性格經脈”,因而內心充滿藝術家完成作品時的那種欣喜與快樂。
可是,杜山哪裡知道,不幸的人體密碼已經編排了胡耀邦最後的日程:3天後,1989年4月9日,在懷仁堂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胡耀邦突然倒下,他痛苦’11緊閉雙眼。
本來並不嚴重的心臟病突然嚴重地爆發了,病魔像一隻巨大的手死死捏住他的心……時間一點點地過去,醫護人員日以繼夜地搶救,希望一顆大面積壞死的心臟能在死神的手裡起死回生。
奇蹟有時會出現,哪怕只是曇花一現,同樣能給人帶來喜悅和希望。幾天後,胡耀邦的病情終於控制住了。
1989年4月15日, 胡耀邦匆匆地走了,杜山連夜趕製出照片,李昭看見那張西裝彩照說,這張最像耀邦;申央同意使用彩色照片作為遺像。
胡耀邦4月9日發病時,杜山正好從中南海西門進去,路過懷仁堂時,發現很寬的路面被擠塞得水泄不通。他們的車子只好掉頭出去,從另一個門進去。當時他沒有意識到已經發生了嚴重的事情,還以為是開什麼大的會議,要不就是汽車拋錨,堵車了,儘管後一種可能足以成為警衛局的大事故。善良的人寧願猜測是車禍也不願猜測是人禍。
到了中南海畫委會的樓里,他才知道胡耀邦在懷仁堂突發心臟病,正在搶救。他著實嚇了一跳,這怎麼可能?愣怔了一會,他猛然掉頭往樓下跑,二話沒說,叫上車就回家,他拿出留有胡耀邦身影的照相機,不顧機子裡的膠捲大半還沒照,嘩嘩倒了出來,送到圖片社沖洗,他要親手將照片送到胡耀邦的床頭,不然會成為他永遠的遺憾!
照片很快就出來了,杜山的眼眶紅了,照片上的胡耀邦注視著他,那執著的眼神,那飽經滄桑的面容和深沉的目光竟是這樣逼真地寫在他沉靜的臉龐上。照片拍得非常成功,他落下了半顆心。可是另半顆心仍然懸著,胡耀邦還沒有脫離危險。
好容易捱到12日,胡耀邦的病情終於控制住了。但是還不能起床活動。杜山聽到這個消息,心裡踏實多了,準備等胡耀邦病情再好一些,就將照片送給他。那幾天,也不知什麼原因,杜山似乎有點魂不守舍,他總是打聽著耀邦的消息,希望早一點再見到他。
15日,不幸的消息傳來,胡耀邦因心臟病再次復發,與世長辭。
胡宅承受著巨大的不幸,也承接著全國人民深切的愛戴和哀思。“公生明,廉生威。”工人、農民、軍人、學生懷著悲痛的心情,自發自覺絡繹不絕地來到胡耀邦家,在前院的靈堂前,對著耀邦同志遺像深深鞠上一躬。
杜山忍著悲痛,一種失去有思於己的親朋好友的悲痛;帶著遺憾,一種成功在即卻而突然失去的遺憾, 連夜將胡耀邦穿中山裝和西裝的照片各放大24英寸,4月17日上午他和中國圖片社的副總經理一同來到胡耀邦家。李昭含著淚,顫抖著雙手接過胡耀邦的照片,她看見耀邦穿西裝的照片,兩行清淚又涌了出來,只哽咽了一聲:一這張最像他……”就再也說不下去了,淚水無聲地落在照片上,旁邊的親屬們也抑制不住淚水,陣陣悲泣聲令人心碎。李昭止住淚,說:“這張照片最像耀邦同志,我們家屬建議耀邦追悼會上的遺像用這張!”她的建議立即得到其他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的贊同。
後來,經過中共中央研究,同意了李昭和親屬們的意見。胡耀邦的巨幅遺像連夜製作。
這是中國領導人第一次使用彩色照片作為遺像,而且是室外拍攝的自然照。
4月22日,胡耀邦同志的追悼會在人民
大會堂舉行,追悼會莊嚴肅穆,鄧小平等大多數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參加了追悼會。
“30歲,你們就祝壽啊?”迴蕩耳際。轉眼迎來了40歲。胡耀邦英靈已經溶進共青城年輕的生命里。
江西共青城是中國人熟知的地方,如今經過40年的雪雨風霜,經過兩代“共青”人的辛勤創業,將沉寂千年的無人居住的荒灘變成了泱泱10萬人口;擁有Ic億固定資產;集工業和農業為一體的新興城市。
年輕的共青城好比不帶修飾,最純淨的風一般,沒有什麼可憂心,沒有什麼可緊張,許多城市特有的痼疾在這裡是不存在的,這裡充滿了年輕城市的勃勃生機。
這清澈明淨的天宇間,迴蕩著一個清澈明淨的名字——胡耀邦。
胡耀邦和共青城那份獨特的關係,令人動情。他親臨共青城只有兩次,一次是1955年11月29日,另一次是 1984年 12月 4日。可對於“共青”人來說意義絕非一般。
胡耀邦當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他到江西考察工作時,聽說有98名上海志願來開墾的知識青年,在德安縣東南的荒灘上成立了共青墾殖場。他立即趕往德安縣,那時通往德安的鐵路還沒有正式通車,他坐著鐵軌壓道車,一路寒風,一路顛簸,走走停停,用了大半天時間才走完 110公里,來到了德安縣,然後又徒步十多公里,來到了鄱陽湖畔,那個只有98口人,全部資產不過幾樣簡單農具和剛剛搭起的茅草棚。
這些知青離開繁華的大上海才40天。
40天前,大家唱著嘹亮歌聲,來到千年沉寂的荒灘時,都驚呆了。神州大地上,竟然有如此不毛之地!荒原土崗荊棘叢生,野獸出沒,蘆葦密布的灘地上,釘螺遍地,血吸蟲肆虐,人跡罕見。僅僅用豪言壯語,用革命熱情去面對荒涼貧窮,面對如此惡劣的生存空間是遠遠不夠的。無法預料和想像的困難如同大山一樣朝他們沉沉地壓來,是咬牙堅持下去還是捲起背包回家2成為許多人激烈鬥爭的心病。
這時,胡耀邦成為第一個看望他們關懷他們的中央領導人,他到達的第一天起,便和大家形影不離,一同住窩棚,一同喝稀飯,一同出謀劃策,制定了一系列種植計劃,這裡水多,適合種植水稻,乾旱季節分明,也適合種植棉花,廣大湖面最適宜發展漁業和水禽,直到今天,這裡拳頭“品便是水上驕子——鴨子的傑作“鴨鴨”牌羽絨衫。
幾天幾夜,胡耀邦和大家一筆一筆地算帳,直到算出大家的希望,算出共青社的明天。他和98名墾殖隊員才松下一口氣!
用自身的力量戰勝困難,度過難關,是一種征服!一種快樂!在艱難處境中得到領導的支持和關心,則是獲得這種征服和快樂的力量所在!這是那個年代的中國青年共同的人生經歷。
身為青年領袖的胡耀邦,在和農墾知青交往中,就顯示了他踏實的工作作風和有膽有識的魄力。回顧胡耀邦60多年的革命生涯,概括一個字——實!共青城就是他這個“實”字的結晶,有力的見證。
40年成就展覽會上, 陳列了胡耀邦3次為共青城題字手跡,其中1955年最早的一次題字,字體有點奇怪,筆畫很粗,不像毛筆寫的。
於是,又一個細節顯示出歷史面目:胡耀邦離開這98名農墾戰士時,大家依依不捨,讓他為新生的共青墾殖隊題個字。胡耀邦答應了,可是大家居住的茅草棚里卻找不到一支毛筆。胡耀邦想想,就因地制宜,用山竹枝纏裹棉團,蘸著墨水寫下了“共青社”三個大字。
可是,杜山哪裡知道,不幸的人體密碼已經編排了胡耀邦最後的日程:3天後,1989年4月9日,在懷仁堂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胡耀邦突然倒下,他痛苦’11緊閉雙眼。
本來並不嚴重的心臟病突然嚴重地爆發了,病魔像一隻巨大的手死死捏住他的心……時間一點點地過去,醫護人員日以繼夜地搶救,希望一顆大面積壞死的心臟能在死神的手裡起死回生。
奇蹟有時會出現,哪怕只是曇花一現,同樣能給人帶來喜悅和希望。幾天後,胡耀邦的病情終於控制住了。
1989年4月15日, 胡耀邦匆匆地走了,杜山連夜趕製出照片,李昭看見那張西裝彩照說,這張最像耀邦;申央同意使用彩色照片作為遺像。
胡耀邦4月9日發病時,杜山正好從中南海西門進去,路過懷仁堂時,發現很寬的路面被擠塞得水泄不通。他們的車子只好掉頭出去,從另一個門進去。當時他沒有意識到已經發生了嚴重的事情,還以為是開什麼大的會議,要不就是汽車拋錨,堵車了,儘管後一種可能足以成為警衛局的大事故。善良的人寧願猜測是車禍也不願猜測是人禍。
到了中南海畫委會的樓里,他才知道胡耀邦在懷仁堂突發心臟病,正在搶救。他著實嚇了一跳,這怎麼可能?愣怔了一會,他猛然掉頭往樓下跑,二話沒說,叫上車就回家,他拿出留有胡耀邦身影的照相機,不顧機子裡的膠捲大半還沒照,嘩嘩倒了出來,送到圖片社沖洗,他要親手將照片送到胡耀邦的床頭,不然會成為他永遠的遺憾!
照片很快就出來了,杜山的眼眶紅了,照片上的胡耀邦注視著他,那執著的眼神,那飽經滄桑的面容和深沉的目光竟是這樣逼真地寫在他沉靜的臉龐上。照片拍得非常成功,他落下了半顆心。可是另半顆心仍然懸著,胡耀邦還沒有脫離危險。
好容易捱到12日,胡耀邦的病情終於控制住了。但是還不能起床活動。杜山聽到這個消息,心裡踏實多了,準備等胡耀邦病情再好一些,就將照片送給他。那幾天,也不知什麼原因,杜山似乎有點魂不守舍,他總是打聽著耀邦的消息,希望早一點再見到他。
15日,不幸的消息傳來,胡耀邦因心臟病再次復發,與世長辭。
胡宅承受著巨大的不幸,也承接著全國人民深切的愛戴和哀思。“公生明,廉生威。”工人、農民、軍人、學生懷著悲痛的心情,自發自覺絡繹不絕地來到胡耀邦家,在前院的靈堂前,對著耀邦同志遺像深深鞠上一躬。
杜山忍著悲痛,一種失去有思於己的親朋好友的悲痛;帶著遺憾,一種成功在即卻而突然失去的遺憾, 連夜將胡耀邦穿中山裝和西裝的照片各放大24英寸,4月17日上午他和中國圖片社的副總經理一同來到胡耀邦家。李昭含著淚,顫抖著雙手接過胡耀邦的照片,她看見耀邦穿西裝的照片,兩行清淚又涌了出來,只哽咽了一聲:一這張最像他……”就再也說不下去了,淚水無聲地落在照片上,旁邊的親屬們也抑制不住淚水,陣陣悲泣聲令人心碎。李昭止住淚,說:“這張照片最像耀邦同志,我們家屬建議耀邦追悼會上的遺像用這張!”她的建議立即得到其他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的贊同。
後來,經過中共中央研究,同意了李昭和親屬們的意見。胡耀邦的巨幅遺像連夜製作。
這是中國領導人第一次使用彩色照片作為遺像,而且是室外拍攝的自然照。
4月22日,胡耀邦同志的追悼會在人民
大會堂舉行,追悼會莊嚴肅穆,鄧小平等大多數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參加了追悼會。
“30歲,你們就祝壽啊?”迴蕩耳際。轉眼迎來了40歲。胡耀邦英靈已經溶進共青城年輕的生命里。
江西共青城是中國人熟知的地方,如今經過40年的雪雨風霜,經過兩代“共青”人的辛勤創業,將沉寂千年的無人居住的荒灘變成了泱泱10萬人口;擁有Ic億固定資產;集工業和農業為一體的新興城市。
年輕的共青城好比不帶修飾,最純淨的風一般,沒有什麼可憂心,沒有什麼可緊張,許多城市特有的痼疾在這裡是不存在的,這裡充滿了年輕城市的勃勃生機。
這清澈明淨的天宇間,迴蕩著一個清澈明淨的名字——胡耀邦。
胡耀邦和共青城那份獨特的關係,令人動情。他親臨共青城只有兩次,一次是1955年11月29日,另一次是 1984年 12月 4日。可對於“共青”人來說意義絕非一般。
胡耀邦當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他到江西考察工作時,聽說有98名上海志願來開墾的知識青年,在德安縣東南的荒灘上成立了共青墾殖場。他立即趕往德安縣,那時通往德安的鐵路還沒有正式通車,他坐著鐵軌壓道車,一路寒風,一路顛簸,走走停停,用了大半天時間才走完 110公里,來到了德安縣,然後又徒步十多公里,來到了鄱陽湖畔,那個只有98口人,全部資產不過幾樣簡單農具和剛剛搭起的茅草棚。
這些知青離開繁華的大上海才40天。
40天前,大家唱著嘹亮歌聲,來到千年沉寂的荒灘時,都驚呆了。神州大地上,竟然有如此不毛之地!荒原土崗荊棘叢生,野獸出沒,蘆葦密布的灘地上,釘螺遍地,血吸蟲肆虐,人跡罕見。僅僅用豪言壯語,用革命熱情去面對荒涼貧窮,面對如此惡劣的生存空間是遠遠不夠的。無法預料和想像的困難如同大山一樣朝他們沉沉地壓來,是咬牙堅持下去還是捲起背包回家2成為許多人激烈鬥爭的心病。
這時,胡耀邦成為第一個看望他們關懷他們的中央領導人,他到達的第一天起,便和大家形影不離,一同住窩棚,一同喝稀飯,一同出謀劃策,制定了一系列種植計劃,這裡水多,適合種植水稻,乾旱季節分明,也適合種植棉花,廣大湖面最適宜發展漁業和水禽,直到今天,這裡拳頭“品便是水上驕子——鴨子的傑作“鴨鴨”牌羽絨衫。
幾天幾夜,胡耀邦和大家一筆一筆地算帳,直到算出大家的希望,算出共青社的明天。他和98名墾殖隊員才松下一口氣!
用自身的力量戰勝困難,度過難關,是一種征服!一種快樂!在艱難處境中得到領導的支持和關心,則是獲得這種征服和快樂的力量所在!這是那個年代的中國青年共同的人生經歷。
身為青年領袖的胡耀邦,在和農墾知青交往中,就顯示了他踏實的工作作風和有膽有識的魄力。回顧胡耀邦60多年的革命生涯,概括一個字——實!共青城就是他這個“實”字的結晶,有力的見證。
40年成就展覽會上, 陳列了胡耀邦3次為共青城題字手跡,其中1955年最早的一次題字,字體有點奇怪,筆畫很粗,不像毛筆寫的。
於是,又一個細節顯示出歷史面目:胡耀邦離開這98名農墾戰士時,大家依依不捨,讓他為新生的共青墾殖隊題個字。胡耀邦答應了,可是大家居住的茅草棚里卻找不到一支毛筆。胡耀邦想想,就因地制宜,用山竹枝纏裹棉團,蘸著墨水寫下了“共青社”三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