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說這門非同一般,不僅僅因為它突兀地鑿開在紅牆上,還因為它能通到前總書記胡耀邦最後歲月的住宅。
胡耀邦原來居住在北京東城區王府井北面富強胡同6號, 那是清末一個太監所住的宅院;80年代初搬到了緊靠中南海東門一個胡同里和紅牆緊貼的普通四合院,當了黨中央的總書記後,他沒有搬進中南海里,為了工作方便,他因地制宜地在紅牆上開個門,這個門可以直接通進他居住的後院。這樣一來,他家的後門和中南海連通,而前門一如既往開向平民百姓居住的胡同。
曾經人進人出、忽啟忽合的門扉如今緊緊地關閉,高高的灰色石台也顯得冷冷清清的。依然鮮亮的紅門被長長的紅牆環圍著,被歲月吹拂著,卻失去了往日的火紅和繁忙。杜山每次從門前走過,心頭就被逝去的歲月拉扯一次。他熟悉這扇門,也喜愛這扇門,但又害怕看見這扇門。
1989年4月6日,胡耀邦第一次為攝影作品集題寫書名,一連寫了六七張。
60年代,專為中央領導人拍攝新聞照片的攝影記者杜山,鏡頭裡留下過不少胡耀邦年輕、矯健、充滿活力的身影。那時胡耀邦是團中央書記,攝影師的鏡頭沒能過地捕捉他個人多姿的神韻。1982年胡耀邦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時,杜山又因為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原因,離開了工作16年的中南海。他的鏡頭和耀邦多次失之交臂。直到1989年,胡耀邦已經離開了總書記的崗位,杜山也卸去了中國圖片社副總經理的頭銜,離休了。正值春暖花開的季節,杜山由他的一位老朋友引路,跨進了胡耀邦通向中南海的後門。
“老杜,我認識你,你是中南海里有名的老攝影記者嘛!”
杜山還沒有站定,手已經被耀邦直率熱情的手緊緊握住。杜山這雙手與很多領導人的手有過接觸:毛澤東的瀟灑隨意,周恩來的專注親切,而胡耀邦這隻手是那麼的熱情而又不失莊重,讓你感到你是他平等的朋友!一股滾燙的熱流迅速向心房傳遞,他來時的拘謹剎那間被這句話融化了。
正中朋友所說,胡耀邦是個爽快人。顯然,和爽快人說話不必繞山繞水講多餘的客套話。壯山不猶豫,開門見山講了他此行的意圖:請耀邦為他的作品集題寫書名。說著將帶來的30多張放大24英寸的領袖照片,依次鋪在客廳的地毯上。頓時,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還有陳毅、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老帥們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大家的眼前。
胡耀邦全神貫注,一張張仔細觀看,直到香菸燃盡,燙灼指尖,他一驚,才收回視線,又一次握住杜山的手:“拍得好,傳神!”
胡耀邦沒有虛詞,爽快地答應:“為你的攝影作品題寫書名,沒問題!”
現在什麼“家”出集子,都喜歡請更大的
“家”封面題字,竟成時尚。杜山此行可不是為追隨時尚。因為政壇攝影幾十年,拍攝的幾乎都是國家領導人的瞬間,這次選出來的精華作品,也是如此。而今,有許多珍貴的偉人瞬間已是不可再得的“孤本”,他希望反映中國領導人的“作品選” 能得到有關領導的首肯。還在他篩選照片時,就先請了幾位老帥題詞。等200幅作品選好後,朋友向他提議請胡耀邦為封面題字。雖然,胡耀邦當時已經不在總書記之位,_僅僅是個不負責具體工作的政治局委員。但是,杜山非常敬佩他清廉正直的品行,在他主持中央組織部工作期間,由於鄧小平的全力支持,他糾正了大量冤假錯案,使得一大批老幹部重新獲得政治生命;背了幾十年沉重的十字架的“右派”們,也恢復了他們做人的尊嚴和權利;也是在鄧小平的支持下,他竭盡全力推進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忠實地把總設計師制訂的改革藍圖付諸實踐。儘管他也有錯誤,但他的正直無私卻贏得了許多人的尊敬。
……杜山決定將這本“領袖瞬間”的作品集呈請胡耀邦題寫書名。
見到胡耀邦,杜山感到他的確是一位正直誠懇,沒有架子的領導,他不僅熱情,而且充滿激情,這對一位由最高職位退位在家的人來說,能保持這樣良好的精神狀態實在難能可貴。壯山趁胡耀邦和朋友侃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在一邊默默地注意觀察,突然,他被胡耀邦一個深思的瞬間神情所打動,快速前移幾步,眼明手快抓拍了一張。胡耀邦那不易察覺卻有著鮮明個性的表情被“快門”緊緊關住,定格在膠捲上。
談了一會,胡耀邦起身,提議大家一同到他的書房。書房在前院裡,也就是大門通向胡同的院子。書房不大,書架卻顯得氣派,整整占滿一面牆,他在一張寬大的書桌前坐下,鋪開宣紙,慢慢捻筆添墨,運思下筆的感覺。一時,屋子裡靜極了,杜山和老朋友都屏著氣,生怕出了響動,打破這寧靜的空氣。片刻,一行蒼勁有力的字體在胡耀邦的筆下一揮而就。
胡耀邦側著頭看了看,不滿意地推到一邊,又寫了一張;看看,又不理想,再寫,竟一連寫了六七張。杜山和朋友在旁邊連連勸阻,直到要搶他手裡的筆,他才停住,從中選中了兩張交給杜山:“我這是第一次給人寫影集書名,寫得不好,見笑了。”他謙和地笑道。
冬青樹下,胡耀邦留下了最後的身影,他提議穿西裝照相,攝影鏡頭閃動的時候,不幸的是人體密碼已編寫了他生命的最後歷程。
走出書房,陽光金燦燦地灑滿了庭院,這時,杜山才注意到,胡耀邦的庭院竟如此之小,只二三十平方米,不過一間房子大小。再看看四周低矮的房子,也是北京典型的老式四合院,雖然經過裝修,但仍然顯得陳舊狹小。杜山心裡感慨萬分,如今許多企業家甚至富裕農民的房子也遠比現在胡耀邦的房於強得多,私人擁有高樓、別墅、花園、汽車的,早就不算什麼新鮮事了。杜山又一想,覺得自己可笑,耀邦同志的精神境界豈能用房子這些東西來衡量,他苦苦操勞,忘我的工作,不就是為了全國人民都住上高樓大廈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中華民族的這種“聖人”境界在胡耀邦身上體現得是多麼的充分!
不起眼的小院子,在耀邦眼裡可是大綠洲。他從不小看他的小空間,他喜歡綠色,喜歡自然,小院裡滿是花花草草,一片茂盛,讓人感到春意盎然。院子中央竟然還有個一米見方,綠苔爬壁的小小魚池。一池清水,卻盛下了藍天和白雲。池子旁,岔出幾條鵝卵石鋪就的羊腸小徑,密密匝匝的冬青樹圍著院子四周,緊緊箍了一圈。春光下,鬱鬱蔥蔥的綠枝任意地生長,生氣勃勃,透出一股子的倔強氣息。
胡耀邦站在樹前,用欣慰的眼神望著眼前的綠色世界,臉上浮現了笑容。這是一個多好的鏡頭!杜山心裡一喜,不能放過這個好機人Eo多年執機照相,他始終喜歡用自然光線,他向胡耀邦提出拍半身照的要求,胡耀邦理了理身上的中山裝,點頭笑了。
柔和的光線均勻地灑在胡耀邦飽經滄桑的臉頰上, 身後是齊人高的冬青樹。“咋嚓”,胡耀邦凝重的神情攝人鏡頭。杜山滿意地放下相機。這時,胡耀邦卻提出要換西裝,再照一張。杜山當然求之不得,高興得連連叫好。一般說來給首長照相都是穿什麼照什麼,不會有誰中途提出換衣服的,而且大都是穿中山裝照。穿西裝?說不定還能拍出更好的片子呢?果然,著一身西裝的胡耀邦從屋裡出來,顯得格外精神。
胡耀邦原來居住在北京東城區王府井北面富強胡同6號, 那是清末一個太監所住的宅院;80年代初搬到了緊靠中南海東門一個胡同里和紅牆緊貼的普通四合院,當了黨中央的總書記後,他沒有搬進中南海里,為了工作方便,他因地制宜地在紅牆上開個門,這個門可以直接通進他居住的後院。這樣一來,他家的後門和中南海連通,而前門一如既往開向平民百姓居住的胡同。
曾經人進人出、忽啟忽合的門扉如今緊緊地關閉,高高的灰色石台也顯得冷冷清清的。依然鮮亮的紅門被長長的紅牆環圍著,被歲月吹拂著,卻失去了往日的火紅和繁忙。杜山每次從門前走過,心頭就被逝去的歲月拉扯一次。他熟悉這扇門,也喜愛這扇門,但又害怕看見這扇門。
1989年4月6日,胡耀邦第一次為攝影作品集題寫書名,一連寫了六七張。
60年代,專為中央領導人拍攝新聞照片的攝影記者杜山,鏡頭裡留下過不少胡耀邦年輕、矯健、充滿活力的身影。那時胡耀邦是團中央書記,攝影師的鏡頭沒能過地捕捉他個人多姿的神韻。1982年胡耀邦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時,杜山又因為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原因,離開了工作16年的中南海。他的鏡頭和耀邦多次失之交臂。直到1989年,胡耀邦已經離開了總書記的崗位,杜山也卸去了中國圖片社副總經理的頭銜,離休了。正值春暖花開的季節,杜山由他的一位老朋友引路,跨進了胡耀邦通向中南海的後門。
“老杜,我認識你,你是中南海里有名的老攝影記者嘛!”
杜山還沒有站定,手已經被耀邦直率熱情的手緊緊握住。杜山這雙手與很多領導人的手有過接觸:毛澤東的瀟灑隨意,周恩來的專注親切,而胡耀邦這隻手是那麼的熱情而又不失莊重,讓你感到你是他平等的朋友!一股滾燙的熱流迅速向心房傳遞,他來時的拘謹剎那間被這句話融化了。
正中朋友所說,胡耀邦是個爽快人。顯然,和爽快人說話不必繞山繞水講多餘的客套話。壯山不猶豫,開門見山講了他此行的意圖:請耀邦為他的作品集題寫書名。說著將帶來的30多張放大24英寸的領袖照片,依次鋪在客廳的地毯上。頓時,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還有陳毅、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老帥們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大家的眼前。
胡耀邦全神貫注,一張張仔細觀看,直到香菸燃盡,燙灼指尖,他一驚,才收回視線,又一次握住杜山的手:“拍得好,傳神!”
胡耀邦沒有虛詞,爽快地答應:“為你的攝影作品題寫書名,沒問題!”
現在什麼“家”出集子,都喜歡請更大的
“家”封面題字,竟成時尚。杜山此行可不是為追隨時尚。因為政壇攝影幾十年,拍攝的幾乎都是國家領導人的瞬間,這次選出來的精華作品,也是如此。而今,有許多珍貴的偉人瞬間已是不可再得的“孤本”,他希望反映中國領導人的“作品選” 能得到有關領導的首肯。還在他篩選照片時,就先請了幾位老帥題詞。等200幅作品選好後,朋友向他提議請胡耀邦為封面題字。雖然,胡耀邦當時已經不在總書記之位,_僅僅是個不負責具體工作的政治局委員。但是,杜山非常敬佩他清廉正直的品行,在他主持中央組織部工作期間,由於鄧小平的全力支持,他糾正了大量冤假錯案,使得一大批老幹部重新獲得政治生命;背了幾十年沉重的十字架的“右派”們,也恢復了他們做人的尊嚴和權利;也是在鄧小平的支持下,他竭盡全力推進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忠實地把總設計師制訂的改革藍圖付諸實踐。儘管他也有錯誤,但他的正直無私卻贏得了許多人的尊敬。
……杜山決定將這本“領袖瞬間”的作品集呈請胡耀邦題寫書名。
見到胡耀邦,杜山感到他的確是一位正直誠懇,沒有架子的領導,他不僅熱情,而且充滿激情,這對一位由最高職位退位在家的人來說,能保持這樣良好的精神狀態實在難能可貴。壯山趁胡耀邦和朋友侃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在一邊默默地注意觀察,突然,他被胡耀邦一個深思的瞬間神情所打動,快速前移幾步,眼明手快抓拍了一張。胡耀邦那不易察覺卻有著鮮明個性的表情被“快門”緊緊關住,定格在膠捲上。
談了一會,胡耀邦起身,提議大家一同到他的書房。書房在前院裡,也就是大門通向胡同的院子。書房不大,書架卻顯得氣派,整整占滿一面牆,他在一張寬大的書桌前坐下,鋪開宣紙,慢慢捻筆添墨,運思下筆的感覺。一時,屋子裡靜極了,杜山和老朋友都屏著氣,生怕出了響動,打破這寧靜的空氣。片刻,一行蒼勁有力的字體在胡耀邦的筆下一揮而就。
胡耀邦側著頭看了看,不滿意地推到一邊,又寫了一張;看看,又不理想,再寫,竟一連寫了六七張。杜山和朋友在旁邊連連勸阻,直到要搶他手裡的筆,他才停住,從中選中了兩張交給杜山:“我這是第一次給人寫影集書名,寫得不好,見笑了。”他謙和地笑道。
冬青樹下,胡耀邦留下了最後的身影,他提議穿西裝照相,攝影鏡頭閃動的時候,不幸的是人體密碼已編寫了他生命的最後歷程。
走出書房,陽光金燦燦地灑滿了庭院,這時,杜山才注意到,胡耀邦的庭院竟如此之小,只二三十平方米,不過一間房子大小。再看看四周低矮的房子,也是北京典型的老式四合院,雖然經過裝修,但仍然顯得陳舊狹小。杜山心裡感慨萬分,如今許多企業家甚至富裕農民的房子也遠比現在胡耀邦的房於強得多,私人擁有高樓、別墅、花園、汽車的,早就不算什麼新鮮事了。杜山又一想,覺得自己可笑,耀邦同志的精神境界豈能用房子這些東西來衡量,他苦苦操勞,忘我的工作,不就是為了全國人民都住上高樓大廈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中華民族的這種“聖人”境界在胡耀邦身上體現得是多麼的充分!
不起眼的小院子,在耀邦眼裡可是大綠洲。他從不小看他的小空間,他喜歡綠色,喜歡自然,小院裡滿是花花草草,一片茂盛,讓人感到春意盎然。院子中央竟然還有個一米見方,綠苔爬壁的小小魚池。一池清水,卻盛下了藍天和白雲。池子旁,岔出幾條鵝卵石鋪就的羊腸小徑,密密匝匝的冬青樹圍著院子四周,緊緊箍了一圈。春光下,鬱鬱蔥蔥的綠枝任意地生長,生氣勃勃,透出一股子的倔強氣息。
胡耀邦站在樹前,用欣慰的眼神望著眼前的綠色世界,臉上浮現了笑容。這是一個多好的鏡頭!杜山心裡一喜,不能放過這個好機人Eo多年執機照相,他始終喜歡用自然光線,他向胡耀邦提出拍半身照的要求,胡耀邦理了理身上的中山裝,點頭笑了。
柔和的光線均勻地灑在胡耀邦飽經滄桑的臉頰上, 身後是齊人高的冬青樹。“咋嚓”,胡耀邦凝重的神情攝人鏡頭。杜山滿意地放下相機。這時,胡耀邦卻提出要換西裝,再照一張。杜山當然求之不得,高興得連連叫好。一般說來給首長照相都是穿什麼照什麼,不會有誰中途提出換衣服的,而且大都是穿中山裝照。穿西裝?說不定還能拍出更好的片子呢?果然,著一身西裝的胡耀邦從屋裡出來,顯得格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