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解決好幹部隊伍的新老交替,儘快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問題,是十二大的主要議題之一。從歷史上看,交接班的問題從來都是關係到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一件大事。這個問題,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有過慘痛的教訓,在中國黨內也有過嚴重的教訓。十二大順利地、有意不紊地進行交接班,這是罕見的。正如陳雲講話中指出的,這證明中國共產黨已經進一步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偉大的黨。_

  新老交替的問題,在中國是六十年代初期開始被提出來的。那時候,黨中央領導的年齡在六十歲左右,中央各部和各省、市、自治區的領導年齡在五十歲左右。有鑑於此,黨中央和毛澤東曾提出,要培養和造就千百萬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以後由於種種原因,特別是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破壞。這樣一個關係到黨和國家盛衰存亡的大問題被擱置下來。

  幹部一年比一年老化,新老交替的問題一年比一年更嚴重地擺在黨的面前。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1979年7月底, 鄧小平在一次會議上指出,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已經確立了,現在還沒有解決的問題是組織路線的問題。解決組織路線問題,最大的問題,也是最難、最迫切的問題,是選好接班人。他大聲疾呼:現在擺在老同志面前的任務,就是要有意識地選拔年輕人,選一些年輕的身體好的同志來接班。他語重心長地說;一九七五年我主持中央工作,王洪文就說,十年後再看。……我們對林彪,‘四人幫’的影響不能低估,不能想得太天真了。要想得遠一點。一定要趁著我們在的時候挑選好接班人,……親自看他們成長起來。後來,鄧小平又在一次高級幹部會議上強調說:認真選好接班人,這是一個戰略問題,是關係到我們黨和國家長遠利益的大問題,要憂國、憂民、憂黨啊!

  鑑於黨歷史上曾經有過把林彪當接班人寫進黨章,林彪摔死後又提出王洪文當接班人那種側重個人交接班的失敗的教訓。黨中央確定,新老交替採取集體交接班的方式。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中央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在1980年2月召開的十一屆五中全會上, 中央政治局常委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陳雲等,經過深思熟慮,建議設立中央書記處作為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會領導下處於第一線主持日常工作的機構,書記處和國務院的領導要逐步年輕一些,增選比較年輕一點的胡耀邦、趙紫陽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別主持書記處和國務院的工作。鄧小平、李先念、陳雲、王震還提出,他們在五屆三次人代會後不再兼任副總理。十一屆五中全會接受了他們的建議,決定設立中央書記處,選舉胡耀邦為總書記,並選舉了書記處的其他成員。

  19gr) 年9月召開.的五屆人大三次會議,接受中共中央建議,任命趙紫陽為國務院總理,同時任命幾位年紀較輕的同志為副總理、這是中央為解決新老幹部交替而採取的第一個重大步驟。

  在1981年6月召開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 當時擔任黨中央主席的華國鋒由於犯“左”的錯誤而提出辭職。在醞釀新的人選時,儘管鄧小平的歷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是全黨公認的,但是他推薦了胡耀邦擔任黨中央主席,得到全會的批准。他的這種胸懷,為黨實行新老合作、新老交替作出了光輝的榜樣。

  1982年上半年中央機關和國務院各部委的機構改革,是中央為實現幹部隊伍的“四化”,有秩序有步驟地實現新老幹部交替的又一個重大決策。這次改革,不僅使中央一級的黨政機構和工作人員的編制大大縮減,而且使部、司(局)兩級領導班子的平均年齡普遍下降了四至六歲,其中新提拔起來的中青年幹部已分別占到部、司(局)兩級新班子成員總數的百分之十六和三十二。

  十二大決定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這是黨歷史性的創舉,是根據中國黨的實際情況確定的。它是在新的歷史時期解決黨新老交替的一種組織形式。它的目的是要使中央委員會能逐步更年輕化一些,同時相應地使一些老同志退出第一線後繼續發揮他們的作用。早在七十年代的後期,鄧小平就提出了建立顧問委員會的設想。他同時指出,顧問委員會只能是一種過渡的組織形式,要實現幹部隊伍的年輕化,更重要的還是要建立退休制度。根據新黨章的規定,中央顧問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領導下工作,是中央委員會的政治上的助手和參謀,實際上它要對中央委員會起支持和傳幫帶的作用。顧問委員會委員除必須具有四十年以上的黨齡外,還要對黨有過較大貢獻, 有較豐富的領導工作經驗,在黨內外有較高聲望。十二大選出的172位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的平均年齡為73.3歲, 其中81歲以上的有14人,年齡最小的為63歲;建黨初期和大革命時期以及抗日戰爭時期人黨的占97%以上;他們中間有64人是上一屆中央委員會的委員或候補和委員。

  同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相比,十二屆中央委員會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吸收了一大批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經驗豐富。具有專業知識的中青年幹部走上了中央的領導崗位。

  年輕一代黨員中的這些優秀代表,將在老一輩人的直接培養和扶持下挑起重擔,成為最高領導層的接班人。

  中央委員會裡112位55歲以下的中青年, 是在黨中央這些年來不斷敦促下從全國各地悉心選拔出來,第一批進入黨的最高領導層的接班人。年輕一代黨員中的這些優秀代表,這些將要在中央領導同志直接培養、扶持下挑起重擔的後起之秀,都是些什麼樣的人呢?中央決定趁一中全會召開之際,讓他們同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的全體領導見一次面。

  9月13日下午, 中央領導同出席十二大的全體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合影留念後,來到大會堂的新疆廳。 下午4時半,39位新當選的年輕的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懷著興奮的心情依次步人大廳。中央領導都從座位上站起身來,表示歡迎。胡耀邦、葉劍英、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陳雲、彭真、鄧穎超、徐向前、聶榮臻等和政治局、書記處的其他領導人,這一天全都到場了。這種“滿堂紅”的歡迎方式,使那些年輕的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們既興奮,又有點緊張。他們圍了一圈,坐在中央領導的後面。中央組織部的同志—一唱名,向中央領導簡要地介紹這些新一輩接班人的情況。第一個被介紹的、是52歲的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的女副部長李淑錚,她是新選出的候補中央委員。當介紹她的情況時,她靦腆地原地站起身來。介紹到最年輕的中央委員王兆國時,胡耀邦插話說:他是小平同志發現的人才,是第二汽車廠的副廠長。王兆國也同前面幾位一樣,原地站了起來。陳雲問他:多大年紀?中央組織部的同志答:41歲。陳雲側過身來對王兆國親切地的招手說:請你再站近些,讓我仔細看一看。王兆國離開座位。來到大廳的中央,臉上激動地泛起紅光。中央領導仔細地端詳著這位1966年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露出了滿意的會心的微笑。輪到介紹下一位時,胡耀邦說:你們膽子大一點站到中間來!於是每一位被唱測同志都照辦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