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對這樣一個大好局面的出現,有人評述其原由說:除民心所向,最重要的因素之_,是在胡耀邦的組織指揮下,迅速形成了一支健康的理論大軍,湧現出一批優秀人才。這支大軍簡直所向無敵,筆鋒銳不可擋。統治中國多年的“左”傾理論,以及妄圖在新時期繼續堅持這種錯誤理論的“兩個凡是”,在這支大軍的橫掃下,頃刻間土崩瓦解,連一篇反攻的文章都拿不出。

  如是, 直到9月中旬還在“等等‘中央指示”’而拒不宣傳討論“真理標準”的中共上海市委。也不得不趕忙登出幾篇表示認同“真理標準”的文章。以應付一下“門面”。

  胡耀邦傳奇--第六節 中南海短兵相接

  六十一人的問題,毛澤東在1943年說:

  “這件事我們知道。中央完全負責。”然而在“文革”時,這六十一人全部成了被任意揪打凌辱的“叛徒集團”,株連所及,冤獄遍布全國。

  _1975年鄧小平就說過。六十一人的問題必須解決。

  胡耀邦打開突破口,汪東興釜底抽薪。

  針鋒相對,“兩個不管”決戰“兩個凡是”。

  1936年,中共中央為了營救關押在國民黨北平監獄的同志,批准了一個非同尋常的決定,可以讓他們在監獄主管者印好的“反共啟事”上簽字出獄,以便儘快投身抗日救國運動。然而,3O年後,他們卻因為此事而被康生等人定為“叛徒集團”。

  一邊進行決戰的外圍戰,一邊為平反“文革”中的一個轟動國內外的重大錯案的鬥爭,也在緊張尖銳地進行著。

  這個轟動國內外的重大錯案,就是薄一波。劉瀾濤、安於文、楊獻珍、趙林、李楚離、廖魯言、徐子榮、胡錫奎、劉錫五、王其梅等同志的所謂“六十一個叛徒”案。所謂“叛徒”,就是在日寇勢力蠶侵華北的1936年,經過中共中央的特殊批准,這些在國民黨北平監獄中的同志,在監獄主管者印好的,“反共啟事”上籤個字而離開監獄,積極投入抗日鬥爭的那段往事。

  那時候,這些同志都被關押在北京草嵐子胡同的國民黨政府北平反省院。他們當中,有北伐戰爭前1924年人黨的老黨員,和土地革命戰爭及“一二·九”學生運動中白區工作的老幹部,也有1936年在監獄中被獄中秘密黨支部吸收的新黨員,還有當時還沒有人黨入團但積極要求抗日的熱血青年。他們都是因為黨的地下組織被破壞,叛徒告密,或在大街上發表抗日演說、散發抗日傳單而先後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的。有些同志在被捕前,已擔任了黨或團的省委書記、市委書記、特委書記或秘書長等重要職務。儘管道到敵人的嚴刑拷打和殘酷迫害,他們都一直與敵人進行多種頑強鬥爭。有些人刑期早滿,但拒絕在“反共啟事”上捺手印,寧願把牢底坐穿。

  1935年11月,二萬五千里長征剛剛結束,劉少奇作為中共中央代表,被秘密派到天津,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其時日寇魔爪已深人華北,全國抗日運動再度掀起高潮。北方局開展工作嚴重缺少得力幹才。時任北方局組織部長的柯慶施向少奇同志建議,可以讓這些同志履行敵人規定的“簽字”手續出獄,以解急需得力幹部的燃眉之急。同時他們還進一層考慮到,如不及時營救這些同志,不論是日寇侵占了北平天津,還是蔣介石集團把這些同志轉押到南京去,他們都有可能全部被殺。

  經過慎重考慮,劉少奇同意柯慶施的提議,並上報黨央研究決定。黨中央經過縝密研究,讓當時擔任中央總書記的張聞天代表黨中央給劉少奇和北方局回電,批准了這個非同尋常的決定。北方局立即將這個決定轉致中共北平市委書記李葆華,讓李葆華迅速派人巧送獄中黨支部立即執行。李葆華和徐冰委派孔祥禎,通過秘密渠道,向獄中黨支部轉達了這個決定,但獄中黨支部一致拒絕執行。他們的理想是:粉碎敵人的陰謀詭計,將來打著紅旗唱著《國際歌》走出敵人的牢門。

  1936年夏天,柯慶施等人再次寫信,讓孔祥禎輾轉送到監獄去。信上說“你們知道誰給你們寫這封信的?他就是中共中央代表胡服同志。”獄中黨支部負責人薄一波等幾位同志都知道,“胡服”就是劉少奇的化名,這才勉為其難地著手研究如何執行這個決定。 從1936年9月開始,他們才斷斷續續地履行了獄方規定的手續離開了監獄。事後,柯慶施對薄一波說:你們出來時還拿架子,三請諸葛亮1943年,中國共產黨準備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薄一波作為晉冀魯豫代表團副團長,與代表團一起到了延安。在毛澤東的窯洞中與毛長談時,他曾說到這段往事。毛澤東說:“這件事我們知道。中央完全負責。”“你們在班房裡做了很好的工作。”

  這次長談後,薄一波整理了談話記錄請毛澤東過目。毛澤東在這個記錄上批道:“個人的進步和黨的進步是一致的。”

  第二天,中央書記處書記任弼時也與薄一波談了話。在談到出獄一事時,任弼時說:“中央完全知道,是劉少奇和北方局建議,中央作了討論後讓你們出來的。”

  後來,安子文等幾位同志也與毛澤東談了話。關於這件事,毛澤東作了同樣的表示。

  1947年,康生率領中央土改工作團到了山東渤海區,幫助搞土改。l948年春節,土改工作團全體成員回到渤海區黨委所在地——

  惠民地區陽信縣何家灣——過春節。區黨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劉格平清康生和土改工作團全體成員吃飯。

  飯後,康生與團員張琴秋、毛岸英、凌雲、于光遠、曾彥修等人到村外散步。康生從劉格平也在當年的北平軍人反省院裡坐過班房談起,說到了薄一波等同志出獄的事。

  康生說,1936年,中央分析了全國形勢,深感華北形勢十分危急。抗日高潮又已到來,迫切需要大量德才兼備的幹部。但是很多有經驗的老同志卻在平津敵人的監獄裡。如果再不加緊營救,蔣介石就可能把這批同志轉往南京。如日寇很快侵占了平津,或者華北國民黨政權漢奸化,一這些同志就只有全部被殺。考慮結果,中央決定,讓他們辦理了出獄手續。當時很多同志都照辦了,唯有不屬薄一波他們這個黨支部的劉格平沒有辦,直到日本鬼子投降才出來,多坐了八年牢。

  這個“飯後漫步閒談”足以說明,康生對這段往事的曲折過程也清清楚楚,並不覺得薄一波等人自己對這件事該承擔什麼責任。所有黨的領導人對這件事的歷次表示,更說明這些同志自身在這一點上都清清白白、蒼天可鑑。

  正因為這些同志的獄中表現甚好,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又功勳卓著,他們當中的不少人都被黨的“七大”和“八大”選為中央委員、候補委員乃至中央政治局成員。黨的“七大”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對於劉少奇為代表的白區工作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所有這些都只能得出這樣一種結論:薄一波等同志於1936年奉黨中央之命,以那種方式離開敵人監獄,根本不存在任何問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