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然而那是盛世的事。現在是無論怎麼 索 ,早已一文也不給了,如果偶然 發薪 ,那是意外的上頭的嘉惠,和什麼 索 絲毫無關。不過臨時發布 親領 命令的施主卻還有,只是已非善於索薪的驍將,而是天天 畫到 ,未曾另謀生活的 不貳之臣 了。所以,先前的 親領 是對於沒有同去索薪的人們的罰,現在的 親領 是對於不能空著肚子,天天到部的人們的罰。
但這不過是一個大意,此外的事,倘非身臨其境,實在有些說不清。譬如一碗酸辣湯,耳聞口講的,總不如親自呷一口的明白。近來有幾個心懷叵測的名人間接忠告我,說我去年作文,專和幾個人鬧意見,不再論及文學藝術,天下國家.是可惜的。殊不知我近來倒是明白了,身歷其境的小事,尚且參不透,說不清,更何況那些高尚偉大,不甚瞭然的事業?我現在只能說說較為切己的私事,至於冠冕堂皇如所謂 公理 之類,就讓公理專家去消遣罷。
總之,我以為現在的 親領 主張家,已頗不如先前了,這就是 孤桐先生 之所謂 每況愈下 。而且便是空牢騷如方玄綽者,似乎也已經很寥寥了。
去! 我一得警報,便走出公園,跳上車,徑奔衙門去。
一進門,巡警就給我一個立正舉手的敬禮,可見做官要做得較大,雖然闊別多日,他們也還是認識的。到裡面,不見什麼人,因為辦公時間已經改在上午,大概都已親領了回家了。覓得一位聽差,問明了 親領 的規則,是先到會計科去取得條子,然後拿了這條子,到花廳里去領錢。
就到會計科,一個部員看了一看我的臉,便翻出條子來。
我知道他是老部員,熟識同人,負著 驗明正身 的重大責任的;接過條子之後,我便特別多點了兩個頭,以表示告別和感謝之至意。
其次是花廳了,先經過一個邊門,只見上帖紙條道: 丙組 ,又有一行小注是 不滿百元 。我看自己的條子上,寫的是九十九元,心裡想,這真是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5)。
同時便直撞進去。看見一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官,說道這 不滿百元 是指全俸而言,我的並不在這裡,是在裡間。
就到裡間,那裡有兩張大桌子,桌旁坐著幾個人,一個熟識的老同事就招呼我了;拿出條子去,簽了名,換得錢票,總算一帆風順。這組的旁邊還坐著一位很胖的官,大概是監督者,因為他敢於解開了官紗 也許是紡綢,我不大認識這些東西。 小衫,露著胖得擁成摺疊的胸肚,使汗珠雍容地越過了摺疊往下流。
這時我無端有些感慨,心裡想,大家現在都說 災官 災官 ,殊不知 心廣體胖 的還不在少呢。便是兩三年前教員正嚷索薪的時候,學校的教員豫備室里也還有人因為吃得太飽了,咳的一聲,胃中的氣體從嘴裡反叛出來。
走出外間,那一位和我差不多大的官還在,便拉住他發牢騷。
你們怎麼又鬧這些玩藝兒了? 我說。
這是他的意思 。 他和氣地回答,而且笑嘻嘻的。
生病的怎麼辦呢?放在門板上抬來麼?
他說:這些都另法辦理 。
我是一聽便瞭然的,只是在 門 衙門之門 外漢 怕不易懂,最好是再加上一點註解。這所謂 他 者,是指總長或次長而言。此時雖然似乎所指頗朦朧,但再掘下去,便可以得到指實,但如果再掘下去,也許又要更朦朧。總而言之,薪水既經到手,這些事便應該 適可而止,毋貪心也 的,否則,怕難免有些危機。即如我的說了這些話,其實就已經不大妥。
於是我退出花廳,卻又遇見幾個舊同事,閒談了一回。知道還有 戊組 ,是發給已經死了的人的薪水的,這一組大概無須 親領 。又知道這一回提出 親領 律者,不但 他 ,也有 他們 在內。所謂 他們 者,粗粗一聽,很像 索薪會 的頭領們,但其實也不然,因為衙門裡早就沒有什麼 索薪會 ,所以這一回當然是別一批新人物了。
我們這回 親領 的薪水,是中華民國十三年二月份的。
因此,事前就有了兩種學說。一,即作為十三年二月的薪水發給。然而還有新來的和新近加俸的呢,可就不免有向隅之感。於是第二種新學說自然起來:不管先前,只作為本年六月份的薪水發給。不過這學說也不大妥,只是 不管先前 這一句,就很有些疵病。
這個辦法,先前也早有人苦心經營過。去年章士釗將我免職之後,自以為在地位上已經給了一個打擊,連有些文人學士們也喜得手舞足蹈。然而他們究竟是聰明人,看過 滿床滿桌滿地 的德文書的,即刻又悟到我單是拋了官,還不至於一敗塗地,因為我還可以得欠薪,在北京生活。於是他們的司長劉百昭便在部務會議席上提出,要不發欠薪,何月領來,便作為何月的薪水。這辦法如果實行,我的受打擊是頗大的,因為就受著經濟的迫壓。然而終於也沒有通過。那致命傷,就在 不管先前 上;而劉百昭們又不肯自稱革命黨,主張不管什麼,都從新來一回。
所以現在每一領到政費,所發的也還是先前的錢;即使有人今年不在北京了,十三年二月間卻在,實在也有些難於說是現今不在,連那時的曾經在此也不算了。但是,既然又有新的學說起來,總得採納一點,這採納一點,也就是調和一些。因此,我們這回的收條上,年月是十三年二月的,錢的數目是十五年六月的。
這麼一來,既然並非 不管先前 ,而新近升官或加俸的又可以多得一點錢,可謂比較的周到。於我是無益也無損,只要還在北京,拿得出 正身 來。
翻開我的簡單日記一查,我今年已經收了四回俸錢了:第一次三元;第二次六元;第三次八十二元五角,即二成五,端午節的夜裡收到的;第四次三成,九十九元,就是這一次。再算欠我的薪水,是大約還有九千二百四十元,七月份還不算。
我覺得已是一個精神上的財主;只可惜這 精神文明 是不很可靠的,劉百昭就來動搖過。將來遇見善於理財的人,怕還要設立一個 欠薪整理會 ,裡面坐著幾個人物,外面掛著一塊招牌,使凡有欠薪的人們都到那裡去接洽。幾天或幾月之後,人不見了,接著連招牌也不見了;於是精神上的財主就變了物質上的窮人了。
但現在卻還的確收了九十九元,對於生活又較為放心,趁閒空來發一點議論再說。
七月二十一日。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八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五期。
(2)C君即齊壽山。 做點小工作 ,指翻譯《小約翰》。
(3)檀越梵文音譯,意為施主。
(4)方玄綽作者一九二二年所作短篇小說《端午節》(後收入《吶喊》)中的人物,並非真有其人;但小說描寫的是當時實際情況的一斑。
(5)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語出《文選 古詩十九首》: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 魯迅先生快到廈門去了,雖然他自己說或者因天氣之故而不能在那裡久住,但至少總有半年或一年不在北京,這實在是我們認為很使人留戀的一件事。八月二十二日,女子師範大學學生會舉行毀校周年紀念,魯迅先生到會,曾有一番演說,我恐怕這是他此次在京最後的一回公開講演,因此把它記下來,表示我一點微弱的紀念的意思。人們一提到魯迅先生,或者不免覺得他稍微有一點過於冷靜,過於默視的樣子,而其實他是無時不充滿著熱烈的希望,發揮著豐富的感情的。在這一次談話里,尤其可以顯明地看出他的主張;那麼,我把他這一次的談話記下,作為他出京的紀念,也許不是完全沒有重大的意義罷。我自己,為免得老實人費心起見,應該聲明一下:那天的會,我是以一個小小的辦事員的資格參加的。
(培良)
(2)我昨晚上在校《工人綏惠略夫》(3),想要另印一回,睡得太遲了,到現在還沒有很醒;正在校的時候,忽然想到一些事情,弄得腦子裡很混亂,一直到現在還是很混亂,所以今天恐怕不能有什麼多的話可說。
提到我翻譯《工人綏惠略夫》的歷史,倒有點有趣。十二年前,歐洲大混戰開始了,後來我們中國也參加戰事,就是所謂「對德宣戰」;派了許多工人到歐洲去幫忙;以後就打勝了,就是所謂「公理戰勝」。中國自然也要分得戰利品,——
有一種是在上海的德國商人的俱樂部里的德文書,總數很不少,文學居多,都搬來放在午門的門樓上。教育部得到這些書,便要整理一下,分類一下,——其實是他們本來分類好了的,然而有些人以為分得不好,所以要從新分一下。——
當時派了許多人,我也是其中的一個。後來,總長要看看那些書是什麼書了。怎樣看法呢?叫我們用中文將書名譯出來,有義譯義,無義譯音,該撒呀,克來阿派式拉呀,大馬色(4)呀……。每人每月有十塊錢的車費,我也拿了百來塊錢,因為那時還有一點所謂行政費。這樣的幾里古魯了一年多,花了幾千塊錢,對德和約(5)成立了,後來德國來取還,便仍由點收的我們全盤交付,——也許少了幾本罷。至於「克來阿派忒拉」之類,總長看了沒有,我可不得而知了。
據我所知道的說,「對德宣戰」的結果,在中國有一座中央公園裡的「公理戰勝」的牌坊,在我就只有一篇這《工人綏惠略夫》的譯本,因為那底本,就是從那時整理著的德文書里挑出來的。
那一堆書里文學書多得很,為什麼那時偏要挑中這一篇呢?那意思,我現在有點記不真切了。大概,覺得民國以前,以後,我們也有許多改革者,境遇和綏惠略夫很相像,所以借借他人的酒杯罷。然而昨晚上一看,豈但那時,譬如其中的改革者的被迫,代表的吃苦,便是現在,——便是將來,便是幾十年以後,我想,還要有許多改革者的境遇和他相像的。
所以我打算將它重印一下……。
《工人綏惠略夫》的作者阿爾志跋綏夫是俄國人。現在一提到俄國,似乎就使人心驚膽戰。但是,這是大可以不必的,阿爾志跋綏夫並非共產黨,他的作品現在在蘇俄也並不受人歡迎。聽說他已經瞎了眼睛,很在吃苦,那當然更不會送我一個盧布……。總而言之:和蘇俄是毫不相干。但奇怪的是有許多事情竟和中國很相像,譬如,改革者,代表者的受苦,不消說了;便是教人要安本分的老婆子,也正如我們的文人學士一般。有一個教員因為不受上司的辱罵而被革職了,她背地裡責備他,說他「高傲」得可惡,「你看,我以前被我的主人打過兩個嘴巴,可是我一句話都不說,忍耐著。究竟後來他們知道我冤枉了,就親手賞了我一百盧布。」(6)自然,我們的文人學士措辭決不至於如此拙直,文字也還要華贍得多。
然而綏惠略夫臨末的思想卻太可怕。他先是為社會做事,社會倒迫害他,甚至於要殺害他,他於是一變而為向社會復仇了,一切是仇仇,一切都破壞。中國這樣破壞一切的人還不見有,大約也不會有的,我也並不希望其有。但中國向來有別一種破壞的人,所以我們不去破壞的,便常常受破壞。我們一面被破壞,一面修繕著,辛辛苦苦地再過下去。所以我們的生活,便成了一面受破壞,一面修補,一面受破壞,一面修補的生活了。這個學校,也就是受了楊蔭榆章士釗們的破壞之後,修補修補,整理整理,再過下去的。
但這不過是一個大意,此外的事,倘非身臨其境,實在有些說不清。譬如一碗酸辣湯,耳聞口講的,總不如親自呷一口的明白。近來有幾個心懷叵測的名人間接忠告我,說我去年作文,專和幾個人鬧意見,不再論及文學藝術,天下國家.是可惜的。殊不知我近來倒是明白了,身歷其境的小事,尚且參不透,說不清,更何況那些高尚偉大,不甚瞭然的事業?我現在只能說說較為切己的私事,至於冠冕堂皇如所謂 公理 之類,就讓公理專家去消遣罷。
總之,我以為現在的 親領 主張家,已頗不如先前了,這就是 孤桐先生 之所謂 每況愈下 。而且便是空牢騷如方玄綽者,似乎也已經很寥寥了。
去! 我一得警報,便走出公園,跳上車,徑奔衙門去。
一進門,巡警就給我一個立正舉手的敬禮,可見做官要做得較大,雖然闊別多日,他們也還是認識的。到裡面,不見什麼人,因為辦公時間已經改在上午,大概都已親領了回家了。覓得一位聽差,問明了 親領 的規則,是先到會計科去取得條子,然後拿了這條子,到花廳里去領錢。
就到會計科,一個部員看了一看我的臉,便翻出條子來。
我知道他是老部員,熟識同人,負著 驗明正身 的重大責任的;接過條子之後,我便特別多點了兩個頭,以表示告別和感謝之至意。
其次是花廳了,先經過一個邊門,只見上帖紙條道: 丙組 ,又有一行小注是 不滿百元 。我看自己的條子上,寫的是九十九元,心裡想,這真是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5)。
同時便直撞進去。看見一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官,說道這 不滿百元 是指全俸而言,我的並不在這裡,是在裡間。
就到裡間,那裡有兩張大桌子,桌旁坐著幾個人,一個熟識的老同事就招呼我了;拿出條子去,簽了名,換得錢票,總算一帆風順。這組的旁邊還坐著一位很胖的官,大概是監督者,因為他敢於解開了官紗 也許是紡綢,我不大認識這些東西。 小衫,露著胖得擁成摺疊的胸肚,使汗珠雍容地越過了摺疊往下流。
這時我無端有些感慨,心裡想,大家現在都說 災官 災官 ,殊不知 心廣體胖 的還不在少呢。便是兩三年前教員正嚷索薪的時候,學校的教員豫備室里也還有人因為吃得太飽了,咳的一聲,胃中的氣體從嘴裡反叛出來。
走出外間,那一位和我差不多大的官還在,便拉住他發牢騷。
你們怎麼又鬧這些玩藝兒了? 我說。
這是他的意思 。 他和氣地回答,而且笑嘻嘻的。
生病的怎麼辦呢?放在門板上抬來麼?
他說:這些都另法辦理 。
我是一聽便瞭然的,只是在 門 衙門之門 外漢 怕不易懂,最好是再加上一點註解。這所謂 他 者,是指總長或次長而言。此時雖然似乎所指頗朦朧,但再掘下去,便可以得到指實,但如果再掘下去,也許又要更朦朧。總而言之,薪水既經到手,這些事便應該 適可而止,毋貪心也 的,否則,怕難免有些危機。即如我的說了這些話,其實就已經不大妥。
於是我退出花廳,卻又遇見幾個舊同事,閒談了一回。知道還有 戊組 ,是發給已經死了的人的薪水的,這一組大概無須 親領 。又知道這一回提出 親領 律者,不但 他 ,也有 他們 在內。所謂 他們 者,粗粗一聽,很像 索薪會 的頭領們,但其實也不然,因為衙門裡早就沒有什麼 索薪會 ,所以這一回當然是別一批新人物了。
我們這回 親領 的薪水,是中華民國十三年二月份的。
因此,事前就有了兩種學說。一,即作為十三年二月的薪水發給。然而還有新來的和新近加俸的呢,可就不免有向隅之感。於是第二種新學說自然起來:不管先前,只作為本年六月份的薪水發給。不過這學說也不大妥,只是 不管先前 這一句,就很有些疵病。
這個辦法,先前也早有人苦心經營過。去年章士釗將我免職之後,自以為在地位上已經給了一個打擊,連有些文人學士們也喜得手舞足蹈。然而他們究竟是聰明人,看過 滿床滿桌滿地 的德文書的,即刻又悟到我單是拋了官,還不至於一敗塗地,因為我還可以得欠薪,在北京生活。於是他們的司長劉百昭便在部務會議席上提出,要不發欠薪,何月領來,便作為何月的薪水。這辦法如果實行,我的受打擊是頗大的,因為就受著經濟的迫壓。然而終於也沒有通過。那致命傷,就在 不管先前 上;而劉百昭們又不肯自稱革命黨,主張不管什麼,都從新來一回。
所以現在每一領到政費,所發的也還是先前的錢;即使有人今年不在北京了,十三年二月間卻在,實在也有些難於說是現今不在,連那時的曾經在此也不算了。但是,既然又有新的學說起來,總得採納一點,這採納一點,也就是調和一些。因此,我們這回的收條上,年月是十三年二月的,錢的數目是十五年六月的。
這麼一來,既然並非 不管先前 ,而新近升官或加俸的又可以多得一點錢,可謂比較的周到。於我是無益也無損,只要還在北京,拿得出 正身 來。
翻開我的簡單日記一查,我今年已經收了四回俸錢了:第一次三元;第二次六元;第三次八十二元五角,即二成五,端午節的夜裡收到的;第四次三成,九十九元,就是這一次。再算欠我的薪水,是大約還有九千二百四十元,七月份還不算。
我覺得已是一個精神上的財主;只可惜這 精神文明 是不很可靠的,劉百昭就來動搖過。將來遇見善於理財的人,怕還要設立一個 欠薪整理會 ,裡面坐著幾個人物,外面掛著一塊招牌,使凡有欠薪的人們都到那裡去接洽。幾天或幾月之後,人不見了,接著連招牌也不見了;於是精神上的財主就變了物質上的窮人了。
但現在卻還的確收了九十九元,對於生活又較為放心,趁閒空來發一點議論再說。
七月二十一日。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八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五期。
(2)C君即齊壽山。 做點小工作 ,指翻譯《小約翰》。
(3)檀越梵文音譯,意為施主。
(4)方玄綽作者一九二二年所作短篇小說《端午節》(後收入《吶喊》)中的人物,並非真有其人;但小說描寫的是當時實際情況的一斑。
(5)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語出《文選 古詩十九首》: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 魯迅先生快到廈門去了,雖然他自己說或者因天氣之故而不能在那裡久住,但至少總有半年或一年不在北京,這實在是我們認為很使人留戀的一件事。八月二十二日,女子師範大學學生會舉行毀校周年紀念,魯迅先生到會,曾有一番演說,我恐怕這是他此次在京最後的一回公開講演,因此把它記下來,表示我一點微弱的紀念的意思。人們一提到魯迅先生,或者不免覺得他稍微有一點過於冷靜,過於默視的樣子,而其實他是無時不充滿著熱烈的希望,發揮著豐富的感情的。在這一次談話里,尤其可以顯明地看出他的主張;那麼,我把他這一次的談話記下,作為他出京的紀念,也許不是完全沒有重大的意義罷。我自己,為免得老實人費心起見,應該聲明一下:那天的會,我是以一個小小的辦事員的資格參加的。
(培良)
(2)我昨晚上在校《工人綏惠略夫》(3),想要另印一回,睡得太遲了,到現在還沒有很醒;正在校的時候,忽然想到一些事情,弄得腦子裡很混亂,一直到現在還是很混亂,所以今天恐怕不能有什麼多的話可說。
提到我翻譯《工人綏惠略夫》的歷史,倒有點有趣。十二年前,歐洲大混戰開始了,後來我們中國也參加戰事,就是所謂「對德宣戰」;派了許多工人到歐洲去幫忙;以後就打勝了,就是所謂「公理戰勝」。中國自然也要分得戰利品,——
有一種是在上海的德國商人的俱樂部里的德文書,總數很不少,文學居多,都搬來放在午門的門樓上。教育部得到這些書,便要整理一下,分類一下,——其實是他們本來分類好了的,然而有些人以為分得不好,所以要從新分一下。——
當時派了許多人,我也是其中的一個。後來,總長要看看那些書是什麼書了。怎樣看法呢?叫我們用中文將書名譯出來,有義譯義,無義譯音,該撒呀,克來阿派式拉呀,大馬色(4)呀……。每人每月有十塊錢的車費,我也拿了百來塊錢,因為那時還有一點所謂行政費。這樣的幾里古魯了一年多,花了幾千塊錢,對德和約(5)成立了,後來德國來取還,便仍由點收的我們全盤交付,——也許少了幾本罷。至於「克來阿派忒拉」之類,總長看了沒有,我可不得而知了。
據我所知道的說,「對德宣戰」的結果,在中國有一座中央公園裡的「公理戰勝」的牌坊,在我就只有一篇這《工人綏惠略夫》的譯本,因為那底本,就是從那時整理著的德文書里挑出來的。
那一堆書里文學書多得很,為什麼那時偏要挑中這一篇呢?那意思,我現在有點記不真切了。大概,覺得民國以前,以後,我們也有許多改革者,境遇和綏惠略夫很相像,所以借借他人的酒杯罷。然而昨晚上一看,豈但那時,譬如其中的改革者的被迫,代表的吃苦,便是現在,——便是將來,便是幾十年以後,我想,還要有許多改革者的境遇和他相像的。
所以我打算將它重印一下……。
《工人綏惠略夫》的作者阿爾志跋綏夫是俄國人。現在一提到俄國,似乎就使人心驚膽戰。但是,這是大可以不必的,阿爾志跋綏夫並非共產黨,他的作品現在在蘇俄也並不受人歡迎。聽說他已經瞎了眼睛,很在吃苦,那當然更不會送我一個盧布……。總而言之:和蘇俄是毫不相干。但奇怪的是有許多事情竟和中國很相像,譬如,改革者,代表者的受苦,不消說了;便是教人要安本分的老婆子,也正如我們的文人學士一般。有一個教員因為不受上司的辱罵而被革職了,她背地裡責備他,說他「高傲」得可惡,「你看,我以前被我的主人打過兩個嘴巴,可是我一句話都不說,忍耐著。究竟後來他們知道我冤枉了,就親手賞了我一百盧布。」(6)自然,我們的文人學士措辭決不至於如此拙直,文字也還要華贍得多。
然而綏惠略夫臨末的思想卻太可怕。他先是為社會做事,社會倒迫害他,甚至於要殺害他,他於是一變而為向社會復仇了,一切是仇仇,一切都破壞。中國這樣破壞一切的人還不見有,大約也不會有的,我也並不希望其有。但中國向來有別一種破壞的人,所以我們不去破壞的,便常常受破壞。我們一面被破壞,一面修繕著,辛辛苦苦地再過下去。所以我們的生活,便成了一面受破壞,一面修補,一面受破壞,一面修補的生活了。這個學校,也就是受了楊蔭榆章士釗們的破壞之後,修補修補,整理整理,再過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