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七下西洋,在經濟上揮霍民生財富,在政治上揮霍天朝理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中國古代的天下國家理想,建立在“王者無外”,“天子以四海為家”的原則上,實現於具體的禮教體系中。禮制天下,反對強權壓制,主張自然向化,“不取人,不往教”。不僅“禮尚往來”, 而且“厚往薄來”。然而帝國慷慨給賜,宴樂勞之,萬邦來朝的帝國式浪漫政治,畢竟代價太大了。“殊方殊域之邦、鳥言侏禽之民,聞風向化,浮海來朝, 宗主華夏”的盛況,永遠只是帝王的一個政治理想。

  在明初,即使在海道清寧、四方來朝的太平盛世,明太祖朱元璋心裡也不踏實:“凡諸番使臣來者,皆以禮待之;我視諸國不薄,未知諸國心若何。”以後的事態越來越表明,夷邦僻島的貢使,修貢是虛,市利為實。

  明太祖立國不久就發布了禁海令,禁止民間出海,其初衷是禁止沿海居民與倭寇勾結,以保障沿海安全,卻導致富於生機的民間航海與自由貿易,也被海禁政策窒息了。鄭和七下西洋期間,“片板不得入海”的海禁仍在厲行;民間造船、出海、市番貨、用番貨,一律繩之重法。與此同時,明政府改變了宋元的市舶制度,實行官方壟斷貿易,此舉也導致明廷遭受了巨額的關稅損失,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明朝一邊厲行海禁,一邊又組織耗資巨大的官方遠航活動。明帝國強大的政治軍事力量並沒有帶來民間航海貿易的繁榮,反而揮霍了大量的資財,當明朝的國庫再也無力支撐這種揮霍式的遠航活動時,官方航海與奢侈貿易就不得不停止。

  下西洋在海禁背景下發生,輝煌也悲涼,省略這個背景就無法理解鄭和遠航發生的歷史困境,也就無法理解為什麼明帝國的遠航突然停止就永遠停止了。

  逝去的帆影

  鄭和下西洋,之所以被稱為“奇蹟”,是因為遠航沒有繼續。

  1433年的夏季,下西洋的船隊靜靜回航,駛入太倉劉家港。明宣宗詔令“下西洋諸番海船悉令停止”。從此收起的巨帆,就再也沒有張開過。據《明史》記載:“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歷……凡三十餘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後,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夸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雲。”這種盛事,隨著鄭和的故去而消逝。

  然而僅過了三四十年,到成化年間,明憲宗突然動了下西洋的念頭,卻發現一向保存在兵部的《鄭和出使水程》(記載鄭和七次出海的全部檔案)突然不見了。明人嚴從簡的《殊域周咨錄》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仁宗即位時,依照前任戶部尚書夏原吉的奏請,下詔停止寶船下西洋。宣德中雖開禁令,復又禁止。成化間,有人為迎合明憲宗,舉永樂年間下西洋的盛況。明憲宗即下詔索要《鄭和出使水程》,兵部尚書項忠急命吏入庫查找。郎中劉大夏便將書卷事先藏匿起來,吏遍尋不著。項忠鞭笞吏,令其再查,最終也未能找到。項忠怒斥吏:“庫中的案卷怎麼可能丟失?”劉大夏在一旁應對:“三寶下西洋,費銀糧數十萬,軍民死傷以萬計,即使得其寶而歸,對國家有何益?這是一大弊政,以往大臣屢屢上諫過。舊案雖有,也應當毀掉,以消除禍根,怎麼還追究有無呢?”項忠聽後,竦然,嘆道:“君陰德不細,這個位不久非君莫屬呀!”劉大夏後來果然升任兵部尚書。

  被劉大夏藏匿的《鄭和出使水程》究竟下落何方,至此已經成為一個謎。記載著鄭和及其部屬近三十年遠航的用生命和鮮血創造的帶兵編隊航海的經驗教訓、以及前人積累的航海經驗和有關國防機密的珍貴資料就這樣不見了。這些檔案據學者猜測應該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的內容:一、檔案中一定記載了各類船隻的長度、寬度、結構方法及各類船隻的武裝配備。明成祖曾命令鄭和前往江蘇、福建等地的造船廠打造“寶船”和其他戰船。二、鄭和艦隊的編隊組成、指揮方法、通訊聯絡、號令傳達等。三、鄭和所乘坐的指揮寶船(旗艦)的全部航海日記,以及其他各船的航海日記。四、鄭和所率領的水師官兵的訓練方法以及鄭和本人對航海諳熟的情形。五、鄭和艦隊的後勤補給系統及實施方法,隨船官兵的健康、疾病、醫療狀況。這些資料的被銷毀,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海軍的建設。

  鄭和艦隊是當時明朝惟一的海軍艦隊,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李約瑟博士曾這樣形容道:“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然而在鄭和去世後,這支艦隊很可能也沒有保存下來。

  隨著下西洋壯舉的停止,中國的造船業也逐漸萎縮,進而導致海上防禦力量銳減。正統元年(1436)明英宗即位時,即頒布詔令,不僅禁止建造遠洋海船,而且減少製造戰船和武器,裁減海軍。放棄海洋,使中國造船業失去了發展的動力。據有關統計,永樂時建造的四百艘可以遠涉風濤的艦船,到成化十年(1474)只剩一百四十艘,水師的戰艦也大多破損,而且制式越來越小,不能遠行海上。明世宗甚至下令:“不許製造雙桅以上大船,並將一切違禁大船,盡數毀之。”沿海各省地方政府也紛紛下禁令:“私造雙桅大船下海者,務必要捕獲治之。”宋代時遠洋海船已使用雙桅,至明初鄭和的寶船甚至出現九桅船,而明中後期竟然連雙桅船都禁止製造。海防思想日趨保守、內向,中國的造船業嚴重地停滯和倒退。宋、元以來馳騁海洋的輝煌歷史就此結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