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為了宣揚國威,明成祖還專門昭示:“今遣鄭和賚敕普諭朕意,爾等只順天道,恪守朕言,順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若有虜誠來朝,咸錫皆賞。”明成祖之所以能選中鄭和,除了認為他勇敢、機靈、有膽略之外,還因為鄭和本身是伊斯蘭教徒,有利於同西洋各地的教徒進行交往,以實現敦睦外交的願望。當然也不排除這樣一個意圖,鄭和身為宮廷內官,也可以兼為明皇室從海外採購奇珍異寶。
明成祖的理念通過鄭和的遠航得到了傳播。同行的馬歡在《紀行詩》中說:“皇華使者承天敕,宣布綸音往夷域。鯨舟吼浪泛滄溟,遠涉洪濤渺無極。”鄭和在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推行的都是“和平外交”政策,真正意義上的戰爭僅有在錫蘭(今斯里蘭卡)的一次,那也是在被迫無奈情況下進行的防衛性還擊。鄭和船隊所到之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讀賞賜”——宣讀大明皇帝的敕諭,是為“宣教化”,包括“頒中華正朔,宣敷文教”。所謂“正朔”即中國曆法,還包括中國人民對季節、氣候的認識和倫理道德、禮儀習俗等。客觀上,大航海對外傳播了中華文明,輸出先進的科學技術,為世界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鄭和遠航,“寶船”帶往各國的,都是華夏文明瑰寶,無論絲綢、瓷器、藥材、工藝品、金屬器物等,都十分精良,堪稱極品。鄭和的船隊把它們帶到了三十多個國家,對促進各國的文明以及當地經濟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現在在海外還流傳許多鄭和的故事,在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廟,很多地方都保留下了鄭和的遺蹟,以表達當地人民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驅的敬意。
鄭和的遠航帶來朝貢的繁榮,當時各國來明使臣絡繹不絕,以求得到明朝的庇護,同時還可以得到豐厚的賞賜。據統計,明成祖在位的二十二年中,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三百一十八次,最多的一次有十幾個國家的朝貢使團同時來華,出現了“諸番臣充斥於廷”的盛況。勃泥(今汶萊)、滿剌加、蘇祿(今菲律賓蘇祿群島)、古麻剌朗(今屬菲律賓)等國的國王甚至親自率團前來,可謂盛況空前。明朝的接待極為隆重,賞賜豐厚。據史書記載,永樂二十二年(1424)三月,滿剌加國王率團來華回國時,明成祖在玄武門設宴餞行,賜予金百兩、銀五百兩、鈔三萬多錠、錦六段、彩段五十八表里、紗羅各二十二匹、綾四十六匹、錦五百多匹、綿布三百多匹、織金羅衣一襲、素羅衣十三襲;賜王妃素羅衣十二襲、絹女衣十七襲,賜其隨從衣物不等。隆重的接待和豐厚的賞賜,使得異域各國對明帝國都心悅誠服,有的使臣甚至願意長留於此。勃泥(今汶萊)國王麻那惹加那乃,在訪問期間因病客死中國,臨終上表,願“體魄托葬中華”,足見其對中華禮儀文明的景仰。明成祖以王禮將他葬於南京城南石子崗。永樂十五年(1417),蘇祿國(在今菲律賓蘇祿群島)東王、西王和峒王率家眷官員三百四十多人來訪。返程時,途經山東德州,東王不幸染病身亡。明成祖命在德州北部擇地厚葬之,並親書石碑。
即使在明成祖去世後,繼位的明宣宗在宣德五年(1430)給鄭和的“往諭諸番國”的詔書上也說:“茲特遣太監鄭和、王景弘等齎詔往諭,其各敬順天道,撫輯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仍然在貫徹成祖的旨意“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並且就在這年,鄭和船隊從福建長樂泛海南下時,特地在長樂南山寺立了一塊碑,在碑文中寫道“宣德化而柔遠人”,表明了遠航的意義所在。
帶著“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示中國富強”的目的,鄭和率領著大明朝的船隊,揚帆南下,出現在從南中國海到印度洋的廣闊海域。世界南方海域從未出現過如此壯麗的景象:上百艘大船人字形排開,上千面帆張起,旌旗招展,異常絢爛。只有一個富強的帝國,才能支持這樣盛大的遠航!只有憑藉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充足的食物補給,這樣的遠航才能成為可能。
鄭和所處的時代,中國科技成就達到了一個頂峰。著名鄭和研究專家鄭一鈞指出,鄭和船隊的造船術和航海術,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宋、元兩代的造船技術和造船能力,已經為明初造船業的鼎盛奠定了基礎。北宋初年,已設有專門的造船機構,名曰“造船務”,當時就可造“樓船百艘”。除了樓船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戰船,車船也得到廣泛使用。當時海商船大小不等,大的可載五六百人,小的叫“鑽風”,有“八櫓”或“六櫓”,可載百餘人。從南海出發的遠洋巨船“浮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重天之雲,舵長數丈,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蔚為壯觀。宋代的遠洋海船向西已溝通了直達紅海和東非的亞非航線,向東對日、朝的航線也有進一步發展。元代的造船業在宋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技術日趨成熟。至元二十二年(1285)為濟州河運糧,一次造船三千艘,造船能力之強,可見一斑。義大利人馬可·波羅說,在黃河入海口見到“有屬於大汗之船舶,逾一萬五千艘”,他估計長江“每年溯江而上之船舶,至少有二十萬艘”。至元二十八年(1291),忽必烈送公主遠嫁波斯,“命備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張十二帆”。
明成祖的理念通過鄭和的遠航得到了傳播。同行的馬歡在《紀行詩》中說:“皇華使者承天敕,宣布綸音往夷域。鯨舟吼浪泛滄溟,遠涉洪濤渺無極。”鄭和在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推行的都是“和平外交”政策,真正意義上的戰爭僅有在錫蘭(今斯里蘭卡)的一次,那也是在被迫無奈情況下進行的防衛性還擊。鄭和船隊所到之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讀賞賜”——宣讀大明皇帝的敕諭,是為“宣教化”,包括“頒中華正朔,宣敷文教”。所謂“正朔”即中國曆法,還包括中國人民對季節、氣候的認識和倫理道德、禮儀習俗等。客觀上,大航海對外傳播了中華文明,輸出先進的科學技術,為世界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鄭和遠航,“寶船”帶往各國的,都是華夏文明瑰寶,無論絲綢、瓷器、藥材、工藝品、金屬器物等,都十分精良,堪稱極品。鄭和的船隊把它們帶到了三十多個國家,對促進各國的文明以及當地經濟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現在在海外還流傳許多鄭和的故事,在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廟,很多地方都保留下了鄭和的遺蹟,以表達當地人民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驅的敬意。
鄭和的遠航帶來朝貢的繁榮,當時各國來明使臣絡繹不絕,以求得到明朝的庇護,同時還可以得到豐厚的賞賜。據統計,明成祖在位的二十二年中,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三百一十八次,最多的一次有十幾個國家的朝貢使團同時來華,出現了“諸番臣充斥於廷”的盛況。勃泥(今汶萊)、滿剌加、蘇祿(今菲律賓蘇祿群島)、古麻剌朗(今屬菲律賓)等國的國王甚至親自率團前來,可謂盛況空前。明朝的接待極為隆重,賞賜豐厚。據史書記載,永樂二十二年(1424)三月,滿剌加國王率團來華回國時,明成祖在玄武門設宴餞行,賜予金百兩、銀五百兩、鈔三萬多錠、錦六段、彩段五十八表里、紗羅各二十二匹、綾四十六匹、錦五百多匹、綿布三百多匹、織金羅衣一襲、素羅衣十三襲;賜王妃素羅衣十二襲、絹女衣十七襲,賜其隨從衣物不等。隆重的接待和豐厚的賞賜,使得異域各國對明帝國都心悅誠服,有的使臣甚至願意長留於此。勃泥(今汶萊)國王麻那惹加那乃,在訪問期間因病客死中國,臨終上表,願“體魄托葬中華”,足見其對中華禮儀文明的景仰。明成祖以王禮將他葬於南京城南石子崗。永樂十五年(1417),蘇祿國(在今菲律賓蘇祿群島)東王、西王和峒王率家眷官員三百四十多人來訪。返程時,途經山東德州,東王不幸染病身亡。明成祖命在德州北部擇地厚葬之,並親書石碑。
即使在明成祖去世後,繼位的明宣宗在宣德五年(1430)給鄭和的“往諭諸番國”的詔書上也說:“茲特遣太監鄭和、王景弘等齎詔往諭,其各敬順天道,撫輯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仍然在貫徹成祖的旨意“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並且就在這年,鄭和船隊從福建長樂泛海南下時,特地在長樂南山寺立了一塊碑,在碑文中寫道“宣德化而柔遠人”,表明了遠航的意義所在。
帶著“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示中國富強”的目的,鄭和率領著大明朝的船隊,揚帆南下,出現在從南中國海到印度洋的廣闊海域。世界南方海域從未出現過如此壯麗的景象:上百艘大船人字形排開,上千面帆張起,旌旗招展,異常絢爛。只有一個富強的帝國,才能支持這樣盛大的遠航!只有憑藉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充足的食物補給,這樣的遠航才能成為可能。
鄭和所處的時代,中國科技成就達到了一個頂峰。著名鄭和研究專家鄭一鈞指出,鄭和船隊的造船術和航海術,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宋、元兩代的造船技術和造船能力,已經為明初造船業的鼎盛奠定了基礎。北宋初年,已設有專門的造船機構,名曰“造船務”,當時就可造“樓船百艘”。除了樓船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戰船,車船也得到廣泛使用。當時海商船大小不等,大的可載五六百人,小的叫“鑽風”,有“八櫓”或“六櫓”,可載百餘人。從南海出發的遠洋巨船“浮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重天之雲,舵長數丈,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蔚為壯觀。宋代的遠洋海船向西已溝通了直達紅海和東非的亞非航線,向東對日、朝的航線也有進一步發展。元代的造船業在宋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技術日趨成熟。至元二十二年(1285)為濟州河運糧,一次造船三千艘,造船能力之強,可見一斑。義大利人馬可·波羅說,在黃河入海口見到“有屬於大汗之船舶,逾一萬五千艘”,他估計長江“每年溯江而上之船舶,至少有二十萬艘”。至元二十八年(1291),忽必烈送公主遠嫁波斯,“命備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張十二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