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鄭和憑藉強大的國力,率領著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船隊七下西洋,訪問了印度洋、阿拉伯、東非各國,航程十萬餘里,最南到爪哇,最北到麥加,最西到非洲東海岸。航行中“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場面十分壯觀。

  第一次:永樂三年至永樂五年(1405—1407)。鄭和為主使,王景弘為副使。率水手、官兵,隨行還有採辦、工匠、醫生、翻譯等兩萬七千八百多人。有“寶船”六十二艘,加輔助船,共兩百餘艘。寶船最大者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僅舵就重四千公斤,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從江蘇劉家港出發,到福建長樂太平港作好遠航準備,揚帆南下,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暹羅(今泰國)、爪哇、蘇門答臘(今屬印尼)、滿剌加(今馬六甲)、錫蘭(今斯里蘭卡)、古里(今印度科澤科德),再行至印度洋西海岸返回。蘇門答臘、古里、滿剌加、小葛蘭(今印度奎隆)、阿魯(今蘇門答臘島中西部)等國國王遣使隨船隊來中國“朝貢方物”。

  第二次:永樂五年至永樂七年(1407—1409)。在鄭和剛回國十幾天後,就第二次下西洋了。路線與上次相同,至印度西海岸柯欽及當時中東貿易中心卡利庫特。鄭和還專程到錫蘭,對錫蘭山佛寺進行布施,並立碑為文,以做永久紀念。

  第三次:永樂七年至永樂九年(1409—1411)。此次仍由劉家港啟航,至福建開洋。這次航行以東印度洋為中心,經爪哇、蘇門答臘、錫蘭,再沿印度西海岸北上,到達孟加拉灣。這次途中曾遇險,《明史·鄭和傳》載: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發兵妄圖劫持鄭和船隻。鄭和臨危不懼,生擒亞烈苦奈兒及其家屬、頭目。回國後,獻俘於朝,群臣主張殺掉他們,明成祖則寬大為懷,把他們遣放回國,海外聞之,無不感服。

  第四次:永樂十一年至永樂十三年(1413—1415)。1413年底東北季風一到,船隊啟航,航線與以前大體相同,但卻遠至波斯灣,抵達荷姆茲海峽。大宗船隊沿舊航線到古里後,渡阿拉伯海停靠波斯灣口忽魯謨斯。分宗船隊已自蘇門答臘出航,扇形向西渡印度洋,訪問溜山國(馬爾地夫群島)和東非海岸的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卜剌哇、麻林;向北過阿拉伯海,抵達阿丹、剌撒、祖法兒,自阿丹再分宗進入紅海,訪問天方國、默伽、默德那。分宗船隊航行歷時兩年,更多的貢使來華。

  第五次:永樂十五年至永樂十七年(1417—1419)。這次主力艦隊與上次相同, 從東南亞經過印度各港,進入波斯灣。而分艦隊則經阿拉伯南岸駛往東非沿海,到達了摩加迪沙、布臘瓦(均屬索馬利亞)、阿丹(今葉門亞丁)、剌撒(今紅海東岸)、忽魯謨斯、麻林等地。這次出訪,滿剌加、古里等十九國都遣使朝貢。

  第六次:永樂十九年至永樂二十年(1421—1422)。鄭和此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務是送忽魯謨斯等十六國使臣返國。這次所到之處有占城、暹羅、滿剌加、榜葛蘭(孟加拉)、錫蘭、古里、阿丹、祖法兒、剌撒、溜山、柯枝、木骨都束、卜剌哇等地。由於所到國家很多,多是分批、分隊而行。主力艦隊仍到波斯灣各港,分艦隊則週遊了東非各港。

  第七次:宣德六年至宣德八年(1431—1433)。永樂二十二年(1424),明成祖去世,朱高熾繼位,是為仁宗。仁宗認為下西洋過於浪費,成效不大,屬勞民傷財之舉,決定停止下西洋的活動。但是未過一年,仁宗病逝,宣宗朱瞻基繼位,憶起祖父當年“萬方玉帛風雲會,一統山河日月明”的盛況,才又派鄭和出使西洋。兩萬七千餘人分乘六十一艘船隻,從南京起航出發,航行遠達紅海。鄭和在返航途中病逝,終年六十二歲。由於當時天氣酷熱,負責航海事務的太監王景弘只得按照鄭和的遺願,根據伊斯蘭教的儀式,將鄭和的遺體裹上白布,投入茫茫大海中。僅有一撮頭髮以及一雙靴子帶回了國內,葬於南京中華門外牛首山下,以供後人憑弔(一說鄭和於宣德八年七月初六回到南京,第二年病逝,終年六十四歲,埋葬在南京南面的牛首山)。

  大航海的背後

  為什麼明成祖朱棣會派遣鄭和下西洋?流傳最廣的解釋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明史·鄭和傳》透露了有關信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惠帝即建文帝朱允炆,繼承了祖父朱元璋的皇位,成為明朝第二代皇帝。但是朱允炆僅做了四年皇帝,便被他的叔叔朱棣取而代之。“靖難之變”時,宮中一場大火,使得建文帝的下落成了一個謎,有人說他自焚了,也有人說他逃匿當和尚,還有人說他跑到海外,總之是“不知所終”。對於建文帝的失蹤,明成祖一直耿耿於懷,聽說建文帝有可能流落海外,明成祖就動了到海外尋找的心思,於是便有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然而,當明成祖得知建文帝在雲南一帶活動後,這個疑問實際已經消除了。因此明成祖幾次三番去海外探尋其下落的說法不足為信。

  如果說尋找惠帝為虛,那麼向海外“示中國富強”、溝通彼此往來則是無可置疑的。當時的明朝,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帝國。在大明朝的東南,是汪洋一片以及一些半開化未開化的島嶼。西北原是帖木耳大帝的領土,帖木耳曾一度希望遠征中國,但未能如願。帖木耳去世後,其繼任者勢力遠不如前,已重新向明朝遣使朝貢。西方的歐洲此時戰亂不斷,瘟疫流行。印度也已衰落近千年。此時,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哪種勢力可與大明帝國爭鋒。明成祖統治下的明帝國無論在經濟實力,還是在軍事技術方面,都占有絕對的優勢。此時農業發展,手工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礦冶、紡織、陶瓷興盛;造船業,包括羅盤針的使用、航海水手的培養等,都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明成祖朱棣又是一位頗具雄才大略的皇帝,揚威海外、誇示富強、樹立聲望,已是勢在必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