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御史高翔在朱棣即位後穿著喪服入見,朱棣大怒,除了誅其族外,還將高翔祖先的墳墓挖開,摻雜上一些牛馬的骨頭,一起焚成灰揚掉。又將高翔的田產分給附近的百姓,徵收特別重的稅,目的是為了讓鄉親世世代代罵高御史。這種連種高翔田地的普通百姓都受到株連的做法,簡直是聞所未聞,幾近變態。
這些忠於建文帝的人,其妻女都被發往教坊司,充為官妓。方孝孺女兒流發教坊。鐵鉉妻楊氏被送往教坊司,隨後即亡故了,後教坊司按聖旨吩咐,將其屍體抬出門餵狗。鐵鉉的兩個女兒被發往教坊司為娼妓,數日不受辱,鐵鉉的學生高賢寧與朱棣的親信錦衣衛紀綱有交情,托他說情。朱棣總算動了惻隱之心,放過了鐵鉉的兩個女兒,兩女後來都嫁給高賢寧為妻。
朱棣對建文帝的親信大臣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展開的一場又一場大屠殺,被人稱為“”。其殘酷的程度不下於乃父朱元璋懲處胡惟庸、藍玉黨案。
成祖朱棣對建文舊臣的殺戮前後長達十餘年,在晚年時法禁猶嚴,直到仁宗朱高熾即位後這種情況才得以改變。成祖實行這種近於瘋狂的嚴法酷刑,一方面與其個性有關,但更為本質的原因則是內心的虛弱。他發動靖難之役,說到底是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在皇位繼承的合法性上是要大打折扣的,這一點他自然心知肚明。因此,他希望能夠用屠刀堵住人們的非議之口,並想盡辦法證明自己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
方孝孺的死無疑是轟轟烈烈的,《明史》稱其“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然而遺憾的是,他面對的並不是一個改朝換代的歷史時期,而是皇室內部的自相殘殺,這使得他以身殉道的壯舉減少了許多悲壯的色彩,因而被人稱為過於“迂直”。明代人王廷相就認為他的死不能與文天祥相提並論,認為他實為“忠之過者”,因“自激之甚”而卒招殺身之禍,這種“輕重失宜”的舉措,“聖人豈為之”!至清人吳敬梓作《儒林外史》時,還說方孝孺“迂而無當”。方孝孺雖大義凜然,但又顯得過於“迂直”,從而帶有某種歷史的尷尬。
鄭和七下西洋
這蔚為壯觀的七下西洋卻留給人們無窮的思索,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要派遣?如此大規模的船隊,是如何進行遠航的呢?為什麼規模如此龐大的航海活動、航海貿易隨著鄭和的故去,就戛然而止?既然已經擁有如此龐大的艦隊,為什麼晚明和清朝時的海軍面對入侵者卻不堪一擊?
明永樂三年(1405)六月十五日(公曆7月11日),在“天下第一港”江蘇太倉劉家港碼頭,人頭攢動。世界上第一支由兩百餘艘艦船和兩萬七千八百多名官兵組成的龐大船隊正待出發,桅杆如林、風帆如雲、氣勢磅礴。在明成祖朱棣的旨意下,身為“欽差總兵正使”的太監鄭和本著宣揚國威,“懷柔四夷”、“和順萬邦”的宗旨,將率領著這支龐大船隊進行一次史無前例的遠洋航行。這支船隊將泛海南下到福建的長樂候風,等到冬天東北季風吹起,雲帆交掛時,才正式向“西洋”進發。
,開闢了亞非的洲際航線,到達了三十多個國家、地區,船隊規模之大,航程之遠,持續時間之久,在人類歷史上都前所未有,可以說是開拓萬古之旅。鄭和的首次遠航,比哥倫布首航美洲早八十七年,比達·伽馬開闢東方新航路早九十三年,比麥哲倫從美洲航行到菲律賓早一百一十六年。美國《百科全書》“鄭和”條如此寫道:“15世紀初期的中國將領鄭和,幾乎於葡萄牙人乘船繞過非洲抵達印度一百年前,就率領海軍對印度洋做過七次遠征。” 的壯舉,在世界航海史上都屬於奇蹟。六百周年後,由於這一天的特殊意義,7月11日被定為中國的“航海日”。
1433年,鄭和逝世了。在一個盛夏炎熱的傍晚,遠洋船隊靜靜地駛入太倉劉家港,明宣宗詔令:停止“下西洋諸番國寶船”、停止“各處修造下番海船” ……寶船從此就停泊在那個曾經熱鬧異常的港灣里,大明帝國輝煌一時的遠航就此突然停止了!
然而,這蔚為壯觀的七下西洋卻留給人們無窮的思索,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要派遣?如此大規模的船隊,如何進行遠航的呢?為什麼如此龐大規模的航海活動、航海貿易隨著鄭和的故去,就戛然而止?既然已經擁有如此龐大的艦隊,為什麼晚明和清朝時的海軍面對入侵者卻不堪一擊?
七下西洋
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人,洪武四年(1371)生於一個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家庭。現代學者根據《鄭和家譜首序》、《賽典赤家譜》考證,鄭和為元朝政治家、中亞布哈拉貴族賽典赤的六世孫,可以說先祖是異常顯貴的。賽典赤在元朝聲名顯赫,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後裔,由阿拉伯遷徙到中亞的布哈拉,再由布哈拉遷徙到中國,昆陽馬氏即為賽典赤後裔中的一支。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藍玉等率三十萬大軍征討雲南。在戰亂中,年僅十一歲的鄭和被明軍擄獲閹割,在軍中做“秀童”。雲南平定之後,鄭和隨軍調往北方,先後轉戰於蒙古和遼東等地。鄭和因“豐軀偉貌,博辨機敏,有智略,習兵法”,被選送到北京燕王朱棣的府邸服役,深得燕王的喜愛。在“靖難之役”中,鄭和跟隨燕王朱棣南征北戰,建立了不少戰功。朱棣登上皇位後對鄭和更加信任。永樂二年(1404),朱棣為表彰鄭和的功績,親筆寫了一個“鄭”字,賜他為姓,從此更名鄭和,史稱“ 三寶太監”。永樂三年,明成祖派遣鄭和出使西洋,揭開了的序幕。
這些忠於建文帝的人,其妻女都被發往教坊司,充為官妓。方孝孺女兒流發教坊。鐵鉉妻楊氏被送往教坊司,隨後即亡故了,後教坊司按聖旨吩咐,將其屍體抬出門餵狗。鐵鉉的兩個女兒被發往教坊司為娼妓,數日不受辱,鐵鉉的學生高賢寧與朱棣的親信錦衣衛紀綱有交情,托他說情。朱棣總算動了惻隱之心,放過了鐵鉉的兩個女兒,兩女後來都嫁給高賢寧為妻。
朱棣對建文帝的親信大臣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展開的一場又一場大屠殺,被人稱為“”。其殘酷的程度不下於乃父朱元璋懲處胡惟庸、藍玉黨案。
成祖朱棣對建文舊臣的殺戮前後長達十餘年,在晚年時法禁猶嚴,直到仁宗朱高熾即位後這種情況才得以改變。成祖實行這種近於瘋狂的嚴法酷刑,一方面與其個性有關,但更為本質的原因則是內心的虛弱。他發動靖難之役,說到底是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在皇位繼承的合法性上是要大打折扣的,這一點他自然心知肚明。因此,他希望能夠用屠刀堵住人們的非議之口,並想盡辦法證明自己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
方孝孺的死無疑是轟轟烈烈的,《明史》稱其“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然而遺憾的是,他面對的並不是一個改朝換代的歷史時期,而是皇室內部的自相殘殺,這使得他以身殉道的壯舉減少了許多悲壯的色彩,因而被人稱為過於“迂直”。明代人王廷相就認為他的死不能與文天祥相提並論,認為他實為“忠之過者”,因“自激之甚”而卒招殺身之禍,這種“輕重失宜”的舉措,“聖人豈為之”!至清人吳敬梓作《儒林外史》時,還說方孝孺“迂而無當”。方孝孺雖大義凜然,但又顯得過於“迂直”,從而帶有某種歷史的尷尬。
鄭和七下西洋
這蔚為壯觀的七下西洋卻留給人們無窮的思索,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要派遣?如此大規模的船隊,是如何進行遠航的呢?為什麼規模如此龐大的航海活動、航海貿易隨著鄭和的故去,就戛然而止?既然已經擁有如此龐大的艦隊,為什麼晚明和清朝時的海軍面對入侵者卻不堪一擊?
明永樂三年(1405)六月十五日(公曆7月11日),在“天下第一港”江蘇太倉劉家港碼頭,人頭攢動。世界上第一支由兩百餘艘艦船和兩萬七千八百多名官兵組成的龐大船隊正待出發,桅杆如林、風帆如雲、氣勢磅礴。在明成祖朱棣的旨意下,身為“欽差總兵正使”的太監鄭和本著宣揚國威,“懷柔四夷”、“和順萬邦”的宗旨,將率領著這支龐大船隊進行一次史無前例的遠洋航行。這支船隊將泛海南下到福建的長樂候風,等到冬天東北季風吹起,雲帆交掛時,才正式向“西洋”進發。
,開闢了亞非的洲際航線,到達了三十多個國家、地區,船隊規模之大,航程之遠,持續時間之久,在人類歷史上都前所未有,可以說是開拓萬古之旅。鄭和的首次遠航,比哥倫布首航美洲早八十七年,比達·伽馬開闢東方新航路早九十三年,比麥哲倫從美洲航行到菲律賓早一百一十六年。美國《百科全書》“鄭和”條如此寫道:“15世紀初期的中國將領鄭和,幾乎於葡萄牙人乘船繞過非洲抵達印度一百年前,就率領海軍對印度洋做過七次遠征。” 的壯舉,在世界航海史上都屬於奇蹟。六百周年後,由於這一天的特殊意義,7月11日被定為中國的“航海日”。
1433年,鄭和逝世了。在一個盛夏炎熱的傍晚,遠洋船隊靜靜地駛入太倉劉家港,明宣宗詔令:停止“下西洋諸番國寶船”、停止“各處修造下番海船” ……寶船從此就停泊在那個曾經熱鬧異常的港灣里,大明帝國輝煌一時的遠航就此突然停止了!
然而,這蔚為壯觀的七下西洋卻留給人們無窮的思索,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要派遣?如此大規模的船隊,如何進行遠航的呢?為什麼如此龐大規模的航海活動、航海貿易隨著鄭和的故去,就戛然而止?既然已經擁有如此龐大的艦隊,為什麼晚明和清朝時的海軍面對入侵者卻不堪一擊?
七下西洋
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人,洪武四年(1371)生於一個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家庭。現代學者根據《鄭和家譜首序》、《賽典赤家譜》考證,鄭和為元朝政治家、中亞布哈拉貴族賽典赤的六世孫,可以說先祖是異常顯貴的。賽典赤在元朝聲名顯赫,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後裔,由阿拉伯遷徙到中亞的布哈拉,再由布哈拉遷徙到中國,昆陽馬氏即為賽典赤後裔中的一支。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藍玉等率三十萬大軍征討雲南。在戰亂中,年僅十一歲的鄭和被明軍擄獲閹割,在軍中做“秀童”。雲南平定之後,鄭和隨軍調往北方,先後轉戰於蒙古和遼東等地。鄭和因“豐軀偉貌,博辨機敏,有智略,習兵法”,被選送到北京燕王朱棣的府邸服役,深得燕王的喜愛。在“靖難之役”中,鄭和跟隨燕王朱棣南征北戰,建立了不少戰功。朱棣登上皇位後對鄭和更加信任。永樂二年(1404),朱棣為表彰鄭和的功績,親筆寫了一個“鄭”字,賜他為姓,從此更名鄭和,史稱“ 三寶太監”。永樂三年,明成祖派遣鄭和出使西洋,揭開了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