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於是,現在我腦子裡全是這兩位歐洲十九世紀的作曲家,做夢也好醒著也好,戴著假髮的優雅男人和鬍鬚男都會浮觀在我眼前,縈繞在腦中的始終是《月光》和《阿拉伯風格曲·第一首》——德彪兩的曲子越聽越深得我心。每個演奏家都會有中意而且擅長的曲目,而最合我口味的就是德彪西。儘管莫扎特的華麗與貝多芬的雄壯也令人難以捨棄,但我還是為德彪阿的抒情性所傾倒。那旋律總能喚起影像,一顆又一顆的樂音都是那麼美麗動人,多層構造的和弦宛如寶石般明亮閃耀。
僅僅是聆聽就已經被魅惑了,如果是親自彈奏不知會有多麼快樂。充分使用低音的飽滿和聲,由全音階構成的悅耳濁音,一觸碰琴鍵渾身就會有一種身體被盡情解放的快感襲來。彈奏結束的瞬間,伴隨著快感的無力感包裹全身。同樣是彈奏重視影像的拉威爾①的樂曲,我卻感到拘束,仿佛身體被細線緊縛住了一般,與彈奏德彪西的曲子完全不同。
①Joseph-Maurice Ravel(1875-1937),法國作曲家,鋼琴家當然,演奏可以帶來快樂,也伴隨著困難與苦痛。蕭邦的難度我已經領教過了,而德彪西同樣可以讓演奏者哭泣。
僅從技術上看,《月光》和《阿拉伯風格曲·第一首》本身難度並不大,水平高的小學生都能彈奏,問題是是否具有表現力。
要讓聽者的腦中浮現出影像,僅僅是跟隨譜面來運指終究是不可能的,必須還要注意調節和弦的強弱以及緊張與遲緩的比率。一個音也不能怠慢,而且每個小節之間的承接也要完美把握,比單純的技術問題還難以掌控。
岬老師一聽我這樣抱怨,責備似的說道:“你難道不認為正因為如此才有挑戰的價值嗎?有技術的彈奏者很多,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和市裡的鋼琴教室里比比皆是,不過聽者不會僅僅滿足於凝聽技術,無論是多麼超凡的技巧,只能讓聽者產生讚嘆,而不能產生感動。令人感動的一定是思想,而構築思想的就是藝術性。”
儘管如此,還是先要跨過技術難關。德彪西也和前人一樣發表了十二首練習曲,其序文里說道“請自由地按你的意願來運指”,樂譜上沒有標註任何指法,結果造成如果想要完美地彈奏必須得有幾近極限的技術。但也決不是說這是一個無理的難題,估計對岬老師來說這是一個可能與不可能之間的挑戰。因為是自由運指,所以你必須得給自己規定一套指法,最後不得不依照這套指法來彈。《月光》也是一樣,如果無法讀取隱藏於樂譜之中的指示,就無法把握作曲者的意圖。
真是喜歡刁難人的作曲家啊。
不過,我還是中意德彪西。音樂可以產生影像——這正是我嚮往的音樂魔法。如果我的演奏能達到這種境界,我願意作出任何犧牲。鋼琴比賽的名次和特優生資格都是其次,我已經失去了可以誇耀的容顏,身體有如拼湊起來的破布,沒了拐杖就無法好好地行走,頭腦也不出眾,現在能拿出來秀一下的也只剩下鋼琴了。
深切而痛苦,那燃燒的熱請仿佛灼燒著我的胸口一般,可能就算我與異性陷入愛河也不會有這般激情吧。
不過要實現這個願望仍有困難。不用說,那就是手指持續彈奏的時間。那天岬老師施展魔法以後,我的手指不會再突然僵硬了。凶為真皮與皮下組織進一步癒合,持續彈奏的時間有所增長,但最長只能保持六分鐘。要是選擇《月光》
和一首短小的練習曲,就能在六分鐘以內彈完,但我除了《阿拉伯風格曲·第一首》之外其他任何曲子都不中意。
我想在舞台上盡情演繹德彪西——這個執念與日俱增。
比起之前,我的生活重心進一步轉移到了鋼琴上,就連吃飯的時候我空閒的左手也在敲擊著虛無的鍵盤,洗澡時手裡也握著網球,一邊泡澡一邊鍛鍊手指的張力,就連夢裡手指也在做著運指訓練。
也許是被我的執念感染了,岬老師上課也充滿了熱情。
“所有的音都要清晰地鳴響,為了讓音樂具有陰影與立體感,凸顯每個音符的樂音、進行暈染的樂音,還有在這兩者之間的樂音都要一一分辨開來。要用耳朵和手指去感觸其中的細微差別,不對!那樣彈奏不對。”
“雖然是上行音階但不是單純的上行,根據不同的樂段可以分為跳躍上行、伸展上行、奔跑上行、飄浮上行、攀登上行,每一種都需要用身體去感覺,去表現。不對不對!剛才的樂段再彈一次。”
儘管岬老師也“吹毛求疵”,卻和鬼冢老師不一樣。他對我的指點並不是特別具體,大多是關於感覺而不是關於技術。
不過只要把精力集中在手指上,也就能明白岬老師的話了。
雖然他的話毫不留情,卻飽含著發自肺腑的真摯。只要能把思想傳達給對方,形式並不重要,所以我按照他的指點運動著手指,按照他的命令表達著思想,我和岬老師之間達成了一種他人無法理解的默契。
離初賽還有三周的時候,我被叫到學校的鋼琴教室參加攝像。雖然是初賽,但並非每個希望參賽的人都能無條件參加,而是必須事先提交演奏初賽曲目的錄像。用校長先生的話說,這個預備審查就是淘汰水平不高的參賽者,從而控制比賽當天的參賽人數。
僅僅是聆聽就已經被魅惑了,如果是親自彈奏不知會有多麼快樂。充分使用低音的飽滿和聲,由全音階構成的悅耳濁音,一觸碰琴鍵渾身就會有一種身體被盡情解放的快感襲來。彈奏結束的瞬間,伴隨著快感的無力感包裹全身。同樣是彈奏重視影像的拉威爾①的樂曲,我卻感到拘束,仿佛身體被細線緊縛住了一般,與彈奏德彪西的曲子完全不同。
①Joseph-Maurice Ravel(1875-1937),法國作曲家,鋼琴家當然,演奏可以帶來快樂,也伴隨著困難與苦痛。蕭邦的難度我已經領教過了,而德彪西同樣可以讓演奏者哭泣。
僅從技術上看,《月光》和《阿拉伯風格曲·第一首》本身難度並不大,水平高的小學生都能彈奏,問題是是否具有表現力。
要讓聽者的腦中浮現出影像,僅僅是跟隨譜面來運指終究是不可能的,必須還要注意調節和弦的強弱以及緊張與遲緩的比率。一個音也不能怠慢,而且每個小節之間的承接也要完美把握,比單純的技術問題還難以掌控。
岬老師一聽我這樣抱怨,責備似的說道:“你難道不認為正因為如此才有挑戰的價值嗎?有技術的彈奏者很多,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和市裡的鋼琴教室里比比皆是,不過聽者不會僅僅滿足於凝聽技術,無論是多麼超凡的技巧,只能讓聽者產生讚嘆,而不能產生感動。令人感動的一定是思想,而構築思想的就是藝術性。”
儘管如此,還是先要跨過技術難關。德彪西也和前人一樣發表了十二首練習曲,其序文里說道“請自由地按你的意願來運指”,樂譜上沒有標註任何指法,結果造成如果想要完美地彈奏必須得有幾近極限的技術。但也決不是說這是一個無理的難題,估計對岬老師來說這是一個可能與不可能之間的挑戰。因為是自由運指,所以你必須得給自己規定一套指法,最後不得不依照這套指法來彈。《月光》也是一樣,如果無法讀取隱藏於樂譜之中的指示,就無法把握作曲者的意圖。
真是喜歡刁難人的作曲家啊。
不過,我還是中意德彪西。音樂可以產生影像——這正是我嚮往的音樂魔法。如果我的演奏能達到這種境界,我願意作出任何犧牲。鋼琴比賽的名次和特優生資格都是其次,我已經失去了可以誇耀的容顏,身體有如拼湊起來的破布,沒了拐杖就無法好好地行走,頭腦也不出眾,現在能拿出來秀一下的也只剩下鋼琴了。
深切而痛苦,那燃燒的熱請仿佛灼燒著我的胸口一般,可能就算我與異性陷入愛河也不會有這般激情吧。
不過要實現這個願望仍有困難。不用說,那就是手指持續彈奏的時間。那天岬老師施展魔法以後,我的手指不會再突然僵硬了。凶為真皮與皮下組織進一步癒合,持續彈奏的時間有所增長,但最長只能保持六分鐘。要是選擇《月光》
和一首短小的練習曲,就能在六分鐘以內彈完,但我除了《阿拉伯風格曲·第一首》之外其他任何曲子都不中意。
我想在舞台上盡情演繹德彪西——這個執念與日俱增。
比起之前,我的生活重心進一步轉移到了鋼琴上,就連吃飯的時候我空閒的左手也在敲擊著虛無的鍵盤,洗澡時手裡也握著網球,一邊泡澡一邊鍛鍊手指的張力,就連夢裡手指也在做著運指訓練。
也許是被我的執念感染了,岬老師上課也充滿了熱情。
“所有的音都要清晰地鳴響,為了讓音樂具有陰影與立體感,凸顯每個音符的樂音、進行暈染的樂音,還有在這兩者之間的樂音都要一一分辨開來。要用耳朵和手指去感觸其中的細微差別,不對!那樣彈奏不對。”
“雖然是上行音階但不是單純的上行,根據不同的樂段可以分為跳躍上行、伸展上行、奔跑上行、飄浮上行、攀登上行,每一種都需要用身體去感覺,去表現。不對不對!剛才的樂段再彈一次。”
儘管岬老師也“吹毛求疵”,卻和鬼冢老師不一樣。他對我的指點並不是特別具體,大多是關於感覺而不是關於技術。
不過只要把精力集中在手指上,也就能明白岬老師的話了。
雖然他的話毫不留情,卻飽含著發自肺腑的真摯。只要能把思想傳達給對方,形式並不重要,所以我按照他的指點運動著手指,按照他的命令表達著思想,我和岬老師之間達成了一種他人無法理解的默契。
離初賽還有三周的時候,我被叫到學校的鋼琴教室參加攝像。雖然是初賽,但並非每個希望參賽的人都能無條件參加,而是必須事先提交演奏初賽曲目的錄像。用校長先生的話說,這個預備審查就是淘汰水平不高的參賽者,從而控制比賽當天的參賽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