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熟悉的鋼琴教室,但是天花板上安裝著陌生的舞檯燈光。
平日裡製作學園祭和學校宣傳片DVD的專業人員們圍在攝像機四周,工藤老師在確認著照明效果以及拍攝手指的攝影角度。攝像機背面的一排摺疊椅上坐滿了以校長先生為首的老師們。
“先把鋼琴選好。”
鋼琴教室里一般放置著四架鋼琴,其中有一架平日裡都不會用於授課與練習,那是一架斯坦威鋼琴,價格高達一千萬日元以上,只有在邀請大師演奏和畢業典禮上才會被使用。
今天斯坦威鋼琴的琴蓋被打開了,單憑這一點也能明白校方在為我鼓勁兒吧。
我試著彈了幾個小節,音色確實不錯,宛如和聲在教室里迴蕩。但相比平日裡使用的雅嗎哈鋼琴,我感覺琴鍵太軟。
也許別人不一定對琴鍵的軟硬這麼敏感,但我可能會因為不習慣這麼柔軟的鍵盤而用力過度。價格昂貴的樂器有著卓越的音色,有時名牌鋼琴能讓演奏者的技藝有如飛躍般地提高。
但是演奏的優劣不是由樂器的檔次來決定的,這是岬老師的口頭禪。與一件樂器的契合程度比樂器的檔次更為重要,有時甚至感覺到用習慣了的鋼琴已經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雖然鋼琴只是個用木頭和金屬做成的器物,但發出的聲音也會隨著天氣與彈奏者心情的變化而變化。鋼琴仿佛也有感情一般,它對於我的要求時而順從時而執拗。這麼說來,岬老師也對我說過樂器是有生命的,因為演奏者獻出了自己對音樂的真摯,給作為自己代言人的樂器傾注以生命。
我猶豫了一下,還是選擇了那架熟悉的山葉鋼琴。
“那麼我們就開始吧,可以重拍好幾次,不用緊張。”
儘管工藤老師這樣說,但我本來就絲毫不緊張。我眼睛裡只有鋼琴,坐在遠處觀看的人們不過就是些人偶。除了校長先生以外,其他老師手上都拿著筆記本,他們並非是來聽我彈奏鋼琴,而是作為評審代理來給我打分,真是好笑。我從岬老師處也知道了自己的水平,現在我已經不再懼怕老師的任何批評。我背後站著岬老師,我沒必要不安。相比之下觀眾比我還要緊張,坐成一排的老師都屏住呼吸緊盯著我的行動,他們看著我拄著拐杖的樣子,目光中混雜著驚異,但都裝作不在意。我望著周圍一張張緊張的而孔,自己倒是十分冷靜。
我在鋼琴前坐下,確認椅子的高度。
《蕭邦練習曲》比起《車爾尼練習曲》和《克萊門蒂練習曲》來說,不僅僅停留於手指的技術訓練,也更加重視和聲、旋律節奏以及最重要的情緒。蕭邦作為一個天生的鋼琴家,本就想要用鋼琴來表達所有的感情,練習曲也不例外。所以蕭邦練習曲》被認為有很高的藝術性,但這並不是說他就輕視技術,正如岬老師的演奏同時也具有極高難度的技術。這套練習曲的難度讓同時代的鋼琴家都沉默不言,甚至有一位叫雷斯達布的樂評家還諷刺道“這是為了矯正手指歪斜而作的曲子”。我在讀這段音樂史的時候,終於明白了為什麼岬老師說這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曲子。
那麼,請聆聽手指歪斜的人帶來的演奏吧。
“你可以隨時開始。”工藤老師說道。
一切都將從我的第一個按鍵開始,這是屬於我的時間,心情真不錯啊。沒有任人做出開始彈奏的指示,也沒有人會叫我中途暫停。
我慢慢地把手伸向鍵盤上方。
房間裡非常安靜,只能聽見我自己的呼吸聲和攝像機的運作聲。就和在自家的練習室一樣,無非是這個練習室要寬敞一些。
我的手指落在了鍵盤上。
《蕭邦練習曲第十號》第二首,A小調,短小而熱情的曲子。所有手指都必須平均地用力彈奏,但是又要求柔軟性。
右手在上行時,得保持中指一無名指一小指一無名指這種不自然的反覆交差。岬老師示範時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那種具有感官刺激的纏繞動作,簡直就像手指在翻花鼓,熱情而狂暴,無法抑制的感情承載於音符之上。
一分三十秒,我彈完最後一個音,手指從鍵盤上跳起來。
餘音迴蕩在空中,最終消失。
專業人員暫停攝像,觀眾也解除了緊張,嘆了口氣。
中途休息一會兒。正式比賽時沒有休息時間,但今天是預備審查的攝像,所以沒有關係,這對我來說是好事。
第二個曲目,《蕭邦練習曲第十號》第四首,升C小調,被認為是十二首練習曲中最難的一首。兩手觸鍵的力量要均衡,而且要求輕快感。不足兩分鐘的短小曲子卻包含了幾乎所有的高難度技術,特別是第七個小節和第九個小節,不少教科書都勸彈奏者不用完全按照譜面來彈,可以採用簡單一點的彈奏方法,但岬老師不允許這樣。他說正因為完全按照譜面來彈才是蕭邦,我這個做徒弟的只好依從。
來回奔跑的手指。
雕刻空氣的樂音。
最後一個音在天花板上迴蕩。
沒有一處彈錯。
音符承載著我的熱情。
不久,攝像機停止了攝像,屋裡響起了掌聲。
“棒極了——”校長先生那熟悉的聲音傳人耳中。他臉上滿是得意,好像自己的自信之作終於面世了一般。
平日裡製作學園祭和學校宣傳片DVD的專業人員們圍在攝像機四周,工藤老師在確認著照明效果以及拍攝手指的攝影角度。攝像機背面的一排摺疊椅上坐滿了以校長先生為首的老師們。
“先把鋼琴選好。”
鋼琴教室里一般放置著四架鋼琴,其中有一架平日裡都不會用於授課與練習,那是一架斯坦威鋼琴,價格高達一千萬日元以上,只有在邀請大師演奏和畢業典禮上才會被使用。
今天斯坦威鋼琴的琴蓋被打開了,單憑這一點也能明白校方在為我鼓勁兒吧。
我試著彈了幾個小節,音色確實不錯,宛如和聲在教室里迴蕩。但相比平日裡使用的雅嗎哈鋼琴,我感覺琴鍵太軟。
也許別人不一定對琴鍵的軟硬這麼敏感,但我可能會因為不習慣這麼柔軟的鍵盤而用力過度。價格昂貴的樂器有著卓越的音色,有時名牌鋼琴能讓演奏者的技藝有如飛躍般地提高。
但是演奏的優劣不是由樂器的檔次來決定的,這是岬老師的口頭禪。與一件樂器的契合程度比樂器的檔次更為重要,有時甚至感覺到用習慣了的鋼琴已經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雖然鋼琴只是個用木頭和金屬做成的器物,但發出的聲音也會隨著天氣與彈奏者心情的變化而變化。鋼琴仿佛也有感情一般,它對於我的要求時而順從時而執拗。這麼說來,岬老師也對我說過樂器是有生命的,因為演奏者獻出了自己對音樂的真摯,給作為自己代言人的樂器傾注以生命。
我猶豫了一下,還是選擇了那架熟悉的山葉鋼琴。
“那麼我們就開始吧,可以重拍好幾次,不用緊張。”
儘管工藤老師這樣說,但我本來就絲毫不緊張。我眼睛裡只有鋼琴,坐在遠處觀看的人們不過就是些人偶。除了校長先生以外,其他老師手上都拿著筆記本,他們並非是來聽我彈奏鋼琴,而是作為評審代理來給我打分,真是好笑。我從岬老師處也知道了自己的水平,現在我已經不再懼怕老師的任何批評。我背後站著岬老師,我沒必要不安。相比之下觀眾比我還要緊張,坐成一排的老師都屏住呼吸緊盯著我的行動,他們看著我拄著拐杖的樣子,目光中混雜著驚異,但都裝作不在意。我望著周圍一張張緊張的而孔,自己倒是十分冷靜。
我在鋼琴前坐下,確認椅子的高度。
《蕭邦練習曲》比起《車爾尼練習曲》和《克萊門蒂練習曲》來說,不僅僅停留於手指的技術訓練,也更加重視和聲、旋律節奏以及最重要的情緒。蕭邦作為一個天生的鋼琴家,本就想要用鋼琴來表達所有的感情,練習曲也不例外。所以蕭邦練習曲》被認為有很高的藝術性,但這並不是說他就輕視技術,正如岬老師的演奏同時也具有極高難度的技術。這套練習曲的難度讓同時代的鋼琴家都沉默不言,甚至有一位叫雷斯達布的樂評家還諷刺道“這是為了矯正手指歪斜而作的曲子”。我在讀這段音樂史的時候,終於明白了為什麼岬老師說這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曲子。
那麼,請聆聽手指歪斜的人帶來的演奏吧。
“你可以隨時開始。”工藤老師說道。
一切都將從我的第一個按鍵開始,這是屬於我的時間,心情真不錯啊。沒有任人做出開始彈奏的指示,也沒有人會叫我中途暫停。
我慢慢地把手伸向鍵盤上方。
房間裡非常安靜,只能聽見我自己的呼吸聲和攝像機的運作聲。就和在自家的練習室一樣,無非是這個練習室要寬敞一些。
我的手指落在了鍵盤上。
《蕭邦練習曲第十號》第二首,A小調,短小而熱情的曲子。所有手指都必須平均地用力彈奏,但是又要求柔軟性。
右手在上行時,得保持中指一無名指一小指一無名指這種不自然的反覆交差。岬老師示範時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那種具有感官刺激的纏繞動作,簡直就像手指在翻花鼓,熱情而狂暴,無法抑制的感情承載於音符之上。
一分三十秒,我彈完最後一個音,手指從鍵盤上跳起來。
餘音迴蕩在空中,最終消失。
專業人員暫停攝像,觀眾也解除了緊張,嘆了口氣。
中途休息一會兒。正式比賽時沒有休息時間,但今天是預備審查的攝像,所以沒有關係,這對我來說是好事。
第二個曲目,《蕭邦練習曲第十號》第四首,升C小調,被認為是十二首練習曲中最難的一首。兩手觸鍵的力量要均衡,而且要求輕快感。不足兩分鐘的短小曲子卻包含了幾乎所有的高難度技術,特別是第七個小節和第九個小節,不少教科書都勸彈奏者不用完全按照譜面來彈,可以採用簡單一點的彈奏方法,但岬老師不允許這樣。他說正因為完全按照譜面來彈才是蕭邦,我這個做徒弟的只好依從。
來回奔跑的手指。
雕刻空氣的樂音。
最後一個音在天花板上迴蕩。
沒有一處彈錯。
音符承載著我的熱情。
不久,攝像機停止了攝像,屋裡響起了掌聲。
“棒極了——”校長先生那熟悉的聲音傳人耳中。他臉上滿是得意,好像自己的自信之作終於面世了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