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武擔山上,諸葛亮率百僚叩拜於地。劉備笑而扶起他,親將樂竟交在他手中。
昭陽光輝烈烈,照耀著年已六十的帝王。滄桑卻英武非常的劉備,有如發著光的真龍天子。
“…惜我二人,創業未半,而將中道離別。朕才陋德薄,故至蹉跌,然志猶未已。幸有丞相文韜武略,弘毅忠壯,願繼朕以討賊之效,北靖中原。”
白帝城中,皇帝殷殷握著他的手,對群臣囑咐。年老的帝王無視了儒生反對之聲,無視朝臣的質疑,他滿眼裡只有他那年輕的丞相。二人多年以來,風雨兼程,相濡以沫。劉備如君如父,他的百折不撓,英雄之氣,已入諸葛亮骨血之中。諸葛亮如師如友,他的廣袤智慧,春風化雨,劉備亦覺如魚之有水,不可稍離。他們怎麼能放棄對彼此許下的,興復漢室,河海晏清,重現文景之治的夢想?
故而在白帝城,他斬釘截鐵地告訴先帝,他將繼承君王之志,他要北伐。
於是劉備嘆道:“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從之梁父艱!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孔明有願,朕當成之。你我一世知己,死生契闊,至分別之時,猶壯志未已…”
既然如此…
“孔明之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如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朕今將止戈付與丞相。丞相亮其悉朕意,持此劍統帥王師,以照明天下,永綏四海!”
永安宮中,諸葛亮長跪接劍。止戈劍身冰涼,劍柄卻還殘存著皇帝手的溫度,灼燒入心。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美人贈我琴琅玕,何以報之雙玉盤!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但聽劉備又對群臣道:“望卿等體知朕意,全力以助丞相!此乃朕最後的囑託與願望!”
“臣等,遵旨!”群臣皆應聲道。
劉備又笑望諸葛亮:“丞相,請以樂竟之劍,隨葬惠陵。就如同丞相常在朕身畔。待你北定中原之日,將朕遷葬長安,再取出此劍,以興禮樂,教化天下。令章武傳於後世,千年萬載,永鎮八荒!”
“朕即為詔,命太子封卿武鄉侯。望丞相莫負止戈之銳,亦莫負武侯威名!”
群臣退下之後,劉備又對他說:“丞相,這註定是一個艱巨的重任。朕不要求你一定做到,但願孔明勉力為之。只因朕與刀劍相伴一世,深知寶劍藏於匣中只能空老年華,須砥礪霜華方不負三尺青鋒。”
他又嘆息:“雖說君無戲言。但朕想那詔書該改改了。不是‘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而是‘從助宣重光,至照明天下。’可惜,朕再也看不見你光照天下的那一日…”
“不,陛下。”諸葛亮堅定道:“君無戲言。詔書不用改。如果臣有一天能以自己微弱之光,照亮天下,那也是因為陛下多年來給予臣的溫暖光明。”
“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他緩緩一字一句,清晰沉著:“以陛下之光明,為臣章武之鋒芒。願陛下之日月重光,長佑於臣。陛下之神靈,將如斯長存天地。臣會做到,而陛下不會看不見。”
劉備久病而蒼老渾濁的雙眼彷佛燃起了昔日在戰場上的熊熊火光。他用力握著諸葛亮之手,重重頷首。諸葛亮望著他的帝王。他知道,就是這樣的烈焰,席捲了他的魂魄,亦將席捲天下,重燃大漢寶鼎之火。
昭烈。
4. 踏月歸
姜維來到中軍帳時,正見旭日東升。夜晚的暗雲尚未完全退去,紛紛隱沒在祁山之後。從清晨的漢營眺望隴西大川,但覺開闊無限,萬里江山,盡收眼底。
他本是與諸葛亮約好清晨一同巡營的。不料為此美景所吸引。正怔然之間,諸葛亮掀帳而出。羽扇綸巾,素衣皂氅,眉目靜好,舒爽健朗。好一派名士之風。
他瞬間覺得諸葛亮比這昭陽還美了。
“伯約,”他歉意地笑了笑:“吾耽於睡眠,起得晚了。”
…丞相別鬧。這漢營中沒有幾個起得比你早的。
只聽諸葛亮又道:“我們先去虎步兵營。吾當先教你中虎步兵五六千人。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詣宮覲見主上。”
二人說著便有侍者牽馬而來。兩人騎馬並乘。姜維乘機與諸葛亮說起曹魏營中的情況。商磋其與季漢步兵之不同處。末了自是大為嘆服諸葛亮行營布陣,統兵之法,有過古之名將。所發明之車弩陣,損益連弩更是古來未有。無當飛軍穿山越嶺,進退如風。無怪季漢雖以步兵為主,竟可讓曹魏騎兵屢屢敗北,聞風喪膽。
行至半道,姜維才笑道:“丞相昨日,當真令維大開眼界。不想一國之相,能為此傾城之舞,寓教於樂,以至三軍感泣,莫不思先帝之德,慕丞相之忠,思效死命。”
諸葛亮微笑而嘆:“先帝在時,曾多次央我舞劍與他觀看。孤總是不允…而今孤為三軍一舞,他卻不能得見。”
“……”要求丞相舞劍給他看的先帝…他一下子想起了命令陸遜起舞的孫權。丞相,你要不要一下子毀了先帝在維心中的高大形象。
“…後來先帝命我持止戈征伐天下,將樂竟隨葬惠陵。昨夜…吾夢見先帝持樂竟踏月而來,身披金鎧,其光明有如日月。”
“…他欣然含笑,溫言慰喻我,與我一同補全了這一套殘缺的劍法。”
“…丞相。”
諸葛亮說著,搖頭笑嘆:“也許是吾思念心切,故夜有所夢。教伯約見笑了。”
姜維側頭想了想:“丞相莫若請占夢趙直解夢,也許真是先帝魂魄歸來?”
“啊…不必了。”諸葛亮仰望彎月如鉤,其光蒼茫,漸隱落西山:“吾聞人死之後,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又月之光為魂,月之質為魄,故新月又稱既生魄。”
“先帝嘗言,雖托吾以討賊,惜者,不能親見吾綏靖天下,以除暴亂。吾當時即對先帝許願,願先帝魂靈,歸於天地之間,形魄亦當永伴臣之身側。他不會看不見的…”
“今吾兵出秦川,關中震動。又值新月誕生之際…先帝之魂魄,自當隨月魄重生歸來。《周書》有云:“維正月既生魄,王訪於周公。”吾依古人之語,即知先帝確實來過。不必問趙直了。”
“……”姜維怔然看著諸葛亮。而諸葛亮笑望著那西方將落的新月,神態虔誠哀戀,並沒有注意到自己前後言語的矛盾。姜維心想,這就是不知所云吧。
番外四
【玄亮/阿斗視角】故國客
故國客
鴛鴦於飛,畢之羅之。
君子萬年,福祿宜之。
鴛鴦在梁,戢其左翼。
君子萬年,宜其遐福。
昭陽光輝烈烈,照耀著年已六十的帝王。滄桑卻英武非常的劉備,有如發著光的真龍天子。
“…惜我二人,創業未半,而將中道離別。朕才陋德薄,故至蹉跌,然志猶未已。幸有丞相文韜武略,弘毅忠壯,願繼朕以討賊之效,北靖中原。”
白帝城中,皇帝殷殷握著他的手,對群臣囑咐。年老的帝王無視了儒生反對之聲,無視朝臣的質疑,他滿眼裡只有他那年輕的丞相。二人多年以來,風雨兼程,相濡以沫。劉備如君如父,他的百折不撓,英雄之氣,已入諸葛亮骨血之中。諸葛亮如師如友,他的廣袤智慧,春風化雨,劉備亦覺如魚之有水,不可稍離。他們怎麼能放棄對彼此許下的,興復漢室,河海晏清,重現文景之治的夢想?
故而在白帝城,他斬釘截鐵地告訴先帝,他將繼承君王之志,他要北伐。
於是劉備嘆道:“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從之梁父艱!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孔明有願,朕當成之。你我一世知己,死生契闊,至分別之時,猶壯志未已…”
既然如此…
“孔明之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如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朕今將止戈付與丞相。丞相亮其悉朕意,持此劍統帥王師,以照明天下,永綏四海!”
永安宮中,諸葛亮長跪接劍。止戈劍身冰涼,劍柄卻還殘存著皇帝手的溫度,灼燒入心。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美人贈我琴琅玕,何以報之雙玉盤!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但聽劉備又對群臣道:“望卿等體知朕意,全力以助丞相!此乃朕最後的囑託與願望!”
“臣等,遵旨!”群臣皆應聲道。
劉備又笑望諸葛亮:“丞相,請以樂竟之劍,隨葬惠陵。就如同丞相常在朕身畔。待你北定中原之日,將朕遷葬長安,再取出此劍,以興禮樂,教化天下。令章武傳於後世,千年萬載,永鎮八荒!”
“朕即為詔,命太子封卿武鄉侯。望丞相莫負止戈之銳,亦莫負武侯威名!”
群臣退下之後,劉備又對他說:“丞相,這註定是一個艱巨的重任。朕不要求你一定做到,但願孔明勉力為之。只因朕與刀劍相伴一世,深知寶劍藏於匣中只能空老年華,須砥礪霜華方不負三尺青鋒。”
他又嘆息:“雖說君無戲言。但朕想那詔書該改改了。不是‘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而是‘從助宣重光,至照明天下。’可惜,朕再也看不見你光照天下的那一日…”
“不,陛下。”諸葛亮堅定道:“君無戲言。詔書不用改。如果臣有一天能以自己微弱之光,照亮天下,那也是因為陛下多年來給予臣的溫暖光明。”
“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他緩緩一字一句,清晰沉著:“以陛下之光明,為臣章武之鋒芒。願陛下之日月重光,長佑於臣。陛下之神靈,將如斯長存天地。臣會做到,而陛下不會看不見。”
劉備久病而蒼老渾濁的雙眼彷佛燃起了昔日在戰場上的熊熊火光。他用力握著諸葛亮之手,重重頷首。諸葛亮望著他的帝王。他知道,就是這樣的烈焰,席捲了他的魂魄,亦將席捲天下,重燃大漢寶鼎之火。
昭烈。
4. 踏月歸
姜維來到中軍帳時,正見旭日東升。夜晚的暗雲尚未完全退去,紛紛隱沒在祁山之後。從清晨的漢營眺望隴西大川,但覺開闊無限,萬里江山,盡收眼底。
他本是與諸葛亮約好清晨一同巡營的。不料為此美景所吸引。正怔然之間,諸葛亮掀帳而出。羽扇綸巾,素衣皂氅,眉目靜好,舒爽健朗。好一派名士之風。
他瞬間覺得諸葛亮比這昭陽還美了。
“伯約,”他歉意地笑了笑:“吾耽於睡眠,起得晚了。”
…丞相別鬧。這漢營中沒有幾個起得比你早的。
只聽諸葛亮又道:“我們先去虎步兵營。吾當先教你中虎步兵五六千人。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詣宮覲見主上。”
二人說著便有侍者牽馬而來。兩人騎馬並乘。姜維乘機與諸葛亮說起曹魏營中的情況。商磋其與季漢步兵之不同處。末了自是大為嘆服諸葛亮行營布陣,統兵之法,有過古之名將。所發明之車弩陣,損益連弩更是古來未有。無當飛軍穿山越嶺,進退如風。無怪季漢雖以步兵為主,竟可讓曹魏騎兵屢屢敗北,聞風喪膽。
行至半道,姜維才笑道:“丞相昨日,當真令維大開眼界。不想一國之相,能為此傾城之舞,寓教於樂,以至三軍感泣,莫不思先帝之德,慕丞相之忠,思效死命。”
諸葛亮微笑而嘆:“先帝在時,曾多次央我舞劍與他觀看。孤總是不允…而今孤為三軍一舞,他卻不能得見。”
“……”要求丞相舞劍給他看的先帝…他一下子想起了命令陸遜起舞的孫權。丞相,你要不要一下子毀了先帝在維心中的高大形象。
“…後來先帝命我持止戈征伐天下,將樂竟隨葬惠陵。昨夜…吾夢見先帝持樂竟踏月而來,身披金鎧,其光明有如日月。”
“…他欣然含笑,溫言慰喻我,與我一同補全了這一套殘缺的劍法。”
“…丞相。”
諸葛亮說著,搖頭笑嘆:“也許是吾思念心切,故夜有所夢。教伯約見笑了。”
姜維側頭想了想:“丞相莫若請占夢趙直解夢,也許真是先帝魂魄歸來?”
“啊…不必了。”諸葛亮仰望彎月如鉤,其光蒼茫,漸隱落西山:“吾聞人死之後,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又月之光為魂,月之質為魄,故新月又稱既生魄。”
“先帝嘗言,雖托吾以討賊,惜者,不能親見吾綏靖天下,以除暴亂。吾當時即對先帝許願,願先帝魂靈,歸於天地之間,形魄亦當永伴臣之身側。他不會看不見的…”
“今吾兵出秦川,關中震動。又值新月誕生之際…先帝之魂魄,自當隨月魄重生歸來。《周書》有云:“維正月既生魄,王訪於周公。”吾依古人之語,即知先帝確實來過。不必問趙直了。”
“……”姜維怔然看著諸葛亮。而諸葛亮笑望著那西方將落的新月,神態虔誠哀戀,並沒有注意到自己前後言語的矛盾。姜維心想,這就是不知所云吧。
番外四
【玄亮/阿斗視角】故國客
故國客
鴛鴦於飛,畢之羅之。
君子萬年,福祿宜之。
鴛鴦在梁,戢其左翼。
君子萬年,宜其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