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姜維一時無言以對。旁邊諸將都大笑起來。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趙雲笑對姜維:“曹操竄逆,違背君臣之禮。丞相方是真周公也。”
向朗接著幫腔:“方今陛下,如成王年幼。諸侯助祭的隆重儀式皆周公一手策劃安排,其用意自是讓成王牢記先王遺訓,繼承光大先王遺業。”
馬謖點頭:“周公極盡攝政之職,時時注意對成王的規勸乃至管教,下則統攝百官諸侯。”
尹默笑道:“周公於法度典章瞭然於胸,故作《周禮》為後世典範。丞相亦如周公,善於主持祭祀典禮,當今朝中無有過者。我不如也。”
李譔笑接:“丞相精通六藝,更為政有方,兼能統兵。難得的是不驕不吝,沉穩大氣,實有周公之才之美。”
“……”姜維面對老師與師叔伯一同訓誨,一時有些乍舌,竟不知如何應對。片刻才道:“此為祭祀之舞,如何能在軍中以劍舞之。”
諸葛亮笑拉過他手:“稍後定教伯約大開眼界。”
“……”姜維無語凝咽之時,眾將齊聲喝采起來,有的還捶著几案央求諸葛亮快些舞劍讓大家看。估計是喝醉了。有道是:臥龍統兵盤踞隴西,天水麒麟望風歸降。季漢群臣如狼似虎,水鏡門下喪心病狂。
…要不是自己是一隻麒麟,真有些招架不住。
姜維覺得在看到諸葛亮舞劍之前他再也不會愛了=v=
3.劍舞城傾
祁山堡為寬闊平川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坐落在西漢水北岸,高數十丈,周圍里許,四面如削,高峻奇拔。
這一晚,數萬漢軍兵駐祁山,歡慶北伐首戰告捷。諸葛亮應眾將之邀,親登祁山堡,持劍一舞,以示武威,以告上蒼。
軍中鼓吹響起,卻是威嚴肅穆的廟堂之樂。
鞗革有鶬,
休有烈光。
率見昭考,
以孝以享…
祭祀武王的歌曲中正平和,哀而不傷。月華如水,照耀秦川。諸葛亮素衣皂氅,綸巾隨風微揚,持章武緩緩而舞,衣袂飄飄,劍凝月魄。月色下真有如欲乘風歸去的仙人。
過不久,懂劍法的姜維即看出,諸葛亮所舞,乃是一套極為殘破的劍法。他覺得奇怪,聞說丞相從兄長諸葛子瑜與師兄徐元直學過擊劍,怎還會在舞劍時招招破綻百出?進攻之際,任自己身上要害盡接暴露。抱殘守缺之時,也防守薄弱,無續力以待之感。三軍將士皆會用劍,丞相難道當他們都不懂劍道嗎?
然而丞相之劍法,極為優美。乍看之下,仍如行雲流水一般。以不懂劍道之人來看,倒也覺舞得極好。少了猛將舞劍的剛烈氣息,卻多一分悠遠靜謐的名士之風。無虞姬劍舞的柔美,多一分將相的堅韌不拔,如滔滔江水,飛流直下。
罷了,罷了。身為丞相,不必逞匹夫之勇。本來慶典之舞,只要舞得好看就成了。不能要求太多…
可是細看之下,這也不是慶功的舞蹈,而更像是祭祀之舞。越看越覺丞相舉手投足,俯仰天地,隱含悲愴且虔誠獻祭的意味。
獻祭…?這難道是獻祭之舞?又不太像啊…
姜維滿腹疑惑之際,不免回頭看了一下諸將的表情。只見王平,馬謖,楊儀等人神態肅穆。就連素性驕傲的魏延也為諸葛亮此舞所動容,一臉嚴肅地觀看著。其餘眾將,年歲長者,半是驚嘆,半是面露哀傷之色。有些老兵甚至流下淚水,叩拜於地,有如膜拜神明。
其中以趙云為甚。鬚髮皆白的他已泣不成聲,拿戰袍來抹眼淚了。
“趙將軍,趙將軍…”姜維看得有些急切,忙將自己巾帕遞過去:“這卻又是何故?”
趙雲哽咽道:“此乃先帝之劍法…不曾想丞相能將先帝之雙劍劍訣,以單劍舞出。神形兼備,意態決然。彷佛我主重生人間。”
“……!”
丞相…是在為先帝而舞…?
“丞相,豈是精通劍法之人?否則如何能將雙劍劍訣,化作單劍?”姜維忍不住又問。
趙雲想了想,道:“可以說是,也可說不是。丞相勞於政事軍務,多年來沒有時間練劍,自是荒疏。不能說精於劍道。可往日但凡先帝清晨練劍,丞相必在旁觀看。久而久之,爛熟於心。今此劍舞,全憑陳年記憶,加之一心思念先帝,自然為之。劍法雖不成招數。然其歸命之切,憶念之深,皆在一招一式中,流露無疑。”
原來如此…諸葛亮習的是單劍,並不會舞雙劍。於劍術上的造詣,更不足化雙劍為單劍。故而所舞劍法上諸多破綻。雌雄雙劍,攻守接應。故以單劍舞之,自是攻而破綻百出,守則又顯薄弱。
以攻而言,以往,劉備出征之時,諸葛亮為其鎮守成都,足食足兵。他們兩人,一攻一守,同袍諧作,死生契闊。他們將彼此當成了寶劍,互將砥礪,珍惜。是以一旦失伴,主外者不得出攻征戰,主內者亦不得守國保境。一直為蕭何的諸葛亮,只能親自掛帥出征,挑起韓信的任務。
以守而言,劉備與諸葛亮對彼此毫無防備,全心倚賴。好比雙劍為守時,各自薄弱。但分別招架起來,則抱殘守缺,綿密而滴水不漏,將持劍者完好的保護在內。就如這君相二人對彼此的不設防,反而成就了季漢上下人心的固若金湯,城池的堅不可摧。
諸葛亮所舞…不是殘缺之劍法,而是他現在的情況與心境…他彷佛在對天訴說止戈失伴的孤獨,哀嘆章武雙劍的陰陽兩隔。更是在以自身虔誠地獻祭,懷念那個親手授予他寶劍,並與他相約攜手天下的君王…
姜維怔然地看著山巔上舞劍之人,清楚地看見諸葛丞相持劍一招一式,皆有章法,皆如祭禮。他虔誠將自身獻祭上天,並克制不住地對月而泣。他不僅因思念他的帝王而泣,亦為戰爭中死傷將士,亂世中罹難的黎民百姓而泣。
一如當年攜民渡江的劉備。
唯願章武長存,天下止戈…姜維差點忘了,諸葛亮手上的章武,就是殘缺不全,孤零失伴的。他原來的佩劍樂竟早隨劉備葬於惠陵。如今手上所持,正是止戈。
然十七年相濡以沫,遂使武侯之舞,天人合一。遂使三軍見此舞,莫不如見先皇,動容感泣。
獻祭者,則鞠躬盡力,夙夜憂勞,許國忘身。
涕泣者,則承君遺志,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當年章武雙劍出世之時,劍光如雪,耀如明鏡。隱隱龍吟縈繞不絕。樂竟如玉沼春冰,止戈如瓊台瑞雪,交相輝應。兩劍的形制都不同於一般單劍。單劍劍身兩面有脊,而章武皆僅一面有脊,對合面為平面,劍格各為一半,兩劍合攏時嚴絲無縫,有如一劍,可同歸於一鞘中。
“…樂竟為章,止戈為武。朕在外征戰,期四海一統,以息干戈。丞相治國安民,起教化之功,以興禮樂。朕與丞相雙劍合璧,方有天下。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趙雲笑對姜維:“曹操竄逆,違背君臣之禮。丞相方是真周公也。”
向朗接著幫腔:“方今陛下,如成王年幼。諸侯助祭的隆重儀式皆周公一手策劃安排,其用意自是讓成王牢記先王遺訓,繼承光大先王遺業。”
馬謖點頭:“周公極盡攝政之職,時時注意對成王的規勸乃至管教,下則統攝百官諸侯。”
尹默笑道:“周公於法度典章瞭然於胸,故作《周禮》為後世典範。丞相亦如周公,善於主持祭祀典禮,當今朝中無有過者。我不如也。”
李譔笑接:“丞相精通六藝,更為政有方,兼能統兵。難得的是不驕不吝,沉穩大氣,實有周公之才之美。”
“……”姜維面對老師與師叔伯一同訓誨,一時有些乍舌,竟不知如何應對。片刻才道:“此為祭祀之舞,如何能在軍中以劍舞之。”
諸葛亮笑拉過他手:“稍後定教伯約大開眼界。”
“……”姜維無語凝咽之時,眾將齊聲喝采起來,有的還捶著几案央求諸葛亮快些舞劍讓大家看。估計是喝醉了。有道是:臥龍統兵盤踞隴西,天水麒麟望風歸降。季漢群臣如狼似虎,水鏡門下喪心病狂。
…要不是自己是一隻麒麟,真有些招架不住。
姜維覺得在看到諸葛亮舞劍之前他再也不會愛了=v=
3.劍舞城傾
祁山堡為寬闊平川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坐落在西漢水北岸,高數十丈,周圍里許,四面如削,高峻奇拔。
這一晚,數萬漢軍兵駐祁山,歡慶北伐首戰告捷。諸葛亮應眾將之邀,親登祁山堡,持劍一舞,以示武威,以告上蒼。
軍中鼓吹響起,卻是威嚴肅穆的廟堂之樂。
鞗革有鶬,
休有烈光。
率見昭考,
以孝以享…
祭祀武王的歌曲中正平和,哀而不傷。月華如水,照耀秦川。諸葛亮素衣皂氅,綸巾隨風微揚,持章武緩緩而舞,衣袂飄飄,劍凝月魄。月色下真有如欲乘風歸去的仙人。
過不久,懂劍法的姜維即看出,諸葛亮所舞,乃是一套極為殘破的劍法。他覺得奇怪,聞說丞相從兄長諸葛子瑜與師兄徐元直學過擊劍,怎還會在舞劍時招招破綻百出?進攻之際,任自己身上要害盡接暴露。抱殘守缺之時,也防守薄弱,無續力以待之感。三軍將士皆會用劍,丞相難道當他們都不懂劍道嗎?
然而丞相之劍法,極為優美。乍看之下,仍如行雲流水一般。以不懂劍道之人來看,倒也覺舞得極好。少了猛將舞劍的剛烈氣息,卻多一分悠遠靜謐的名士之風。無虞姬劍舞的柔美,多一分將相的堅韌不拔,如滔滔江水,飛流直下。
罷了,罷了。身為丞相,不必逞匹夫之勇。本來慶典之舞,只要舞得好看就成了。不能要求太多…
可是細看之下,這也不是慶功的舞蹈,而更像是祭祀之舞。越看越覺丞相舉手投足,俯仰天地,隱含悲愴且虔誠獻祭的意味。
獻祭…?這難道是獻祭之舞?又不太像啊…
姜維滿腹疑惑之際,不免回頭看了一下諸將的表情。只見王平,馬謖,楊儀等人神態肅穆。就連素性驕傲的魏延也為諸葛亮此舞所動容,一臉嚴肅地觀看著。其餘眾將,年歲長者,半是驚嘆,半是面露哀傷之色。有些老兵甚至流下淚水,叩拜於地,有如膜拜神明。
其中以趙云為甚。鬚髮皆白的他已泣不成聲,拿戰袍來抹眼淚了。
“趙將軍,趙將軍…”姜維看得有些急切,忙將自己巾帕遞過去:“這卻又是何故?”
趙雲哽咽道:“此乃先帝之劍法…不曾想丞相能將先帝之雙劍劍訣,以單劍舞出。神形兼備,意態決然。彷佛我主重生人間。”
“……!”
丞相…是在為先帝而舞…?
“丞相,豈是精通劍法之人?否則如何能將雙劍劍訣,化作單劍?”姜維忍不住又問。
趙雲想了想,道:“可以說是,也可說不是。丞相勞於政事軍務,多年來沒有時間練劍,自是荒疏。不能說精於劍道。可往日但凡先帝清晨練劍,丞相必在旁觀看。久而久之,爛熟於心。今此劍舞,全憑陳年記憶,加之一心思念先帝,自然為之。劍法雖不成招數。然其歸命之切,憶念之深,皆在一招一式中,流露無疑。”
原來如此…諸葛亮習的是單劍,並不會舞雙劍。於劍術上的造詣,更不足化雙劍為單劍。故而所舞劍法上諸多破綻。雌雄雙劍,攻守接應。故以單劍舞之,自是攻而破綻百出,守則又顯薄弱。
以攻而言,以往,劉備出征之時,諸葛亮為其鎮守成都,足食足兵。他們兩人,一攻一守,同袍諧作,死生契闊。他們將彼此當成了寶劍,互將砥礪,珍惜。是以一旦失伴,主外者不得出攻征戰,主內者亦不得守國保境。一直為蕭何的諸葛亮,只能親自掛帥出征,挑起韓信的任務。
以守而言,劉備與諸葛亮對彼此毫無防備,全心倚賴。好比雙劍為守時,各自薄弱。但分別招架起來,則抱殘守缺,綿密而滴水不漏,將持劍者完好的保護在內。就如這君相二人對彼此的不設防,反而成就了季漢上下人心的固若金湯,城池的堅不可摧。
諸葛亮所舞…不是殘缺之劍法,而是他現在的情況與心境…他彷佛在對天訴說止戈失伴的孤獨,哀嘆章武雙劍的陰陽兩隔。更是在以自身虔誠地獻祭,懷念那個親手授予他寶劍,並與他相約攜手天下的君王…
姜維怔然地看著山巔上舞劍之人,清楚地看見諸葛丞相持劍一招一式,皆有章法,皆如祭禮。他虔誠將自身獻祭上天,並克制不住地對月而泣。他不僅因思念他的帝王而泣,亦為戰爭中死傷將士,亂世中罹難的黎民百姓而泣。
一如當年攜民渡江的劉備。
唯願章武長存,天下止戈…姜維差點忘了,諸葛亮手上的章武,就是殘缺不全,孤零失伴的。他原來的佩劍樂竟早隨劉備葬於惠陵。如今手上所持,正是止戈。
然十七年相濡以沫,遂使武侯之舞,天人合一。遂使三軍見此舞,莫不如見先皇,動容感泣。
獻祭者,則鞠躬盡力,夙夜憂勞,許國忘身。
涕泣者,則承君遺志,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當年章武雙劍出世之時,劍光如雪,耀如明鏡。隱隱龍吟縈繞不絕。樂竟如玉沼春冰,止戈如瓊台瑞雪,交相輝應。兩劍的形制都不同於一般單劍。單劍劍身兩面有脊,而章武皆僅一面有脊,對合面為平面,劍格各為一半,兩劍合攏時嚴絲無縫,有如一劍,可同歸於一鞘中。
“…樂竟為章,止戈為武。朕在外征戰,期四海一統,以息干戈。丞相治國安民,起教化之功,以興禮樂。朕與丞相雙劍合璧,方有天下。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