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在孩子3歲時,威納博士認為這一階段各種類型的營養攝取極
其重要,特別是那些基本的營養類型缺一不可。特殊的營養能提
供孩子成長必需的重要能量,如果脂肪吃得過少,導致熱能不足,
就只能依靠糖類來補充,但要適量,因為過多吃甜食會引起孩子
食欲不振、蛀牙等不良後果。所以,威納博士從不會給孩子吃太
多的糖,即使要吃,也是有限制的。從孩子3歲時起,威納博士開
始注意飲食規律,通常每日三餐之間加一些輔助食品,讓孩子全
面地、無遺漏地攝取各種營養。
5歲時,孩子的辱牙已經出齊,咀嚼能力增強,這時,威納博
士認為孩子的飲食要求已基本接近成人,因此就給他吃各種成人
吃的食品,但很少讓孩子進食刺激性強的食物。
孩子邊吃邊說話的時候,威納博士一般不會幹預他,但如果
影響到他的正常進食就不行了。他認為,如果孩子邊吃邊說還邊比
呼,不但吃得慢,而且長期下去,會對孩子的身心發育不利。如果
孩子有這種情況,一定要及時加以引導,適當阻止,不要對孩子大
聲斥責,過分的斥責會影響孩子的進餐興趣。而且,如果完全禁止
孩子說話,整個進餐過程會變得死氣沉沉,也會影響孩子的表達願
望和表達能力。
孩子食慾好固然是一件好事,但食慾過旺就有問題了,所以,
調整好孩子的飲食是非常重要的。
諾伯特也有貪吃的時候,每當他想在正常進餐時間之外吃東
西時,威納博士和太太就會想辦法讓他忍耐,儘量減少食物對他
的誘惑。
吃是人的天性,孩子偶爾嘴饞也是正常的,關鍵在於如何引
導他們。威納博士認為,孩子的飲食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作為父
母應該充分考慮孩子的年齡、體質、營養等各方面的因素,認真
選擇適合孩子的方式,適度控制,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建立起健
康的飲食習慣。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而不會白白辜
負父母的苦心。
孩子的聽力培養在母親腹中就要開始
威納博士對孩子的教育,是從訓練孩子的五官開始的。他認
為,人的能力如果得不到開發和利用,就永遠不會發展,所以,訓
練孩子五官的官能必須儘早開始。而且這種訓練從聽力開始的話
效果會特別好。
嬰兒的聽力比視力發育得早,早在母親的腹中他就能聽到母
親體外的聲音。如果父母沒有進行有效的胎教,那孩子可能只聽
到母親心跳的聲音;如果進行過有效的胎教,孩子的聽力就會得
到飛速的發展。許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會在高亢的聲
音中受驚。這種聲音越尖利,孩子的反應就越強烈。當發現孩子
有這樣的反應時,威納博士知道孩子已經具備了足夠的聽力,於
是就抓住時機對他進行訓練。
以兒子諾伯特為例,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討厭刺耳的聲音,喜
歡有節奏的韻律,比如音樂、有節奏的擊鼓聲和時鐘的“滴答”聲。
所以,從他有了這種感受時開始,威納博士就用音樂和朗讀詩歌來
開發他的聽力潛能。諾伯特的幼年生活,可以說是完全沉浸在音樂
之中的,威納博士和妻子一直有音樂方面的愛好,並時常在家裡彈
奏鋼琴,每當諾伯特聽到鋼琴悅耳的聲音時,就會流露出激動的表
情。
雖然那時諾伯特還很小,威納博士卻能感覺到他對音樂的敏
感。有一段時間,威納博士經常練習貝多芬的《致愛麗斯》。有一
天,他彈完琴去看看躺在隔壁房間床上的兒子,還未進門,就聽
見他在“咿咿呀呀”地哼著什麼。於是,威納博士在門口停留了
一會兒,仔細聽他在“咿呀”什麼。令他興奮的是,兒子小嘴裡
哼著的居然是《致愛麗斯》剛開始的幾個樂句,雖然不準確,但也
大致相同。當時,威納博士激動極了。接下來的幾天當中,他都反
復彈奏《致愛麗斯》剛開始的段落,當然,並不是因為彈不好而
反覆練習,而是為了讓兒子加深印象。
他的努力沒有白費,不久,小諾伯特就能將那幾個樂句完全
仿唱出來,不僅音準,而且旋律和節奏也完全正確,那時,諾伯
特只有8個月大。諾伯特在3歲時開始學琴,他很快就將《致愛麗
斯》的大部分學完,除了特別難的地方,幾乎是一氣呵成。這一
定是和他在搖籃中的“學習”分不開的。雖然諾伯特那時候很小,
但已經在腦海中記錄下了許多音樂。
威納博士發現,兒子對於不同的音樂會有不同的反應。當聽
到巴赫的音樂時,他會很平靜,聽到莫扎特的小夜曲時他會表現
出快樂,聽到貝多芬的音樂時他會格外激動和興奮。當他聽到舒
伯特的《搖籃曲》時,則會安詳地入睡。
威納博士不但讓兒子聽不同的音樂名曲,還讓他接觸鋼琴。兒
子一敲響那些白鍵和黑鍵就會呵呵地笑。因此只要兒子不高興和
哭鬧不休時,他總會把他抱到鋼琴前,彈幾個音給兒子聽,或是
讓兒子自己去弄響它。一聽到琴聲,哭鬧的諾伯特就會馬上平靜
下來。有時他為了不讓兒子受到太多琴聲的刺激而抱開他時,他
反而還會哭呢。
為了使兒子形成音的概念,威納博士特意在鋼琴C大調的位
置,將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的紙條分別貼在七個
基本音的琴鍵上,給它們起名叫紅色的聲音、橙色的聲音、黃色
的聲音等。每天他都把兒子抱到鋼琴前,敲響這些琴鍵給他聽。諾
伯特還不到6個月時,就能準確地區分它們了。後來,在諾伯特能
夠說話時,威納博士就給他講這些顏色各自代表了什麼音。他時
常考問兒子:“紅色的是什麼音?黃色的是什麼音?”諾伯特總會迅
速地回答:“紅色是do,黃色是mi。”
諾伯特開始學鋼琴時,威納博士專門為他請了一位音樂教師。
第一堂課下來,音樂老師非常好奇地對他說:“太不可思議!你創
兒子如果僅僅有音樂的感覺,那也不足為奇,因為你本人就喜歡崔
樂,他受到影響也是能夠理解的;但是,他的音準概念太好了,居
然能把標準音記得那麼牢,你要知道,學音樂的人要想具有標準音
的概念,是要花很多時間來訓練的。”
當這位老師聽了威納博士講述的教育方法後,他非常感嘆:
“如果所有學音樂的孩子都能在嬰兒時期得到這樣的訓練,他們以
後的音樂學習一定格外輕鬆。這樣的話,我們身邊不知會出現多
少天才音樂家呢!”
在兒子嬰兒時期,威納博士不僅給他聽音樂,還會和他長時
間地談話。他認為,孩子一來到這個世界,父母就應該儘早地與
他們交流。
威納博士認為,嬰兒要聽懂父母的話,的確需要一長段時間,
但是他們自從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會天生地對父母的話作出反應。
當父母輕聲細語時,嬰兒就會柔柔地看著他們,如果大聲嚷嚷,孩
子就會本能地閉上眼睛。因此,威納博士勸告那些年輕的父母,千
萬不要忘了儘早對孩子說話。
初生的嬰兒除了會哭之外,還會發出一些別的聲音,雖然那
些聲音並沒有什麼特別意義,但卻是他身體的正常應激反應,這
些聲音傳達著這樣一些信息,或許是吃飯後高興的“咯咯”聲,或
者是哭泣前發出的“嗚嗚”聲。比如諾伯特6周大時就會對母親的
微笑、談話的聲音有所反應,2個月時,他不光會微笑,還能發出
一些聲音。這時,威納博士和妻子就抓住時機與他交流,因為,如
果照顧孩子的人不愛說話,不去理會孩子或者只顧和其他大人說
話,那麼這個孩子說話的時間就減少了。況且孩子也並非聽見大人
說話時才開口,有很多時候他還會自言自語。
為了更有效地提高諾伯特的聽力,在他2個月時,威納博士還
為他準備了可以發出聲響的玩具,如小鼓、鈴鐺之類的東西。每當這些玩具發出聲音時,他就會轉過頭尋找聲源。
其重要,特別是那些基本的營養類型缺一不可。特殊的營養能提
供孩子成長必需的重要能量,如果脂肪吃得過少,導致熱能不足,
就只能依靠糖類來補充,但要適量,因為過多吃甜食會引起孩子
食欲不振、蛀牙等不良後果。所以,威納博士從不會給孩子吃太
多的糖,即使要吃,也是有限制的。從孩子3歲時起,威納博士開
始注意飲食規律,通常每日三餐之間加一些輔助食品,讓孩子全
面地、無遺漏地攝取各種營養。
5歲時,孩子的辱牙已經出齊,咀嚼能力增強,這時,威納博
士認為孩子的飲食要求已基本接近成人,因此就給他吃各種成人
吃的食品,但很少讓孩子進食刺激性強的食物。
孩子邊吃邊說話的時候,威納博士一般不會幹預他,但如果
影響到他的正常進食就不行了。他認為,如果孩子邊吃邊說還邊比
呼,不但吃得慢,而且長期下去,會對孩子的身心發育不利。如果
孩子有這種情況,一定要及時加以引導,適當阻止,不要對孩子大
聲斥責,過分的斥責會影響孩子的進餐興趣。而且,如果完全禁止
孩子說話,整個進餐過程會變得死氣沉沉,也會影響孩子的表達願
望和表達能力。
孩子食慾好固然是一件好事,但食慾過旺就有問題了,所以,
調整好孩子的飲食是非常重要的。
諾伯特也有貪吃的時候,每當他想在正常進餐時間之外吃東
西時,威納博士和太太就會想辦法讓他忍耐,儘量減少食物對他
的誘惑。
吃是人的天性,孩子偶爾嘴饞也是正常的,關鍵在於如何引
導他們。威納博士認為,孩子的飲食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作為父
母應該充分考慮孩子的年齡、體質、營養等各方面的因素,認真
選擇適合孩子的方式,適度控制,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建立起健
康的飲食習慣。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而不會白白辜
負父母的苦心。
孩子的聽力培養在母親腹中就要開始
威納博士對孩子的教育,是從訓練孩子的五官開始的。他認
為,人的能力如果得不到開發和利用,就永遠不會發展,所以,訓
練孩子五官的官能必須儘早開始。而且這種訓練從聽力開始的話
效果會特別好。
嬰兒的聽力比視力發育得早,早在母親的腹中他就能聽到母
親體外的聲音。如果父母沒有進行有效的胎教,那孩子可能只聽
到母親心跳的聲音;如果進行過有效的胎教,孩子的聽力就會得
到飛速的發展。許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會在高亢的聲
音中受驚。這種聲音越尖利,孩子的反應就越強烈。當發現孩子
有這樣的反應時,威納博士知道孩子已經具備了足夠的聽力,於
是就抓住時機對他進行訓練。
以兒子諾伯特為例,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討厭刺耳的聲音,喜
歡有節奏的韻律,比如音樂、有節奏的擊鼓聲和時鐘的“滴答”聲。
所以,從他有了這種感受時開始,威納博士就用音樂和朗讀詩歌來
開發他的聽力潛能。諾伯特的幼年生活,可以說是完全沉浸在音樂
之中的,威納博士和妻子一直有音樂方面的愛好,並時常在家裡彈
奏鋼琴,每當諾伯特聽到鋼琴悅耳的聲音時,就會流露出激動的表
情。
雖然那時諾伯特還很小,威納博士卻能感覺到他對音樂的敏
感。有一段時間,威納博士經常練習貝多芬的《致愛麗斯》。有一
天,他彈完琴去看看躺在隔壁房間床上的兒子,還未進門,就聽
見他在“咿咿呀呀”地哼著什麼。於是,威納博士在門口停留了
一會兒,仔細聽他在“咿呀”什麼。令他興奮的是,兒子小嘴裡
哼著的居然是《致愛麗斯》剛開始的幾個樂句,雖然不準確,但也
大致相同。當時,威納博士激動極了。接下來的幾天當中,他都反
復彈奏《致愛麗斯》剛開始的段落,當然,並不是因為彈不好而
反覆練習,而是為了讓兒子加深印象。
他的努力沒有白費,不久,小諾伯特就能將那幾個樂句完全
仿唱出來,不僅音準,而且旋律和節奏也完全正確,那時,諾伯
特只有8個月大。諾伯特在3歲時開始學琴,他很快就將《致愛麗
斯》的大部分學完,除了特別難的地方,幾乎是一氣呵成。這一
定是和他在搖籃中的“學習”分不開的。雖然諾伯特那時候很小,
但已經在腦海中記錄下了許多音樂。
威納博士發現,兒子對於不同的音樂會有不同的反應。當聽
到巴赫的音樂時,他會很平靜,聽到莫扎特的小夜曲時他會表現
出快樂,聽到貝多芬的音樂時他會格外激動和興奮。當他聽到舒
伯特的《搖籃曲》時,則會安詳地入睡。
威納博士不但讓兒子聽不同的音樂名曲,還讓他接觸鋼琴。兒
子一敲響那些白鍵和黑鍵就會呵呵地笑。因此只要兒子不高興和
哭鬧不休時,他總會把他抱到鋼琴前,彈幾個音給兒子聽,或是
讓兒子自己去弄響它。一聽到琴聲,哭鬧的諾伯特就會馬上平靜
下來。有時他為了不讓兒子受到太多琴聲的刺激而抱開他時,他
反而還會哭呢。
為了使兒子形成音的概念,威納博士特意在鋼琴C大調的位
置,將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的紙條分別貼在七個
基本音的琴鍵上,給它們起名叫紅色的聲音、橙色的聲音、黃色
的聲音等。每天他都把兒子抱到鋼琴前,敲響這些琴鍵給他聽。諾
伯特還不到6個月時,就能準確地區分它們了。後來,在諾伯特能
夠說話時,威納博士就給他講這些顏色各自代表了什麼音。他時
常考問兒子:“紅色的是什麼音?黃色的是什麼音?”諾伯特總會迅
速地回答:“紅色是do,黃色是mi。”
諾伯特開始學鋼琴時,威納博士專門為他請了一位音樂教師。
第一堂課下來,音樂老師非常好奇地對他說:“太不可思議!你創
兒子如果僅僅有音樂的感覺,那也不足為奇,因為你本人就喜歡崔
樂,他受到影響也是能夠理解的;但是,他的音準概念太好了,居
然能把標準音記得那麼牢,你要知道,學音樂的人要想具有標準音
的概念,是要花很多時間來訓練的。”
當這位老師聽了威納博士講述的教育方法後,他非常感嘆:
“如果所有學音樂的孩子都能在嬰兒時期得到這樣的訓練,他們以
後的音樂學習一定格外輕鬆。這樣的話,我們身邊不知會出現多
少天才音樂家呢!”
在兒子嬰兒時期,威納博士不僅給他聽音樂,還會和他長時
間地談話。他認為,孩子一來到這個世界,父母就應該儘早地與
他們交流。
威納博士認為,嬰兒要聽懂父母的話,的確需要一長段時間,
但是他們自從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會天生地對父母的話作出反應。
當父母輕聲細語時,嬰兒就會柔柔地看著他們,如果大聲嚷嚷,孩
子就會本能地閉上眼睛。因此,威納博士勸告那些年輕的父母,千
萬不要忘了儘早對孩子說話。
初生的嬰兒除了會哭之外,還會發出一些別的聲音,雖然那
些聲音並沒有什麼特別意義,但卻是他身體的正常應激反應,這
些聲音傳達著這樣一些信息,或許是吃飯後高興的“咯咯”聲,或
者是哭泣前發出的“嗚嗚”聲。比如諾伯特6周大時就會對母親的
微笑、談話的聲音有所反應,2個月時,他不光會微笑,還能發出
一些聲音。這時,威納博士和妻子就抓住時機與他交流,因為,如
果照顧孩子的人不愛說話,不去理會孩子或者只顧和其他大人說
話,那麼這個孩子說話的時間就減少了。況且孩子也並非聽見大人
說話時才開口,有很多時候他還會自言自語。
為了更有效地提高諾伯特的聽力,在他2個月時,威納博士還
為他準備了可以發出聲響的玩具,如小鼓、鈴鐺之類的東西。每當這些玩具發出聲音時,他就會轉過頭尋找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