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兒子正在上小學,但不知道為什麼成績非常糟糕,讓家長非
常擔心。因此我專門去了他兒子的學校了解那孩子的學習情
況,果真如他父親所說,他馬上就要留級了。後來我開始主動
接觸那孩子,與他溝通並漸漸地和他熟悉親近起來。在他放
暑假的時候我對他進行了特殊輔導。9月份時,他居然以高分
考上了中學,並順利地修完了學業。現在他成了一名非常優
秀的律師,文采也非常好,完全可以說是德才兼備。
一切智慧的根源在於記憶
巴爾博士認為,孩子今後能否取得成就,與孩子的記憶力、想
像力和創造力有很大的關係。但在培養這些能力時不能對孩子進
行機械訓練,而應該採取一些靈活有趣的辦法。
一位科學家說:一切智慧的根源在於記憶。根據“用進廢退”
的原理,早期教育可以使記憶力發展的時間大大提前。尤其是嬰
兒時期,每天重複輸入相同的詞彙,不斷地刺激孩子大腦里的詞
匯庫,可以促使孩子的記憶力迅速發展。
為了使孩子們牢記神話和《聖經》中的故事,巴爾博士常常
把有關內容編寫在卡片上,然後用有獎競猜的遊戲方式對孩子進行
教育。後來他教兒子各國歷史時,也採用了同樣的方法。
在他的孩子l歲多時,如果他拿起某種玩具後開始聚精會神地
玩,而不是拿起來就扔掉的話,巴爾博士就會及時誇獎他,並和
他一起盡興地玩。如果孩子想出了一些出人意料的方法玩玩具,就
不光要表揚,還要鼓勵他再想出幾種方法來。
以兒子阿道夫為例,他2歲的時候,母親發明了一套吸引他不
斷把故事聽下去的方法,那就是每次只講一段,高高吊起孩子的
胃口後,剩下的就不再講了,讓孩子自己去想像和補充。第二天,
在講故事之前母親總要讓孩子先說出他自己所補充的故事。因此,
孩子總是竭盡所思對故事做出各種猜想。如果兒子猜中了,他母
親就高興地拍掌,如果兒子沒猜中,他母親就誇獎說:“哎呀,我
兒子編得比故事本身還好呢!”阿道夫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就在這
種訓練中被不斷培養出來了。
孩子不是知識接收器
在對孩子們的教育中,巴爾博士從不使用那種灌輸式的教育
方式,他對那種方式極為反感。他認為灌輸式教育就像給樹澆水,
只澆到樹葉上,沒有澆及根部,樹木怎麼能吸收得到水分呢?在這
樣的知識灌輸中,!學生的感知能力正在慢慢喪失,他們只是不停
地記憶大量抽象的原理與公式,完全沒有真正地理解科學知識。這
樣的教育使孩子既難受,又吸收不了任何有用的東西,最後只能
讓孩子成為死板的知識接收器。
巴爾博士採取的教育方式是:首先喚起孩子的興趣,然後再
根據其興趣點進行恰到好處的引導。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從不對
孩子進行系統性的教育,從不事先告訴他們哪是植物學上的問題,
哪是動物學上的問題,或是先按照課本給他講一些基礎知識。這
些都與兒童的學習習慣不符。他總是在孩子們對某種事物產生興
趣的時候才教給他們相應的知識。這樣,當孩子們後來再接觸書
本時,對書上的內容就不會感到生疏,而是很容易地就接受了。
“你是非常聰明、非常好的孩子。”這是巴爾博士在教育孩子
時用得最多的一句話。每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他總是用這麼
一句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幫他們擺脫內心的痛苦。每當孩子痛苦和
失落之時,他會說:“你一定行的,我相信你。”
孩子畢竟還太弱小,在人生中會遇到很多難題,父母們應該
儘可能地幫助和支持他們。大人都有失落和失去信心的時候,何
況是孩子,只有讓孩子充滿信心,他們才能面對未來的挑戰。
孩子的信心從何而來呢?全部來源於父母的誇獎。孩子需要
鼓勵,“夸”不僅僅表明了父母的信任,同時也堅定了孩子的信心。
只有孩子對自己充滿了信心,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以巴爾博士的兒子阿道夫為例,他剛開始學習寫作時,對自
己一點兒信心也沒有。當他戰戰兢兢地把他的第一篇文章遞給父
親時,巴爾博士注意到了他眼中的不安,他似乎在等待父親的審
判。那的確是篇糟透了的文章:問題沒有交代清楚,句子不完整,
還有很多錯別字。但應該怎樣去評價它呢?由於感覺到兒子對寫作
缺乏自信,巴爾博士知道不能簡單地說一聲“不好”就能解決問
題。在父親沉默之時,阿道夫流露出憂傷的眼神。可他沒有想到,
父親對他說了一句令人振奮的話:“非常不錯,這是你第一次寫作
吧,爸爸剛開始的時候比你差遠了。”這時,阿道夫的眼光中閃爍
出興奮的光芒。不久,阿道夫交出他的第二篇文章時,與第一篇
相比已經是天壤之別了。
自信其實很簡單,就是要自己相信自己,自信是成才的基礎,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無論幹什麼事情,對自己缺乏自信,必然一
事無成。有效的誇獎很容易培養起孩子的自信。巴爾博士在對兒
子的教育中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鼓勵他
去相信自己。他在自己的書中這樣說道:
我認識很多這樣的父母,他們妄自尊大,對孩子缺乏應有的
尊重。雖然嬰兒、幼兒不明白什麼叫自尊,但他們卻能夠十分敏
銳地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對於撫愛和誇獎,他們以微笑和撒嬌加
以回報;對於嘲弄和漠視,他們以發怒和任性來加以回應。
巴爾博士非常注意這一點,他時時反省自己的行為。他發現,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隨時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和做法,孩
子的任性就很容易被克服。以上面的事情為例,如果看到孩子的
文章不盡人意,就立刻否定他,甚至罵他“笨”、‘‘蠢”,這樣就會
傷了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毀掉孩子的自信。孩子以後就會對寫文章
產生恐懼,這就會扼殺他的一種才能。
對任何事情的評價總有等級之分。在孩子得“優”時誇獎他
無疑會增加他的信心。如果孩子得了‘‘良”、‘‘中”,誇獎仍是必要
的,同時可以幫孩子找找差距,但重要的依然是要夸。即使孩子
做得很差,也要巧妙地鼓勵他,並找出孩子的閃光之處。不要讓
孩子覺得這件事情做不好就到了世界末日,在這種時候,千萬不
能讓孩子失去信心。
巴爾博士認為,只要孩子有一點可取的地方,就應該毫不吝
惜地給予誇獎。即使他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也不能去挖苦諷刺。
孩子做錯了事,只要他能夠誠懇地改正,父母就應既往不咎。
任何人都有成功,也有失敗,失敗往往比成功更多。孩子失
敗了,父母絕不能說“我就知道你不行”之類的話,應該幫助他
從失敗中走出來,多加鼓勵。
可以用錢來獎勵孩子嗎?
同威特父親一樣,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巴爾博士往往採取
給錢和寫“行為錄”這兩種方式進行獎勵。如果孩子學習好,他
就每天給孩子一美分。如果孩子學習很好,但行為有過錯,那就
領不到這一美分的報酬了。
很多人都不解地問巴爾博士,鼓勵孩子學習為什麼要用給錢
這種方式呢?巴爾博士解釋說這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理解“一分汗
水,一分收穫”的道理。
當然,巴爾博士非常反對那種給孩子大量零花錢的做法。他
說,讓孩子很輕易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尤其是金錢,會讓他
產生依賴性。如果一個孩子在父母那裡能很輕鬆地得到金錢方面的
獎勵,後果是不堪設想的。一方面,他會毫不珍惜地將錢隨便花光,
而不是把錢用到必要的地方。另一方面,孩子由於能輕鬆地從父母
那裡得到錢,他就會產生什麼東西都很容易到手的錯誤想法,以致
長大後不願為自己的生存去奮鬥,變得懦弱和墮落。
常擔心。因此我專門去了他兒子的學校了解那孩子的學習情
況,果真如他父親所說,他馬上就要留級了。後來我開始主動
接觸那孩子,與他溝通並漸漸地和他熟悉親近起來。在他放
暑假的時候我對他進行了特殊輔導。9月份時,他居然以高分
考上了中學,並順利地修完了學業。現在他成了一名非常優
秀的律師,文采也非常好,完全可以說是德才兼備。
一切智慧的根源在於記憶
巴爾博士認為,孩子今後能否取得成就,與孩子的記憶力、想
像力和創造力有很大的關係。但在培養這些能力時不能對孩子進
行機械訓練,而應該採取一些靈活有趣的辦法。
一位科學家說:一切智慧的根源在於記憶。根據“用進廢退”
的原理,早期教育可以使記憶力發展的時間大大提前。尤其是嬰
兒時期,每天重複輸入相同的詞彙,不斷地刺激孩子大腦里的詞
匯庫,可以促使孩子的記憶力迅速發展。
為了使孩子們牢記神話和《聖經》中的故事,巴爾博士常常
把有關內容編寫在卡片上,然後用有獎競猜的遊戲方式對孩子進行
教育。後來他教兒子各國歷史時,也採用了同樣的方法。
在他的孩子l歲多時,如果他拿起某種玩具後開始聚精會神地
玩,而不是拿起來就扔掉的話,巴爾博士就會及時誇獎他,並和
他一起盡興地玩。如果孩子想出了一些出人意料的方法玩玩具,就
不光要表揚,還要鼓勵他再想出幾種方法來。
以兒子阿道夫為例,他2歲的時候,母親發明了一套吸引他不
斷把故事聽下去的方法,那就是每次只講一段,高高吊起孩子的
胃口後,剩下的就不再講了,讓孩子自己去想像和補充。第二天,
在講故事之前母親總要讓孩子先說出他自己所補充的故事。因此,
孩子總是竭盡所思對故事做出各種猜想。如果兒子猜中了,他母
親就高興地拍掌,如果兒子沒猜中,他母親就誇獎說:“哎呀,我
兒子編得比故事本身還好呢!”阿道夫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就在這
種訓練中被不斷培養出來了。
孩子不是知識接收器
在對孩子們的教育中,巴爾博士從不使用那種灌輸式的教育
方式,他對那種方式極為反感。他認為灌輸式教育就像給樹澆水,
只澆到樹葉上,沒有澆及根部,樹木怎麼能吸收得到水分呢?在這
樣的知識灌輸中,!學生的感知能力正在慢慢喪失,他們只是不停
地記憶大量抽象的原理與公式,完全沒有真正地理解科學知識。這
樣的教育使孩子既難受,又吸收不了任何有用的東西,最後只能
讓孩子成為死板的知識接收器。
巴爾博士採取的教育方式是:首先喚起孩子的興趣,然後再
根據其興趣點進行恰到好處的引導。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從不對
孩子進行系統性的教育,從不事先告訴他們哪是植物學上的問題,
哪是動物學上的問題,或是先按照課本給他講一些基礎知識。這
些都與兒童的學習習慣不符。他總是在孩子們對某種事物產生興
趣的時候才教給他們相應的知識。這樣,當孩子們後來再接觸書
本時,對書上的內容就不會感到生疏,而是很容易地就接受了。
“你是非常聰明、非常好的孩子。”這是巴爾博士在教育孩子
時用得最多的一句話。每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他總是用這麼
一句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幫他們擺脫內心的痛苦。每當孩子痛苦和
失落之時,他會說:“你一定行的,我相信你。”
孩子畢竟還太弱小,在人生中會遇到很多難題,父母們應該
儘可能地幫助和支持他們。大人都有失落和失去信心的時候,何
況是孩子,只有讓孩子充滿信心,他們才能面對未來的挑戰。
孩子的信心從何而來呢?全部來源於父母的誇獎。孩子需要
鼓勵,“夸”不僅僅表明了父母的信任,同時也堅定了孩子的信心。
只有孩子對自己充滿了信心,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以巴爾博士的兒子阿道夫為例,他剛開始學習寫作時,對自
己一點兒信心也沒有。當他戰戰兢兢地把他的第一篇文章遞給父
親時,巴爾博士注意到了他眼中的不安,他似乎在等待父親的審
判。那的確是篇糟透了的文章:問題沒有交代清楚,句子不完整,
還有很多錯別字。但應該怎樣去評價它呢?由於感覺到兒子對寫作
缺乏自信,巴爾博士知道不能簡單地說一聲“不好”就能解決問
題。在父親沉默之時,阿道夫流露出憂傷的眼神。可他沒有想到,
父親對他說了一句令人振奮的話:“非常不錯,這是你第一次寫作
吧,爸爸剛開始的時候比你差遠了。”這時,阿道夫的眼光中閃爍
出興奮的光芒。不久,阿道夫交出他的第二篇文章時,與第一篇
相比已經是天壤之別了。
自信其實很簡單,就是要自己相信自己,自信是成才的基礎,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無論幹什麼事情,對自己缺乏自信,必然一
事無成。有效的誇獎很容易培養起孩子的自信。巴爾博士在對兒
子的教育中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鼓勵他
去相信自己。他在自己的書中這樣說道:
我認識很多這樣的父母,他們妄自尊大,對孩子缺乏應有的
尊重。雖然嬰兒、幼兒不明白什麼叫自尊,但他們卻能夠十分敏
銳地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對於撫愛和誇獎,他們以微笑和撒嬌加
以回報;對於嘲弄和漠視,他們以發怒和任性來加以回應。
巴爾博士非常注意這一點,他時時反省自己的行為。他發現,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隨時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和做法,孩
子的任性就很容易被克服。以上面的事情為例,如果看到孩子的
文章不盡人意,就立刻否定他,甚至罵他“笨”、‘‘蠢”,這樣就會
傷了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毀掉孩子的自信。孩子以後就會對寫文章
產生恐懼,這就會扼殺他的一種才能。
對任何事情的評價總有等級之分。在孩子得“優”時誇獎他
無疑會增加他的信心。如果孩子得了‘‘良”、‘‘中”,誇獎仍是必要
的,同時可以幫孩子找找差距,但重要的依然是要夸。即使孩子
做得很差,也要巧妙地鼓勵他,並找出孩子的閃光之處。不要讓
孩子覺得這件事情做不好就到了世界末日,在這種時候,千萬不
能讓孩子失去信心。
巴爾博士認為,只要孩子有一點可取的地方,就應該毫不吝
惜地給予誇獎。即使他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也不能去挖苦諷刺。
孩子做錯了事,只要他能夠誠懇地改正,父母就應既往不咎。
任何人都有成功,也有失敗,失敗往往比成功更多。孩子失
敗了,父母絕不能說“我就知道你不行”之類的話,應該幫助他
從失敗中走出來,多加鼓勵。
可以用錢來獎勵孩子嗎?
同威特父親一樣,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巴爾博士往往採取
給錢和寫“行為錄”這兩種方式進行獎勵。如果孩子學習好,他
就每天給孩子一美分。如果孩子學習很好,但行為有過錯,那就
領不到這一美分的報酬了。
很多人都不解地問巴爾博士,鼓勵孩子學習為什麼要用給錢
這種方式呢?巴爾博士解釋說這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理解“一分汗
水,一分收穫”的道理。
當然,巴爾博士非常反對那種給孩子大量零花錢的做法。他
說,讓孩子很輕易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尤其是金錢,會讓他
產生依賴性。如果一個孩子在父母那裡能很輕鬆地得到金錢方面的
獎勵,後果是不堪設想的。一方面,他會毫不珍惜地將錢隨便花光,
而不是把錢用到必要的地方。另一方面,孩子由於能輕鬆地從父母
那裡得到錢,他就會產生什麼東西都很容易到手的錯誤想法,以致
長大後不願為自己的生存去奮鬥,變得懦弱和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