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他認為,教育固然重要,但不同的孩子在天賦上也確實存在著差
異,不論愛爾維修的說法是否片面,環境對孩子成長的作用是不
言而喻的。
教育界一直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是以盧梭的《愛
彌爾》為代表,認為同樣的環境產生完全不一樣的孩子是因為這
些孩子的先天不同,而另一種說法是以著名教育家裴斯塔諾奇為
代表的,他認為人的差異主要源於他們接受的教育和成長環境。盧
梭強調天賦,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而裴斯塔諾奇強調後天的教
育環境,卻很少得到認可。
愛爾維修無疑是裴斯塔諾奇派的先驅者。巴爾博士雖然也傾
向於這一派,但並不是完全站在這一邊的,根據生物學、生理學、
心理學的研究,人生來就具備一種特殊能力,但這種能力隱密地
潛藏在人們體內,表面上看不出來,我們稱這種能力為潛在能力,
即人們常說的天賦。因此,天賦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認為的那種只
有少數人才具有的稟賦,而是潛藏在每個人身體內的潛能。巴爾
博士的教育理想就是要使兒童的這種潛在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只要能充分發揮出這種潛在能力,人便能成為不平凡的人。
遺憾的是,由於教育不得法,人們的這種潛在能力大都未能得到
應有的發揮,這正是天才極少的原因所在。如何造就更多的天才
呢?最重要的就是及早挖掘,並提供能自由發揮出這種潛在能力
的機會。
永失語言能力的小司各特
巴爾博士認為應該特別注意的是,兒童雖然具備潛在能力,但
這種潛在能力是有著遞減法則的,這個觀點在第一章已經論述過了。
有一個很著名的例子講到了英國司各特伯爵的兒子。司各特伯
爵夫婦帶他們的新生嬰兒出海旅行,行至非洲海岸時遇到了大風
暴,船被巨浪打翻,全船的人都遇難了,只有司各特伯爵夫婦帶著
兒子爬上了一個海島。那是個無人的荒島,島上長滿了熱帶叢林。
司各特伯爵夫婦很快就被熱帶叢林裡的一些疾病奪去了生命,只留
下孤零零的小司各特。後來一群大猩猩收養了只有幾個月大的小司
各特,他就跟著這班動物父母生活。
20多年後,一艘英國商船偶爾在那裡拋錨,人們在島上發現
了小司各特,他和一群大猩猩生活在一起,已變成了一位強壯的
青年,他能像大猩猩那樣靈巧地攀爬跳躍,在樹枝間蕩來蕩去,但
他不會用兩條腿走路,也不會講人類的語言。人們將他帶回英國,
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也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科學家們像
教嬰兒那樣去教小司各特,力求教會他人的各種能力,以便他能
夠重歸人類社會。
花了近10年工夫,小司各特終於學會了穿衣服,可以用雙腿
行走了,但他還是更喜歡爬行,而且始終無法說出一個連貫的句
子,他更習慣像大猩猩那樣以吼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這一切都是因為他錯過了人類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幼兒
期。小司各特接觸人類的時候已經20多歲,所以這種學習語言的
能力已經在他身上永遠地消失了。
以上事例說明,兒童的潛在能力是在不斷遞減的,而這種遞
減是因為沒有給孩子提供發展潛在能力的機會而致使其潛能白白
枯死所造成的。因此,教育孩子的第一要旨就是要杜絕這種遞減,
不失時機地給予孩子發展其能力的機會。
模式時期決定了人的一生
那麼,怎樣才能杜絕孩子潛在能力的遞減呢?當然是儘早教
育。但是這個“儘早”又早到什麼時候呢?巴爾博士的經驗是:‘‘教
育必須從出生那天起就開始。”
剛出生的嬰兒沒有分辯能力,到三四個月,或五六個月時,就
能分辨出母親和別人的面孔,知道“認生”了。但他這時並不是
對面孔的特徵進行了這樣那樣的分析後才記住的,而是在反覆的
觀察中,把母親的整個面孔原封不動地印入到自己的大腦之中。嬰
兒的這種模式識別能力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對3歲以前的嬰兒的
教育,其實就是“模式教育”。這段時期,嬰兒對面前多次重複的
事物不會感到厭煩,所以3歲以前也是“硬灌”時期。
嬰兒依靠動物的直感,具有瞬間掌握整體的模式識別能力,這
是成人遠不能及的。嬰兒的大腦處在白紙狀態,無法像成人那樣
對事物進行分析,因此,可以說他具有一種不需要理解或領會的直
接吸收能力。如果你不把你認為正確的模式經常地、生動地反覆灌
入幼兒尚未具備分辨能力的大腦中,他就可能會毫不分辨地吸收大
量的壞東西,並影響到以後的成長。就像古諺說的那樣:“從你小
時候就可以看到你成人以後的樣子。”
孩子到3歲時,就已具備了成人的一些基本性格。如果我們仔
細分析很多人,都能毫無例外地從他們身上看到他們3歲以前的生
長環境,以及這種環境對他們性格的影響。所以,模式時期決定
了人的一生。給3歲以前的模式時期的孩子“硬灌”些什麼呢?大
致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反覆灌輸語言、音樂、文字和圖形等所謂
奠定智力的大腦活動基礎模式;另一方面則是輸入人生的基本准
則和態度。
總的來說,生下一個健康的孩子,這只是父母們走出的第一
步,以後的路更長,事情更瑣碎,責任更重大。
語言訓練對開發大腦智力最有效
巴爾博士始終認為,幼兒的語言教育是早期教育的第一步。語
言是人類最有力的武器和工具,儘早掌握這門有用的工具,對任
何一個幼兒來說都意義重大。巴爾博士反覆強調這一點,他還強
調說,在教孩子說話時一定不能過於隨便,而要教給他最標準的
發音和最清晰的詞義。只有這樣做才是最有效的,否則語言的教
育就落不到實處而變得毫無意義。
巴爾博士與威特父親一樣,認為一定要教給孩子規範而完整
的語言,其實只要方法正確,做到這一點並不困難。我們看到現
在很多孩子話都說不規範,其實都是父母們沒有儘早去教造成的。
對孩子語言能力的訓練要從幼兒的聽力訓練開始,從聽父母說話
到讓孩子反覆地跟著講,不斷地訓練和糾正,孩子學會規範的語
言就非常容易了。在教給孩子規範語言的時候最好教他書面用語,
為長大後閱讀和思考打下基礎。巴爾博士認為,語言規範的孩子
思維也比較嚴密。我們很難相信那些連語言都無法組織好的人能
夠快樂地生活和嚴謹地工作。所以與其給孩子瞎編一些沒有道理的
故事,迎不如正經讀一本好書給他們聽更為有益。
巴爾博士非常贊同威特父親的教育方法,同樣強調《聖經》的
教育作用。《聖經》在英國文學界甚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是一部了不
起的名著,把《聖經》念給孩子聽,不僅可以教給他們優美的語
言,幫助他們學習英語,還可以陶冶孩子的心性和品德,非常有
益。除此之外,巴爾博士還推薦了通俗詩歌,那些通俗簡單還有
韻律的語言非常容易記憶,所以在教孩子的時候可以首先考慮。
巴爾博士說,語言訓練是最有效的開發孩子大腦的方式。因
此,不僅要儘早對孩子進行規範的母語教育,還要儘早教孩子外
語。巴爾博士早在自己的孩子3歲時,就教給他多門語言,比如希
臘語、德語等等。
教孩子知識時要見fèng插針,比如吃飯或休閒時,要選擇合適
的題目來引起孩子的興趣,鼓勵他們積極提問或者回答問題。所
選擇的題目應該非常靈活有趣,在吃飯的時候可能與食品有關,喝
茶時可能與茶的傳說有關。這樣的教育非常有效,可以迅速激發
起孩子對知識的興趣。
巴爾博士講過一件真實的事情:
我有個好朋友是我住處旁邊一家工廠的工人,我們常常
在一塊聊天。他曾給我講過一件讓他非常犯愁的事。他說他
異,不論愛爾維修的說法是否片面,環境對孩子成長的作用是不
言而喻的。
教育界一直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是以盧梭的《愛
彌爾》為代表,認為同樣的環境產生完全不一樣的孩子是因為這
些孩子的先天不同,而另一種說法是以著名教育家裴斯塔諾奇為
代表的,他認為人的差異主要源於他們接受的教育和成長環境。盧
梭強調天賦,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而裴斯塔諾奇強調後天的教
育環境,卻很少得到認可。
愛爾維修無疑是裴斯塔諾奇派的先驅者。巴爾博士雖然也傾
向於這一派,但並不是完全站在這一邊的,根據生物學、生理學、
心理學的研究,人生來就具備一種特殊能力,但這種能力隱密地
潛藏在人們體內,表面上看不出來,我們稱這種能力為潛在能力,
即人們常說的天賦。因此,天賦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認為的那種只
有少數人才具有的稟賦,而是潛藏在每個人身體內的潛能。巴爾
博士的教育理想就是要使兒童的這種潛在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只要能充分發揮出這種潛在能力,人便能成為不平凡的人。
遺憾的是,由於教育不得法,人們的這種潛在能力大都未能得到
應有的發揮,這正是天才極少的原因所在。如何造就更多的天才
呢?最重要的就是及早挖掘,並提供能自由發揮出這種潛在能力
的機會。
永失語言能力的小司各特
巴爾博士認為應該特別注意的是,兒童雖然具備潛在能力,但
這種潛在能力是有著遞減法則的,這個觀點在第一章已經論述過了。
有一個很著名的例子講到了英國司各特伯爵的兒子。司各特伯
爵夫婦帶他們的新生嬰兒出海旅行,行至非洲海岸時遇到了大風
暴,船被巨浪打翻,全船的人都遇難了,只有司各特伯爵夫婦帶著
兒子爬上了一個海島。那是個無人的荒島,島上長滿了熱帶叢林。
司各特伯爵夫婦很快就被熱帶叢林裡的一些疾病奪去了生命,只留
下孤零零的小司各特。後來一群大猩猩收養了只有幾個月大的小司
各特,他就跟著這班動物父母生活。
20多年後,一艘英國商船偶爾在那裡拋錨,人們在島上發現
了小司各特,他和一群大猩猩生活在一起,已變成了一位強壯的
青年,他能像大猩猩那樣靈巧地攀爬跳躍,在樹枝間蕩來蕩去,但
他不會用兩條腿走路,也不會講人類的語言。人們將他帶回英國,
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也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科學家們像
教嬰兒那樣去教小司各特,力求教會他人的各種能力,以便他能
夠重歸人類社會。
花了近10年工夫,小司各特終於學會了穿衣服,可以用雙腿
行走了,但他還是更喜歡爬行,而且始終無法說出一個連貫的句
子,他更習慣像大猩猩那樣以吼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這一切都是因為他錯過了人類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幼兒
期。小司各特接觸人類的時候已經20多歲,所以這種學習語言的
能力已經在他身上永遠地消失了。
以上事例說明,兒童的潛在能力是在不斷遞減的,而這種遞
減是因為沒有給孩子提供發展潛在能力的機會而致使其潛能白白
枯死所造成的。因此,教育孩子的第一要旨就是要杜絕這種遞減,
不失時機地給予孩子發展其能力的機會。
模式時期決定了人的一生
那麼,怎樣才能杜絕孩子潛在能力的遞減呢?當然是儘早教
育。但是這個“儘早”又早到什麼時候呢?巴爾博士的經驗是:‘‘教
育必須從出生那天起就開始。”
剛出生的嬰兒沒有分辯能力,到三四個月,或五六個月時,就
能分辨出母親和別人的面孔,知道“認生”了。但他這時並不是
對面孔的特徵進行了這樣那樣的分析後才記住的,而是在反覆的
觀察中,把母親的整個面孔原封不動地印入到自己的大腦之中。嬰
兒的這種模式識別能力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對3歲以前的嬰兒的
教育,其實就是“模式教育”。這段時期,嬰兒對面前多次重複的
事物不會感到厭煩,所以3歲以前也是“硬灌”時期。
嬰兒依靠動物的直感,具有瞬間掌握整體的模式識別能力,這
是成人遠不能及的。嬰兒的大腦處在白紙狀態,無法像成人那樣
對事物進行分析,因此,可以說他具有一種不需要理解或領會的直
接吸收能力。如果你不把你認為正確的模式經常地、生動地反覆灌
入幼兒尚未具備分辨能力的大腦中,他就可能會毫不分辨地吸收大
量的壞東西,並影響到以後的成長。就像古諺說的那樣:“從你小
時候就可以看到你成人以後的樣子。”
孩子到3歲時,就已具備了成人的一些基本性格。如果我們仔
細分析很多人,都能毫無例外地從他們身上看到他們3歲以前的生
長環境,以及這種環境對他們性格的影響。所以,模式時期決定
了人的一生。給3歲以前的模式時期的孩子“硬灌”些什麼呢?大
致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反覆灌輸語言、音樂、文字和圖形等所謂
奠定智力的大腦活動基礎模式;另一方面則是輸入人生的基本准
則和態度。
總的來說,生下一個健康的孩子,這只是父母們走出的第一
步,以後的路更長,事情更瑣碎,責任更重大。
語言訓練對開發大腦智力最有效
巴爾博士始終認為,幼兒的語言教育是早期教育的第一步。語
言是人類最有力的武器和工具,儘早掌握這門有用的工具,對任
何一個幼兒來說都意義重大。巴爾博士反覆強調這一點,他還強
調說,在教孩子說話時一定不能過於隨便,而要教給他最標準的
發音和最清晰的詞義。只有這樣做才是最有效的,否則語言的教
育就落不到實處而變得毫無意義。
巴爾博士與威特父親一樣,認為一定要教給孩子規範而完整
的語言,其實只要方法正確,做到這一點並不困難。我們看到現
在很多孩子話都說不規範,其實都是父母們沒有儘早去教造成的。
對孩子語言能力的訓練要從幼兒的聽力訓練開始,從聽父母說話
到讓孩子反覆地跟著講,不斷地訓練和糾正,孩子學會規範的語
言就非常容易了。在教給孩子規範語言的時候最好教他書面用語,
為長大後閱讀和思考打下基礎。巴爾博士認為,語言規範的孩子
思維也比較嚴密。我們很難相信那些連語言都無法組織好的人能
夠快樂地生活和嚴謹地工作。所以與其給孩子瞎編一些沒有道理的
故事,迎不如正經讀一本好書給他們聽更為有益。
巴爾博士非常贊同威特父親的教育方法,同樣強調《聖經》的
教育作用。《聖經》在英國文學界甚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是一部了不
起的名著,把《聖經》念給孩子聽,不僅可以教給他們優美的語
言,幫助他們學習英語,還可以陶冶孩子的心性和品德,非常有
益。除此之外,巴爾博士還推薦了通俗詩歌,那些通俗簡單還有
韻律的語言非常容易記憶,所以在教孩子的時候可以首先考慮。
巴爾博士說,語言訓練是最有效的開發孩子大腦的方式。因
此,不僅要儘早對孩子進行規範的母語教育,還要儘早教孩子外
語。巴爾博士早在自己的孩子3歲時,就教給他多門語言,比如希
臘語、德語等等。
教孩子知識時要見fèng插針,比如吃飯或休閒時,要選擇合適
的題目來引起孩子的興趣,鼓勵他們積極提問或者回答問題。所
選擇的題目應該非常靈活有趣,在吃飯的時候可能與食品有關,喝
茶時可能與茶的傳說有關。這樣的教育非常有效,可以迅速激發
起孩子對知識的興趣。
巴爾博士講過一件真實的事情:
我有個好朋友是我住處旁邊一家工廠的工人,我們常常
在一塊聊天。他曾給我講過一件讓他非常犯愁的事。他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