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忙,也不須事必躬親,有些雜事可以交給保姆去做,但是,還有

  很多事情是保姆或其他人無法替代的,所以母親們應該儘量親力

  親為。

  孩子在成長的時候受父母的影響最大,所以我們要為孩子創

  造最好的親子教育環境,母親們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應該保持愉

  快的心情,家裡所選擇的保姆也必須是面善的、健康的、愛說愛

  笑的人。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身心愉快,健康成長。

  在懷孕的時候,母親應該多出去觀看美麗的風景,多想快樂的

  事情。因為輕鬆愉快的心情能讓自己肚子裡的孩子大腦發育良好。

  無論家庭經濟狀況怎麼樣,都要給孩子一個舒適、整潔的環

  境。孩子的房間一定要光線充足、空氣清新。房間的每一處布置,

  從牆壁到天花板,從床到蚊帳,所有的東西都應該是孩子喜歡的。

  不要過於刺激,也不要過於呆板而使孩子感到無趣和疲勞。

  在教育的過程中,所有的人都扮演了兩種角色,一種是被教

  育者,一種是教育者。對母親來說也是如此。在對孩子的教育中,

  學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缺一不可。其中家庭的教育實際上還要

  更重要一些,因為教育是從家庭開始的,在孩子進入學校以前,教

  育就已經開始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孩子是國家的未來,而孩子的未來在教育

  者——也就是我們這些父母手中。可以這麼說,母親的手操縱著

  我們國家的未來。

  這個世界上為什麼平庸者居多------第四章

  人就像陶瓷,是放在模子裡燒出來的,而放在什麼樣的模子裡就會燒出什麼樣的瓷器。也就是說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給予他什麼樣的教育,他長大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幼兒是成人之母”。

  讓孩子贏在起點

  在前面曾提到過的塞德茲的父親-----塞德茲博士曾寫過一本偉大的書---《俗物與天才》,這本書不厚,只有100頁,卻在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

  塞德茲博士是俄國人,曾在美國哈佛大學跟隨著名的詹姆遜博士攻讀心理學。作為詹姆遜博士的得意門生,塞德茲博士對導師懷有深深的感恩之心,並用自己導師的名字給自己的孩子起名為詹姆遜、塞德茲。

  賽德茲博士非常有學問,他還寫過《暗示心理學》《雙重人格》

  《精神病理學研究》《睡眠實驗研究》《笑的心理》《常態與變態心

  理學》等很多著作。他在《俗物與天才》一書中說:柏拉圖在《理

  想國》’中有一句話——教育是社會之本,這真是非常精到的見解。

  是的,不論是神秘東方哲學中的宿命論,還是我們常見的個

  人主義、理性主義,或者自由主義、專制主義、宗教理想等等,無

  一不是從孩提時候所受的教育發展而來的。人就像陶瓷,是放在模

  子裡燒出來的,而放在什麼樣的模子裡就會燒出什麼樣的瓷器。也

  就是說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給予他什麼樣的教育,他長大就會成為

  什麼樣的人。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幼兒是成人之母”。

  基於這樣的認識,賽德茲博士認為孩子的生長環境是極為重

  要的。他說:

  儘管我不知道其他父母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但我發現這

  樣一個事實:只要是有所成就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對這個問題都

  極為重視。另外,就我的經驗而言,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在孩子天

  賦發展的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

  非常重視孩子的生長環境,並樂意於為之創造。

  事實上,天才的幼年幾乎都生長在豐富而有趣的良好環境中,

  這可以從任何一位天才或偉人的傳記之中看到。在小賽德茲出生

  之後(或者說在他未出生時),賽德茲博士和妻子就精心地為他布置

  了屬於他的生活空間。他們儘量讓兒子的睡房活潑有趣、富於變

  化。他們在他的屋子裡擺了很多書,並用顏色好看的飾物裝飾房

  間,目的就是讓他每天一睜開眼就能看到美好的東西。

  可以這樣說,為了使兒子在人生的起點獲得儘可能豐富的教

  育,賽德茲夫婦用心良苦,他們竭盡全力為兒子提供了花樣繁多

  的訓練,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儘可能地感知外界大量的信息。所以

  當小賽德茲還是一個嬰兒時就已。經接觸到了鮮亮的色彩,豐富而

  有趣的形狀和各種悅耳的聲音。

  在兒子稍大一些,也就是在他l歲的時候,賽德茲博士對兒子

  的生長環境已不再局限於房間或飾物的安排了,而是為他提供更

  多、更有意義的東西。在書中,賽德茲博士對此做了詳細的描繪:

  記得我第一次把那些顏料和繪畫工具交到兒子手中時,

  他樂壞了,對這些陌生的東西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在這裡

  我想作一個小小的聲明,我的本意並非一定要把兒子培養成

  一名藝術家,但是藝術方面的教育可以說會讓他終生受益。我

  們周圍有很多父母,他們要求孩子這樣,要求孩子那樣,總是

  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他們為孩子買鋼琴就是希望

  孩子有一天成為鋼琴家從而為自己帶來名望,他們讓孩子學

  畫畫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孩子的畫作能賣個好價錢。然而,這

  些想法是愚蠢的,這些做法是極不負責任的。起初,我為兒子

  買繪畫工具僅僅是為了讓他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東西,並沒有

  想到他會對此有那麼大的熱情。可是當兒子接觸到這些有趣

  的用具和顏料之後,我才發現他是多麼地喜愛它們。聽我這

  樣說,可能會有人認為我應該開始請人教兒子繪畫了吧。不!

  我沒有這樣做。我既沒有要求兒子畫出什麼,也沒有專門為

  他請教師,只是順其自然地讓他擺弄那些繪畫用具。

  我曾經和一些藝術家以及精通藝術的人討論過,他們都

  認為真正的藝術是來自於藝術家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的本能

  衝動。可以這樣說,藝術在本質上是不可學的,也就是說藝術

  本身是無法學的,能夠學的只是技術和技巧。

  因此,對於我這個只有兩歲的孩子來說,學習那些繪畫技

  巧顯得毫無意義,他也不可能掌握那些複雜的技巧。所以,在

  這個時期,我認為根本沒有必要去教孩子畫畫,他需要的僅

  僅是充滿愉快的玩耍。

  也許有人會問,你這樣做不是把那些繪畫用具浪費了嗎?

  你這樣做不是在白白浪費孩子的時間嗎?我可以肯定地回答。

  ,我的這種做法並沒有浪費什麼,而且達到的效果是令人吃驚

  的。兒子的房間中,除了那些我專門為他買來掛在牆壁上的圖

  畫之外,剩下的就是他自己的“大作”了。兒子的這些畫既無

  技巧也無特定的主題,可以說是真正的塗鴉,雖然在專家眼中

  算不上什麼好,卻很多,很有趣。是啊,他畫的人頭就像一隻

  泄了氣的皮球,他畫的蘋果就像那些發育不良的品種,他畫的

  房子好似快要坍塌似的。儘管這樣,他仍然興致勃勃地畫完了

  一張又一張。

  音樂往往能夠造就天才

  我們能夠從大量的文獻之中看到,凡是被稱為天才的人,大

  多數都極其喜愛音樂,並都有接受過音樂教育的經歷。一位哲學

  家曾經說道:“音樂往往能夠造就天才。”當然,我們都明白他所

  說的天才已經超出了音樂的範疇。孩子接受音樂教育不僅為他成

  為音樂家提供了可能,也為他其他方面的發展創造了極佳的條件。

  賽德茲博士對此也有獨到的見解:

  我兒子小賽德茲一直是個酷愛音樂的人。正如他所說的

  那樣,惟有音樂才能使他寧靜下來,使他有良好的心態面對

  生活中的一切。他說音樂之中有許多琢磨不透的東西,而正

  是這些給了他智慧及勇氣。可以這樣說,音樂已經成了小賽

  德茲生命的一部分,將會陪伴他的一生。

  我想,只要是真正接觸過音樂的人,只要是在孩子幼小時

  就對他們施行過音樂教育的人,對此都深有體會。而就我的

  個人經驗而言,音樂的確是美妙的東西。因為它不需要通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