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接下來的幾個月里,修葛·杜諾范對案情細節已經倒背如流。這是在莊園最常被提及的話題,他已經成了這裡的常客,因為派翠西亞·史坦第緒答應了他的求婚,他也學會用強勁的措詞和他未來的岳母說話。
茉兒·史坦第緒偏執的狀況還是有待改善,她仍繼續聽收音機,放心史坦第緒上校已經將心緒放在出版經營上。茉兒堅稱她早就知道貝蒂·狄賓是個背信忘義之人;也堅持要莫利去環遊世界散散心。這些結局最後都成了陳腔濫調,或變成極可能成為事實的事,你將會釋懷,並為這個極可能成為真實的故事做個恰當的結語。
不過,關於事後的說明,修葛記得要屬在柏克辦公室里那天的對話最為精彩。同年一個陰雨潮濕的十月午後,曾經參與這件案子的幾個人都坐在火爐邊,菲爾博士娓娓道來。
菲爾博士抽著柏克的雪茄,與其說在抽不如說是叼著,愜意躺在皮椅中。窗外帕特諾斯特路上大雨滂沱,窗前灰僕僕的污漬散落在保羅教堂圓頂的陰影下。明亮的火光,上等雪茄;柏克鎖上正對秘書的書房門,拿出一瓶威士忌。亨利·摩根也到場,剛完成他新書的手稿《海軍大樓的烏頭毒草》來到倫敦。修葛當然也出席,獨缺主教一人。菲爾博士用這種拐彎抹角的方式講述時,遭柏克打斷。
“直接說重點,”他嘟噥著,“告訴我們,為什麼你認為那個女孩有罪。我們不要聽這些性格的描述。不管怎麼樣,這又不是偵探小說。眾人只會盯著這一章看,確定沒有被保留的證據矇騙。要是你有其他理由,我們都洗耳恭聽。否則——”
“沒錯,”摩根附議,“這就是一部偵探小說。牽動絲毫纖細的情感,就足以引起謀殺某人的行動。”
“你給我閉嘴!”柏克正色說。
菲爾博士視若無睹凝視著雪茄:“但他說得沒錯。這並不符合現實,一點也不符合現實生活。比方說,要是一個現代小說家想對一樁謀殺做深刻而鉅細靡遺的分析,他必得加重著墨在博帝(Bertie)被蒲公英圍繞的少年時期、他親吻家中女傭這類背後佛洛伊德式欲望的動機。人心理上的抑制對他產生了無論好壞的影響,都是一部好小說。當人無視於心理上的抑制,或被抑制腐蝕,就只是部偵探小說。”
“俄國人——”柏克說。
“我知道,”菲爾博士不悅地表示,“這就是我怕的。我不想討論俄國人。經過一段長久思考,我的結論是,對從開始就積極要寫一本關於俄國人之書的人來說,唯一適當的答案就是朝他下顎打一記上鉤拳。此外,我發現,任何叫做某某斯基或某某夫小說人物的悲慘故事或痛苦經歷,都不可能成為一個引人人勝的作品。我這麼說也許偏激了點。但這也是我閱讀時備感困擾的地方,這些人根本部不是真實的人。喔,我的天哪,”菲爾博士若有所思地說,“這些人只會說一些言不及意的雙關語!比方說,普波夫對偉克夫司基說,‘我昨晚見到的那個女孩是誰?’請諸位試著想像這段對話,可能出現在馬可吐溫或阿納托爾,法朗士及任何俄國大文豪的作品中嗎?諸位現在了解我的意思了嗎?”
柏克不屑地嗤鼻:“你連自己在說什麼都搞不清楚了。我們言歸正傳。這是最後一章,我們總得對讀者有個交代。”
菲爾博士又沉思半晌:“有關於狄賓一案與其他案子不同的地方,”他低聲說,啜一口威士忌提神,“在於這件案子自行解釋了自己,而你們卻只忙著詢問背後的含義。
“在我見到她以前,就已經非常確定兇手是她。第一個事實就是,兇手顯然不是這個圈子或莊園裡的人。兇手不但肯定是外來者,而且對狄賓人皆不知的過去(或現在)瞭若指掌。”
“為什麼?”
“我們就從狄賓意圖謀害史賓利這件事開始說起。我們之前的推論是,狄賓偽裝離開接待所,再由前門返回家中。問題在於:狄賓是和共犯串通好當他的不在場證明?還是他獨立行事,那位不知名訪客預期出現在那間房間為了要殺他——不知名人士只需要替喬裝的狄賓掩護,卻發現自己也有不在場證明?無論怎麼樣,不知名訪客的身分難道沒有顯示出一點跡象嗎?
“很好。現在,所有重要的證據都指出狄賓確有共犯。我們開始想想,狄賓為什麼需要共犯呢?只是找個人待在他房間裡,這種不在場證明說服力相當薄弱。那個人不能現身,不能跟你一起行動,甚至不能證明你當時人在哪裡。狄賓若只想要一個證實自己一直待在房間裡的不在場證明,他只須要找個人隨便做點事,證實他當時在場……比方說,打打字,或是走來走去,時不時製造點不同的噪音。但他並沒有這麼做。他為什麼要多此—舉將這些無須分享的秘密告訴他人呢?
“這讓我們想到第二點,也是最具爭議性的疑點。狄賓在這個圈子裡扮演他的角色。他在世時想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想要揭露自己的身分:告訴眾人他是——”
“等等!”柏克插話,“我有異議。狄賓不會告訴任何人他過去的事,或他準備出門或謀殺史賓利的計劃;他跟任何人都不熟,也不信任任何人。倒是有一個人——”他隔著眼鏡瞅著摩根,“捏造了一名‘無知的受害者’,這個人被狄賓說服到庭園演練一出鬧劇,事後,這名共犯竟沒有現身說法,也沒有被追訴。”
茉兒·史坦第緒偏執的狀況還是有待改善,她仍繼續聽收音機,放心史坦第緒上校已經將心緒放在出版經營上。茉兒堅稱她早就知道貝蒂·狄賓是個背信忘義之人;也堅持要莫利去環遊世界散散心。這些結局最後都成了陳腔濫調,或變成極可能成為事實的事,你將會釋懷,並為這個極可能成為真實的故事做個恰當的結語。
不過,關於事後的說明,修葛記得要屬在柏克辦公室里那天的對話最為精彩。同年一個陰雨潮濕的十月午後,曾經參與這件案子的幾個人都坐在火爐邊,菲爾博士娓娓道來。
菲爾博士抽著柏克的雪茄,與其說在抽不如說是叼著,愜意躺在皮椅中。窗外帕特諾斯特路上大雨滂沱,窗前灰僕僕的污漬散落在保羅教堂圓頂的陰影下。明亮的火光,上等雪茄;柏克鎖上正對秘書的書房門,拿出一瓶威士忌。亨利·摩根也到場,剛完成他新書的手稿《海軍大樓的烏頭毒草》來到倫敦。修葛當然也出席,獨缺主教一人。菲爾博士用這種拐彎抹角的方式講述時,遭柏克打斷。
“直接說重點,”他嘟噥著,“告訴我們,為什麼你認為那個女孩有罪。我們不要聽這些性格的描述。不管怎麼樣,這又不是偵探小說。眾人只會盯著這一章看,確定沒有被保留的證據矇騙。要是你有其他理由,我們都洗耳恭聽。否則——”
“沒錯,”摩根附議,“這就是一部偵探小說。牽動絲毫纖細的情感,就足以引起謀殺某人的行動。”
“你給我閉嘴!”柏克正色說。
菲爾博士視若無睹凝視著雪茄:“但他說得沒錯。這並不符合現實,一點也不符合現實生活。比方說,要是一個現代小說家想對一樁謀殺做深刻而鉅細靡遺的分析,他必得加重著墨在博帝(Bertie)被蒲公英圍繞的少年時期、他親吻家中女傭這類背後佛洛伊德式欲望的動機。人心理上的抑制對他產生了無論好壞的影響,都是一部好小說。當人無視於心理上的抑制,或被抑制腐蝕,就只是部偵探小說。”
“俄國人——”柏克說。
“我知道,”菲爾博士不悅地表示,“這就是我怕的。我不想討論俄國人。經過一段長久思考,我的結論是,對從開始就積極要寫一本關於俄國人之書的人來說,唯一適當的答案就是朝他下顎打一記上鉤拳。此外,我發現,任何叫做某某斯基或某某夫小說人物的悲慘故事或痛苦經歷,都不可能成為一個引人人勝的作品。我這麼說也許偏激了點。但這也是我閱讀時備感困擾的地方,這些人根本部不是真實的人。喔,我的天哪,”菲爾博士若有所思地說,“這些人只會說一些言不及意的雙關語!比方說,普波夫對偉克夫司基說,‘我昨晚見到的那個女孩是誰?’請諸位試著想像這段對話,可能出現在馬可吐溫或阿納托爾,法朗士及任何俄國大文豪的作品中嗎?諸位現在了解我的意思了嗎?”
柏克不屑地嗤鼻:“你連自己在說什麼都搞不清楚了。我們言歸正傳。這是最後一章,我們總得對讀者有個交代。”
菲爾博士又沉思半晌:“有關於狄賓一案與其他案子不同的地方,”他低聲說,啜一口威士忌提神,“在於這件案子自行解釋了自己,而你們卻只忙著詢問背後的含義。
“在我見到她以前,就已經非常確定兇手是她。第一個事實就是,兇手顯然不是這個圈子或莊園裡的人。兇手不但肯定是外來者,而且對狄賓人皆不知的過去(或現在)瞭若指掌。”
“為什麼?”
“我們就從狄賓意圖謀害史賓利這件事開始說起。我們之前的推論是,狄賓偽裝離開接待所,再由前門返回家中。問題在於:狄賓是和共犯串通好當他的不在場證明?還是他獨立行事,那位不知名訪客預期出現在那間房間為了要殺他——不知名人士只需要替喬裝的狄賓掩護,卻發現自己也有不在場證明?無論怎麼樣,不知名訪客的身分難道沒有顯示出一點跡象嗎?
“很好。現在,所有重要的證據都指出狄賓確有共犯。我們開始想想,狄賓為什麼需要共犯呢?只是找個人待在他房間裡,這種不在場證明說服力相當薄弱。那個人不能現身,不能跟你一起行動,甚至不能證明你當時人在哪裡。狄賓若只想要一個證實自己一直待在房間裡的不在場證明,他只須要找個人隨便做點事,證實他當時在場……比方說,打打字,或是走來走去,時不時製造點不同的噪音。但他並沒有這麼做。他為什麼要多此—舉將這些無須分享的秘密告訴他人呢?
“這讓我們想到第二點,也是最具爭議性的疑點。狄賓在這個圈子裡扮演他的角色。他在世時想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想要揭露自己的身分:告訴眾人他是——”
“等等!”柏克插話,“我有異議。狄賓不會告訴任何人他過去的事,或他準備出門或謀殺史賓利的計劃;他跟任何人都不熟,也不信任任何人。倒是有一個人——”他隔著眼鏡瞅著摩根,“捏造了一名‘無知的受害者’,這個人被狄賓說服到庭園演練一出鬧劇,事後,這名共犯竟沒有現身說法,也沒有被追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