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何況衛霽與洪茅之間也只是兄妹之情,並無男女之意,兩家要是硬湊,反倒不美。如今衛家一家入京續職,今後也是要在京中生活的。聞聽洪賦夫婦有意給洪茅相看,也湊過來提及衛霽的婚事。
那衛霽也是孫氏從小看著長大的,只把她當成自己的女兒。聞聽此言,自然沒有不同意的。
豈料洪賦與孫氏有意相看長媳的消息傳開來後,理國公府一時門庭若市,京中權貴之家皆曉得洪賦如今的富貴恩寵,自然想同洪家結親。何況洪茅自幼深受父親教導,也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這麼個有天分才情的小伙子做自家的女婿,眾人也都樂意。
甚至連吳閣老一家也坐不住了。吳夫人又央了另一家侯府的夫人前來說項,想要替自己的嫡女吳清姝說媒。
洪家與吳家的嫌隙如此之深,洪賦夫婦自然不會同意,登時婉言拒絕了。
最後還是昕王世子妃通過安陽大長公主保媒,意欲將自己的胞妹岑妙顏說給洪茅。
這岑妙顏且是洪萱入京後結識的一位手帕交,兩人情分端得深厚。何況那岑妙顏性情溫婉,靦腆和順,最是個天真爛漫的性子。何況那岑妙顏且是御史大夫岑嵐之女,兩家的門第根基也都相匹配。
最後兩家長輩們也都坐下來議定,擇與來年六月十八日完婚。
這幾家的婚事仿佛黃河決了口子一般,一時間京中許多人家也都忙著將女兒親事議論起來。不是今兒傳出趙家與王家結了親事,就是傳出明兒張家與李家結了親事。熱熱鬧鬧的樣子,簡直像極了當年繼宗駕崩,大家算著出國孝的時日談婚論嫁一般。
只是宮外的喜氣洋洋一時間倒傳不到後宮。非但如此,皇貴妃與兩宮太后更是嚇得虛驚一場。只因皇后吳氏不知道聽了誰的挑唆,居然向大皇子動了手。且被皇貴妃並周太后派來探望大皇子的人贓並獲的當場抓住。消息傳開後,孫太后打了吃藥的碗,周太后更是昏厥過去。承啟帝氣的要廢后另立。後宮的風雲也影響到了前朝的局勢。吳閣老自然不能眼睜睜的看著皇帝廢后,只是吳皇后想要謀害大皇子,且被皇貴妃並周太后的人人贓並獲的拿下,此事也並非吳閣老紅口白牙,只一句此事或有內情,再指使旁人與宮中宮外傳出一些“皇貴妃為了皇后之位陷害忠良”的流言就能折過去的。
眼見吳閣老在鐵證如山之下仍舊不分黑白,指鹿為馬,承啟帝越發震怒。不但重則了傳流言的那些個人,更是下定了廢后的決心。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兒即刻糙擬了廢后的旨意,明令中書省傳旨天下。兩宮太后因著皇后殘害皇嗣之事,也都允了皇帝廢后的旨意。更示意承啟帝,如今皇貴妃既然誕下皇嗣,於皇家有功,合該被封為后,母儀天下。
承啟帝欣然應是。
吳皇后被罷黜皇后之位,降為最低等的淑女,遷到離乾清宮最遠的冷宮居住。承啟帝卻命宮中奴婢太監按照皇貴妃的喜好快些收拾出椒房殿,以使自己心愛的女人儘快入主東宮,自己的大兒子也能名正言順的成為嫡子。為此更是上了宮中上下三個月的月例,以示普天同慶之意。
宮中上下皆是喜氣洋洋,被廢的吳氏呆在清冷偏遠的宮殿中,那些個曾經巴結奉承她只為著她一句好話兒便能赴湯蹈火的奴婢太監們都受不了冷宮的淒清,另謀出處了。她的身旁只剩下陪嫁時的花蕊服侍在側,仍舊忠心耿耿體貼備至。更是勸她開闊些胸懷,即便是為了老太爺和老夫人,也要以身體為重。
更替吳氏當了不少過來落井下石,瞧吳氏笑話的妃嬪們。
正所謂患難見真情,吳氏這才知道花蕊的好處。當即拉著花蕊的手痛哭流涕,更是想方設法的尋了人給外頭的父母傳信兒,望他們能善待花蕊的家人。只是吳氏的話從那外出宮俾的口內已經說出,卻成了吳氏感念花蕊的忠心耿耿,希望吳夫人能夠放了花蕊家人的賣身契。
吳夫人慈母情懷心疼女兒,聞聽此言,更是悲慟有加。待看了吳氏在冷宮好不容易傳出的手書後,更是再無異議。當夜便放了花蕊家人的賣身契。
吳夫人原還打算著另尋些好的差事給花蕊的家人,也好拉攏花蕊好生照顧自己的女兒。豈料花蕊的家人在拿到賣身契的當天晚上,便莫名其妙的失蹤了。之後亦有人出面替花蕊的家人消了奴籍,送出京城。
吳夫人這才覺出不妥來,只是她這會子卻沒辦法同宮中傳遞消息了。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心懷叵測的花蕊跟在吳氏身旁服侍著,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要行出不軌之事。
更糟心的是因著吳皇后殘害皇子之事,吳家的其他幾個女兒也遭到了連累。雖因著吳閣老的權勢暫且不敢休妻,但能退婚的也都想法子找藉口的退婚了。還有吳夫人最小且最受寵的嫡出女兒吳清姝,此刻正是談婚論嫁的年紀。因著姐姐的拖累,也找不到好親事,最後只得糙糙嫁到了外省。娘家的勢力遠在京城,遠水解不了近渴。何況她又是那麼個驕縱的脾氣,沒了娘家的撐腰,外頭看著雖也是錦衣玉食,內里日子也過的不算如意。
吳夫人見狀。愈發嫉恨當初洪家不肯應下那一門親事,連累的女兒如此受苦。又有吳皇后被廢之仇,兩家的仇怨愈發深了。
吳閣老也難以忍受自己在朝中的勢力不斷被承啟帝蠶食,因而私底下頻頻出手。不但將自己的嫡出子侄輩以遊學的名義送出京城,更尋信得過的心腹商議機密。只是他尚且不知道,那些個曾經忠心耿耿一門心思給他當狗的門下早有幾人“叛、變”了,登時將吳閣老的所有舉措告知承啟帝。
承啟帝貴為帝王,少年登基按捺許久,如今且有仁宗一脈的老臣效忠,又收攏了京中御林軍和城外兩萬駐軍的勢力。正所謂手裡有糧心裡不慌。只冷眼瞧著吳閣老看似機密實則上躥下跳的聯繫朝中大臣與已經到了藩地繼承王位的繼宗的兒子順王,意欲效仿成祖皇帝“清君側”之事跡,來逼迫他退位。
承啟帝眼見如此,遂暗中卻吩咐謝師毅、衛鈞、衛霖父子以及朝中幾位忠心耿耿的將軍嚴陣以待。只想趁此機會將那些心懷不軌的繼宗一脈的勢力一網打盡。
京中京外暗cháo涌動之下,大戰一觸即發。
第五十九章
承啟四年二月初,順王於封地衢州發兵靖難,廣發檄文宣稱朝中有jian臣,後宮有妖妃,他欲效仿成祖皇帝清君側,正社稷,以保江山安穩,遺澤萬年。
順王起兵之後,消息傳到燕魯等地,繼宗的另外幾個兒子並仁宗的幾位兄弟皆依附而起,出兵伐京。其後攻克了江南諸省,且後揮師北上,天下形勢急轉而下。
就在順王於衢州發兵之時,朝中吳閣老一黨忽地頻頻上奏陛下,只說陛下少年登基,心性淺白,如今且被jian臣妖妃迷惑,遮蔽聖聽,方才有此一劫。只盼陛下有過即改,下罪己詔安穩藩王,誅jian臣、殺妖妃,復立皇后,如此方能安穩民心,保佑社稷,方不復祖宗恩典。
承啟帝冷眼瞧著吳閣老一脈顛倒黑白,打著忠義之名行逼宮之事。心下一陣冷笑,面上卻一言不發。即命大將軍謝師毅、陳黻方率領十萬兵馬出京平叛。為了使諸位將軍無後顧之憂,承啟帝更在大朝會上直接下旨,親口說出“沙場搏命,刀劍無眼。既是敵對,再無君臣之說。爾等此番平叛,只需盡力而為。能將諸位王叔王兄押送回京最好,如若不能,相機行事。”
說罷,仍舊冷笑著向滿朝文武說道:“朕少年登基,見慣了人情冷暖。只認無愧於心,並不囿於史書清名。是非功過,自有後人傳說。如今諸位藩王既敢起兵攻打朝廷,朕便不再當他們是王叔兄弟,只以亂臣賊子相待!諸位將軍平叛時亦可名說,朕可憐他們受人蠱惑,才行此糊塗大事。只要能束手就擒負荊請罪,朕不追究他們的大逆不道之罪。倘若是執意與朝廷作對,那也不要怪朕出手無情。”
一席話鏗鏹頓挫,擲地有聲,諸位將軍欣然領命。承啟帝又將矛頭轉向吳閣老,眸中殺機凜然,直接吩咐玉沉將西廠搜集到的吳閣老與藩王私下結交,串通謀反之往來書信呈到殿中,摔在吳閣老的面前。
鐵證如山之下,也不容吳閣老反駁,就將吳閣老並其一黨朝臣盡皆押入天牢候審。而在乾清宮外,京畿大營統領衛鈞並御林軍統領衛霖父子亦將諸位叛黨朝臣之家眷全部扣下。便是之前以種種名義偷偷出京的那些個家眷,也都在錦衣軍和東西兩廠番子的緊迫盯梢下,一一漏了痕跡被抓回京中。
承啟帝龍顏大怒,也不理論眾位臣子的剖白辯解,只以通敵之名示意刑部與大理寺按律判罪,或是抄家或是流放。只因憐恤大皇子年紀尚幼,兩宮太后年高有德,不虞損了陰鷙,因此並不許刑部與大理寺將犯罪朝臣的女眷判入教坊,其餘為奴為婢,倒是不與理論。
至於罪魁禍首的吳閣老一家,原本通、敵、叛、國的罪名是該抄家滅族的。然承啟帝心念吳閣老乃是三朝老臣,亦有許多功勞苦老,最後並沒有下達抄家滅族的旨意,只不過是將吳家三族流放三千里,並且明下旨意,祖孫三代不能為官科舉。
首惡都是如此懲治,下剩附議之人,自然也無砍頭滅族的。大都是抄家流放,嫡系子嗣或打入奴籍或是充軍,皆以其罪大小而定。
此旨一下,少不得亦有朝臣稱讚承啟帝的仁善之心。也有人因此想到了當年繼宗時被污衊通、敵、叛、國的帝師孫文並許多清流名士,如今再看吳閣老一黨的下場,少不得唏噓感嘆。
而在承啟帝懲治朝中吳黨一脈的時候,謝師毅、陳黻方等幾位將軍帶領朝廷平叛大軍一路攻城略地,以最快的速度收復失地。
謝、陳兩位將軍皆是用兵老道,經驗豐富的老將,而諸位藩王所能依仗的將領卻大多數都是坐守沒什麼實戰經驗,或者已經很多年沒能親自上戰場征伐的將領。
蓋因這次起事的藩王們原本大都是繼宗的兒子,昔年繼宗在位,疼愛子嗣,在封王就藩時給自家兒子選的地方都是膏粱豐腴之地。那些個響應順王檄文的仁宗兄弟也大都是繼宗一派的支持者,當日繼宗為了籠絡人心,給他們安排的封地也都在中原富麗之地。此消彼長,自然比不上謝師毅、陳黻方這等常年鎮守邊塞之地,經常打仗的老將領們。
因此不下半年的時間,這些自立為王的藩地都被兩位將軍收回,最後朝廷大軍打到了衢州,最先發兵靖難口口聲聲要清君側的順王卻在朝廷大軍兵臨城下之時下的開門投降,負荊請罪。
眼見順王如此無恥,可把謝、陳兩位將軍噁心壞了。恨不得一刀砍下順王的腦袋。可是承啟帝當初給兩人的旨意是“倘或藩王在戰場上負隅頑抗,則無君臣之義,只有敵我之分”,如今順王已經開門投降,他們也不好斬殺手無縛雞之力的皇親王族。
那衛霽也是孫氏從小看著長大的,只把她當成自己的女兒。聞聽此言,自然沒有不同意的。
豈料洪賦與孫氏有意相看長媳的消息傳開來後,理國公府一時門庭若市,京中權貴之家皆曉得洪賦如今的富貴恩寵,自然想同洪家結親。何況洪茅自幼深受父親教導,也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這麼個有天分才情的小伙子做自家的女婿,眾人也都樂意。
甚至連吳閣老一家也坐不住了。吳夫人又央了另一家侯府的夫人前來說項,想要替自己的嫡女吳清姝說媒。
洪家與吳家的嫌隙如此之深,洪賦夫婦自然不會同意,登時婉言拒絕了。
最後還是昕王世子妃通過安陽大長公主保媒,意欲將自己的胞妹岑妙顏說給洪茅。
這岑妙顏且是洪萱入京後結識的一位手帕交,兩人情分端得深厚。何況那岑妙顏性情溫婉,靦腆和順,最是個天真爛漫的性子。何況那岑妙顏且是御史大夫岑嵐之女,兩家的門第根基也都相匹配。
最後兩家長輩們也都坐下來議定,擇與來年六月十八日完婚。
這幾家的婚事仿佛黃河決了口子一般,一時間京中許多人家也都忙著將女兒親事議論起來。不是今兒傳出趙家與王家結了親事,就是傳出明兒張家與李家結了親事。熱熱鬧鬧的樣子,簡直像極了當年繼宗駕崩,大家算著出國孝的時日談婚論嫁一般。
只是宮外的喜氣洋洋一時間倒傳不到後宮。非但如此,皇貴妃與兩宮太后更是嚇得虛驚一場。只因皇后吳氏不知道聽了誰的挑唆,居然向大皇子動了手。且被皇貴妃並周太后派來探望大皇子的人贓並獲的當場抓住。消息傳開後,孫太后打了吃藥的碗,周太后更是昏厥過去。承啟帝氣的要廢后另立。後宮的風雲也影響到了前朝的局勢。吳閣老自然不能眼睜睜的看著皇帝廢后,只是吳皇后想要謀害大皇子,且被皇貴妃並周太后的人人贓並獲的拿下,此事也並非吳閣老紅口白牙,只一句此事或有內情,再指使旁人與宮中宮外傳出一些“皇貴妃為了皇后之位陷害忠良”的流言就能折過去的。
眼見吳閣老在鐵證如山之下仍舊不分黑白,指鹿為馬,承啟帝越發震怒。不但重則了傳流言的那些個人,更是下定了廢后的決心。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兒即刻糙擬了廢后的旨意,明令中書省傳旨天下。兩宮太后因著皇后殘害皇嗣之事,也都允了皇帝廢后的旨意。更示意承啟帝,如今皇貴妃既然誕下皇嗣,於皇家有功,合該被封為后,母儀天下。
承啟帝欣然應是。
吳皇后被罷黜皇后之位,降為最低等的淑女,遷到離乾清宮最遠的冷宮居住。承啟帝卻命宮中奴婢太監按照皇貴妃的喜好快些收拾出椒房殿,以使自己心愛的女人儘快入主東宮,自己的大兒子也能名正言順的成為嫡子。為此更是上了宮中上下三個月的月例,以示普天同慶之意。
宮中上下皆是喜氣洋洋,被廢的吳氏呆在清冷偏遠的宮殿中,那些個曾經巴結奉承她只為著她一句好話兒便能赴湯蹈火的奴婢太監們都受不了冷宮的淒清,另謀出處了。她的身旁只剩下陪嫁時的花蕊服侍在側,仍舊忠心耿耿體貼備至。更是勸她開闊些胸懷,即便是為了老太爺和老夫人,也要以身體為重。
更替吳氏當了不少過來落井下石,瞧吳氏笑話的妃嬪們。
正所謂患難見真情,吳氏這才知道花蕊的好處。當即拉著花蕊的手痛哭流涕,更是想方設法的尋了人給外頭的父母傳信兒,望他們能善待花蕊的家人。只是吳氏的話從那外出宮俾的口內已經說出,卻成了吳氏感念花蕊的忠心耿耿,希望吳夫人能夠放了花蕊家人的賣身契。
吳夫人慈母情懷心疼女兒,聞聽此言,更是悲慟有加。待看了吳氏在冷宮好不容易傳出的手書後,更是再無異議。當夜便放了花蕊家人的賣身契。
吳夫人原還打算著另尋些好的差事給花蕊的家人,也好拉攏花蕊好生照顧自己的女兒。豈料花蕊的家人在拿到賣身契的當天晚上,便莫名其妙的失蹤了。之後亦有人出面替花蕊的家人消了奴籍,送出京城。
吳夫人這才覺出不妥來,只是她這會子卻沒辦法同宮中傳遞消息了。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心懷叵測的花蕊跟在吳氏身旁服侍著,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要行出不軌之事。
更糟心的是因著吳皇后殘害皇子之事,吳家的其他幾個女兒也遭到了連累。雖因著吳閣老的權勢暫且不敢休妻,但能退婚的也都想法子找藉口的退婚了。還有吳夫人最小且最受寵的嫡出女兒吳清姝,此刻正是談婚論嫁的年紀。因著姐姐的拖累,也找不到好親事,最後只得糙糙嫁到了外省。娘家的勢力遠在京城,遠水解不了近渴。何況她又是那麼個驕縱的脾氣,沒了娘家的撐腰,外頭看著雖也是錦衣玉食,內里日子也過的不算如意。
吳夫人見狀。愈發嫉恨當初洪家不肯應下那一門親事,連累的女兒如此受苦。又有吳皇后被廢之仇,兩家的仇怨愈發深了。
吳閣老也難以忍受自己在朝中的勢力不斷被承啟帝蠶食,因而私底下頻頻出手。不但將自己的嫡出子侄輩以遊學的名義送出京城,更尋信得過的心腹商議機密。只是他尚且不知道,那些個曾經忠心耿耿一門心思給他當狗的門下早有幾人“叛、變”了,登時將吳閣老的所有舉措告知承啟帝。
承啟帝貴為帝王,少年登基按捺許久,如今且有仁宗一脈的老臣效忠,又收攏了京中御林軍和城外兩萬駐軍的勢力。正所謂手裡有糧心裡不慌。只冷眼瞧著吳閣老看似機密實則上躥下跳的聯繫朝中大臣與已經到了藩地繼承王位的繼宗的兒子順王,意欲效仿成祖皇帝“清君側”之事跡,來逼迫他退位。
承啟帝眼見如此,遂暗中卻吩咐謝師毅、衛鈞、衛霖父子以及朝中幾位忠心耿耿的將軍嚴陣以待。只想趁此機會將那些心懷不軌的繼宗一脈的勢力一網打盡。
京中京外暗cháo涌動之下,大戰一觸即發。
第五十九章
承啟四年二月初,順王於封地衢州發兵靖難,廣發檄文宣稱朝中有jian臣,後宮有妖妃,他欲效仿成祖皇帝清君側,正社稷,以保江山安穩,遺澤萬年。
順王起兵之後,消息傳到燕魯等地,繼宗的另外幾個兒子並仁宗的幾位兄弟皆依附而起,出兵伐京。其後攻克了江南諸省,且後揮師北上,天下形勢急轉而下。
就在順王於衢州發兵之時,朝中吳閣老一黨忽地頻頻上奏陛下,只說陛下少年登基,心性淺白,如今且被jian臣妖妃迷惑,遮蔽聖聽,方才有此一劫。只盼陛下有過即改,下罪己詔安穩藩王,誅jian臣、殺妖妃,復立皇后,如此方能安穩民心,保佑社稷,方不復祖宗恩典。
承啟帝冷眼瞧著吳閣老一脈顛倒黑白,打著忠義之名行逼宮之事。心下一陣冷笑,面上卻一言不發。即命大將軍謝師毅、陳黻方率領十萬兵馬出京平叛。為了使諸位將軍無後顧之憂,承啟帝更在大朝會上直接下旨,親口說出“沙場搏命,刀劍無眼。既是敵對,再無君臣之說。爾等此番平叛,只需盡力而為。能將諸位王叔王兄押送回京最好,如若不能,相機行事。”
說罷,仍舊冷笑著向滿朝文武說道:“朕少年登基,見慣了人情冷暖。只認無愧於心,並不囿於史書清名。是非功過,自有後人傳說。如今諸位藩王既敢起兵攻打朝廷,朕便不再當他們是王叔兄弟,只以亂臣賊子相待!諸位將軍平叛時亦可名說,朕可憐他們受人蠱惑,才行此糊塗大事。只要能束手就擒負荊請罪,朕不追究他們的大逆不道之罪。倘若是執意與朝廷作對,那也不要怪朕出手無情。”
一席話鏗鏹頓挫,擲地有聲,諸位將軍欣然領命。承啟帝又將矛頭轉向吳閣老,眸中殺機凜然,直接吩咐玉沉將西廠搜集到的吳閣老與藩王私下結交,串通謀反之往來書信呈到殿中,摔在吳閣老的面前。
鐵證如山之下,也不容吳閣老反駁,就將吳閣老並其一黨朝臣盡皆押入天牢候審。而在乾清宮外,京畿大營統領衛鈞並御林軍統領衛霖父子亦將諸位叛黨朝臣之家眷全部扣下。便是之前以種種名義偷偷出京的那些個家眷,也都在錦衣軍和東西兩廠番子的緊迫盯梢下,一一漏了痕跡被抓回京中。
承啟帝龍顏大怒,也不理論眾位臣子的剖白辯解,只以通敵之名示意刑部與大理寺按律判罪,或是抄家或是流放。只因憐恤大皇子年紀尚幼,兩宮太后年高有德,不虞損了陰鷙,因此並不許刑部與大理寺將犯罪朝臣的女眷判入教坊,其餘為奴為婢,倒是不與理論。
至於罪魁禍首的吳閣老一家,原本通、敵、叛、國的罪名是該抄家滅族的。然承啟帝心念吳閣老乃是三朝老臣,亦有許多功勞苦老,最後並沒有下達抄家滅族的旨意,只不過是將吳家三族流放三千里,並且明下旨意,祖孫三代不能為官科舉。
首惡都是如此懲治,下剩附議之人,自然也無砍頭滅族的。大都是抄家流放,嫡系子嗣或打入奴籍或是充軍,皆以其罪大小而定。
此旨一下,少不得亦有朝臣稱讚承啟帝的仁善之心。也有人因此想到了當年繼宗時被污衊通、敵、叛、國的帝師孫文並許多清流名士,如今再看吳閣老一黨的下場,少不得唏噓感嘆。
而在承啟帝懲治朝中吳黨一脈的時候,謝師毅、陳黻方等幾位將軍帶領朝廷平叛大軍一路攻城略地,以最快的速度收復失地。
謝、陳兩位將軍皆是用兵老道,經驗豐富的老將,而諸位藩王所能依仗的將領卻大多數都是坐守沒什麼實戰經驗,或者已經很多年沒能親自上戰場征伐的將領。
蓋因這次起事的藩王們原本大都是繼宗的兒子,昔年繼宗在位,疼愛子嗣,在封王就藩時給自家兒子選的地方都是膏粱豐腴之地。那些個響應順王檄文的仁宗兄弟也大都是繼宗一派的支持者,當日繼宗為了籠絡人心,給他們安排的封地也都在中原富麗之地。此消彼長,自然比不上謝師毅、陳黻方這等常年鎮守邊塞之地,經常打仗的老將領們。
因此不下半年的時間,這些自立為王的藩地都被兩位將軍收回,最後朝廷大軍打到了衢州,最先發兵靖難口口聲聲要清君側的順王卻在朝廷大軍兵臨城下之時下的開門投降,負荊請罪。
眼見順王如此無恥,可把謝、陳兩位將軍噁心壞了。恨不得一刀砍下順王的腦袋。可是承啟帝當初給兩人的旨意是“倘或藩王在戰場上負隅頑抗,則無君臣之義,只有敵我之分”,如今順王已經開門投降,他們也不好斬殺手無縛雞之力的皇親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