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但是,希望僅僅是一種可能。千萬種可能中的一種。不能依賴於它。
一九六七年的秋天。在別人眼裡,我象一隻喪家犬。由於父親的歷史問題,我的家被搗得粉碎。全家人給轟到一間窄小的屋子裡,等待父親問題結案而發落。人為什麼會感到命運的存在?因為你有時必需聽候它來安排。這期間我的記者證被報社收回。在收發組管理每天來來往往的大宗郵件的收發。記者的視線應當四面八方,我的目光卻只能停在各種郵件的封皮上。當外界的壓力不斷朝帝迢來,使我只能考慮個人的出路,心情低落得很。雖然年紀不算小,卻無伴侶。役人願意跳進我所陷入的災難的坑底,我更不想拉著別人一頭栽進來,陪我受難。幸虧我愛讀書,家中受劫之後殘留的書便成了我最親密的夥伴,它填滿我打發不掉、無所事事的空虛時光,給我知識、經驗和同情,寬解和撫慰我的痛苦,卻不向我討取半點代價和報酬。因此我想,我將來是否也寫書,幫助那些我從未見過的人們,化苦楚為甜蜜,變頹喪為力量?當然這想法在當時只是一種空妄。
那天,我沙沙踩著滿地干卷、焦黃、又脆又薄的槐樹葉子,在街上漫無目的地溜達。一扇出現在面前的墨綠色的鐵皮小門,喚起我的記憶--簡梅的家!一九六六年是中國當代史的一條分界線,過去的一切恍如隔世。如今這小鐵門也沾上了時代色彩--殘留的大字報翹起的紙角,在涼嗖嗖的秋風裡輕輕顫索。由此我猜想到,不久之前,這一家肯定也卷人時代狂潮的中心了。我受懷舊情緒所驅使,推開她家這小鐵門。
依舊是那兩層小樓,樓下的房門貼滿封條。我頭次來採訪那房間不是在樓上嗎?對,在樓上!我上樓,一邊問:
“有人嗎?”
沒人應答。
樓上一扇門沒關嚴,留一條縫,屋裡的光從這條縫隙透到幽暗的走廊上。這就是簡梅彈琴那間屋子嗎?是的,是這間。“可以進來嗎--”我問。
仍沒人回答。
我輕輕推開門。
屋裡很靜,但一切變得面目全非。三張去掉床架的墊子落地放著,成了地鋪,鋪上沒人。周圍沒有一件家俱,連一張小板凳也沒有。地上鋪了許多張大大小小的牛皮紙和草板紙,上邊放著水杯、飯鍋、碗筷、煙碟、瓶瓶罐罐和幾個小布包袱,象難民的住房。奇怪的是,那架大三角鋼琴依舊擺在原處,使我想起廣島給原子彈轟炸過後,爆炸中心不可想像地聳立著一棵電線桿,那是奇蹟,這也是一個奇蹟!大概由於在當時鋼琴毫無用途,又不好搬動,臨時存放在這裡。琴蓋交叉貼著兩條大封條,封條上寫著“東城紅衛兵”的字樣。比上鎖更難打開,我呆呆望著這個被囚禁的音響世界,幻想小簡梅當年演奏。熱情奏鳴曲。的景象。回憶使我一陣痴迷。忽然發現,在鋼琴一側的陰影里,還有一個人!一個身材修長的姑娘坐在放倒的破木箱上,腦袋斜靠著鋼琴,默默而直怔怔地望著我、從這蒼白、淡漠而依舊漂亮的臉上,我一眼認出是簡梅。
“你在家……”我說。
她沒有馬上回答,停了一瞬,直起身子,抬手指指地上的床墊說:“坐吧!” 看她這平淡的神氣,她大概把我忘了。
我坐下說:
“你還認得我嗎?我是--”
“方記者。”
她說。她分明記得我,但沒有半分熱情。
我不怨她。屋裡的一切,就是她此刻的心境吧!
“你來採訪什麼?”她問我。臉上無表情,聲音更單調。
“我已經不是記者了。我路過這裡,想到你們,來看看,你爸爸媽媽好嗎?”
在鋼琴的陰影里,她的臉顯得十分蒼白,嘴唇也隱隱發白。她說:“我爸爸現在是我的敵人。媽媽已經和這偉大的時代絕緣了。我呢?活著就很不錯了……”她苦笑一下,笑里含著濃郁的苦澀和辛辣的嘲弄。
聽了她的話,我就不好再問了。我想扭轉話題,無意間一眼瞧見了鋼琴,大概是給一種同情心促使吧,我說了一句完全沒有經過思索的話;
“你與鋼琴也絕緣了吧!”
她聽了,臉色一沉,黑眉毛象受驚小燕的翅膀一抖,猛地站起來,把木箱放在琴前坐下,雙手將琴蓋向上用力一推,嘩地一聲,琴蓋帶著封條掀開,封條斷了!迷人的黑白分明的亮閃閃的大鍵盤橫在她面前。她陡然把雙手抬到肩上,然後象兩隻鷹疾落鍵盤上。沉寂的空間突然響起一個熟悉的、強壯的、震撼人心的旋律。這個上世紀的、歷久不竭的聲音閣進我們的生活中來--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第四樂章“歡樂頌”的旋律。
‘我只能看到她的背影:剪短的頭髮、發白的藍布褂子、瘦溜溜的肩膀,此刻卻顯示出一副真正的英雄氣概!她一下子把音樂中內涵的深沉磅礴的激情、苦海求生的欲望、壯闊的境界、對嚴酷的現實壓抑之下那些美、真誠、善良和諒解的痛苦而勇敢的追求,全都表達出來,拋灑出來,呼喊出來!音樂是對世界的呼喊。此時此刻,再沒有一支曲子能夠這樣痛快地為她--也為我--呼喊一聲了。它猛烈地錘響我的心,喚起我收藏心底的那一切美好的東西。世事醜惡,然而我們心裡有著怎樣寬厚、宏大和慷慨的愛呵!我的淚水流下來,同時感到這姑娘突然長大起來。她象成人一樣成熟了。
是的--
幸福使人長久幼稚,苦難使人很快成熟。
這是音樂最強烈一次感動了我。以後我還想這樣重新被感動一次,但無論怎樣去聽《第九交響樂》,再沒有這種令人顫慄的感受了。
就在這當兒。門兒啪地開了,一個男人撞進來,是簡梅的爸爸,他穿一身破舊衣服,面容憔悴,好象老了許多。他看見我,立即認出我,但只朝我點一下頭,就朝簡梅衝去,抓著她的肩膀,使勁地搖,制止她彈下去,一邊急啾啾叫著:
“你撕開封條!彈貝多芬!你,你難道不想叫我活了?”
她回過頭來,滿臉斑斑淚痕。這淚痕頓時使她爸爸冷靜下來。他們好象很容易互相理解。
她站起身,離開鋼琴走到床前,面朝著窗外站著。窗外一片藍藍的秋天,脫葉後的楊樹,把粗長挺勁、銀白髮亮的枝丫伸上去,疏疏落落地舒展開。一群黑色小雀在上邊又跳又叫。
小黑雀在線條般的枝條上,好象樂譜上的音符。大自然不管人間發生什麼事,照舊演奏它的樂章。如果我是一隻小鳥多好,我想--那時我經常發出這種渴望變成動物或植物的奇想。
這時她爸爸已經關上琴蓋,從飯鍋里取出幾顆飯粒,細心把扯斷的封條粘好。他貓著腰,垂下額前花自的頭髮,動作小心翼翼。模樣可憐巴巴,他被這世界嚇破了膽!
我覺得自己站在屋裡有些尷尬,就告辭而去。她爸爸送我到走廊上,簡梅卻始終面朝窗外,沒有口頭。她是不是正在落淚而不願意叫我看見?
過不久,我又經過她家時,門口掛一個小牌,漆成白色的小牌豎寫著一行紅色的字“東交民巷街道居民委員會。”她一家被轟出來了?到哪裡去了?我怕給她家找麻煩,沒有進去打聽。
一九六七年的秋天。在別人眼裡,我象一隻喪家犬。由於父親的歷史問題,我的家被搗得粉碎。全家人給轟到一間窄小的屋子裡,等待父親問題結案而發落。人為什麼會感到命運的存在?因為你有時必需聽候它來安排。這期間我的記者證被報社收回。在收發組管理每天來來往往的大宗郵件的收發。記者的視線應當四面八方,我的目光卻只能停在各種郵件的封皮上。當外界的壓力不斷朝帝迢來,使我只能考慮個人的出路,心情低落得很。雖然年紀不算小,卻無伴侶。役人願意跳進我所陷入的災難的坑底,我更不想拉著別人一頭栽進來,陪我受難。幸虧我愛讀書,家中受劫之後殘留的書便成了我最親密的夥伴,它填滿我打發不掉、無所事事的空虛時光,給我知識、經驗和同情,寬解和撫慰我的痛苦,卻不向我討取半點代價和報酬。因此我想,我將來是否也寫書,幫助那些我從未見過的人們,化苦楚為甜蜜,變頹喪為力量?當然這想法在當時只是一種空妄。
那天,我沙沙踩著滿地干卷、焦黃、又脆又薄的槐樹葉子,在街上漫無目的地溜達。一扇出現在面前的墨綠色的鐵皮小門,喚起我的記憶--簡梅的家!一九六六年是中國當代史的一條分界線,過去的一切恍如隔世。如今這小鐵門也沾上了時代色彩--殘留的大字報翹起的紙角,在涼嗖嗖的秋風裡輕輕顫索。由此我猜想到,不久之前,這一家肯定也卷人時代狂潮的中心了。我受懷舊情緒所驅使,推開她家這小鐵門。
依舊是那兩層小樓,樓下的房門貼滿封條。我頭次來採訪那房間不是在樓上嗎?對,在樓上!我上樓,一邊問:
“有人嗎?”
沒人應答。
樓上一扇門沒關嚴,留一條縫,屋裡的光從這條縫隙透到幽暗的走廊上。這就是簡梅彈琴那間屋子嗎?是的,是這間。“可以進來嗎--”我問。
仍沒人回答。
我輕輕推開門。
屋裡很靜,但一切變得面目全非。三張去掉床架的墊子落地放著,成了地鋪,鋪上沒人。周圍沒有一件家俱,連一張小板凳也沒有。地上鋪了許多張大大小小的牛皮紙和草板紙,上邊放著水杯、飯鍋、碗筷、煙碟、瓶瓶罐罐和幾個小布包袱,象難民的住房。奇怪的是,那架大三角鋼琴依舊擺在原處,使我想起廣島給原子彈轟炸過後,爆炸中心不可想像地聳立著一棵電線桿,那是奇蹟,這也是一個奇蹟!大概由於在當時鋼琴毫無用途,又不好搬動,臨時存放在這裡。琴蓋交叉貼著兩條大封條,封條上寫著“東城紅衛兵”的字樣。比上鎖更難打開,我呆呆望著這個被囚禁的音響世界,幻想小簡梅當年演奏。熱情奏鳴曲。的景象。回憶使我一陣痴迷。忽然發現,在鋼琴一側的陰影里,還有一個人!一個身材修長的姑娘坐在放倒的破木箱上,腦袋斜靠著鋼琴,默默而直怔怔地望著我、從這蒼白、淡漠而依舊漂亮的臉上,我一眼認出是簡梅。
“你在家……”我說。
她沒有馬上回答,停了一瞬,直起身子,抬手指指地上的床墊說:“坐吧!” 看她這平淡的神氣,她大概把我忘了。
我坐下說:
“你還認得我嗎?我是--”
“方記者。”
她說。她分明記得我,但沒有半分熱情。
我不怨她。屋裡的一切,就是她此刻的心境吧!
“你來採訪什麼?”她問我。臉上無表情,聲音更單調。
“我已經不是記者了。我路過這裡,想到你們,來看看,你爸爸媽媽好嗎?”
在鋼琴的陰影里,她的臉顯得十分蒼白,嘴唇也隱隱發白。她說:“我爸爸現在是我的敵人。媽媽已經和這偉大的時代絕緣了。我呢?活著就很不錯了……”她苦笑一下,笑里含著濃郁的苦澀和辛辣的嘲弄。
聽了她的話,我就不好再問了。我想扭轉話題,無意間一眼瞧見了鋼琴,大概是給一種同情心促使吧,我說了一句完全沒有經過思索的話;
“你與鋼琴也絕緣了吧!”
她聽了,臉色一沉,黑眉毛象受驚小燕的翅膀一抖,猛地站起來,把木箱放在琴前坐下,雙手將琴蓋向上用力一推,嘩地一聲,琴蓋帶著封條掀開,封條斷了!迷人的黑白分明的亮閃閃的大鍵盤橫在她面前。她陡然把雙手抬到肩上,然後象兩隻鷹疾落鍵盤上。沉寂的空間突然響起一個熟悉的、強壯的、震撼人心的旋律。這個上世紀的、歷久不竭的聲音閣進我們的生活中來--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第四樂章“歡樂頌”的旋律。
‘我只能看到她的背影:剪短的頭髮、發白的藍布褂子、瘦溜溜的肩膀,此刻卻顯示出一副真正的英雄氣概!她一下子把音樂中內涵的深沉磅礴的激情、苦海求生的欲望、壯闊的境界、對嚴酷的現實壓抑之下那些美、真誠、善良和諒解的痛苦而勇敢的追求,全都表達出來,拋灑出來,呼喊出來!音樂是對世界的呼喊。此時此刻,再沒有一支曲子能夠這樣痛快地為她--也為我--呼喊一聲了。它猛烈地錘響我的心,喚起我收藏心底的那一切美好的東西。世事醜惡,然而我們心裡有著怎樣寬厚、宏大和慷慨的愛呵!我的淚水流下來,同時感到這姑娘突然長大起來。她象成人一樣成熟了。
是的--
幸福使人長久幼稚,苦難使人很快成熟。
這是音樂最強烈一次感動了我。以後我還想這樣重新被感動一次,但無論怎樣去聽《第九交響樂》,再沒有這種令人顫慄的感受了。
就在這當兒。門兒啪地開了,一個男人撞進來,是簡梅的爸爸,他穿一身破舊衣服,面容憔悴,好象老了許多。他看見我,立即認出我,但只朝我點一下頭,就朝簡梅衝去,抓著她的肩膀,使勁地搖,制止她彈下去,一邊急啾啾叫著:
“你撕開封條!彈貝多芬!你,你難道不想叫我活了?”
她回過頭來,滿臉斑斑淚痕。這淚痕頓時使她爸爸冷靜下來。他們好象很容易互相理解。
她站起身,離開鋼琴走到床前,面朝著窗外站著。窗外一片藍藍的秋天,脫葉後的楊樹,把粗長挺勁、銀白髮亮的枝丫伸上去,疏疏落落地舒展開。一群黑色小雀在上邊又跳又叫。
小黑雀在線條般的枝條上,好象樂譜上的音符。大自然不管人間發生什麼事,照舊演奏它的樂章。如果我是一隻小鳥多好,我想--那時我經常發出這種渴望變成動物或植物的奇想。
這時她爸爸已經關上琴蓋,從飯鍋里取出幾顆飯粒,細心把扯斷的封條粘好。他貓著腰,垂下額前花自的頭髮,動作小心翼翼。模樣可憐巴巴,他被這世界嚇破了膽!
我覺得自己站在屋裡有些尷尬,就告辭而去。她爸爸送我到走廊上,簡梅卻始終面朝窗外,沒有口頭。她是不是正在落淚而不願意叫我看見?
過不久,我又經過她家時,門口掛一個小牌,漆成白色的小牌豎寫著一行紅色的字“東交民巷街道居民委員會。”她一家被轟出來了?到哪裡去了?我怕給她家找麻煩,沒有進去打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