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那,那要看你怎麼理解。”
“我活得不是很好嗎?”
“獨身?”
“誰都是單獨的。難道你和誰連著?”她說。她一直微笑著,笑得自然、隨意、開心。
“你不是開玩笑吧。”
“正常的事,沒有玩笑內容。”她為了表示不是玩笑,收斂了笑容。雪白的臉十分平靜。
比她大十五歲而和她僅僅認識了四個月的男人,遲早會甩掉她。我早就料到。
我痴呆呆看著她,不知該說什麼。車停了,已經到達我的旅館門口。
“你該下車了,作家。否則司機要我多付錢了。”
“晤!”我木然地下了車。
“再見:”她微笑地朝我一擺手,“啪”地關上車門。汽車一溜煙兒地開走了。從車子的後窗看見她的背影,黑衣黑髮,很快就同飛速而去的黑色汽車混在一起了。
四
金拐杖旅館非常舒適。
深紅色的地毯、床罩和粗呢椅面,使人感到沉靜。紅,並非僅僅給人以火熱,也含著鎮定。
我洗了一個熱水澡,躺在鬆軟的床上,懶洋洋地伸一下胳膊大腿,真要好好睡一大覺,把幾十個小時以來旅程和活動中積累在身上的疲勞排除掉,蓄足精力,好應付下邊一連串緊張繁忙的訪問。
不知什麼原因,我腦袋挨上枕頭,精神反而抖擻起來,睡意一掃而空。怎麼?我並沒有換地方睡不著覺的毛病呵!由於時差嗎?記得,在北京上飛機之前,有個朋友要我在肚臍上貼一塊傷濕止痛膏,據說可以消除時差反應,我這樣做了,看來不管用,就把那塊還緊巴巴貼在肚皮上的膏藥扯下來。然後打開電視解悶,屏幕顯現出一部正在播放中的電影,題材是當今西方最流行的。即性解放造成家庭解體,最後致使孩子到處流浪,老年孤居寡伴。一個老鰥夫用這麼一句話傾訴衷腸:
“你以為我臉上笑,心裡就輕鬆嗎?人世間還有什麼比孤獨更可怕?”
這話使我一下子聯想到簡梅。她是我睡不著覺的原因嗎?
她的生活真象她告訴我的那樣快活?整天串飯店,迎客送客,與老闆們鬥智,梳妝打扮,逛商店,賭錢--這就是她的生活內容。但生活是否幸福,不在於別人怎麼看,而在於本人怎麼理解。這種生活她很滿足嗎?那個比她大十五歲的男人終於象扔掉一個廢菸頭似的拋掉她。她真不當做一回事?化解開這些厄運和不幸,是她堅強的個性還是消沉灰色的心理?一個年紀三十歲左右的女人,在這個人情淡漠又充滿陌生的世界裡,竟活得象鴿子那樣開心,簡直不可想像!她又為什麼不回去?她的希望在這裡麼?生活的希望比現實更具有吸引力。不,不!簡梅告訴過我:現實比希望更有力。人活在實實在在的現實中,不是活在夢幻般的希望里。只有傻瓜才不講實際,只要實際的人就沒苦惱?
我隱隱有些不安。雖然我說不出任何具體的東西,卻總感覺她得意洋洋地炫耀富足,有點強撐門面的意味。尤其她的笑容後邊,總象藏著什麼令人擔心的東西。我從來不認為笑就是快樂和幸福。人生中的笑,大部分只是一種表示。如果說敷衍的、假裝的、勉強的笑是樹上無數的葉子,那麼真正舒心的笑不過是這樹上有限的幾個花朵。在我和她接觸的十多年中,她一次比一次難以理解,這一次簡直叫我摸不清頭腦了。此刻,不知由於心裡的莫名的擔憂心情,還是一種捉摸不定的異樣感觸,促使我把深埋在記憶里的一本有聲有色的舊相冊打開--
記憶是個篩子。該留下的都留下,該漏去的都漏去。
我自然忘不了,最初認識她時,她只有十四歲;我二十四歲,剛剛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畢業不久,做為《光明日報》的記者去訪問她。那時我挺神氣,總愛穿一件風衣,沒有風也立起衣領,見了人就掏出記者證。虛榮心誰沒有?現在想起來真好笑。
她是這一年(1964年)全國青少年鋼琴比賽的一等獎的獲得者。她爸爸是音樂學院的副院長,媽媽是這個學院的鋼琴教’師和有名的演奏家。簡梅是個幸運兒,少有的天賦得到了最恰當和最充足的滋養。
那次見面,真是一閉眼,就能出現的一個光潔透亮、色彩鮮麗的畫面。東交民巷。大樹冠蓋的寧靜小路。一扇墨綠色的小鐵門,潔淨的鋪石板的小院,一幢兩層小樓,走廊,樓梯……然後是一大間向陽的屋子。屋裡,細白的紗簾,窗外的綠枝,桌上的瓶花;陽光把這些東西的影子都投在一架斜放著的、漆得鋥亮的黑色大三角鋼琴上。簡梅坐在琴前。這個身材修長的姑娘穿一條淡藍色的連衣裙,長長而黑亮的頭髮梳成鳳昆式,上邊是鮮藍色的絲帶扎一個蝴蝶結,下邊的裙帶也在後腰上紮成一個蝴蝶結。她最動人的還是那張雪白而漂亮的小臉兒。
她為我演奏《熱情奏鳴曲》。媽媽爸爸站在琴旁,一會兒看看簡梅,一會兒看看我,表情是歡喜和緊張的,好象他們自己在應考一樣。簡梅的手很大,不費力就夠上八度,可是琴音一響,我就不再為她的天賦條件和嫻熟的技巧而驚嘆,我感到有一股感情的激流傾注琴上,她的演奏便開始了。我不是音樂行家,卻是一個入迷的愛好者。我幾乎想不到著意去欣賞,就。給卷進音響的旋渦中去了。還覺得這旋渦中有股內在的、充沛的、難以擺脫的帶動力。感動都是沒準備的,而任何天賦首先都是感人的。我正在激動不已的當兒,曲子已經結束,她沒站起身,腰兒一轉,面對著我。表情有種大人樣的嚴肅,與她的年齡極不相合,這是由於緊張嗎?
“你想成為一名鋼琴家嗎?”
“是的。不然我彈琴做什麼?”她說。小嘴很利索。
她的回答使我一怔。看來她毫不緊張,也決不是一個靦腆羞怯的姑娘。
“你媽媽彈得很好嗎?”
“很好。我要很快超過她。”
“胡說。”爸爸在一旁說,“驕傲會成為障礙。”訓斥的口氣中透露出明顯的寬許和嬌愛。
“不是驕傲,是自信。”簡梅的小嘴一努說。她又似乎比她的年齡小得多。
這是那次談話中我記得最清楚的幾句。她說話隨便,表明她在家中的地位-- 父母的掌上明珠.而一個人的性格,首先表現在他的說話上。當然從一個未成年的孩子的話里,又很難看到他的將來。她對世界和生活知道得太少了。鋼琴、媽媽、爸爸、貝多芬、學校、音樂會和裙子……大概只有這些。而這些只不過是世界的幾個微不足道的細胞而已。世界還有一雙擺布人命運的巨手,一張吞食人的嘴!一個呼喚人早起的太陽和催人休憩的星夜,還有千千萬萬個機遇、機緣、機會,許多轉折和十字路口,許多險灘和暗礁,許多陡坡和高峰……。
我把這次採訪寫成一篇報導,叫做《鍵盤上的希望》,刊在《光明日報》上。為此,只要她去參加演出,她爸爸准寄票給我。我很忙,採訪工作迫使我全國各地奔跑,她的大部分演出我都給錯過了。但我只要再沾上有關音樂的事,准要想起她來。她是屬於音樂的?她的確是音樂的一個希望。
“我活得不是很好嗎?”
“獨身?”
“誰都是單獨的。難道你和誰連著?”她說。她一直微笑著,笑得自然、隨意、開心。
“你不是開玩笑吧。”
“正常的事,沒有玩笑內容。”她為了表示不是玩笑,收斂了笑容。雪白的臉十分平靜。
比她大十五歲而和她僅僅認識了四個月的男人,遲早會甩掉她。我早就料到。
我痴呆呆看著她,不知該說什麼。車停了,已經到達我的旅館門口。
“你該下車了,作家。否則司機要我多付錢了。”
“晤!”我木然地下了車。
“再見:”她微笑地朝我一擺手,“啪”地關上車門。汽車一溜煙兒地開走了。從車子的後窗看見她的背影,黑衣黑髮,很快就同飛速而去的黑色汽車混在一起了。
四
金拐杖旅館非常舒適。
深紅色的地毯、床罩和粗呢椅面,使人感到沉靜。紅,並非僅僅給人以火熱,也含著鎮定。
我洗了一個熱水澡,躺在鬆軟的床上,懶洋洋地伸一下胳膊大腿,真要好好睡一大覺,把幾十個小時以來旅程和活動中積累在身上的疲勞排除掉,蓄足精力,好應付下邊一連串緊張繁忙的訪問。
不知什麼原因,我腦袋挨上枕頭,精神反而抖擻起來,睡意一掃而空。怎麼?我並沒有換地方睡不著覺的毛病呵!由於時差嗎?記得,在北京上飛機之前,有個朋友要我在肚臍上貼一塊傷濕止痛膏,據說可以消除時差反應,我這樣做了,看來不管用,就把那塊還緊巴巴貼在肚皮上的膏藥扯下來。然後打開電視解悶,屏幕顯現出一部正在播放中的電影,題材是當今西方最流行的。即性解放造成家庭解體,最後致使孩子到處流浪,老年孤居寡伴。一個老鰥夫用這麼一句話傾訴衷腸:
“你以為我臉上笑,心裡就輕鬆嗎?人世間還有什麼比孤獨更可怕?”
這話使我一下子聯想到簡梅。她是我睡不著覺的原因嗎?
她的生活真象她告訴我的那樣快活?整天串飯店,迎客送客,與老闆們鬥智,梳妝打扮,逛商店,賭錢--這就是她的生活內容。但生活是否幸福,不在於別人怎麼看,而在於本人怎麼理解。這種生活她很滿足嗎?那個比她大十五歲的男人終於象扔掉一個廢菸頭似的拋掉她。她真不當做一回事?化解開這些厄運和不幸,是她堅強的個性還是消沉灰色的心理?一個年紀三十歲左右的女人,在這個人情淡漠又充滿陌生的世界裡,竟活得象鴿子那樣開心,簡直不可想像!她又為什麼不回去?她的希望在這裡麼?生活的希望比現實更具有吸引力。不,不!簡梅告訴過我:現實比希望更有力。人活在實實在在的現實中,不是活在夢幻般的希望里。只有傻瓜才不講實際,只要實際的人就沒苦惱?
我隱隱有些不安。雖然我說不出任何具體的東西,卻總感覺她得意洋洋地炫耀富足,有點強撐門面的意味。尤其她的笑容後邊,總象藏著什麼令人擔心的東西。我從來不認為笑就是快樂和幸福。人生中的笑,大部分只是一種表示。如果說敷衍的、假裝的、勉強的笑是樹上無數的葉子,那麼真正舒心的笑不過是這樹上有限的幾個花朵。在我和她接觸的十多年中,她一次比一次難以理解,這一次簡直叫我摸不清頭腦了。此刻,不知由於心裡的莫名的擔憂心情,還是一種捉摸不定的異樣感觸,促使我把深埋在記憶里的一本有聲有色的舊相冊打開--
記憶是個篩子。該留下的都留下,該漏去的都漏去。
我自然忘不了,最初認識她時,她只有十四歲;我二十四歲,剛剛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畢業不久,做為《光明日報》的記者去訪問她。那時我挺神氣,總愛穿一件風衣,沒有風也立起衣領,見了人就掏出記者證。虛榮心誰沒有?現在想起來真好笑。
她是這一年(1964年)全國青少年鋼琴比賽的一等獎的獲得者。她爸爸是音樂學院的副院長,媽媽是這個學院的鋼琴教’師和有名的演奏家。簡梅是個幸運兒,少有的天賦得到了最恰當和最充足的滋養。
那次見面,真是一閉眼,就能出現的一個光潔透亮、色彩鮮麗的畫面。東交民巷。大樹冠蓋的寧靜小路。一扇墨綠色的小鐵門,潔淨的鋪石板的小院,一幢兩層小樓,走廊,樓梯……然後是一大間向陽的屋子。屋裡,細白的紗簾,窗外的綠枝,桌上的瓶花;陽光把這些東西的影子都投在一架斜放著的、漆得鋥亮的黑色大三角鋼琴上。簡梅坐在琴前。這個身材修長的姑娘穿一條淡藍色的連衣裙,長長而黑亮的頭髮梳成鳳昆式,上邊是鮮藍色的絲帶扎一個蝴蝶結,下邊的裙帶也在後腰上紮成一個蝴蝶結。她最動人的還是那張雪白而漂亮的小臉兒。
她為我演奏《熱情奏鳴曲》。媽媽爸爸站在琴旁,一會兒看看簡梅,一會兒看看我,表情是歡喜和緊張的,好象他們自己在應考一樣。簡梅的手很大,不費力就夠上八度,可是琴音一響,我就不再為她的天賦條件和嫻熟的技巧而驚嘆,我感到有一股感情的激流傾注琴上,她的演奏便開始了。我不是音樂行家,卻是一個入迷的愛好者。我幾乎想不到著意去欣賞,就。給卷進音響的旋渦中去了。還覺得這旋渦中有股內在的、充沛的、難以擺脫的帶動力。感動都是沒準備的,而任何天賦首先都是感人的。我正在激動不已的當兒,曲子已經結束,她沒站起身,腰兒一轉,面對著我。表情有種大人樣的嚴肅,與她的年齡極不相合,這是由於緊張嗎?
“你想成為一名鋼琴家嗎?”
“是的。不然我彈琴做什麼?”她說。小嘴很利索。
她的回答使我一怔。看來她毫不緊張,也決不是一個靦腆羞怯的姑娘。
“你媽媽彈得很好嗎?”
“很好。我要很快超過她。”
“胡說。”爸爸在一旁說,“驕傲會成為障礙。”訓斥的口氣中透露出明顯的寬許和嬌愛。
“不是驕傲,是自信。”簡梅的小嘴一努說。她又似乎比她的年齡小得多。
這是那次談話中我記得最清楚的幾句。她說話隨便,表明她在家中的地位-- 父母的掌上明珠.而一個人的性格,首先表現在他的說話上。當然從一個未成年的孩子的話里,又很難看到他的將來。她對世界和生活知道得太少了。鋼琴、媽媽、爸爸、貝多芬、學校、音樂會和裙子……大概只有這些。而這些只不過是世界的幾個微不足道的細胞而已。世界還有一雙擺布人命運的巨手,一張吞食人的嘴!一個呼喚人早起的太陽和催人休憩的星夜,還有千千萬萬個機遇、機緣、機會,許多轉折和十字路口,許多險灘和暗礁,許多陡坡和高峰……。
我把這次採訪寫成一篇報導,叫做《鍵盤上的希望》,刊在《光明日報》上。為此,只要她去參加演出,她爸爸准寄票給我。我很忙,採訪工作迫使我全國各地奔跑,她的大部分演出我都給錯過了。但我只要再沾上有關音樂的事,准要想起她來。她是屬於音樂的?她的確是音樂的一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