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頁
他是皇帝,哪怕是未親政的傀儡也享有三宮六院的權利,但他沒有寵幸過永巷裡任何一名妃嬪,阿阮則不過是個意外。
“……元澈,都到現在了你還以為我放棄你只是因為那淺薄的血緣?”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伴在你身旁的時間比所有趙氏子侄加起來都多,你的書法、啟蒙、棋道、狩獵,哪一樣不是我親自教授的,你不滿我冊封元恪我知道,但孟家夢園要徐徐圖之,我本以為這些你都該懂……”
“我不懂!亞父,您一直教朕的除了忍就是忍,忍著內閣,忍著兩江,忍著母后!哪怕有片刻,您真得有為朕想過嗎!”
趙秉安本以為這些年曆經那百劫千難,這世上已經沒有什麼可傷到他了,但他錯了,不過這區區幾句話,就像是在他心上刨出了個大坑,滋哇哇的往外冒血,只一瞬間,四肢百骸,都是涼的。
他揚起手掌,萬鈞悲怒纏綿指尖,許久之後,終究無力地垂下去。
“我若不在乎你,鳳舉當日的宮變便會成真,你,元恪,還有那個孩子,都活不成……”
趙秉安喃喃自語,轉身望著這空曠寂寥的宮殿,心中的那個結寸寸成灰。
“還記得當年我在朝陽門外抱你入宮的情景嗎,我說過,只要我還活著,你就是大朔的皇帝,趙氏永無不臣之心!”
“如今,大殿下已是皇儲,你身子不適,不能再為朝務煩心,新政必要推行,若成,廟宇頹勢得止,史書上這千秋功業,定也會記上你一筆。”
“政和十年盛世,所有污名血腥,後世人口中,皆由我來背負,元澈,亞父是,呵……,罷了,罷了,你說得也對,我何曾想放你做那九天的龍,我何曾將你看作是皇帝……”
時至今日,趙秉安才願意承認他確實有私心,這十年光陰,他疏離太師府中的妻兒,放養打壓三個兒子,不過是在彌補他對神宗,對元澈的愧疚。
神宗是間接死在他手上的,這是趙秉安永遠不能釋懷的噩夢,他這一生背負得太多,壓得自己都喘不過氣來,家族,黨派,朝堂,天下,他未成帝卻已體會到了高處不勝寒的寂寥。
不過而立之年的太師早就沒有人可以說心裡話了,他枕邊的女人是他孩子的母親,她愛他,更愛孩子;他的胞兄,臨死前與祖父上演了一出潸然淚下的和解戲碼,逼迫他不得不將次子過繼,以致於長鳴心存芥蒂,屢屢忤逆;他的阿姐,終是成了姚家的主母,四房兒媳,俱是聯姻打算,為的不過是拉攏兵權,屏保趙氏。
他的母族,外家,無不蔭蔽在他的光輝下,富貴榮華。
於趙氏,他是延綿基業、破古立今的族長,於朝廷,他是獨斷乾坤、大權在握的太師,如今,還有誰單單記得趙秉安這個人呢。
湖湘士子三萬,皆以他為榮,可一路庇護他的師兄們卻早已俯下身子,恭恭敬敬地稱他為太師。如今,高不可攀的內閣已不再是他的對手,乃至於顧椿、蘇袛銘都要看他臉色行事。可是,此刻站在這偌大的宮闈中,趙秉安驀然覺得自己不過是活成了沈一鳴的模樣,他可以主宰這江山,卻也被這江山所主宰,他自以為是的彌補把元澈綁縛在安逸的環境裡,而對鳳舉,他任之在外摸爬滾打,冷眼瞧著自己的兒子在孟璋的薰陶下變得狠情狠心、不擇手段,那孩子自己掙紮成一個梟雄,心裡怕也是恨著他這個父親的吧。
他錯了,從泰平紀元開始就一錯再錯,這一路,他看盡了天家的醜陋險惡,元澈為之困苦的那個位置上滿是蝕心的毒,他使出了全身力氣仍不敵那孤家寡人的誘惑,來日,鳳舉歸朝,他是否會如元澈一般執著……
太師離開重輝殿的身影異常落拓,小皇后立在鑾駕中,只覺得舅父偉岸的身軀隨時要被吞沒在那茫茫宮道上,她回頭想去看那帝寢,卻只見到了虎豹軍密密麻麻的槍戟。
政和十一年始,太師攜皇儲代政,頒布法令,正式普行新法,時月,兩江進上叛逆定康王首級,世子清剿附逆百人,刑夷三族,環懾宇內。
五軍都督府以天子之名收繳各地兵權,士族惶惶不可終日,太原魁首盧沛良廣發恤民書,煽動鄉野輿論,黎民沸騰,紛紛擎鐮抱鋤,響應朝廷。
雖然兩江跪在了太師腳下,但天下還有其餘二百六十道士族,他們盤踞在大朔疆土的每一處,都不甘心坐以待斃。
福建先反,水軍首發,衛葉兩家沉寂數年,最後破釜沉舟,搶先來與太師清算當年的恩怨。
河北也在蠢蠢欲動,隴西士族泰半死於趙太師的陰謀下,當年一場入京美夢,誆毀了關北數幾英才,孟薛濤還要查明其長兄暴斃的緣由,趙秉安給不了他交代,他只好親自入京來討!
兩路反軍聲勢浩大,內閣躊躇不定,只待太師決斷。
然朝廷不動,不代表其他人都會坐視不理。
三月春末,韃靼一眾部落北徙,黑雲軍團調頭直撲玉樓,不過兩日,趙氏二公子長鳴與北直隸駐軍裡應外合,攻克省衙,生擒隴西境內留守的所有氏族,斬岑、凌、劉、莫等大姓,火焚明德書院,自此,北境士族望風而降。
第310章 愛子之心
趙長鳴坐鎮北境,軍武懾內, 河北一干大小士族凡執迷不悟者皆被其摘了頭顱, 這一舉動看似暴虐, 實則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
北直隸有實力的大士族早已南遷, 留下的不過是被遺落在權利中樞外的失意人,凌、劉、岑三姓早已有名無實,這些落魄士族剝下官皮之後也就剩一張利嘴可以顛倒黑白、蠱惑人心。對付這些破落戶,道理是講不通的,只有拳頭夠硬,才能讓他們真得老實。
黑雲行軍之突兀,著實是打了孟薛濤一個措手不及, 趙長鳴攻破北直隸時, 他還在前線大營撰寫勸君書, 本以為兩路大軍,短時間內怎麼也可以與太師拼一個勢均力敵,但不成想,出師未捷身先死, 這大軍還未摸到京畿的邊境, 河北老巢就被人抄了底。
眼下,十萬廂軍人心渙散,若月內拿不下京師,只怕就會被拖死在這彈丸之地。
青州離山海關不過百里,但要入京,就要破開北郊三萬兵馬的防守, 只是山海關如今坐鎮的乃是威武將軍陸冉,他麾下的鐵卒馳名漠北,戰力彪炳遠甚於各省駐軍。
這種情況下,強攻不妥,只得智取。
在河北兵馬陷入僵局之時,福建的境況更加窘迫,好歹河北還有直塞要道,疾攻可行,但福建水軍?偏遠的地理位置迫使他們只能走海路,不過這些人好像都忘了,大朔朝廷的市泊司一直都處於司禮監掌控下,每條艦隊的配置採購,都逃不過宮中的法眼,兩廣市泊司監察在衛葉起兵之前就秘密潛逃,並捲走了財政帳面上七成流動白銀,留下的虧空足以讓福建布政使衙門傾家蕩產!
這還不算最糟糕的,水軍譁變,福建總督賀鐮生一直神龍見首不見尾,朝廷本已默認其與叛軍站在同一立場,正準備拿其質留京師的家眷開刀,結果這位總督卻突然不明不白地死了,他這一死,南境叛軍的氣勢霎時矮了半截,說到底,賀鐮生身後站著的閩南士族才是這場戰爭的主角,衛葉兩家不過是受命於人的打手而已。
“……元澈,都到現在了你還以為我放棄你只是因為那淺薄的血緣?”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伴在你身旁的時間比所有趙氏子侄加起來都多,你的書法、啟蒙、棋道、狩獵,哪一樣不是我親自教授的,你不滿我冊封元恪我知道,但孟家夢園要徐徐圖之,我本以為這些你都該懂……”
“我不懂!亞父,您一直教朕的除了忍就是忍,忍著內閣,忍著兩江,忍著母后!哪怕有片刻,您真得有為朕想過嗎!”
趙秉安本以為這些年曆經那百劫千難,這世上已經沒有什麼可傷到他了,但他錯了,不過這區區幾句話,就像是在他心上刨出了個大坑,滋哇哇的往外冒血,只一瞬間,四肢百骸,都是涼的。
他揚起手掌,萬鈞悲怒纏綿指尖,許久之後,終究無力地垂下去。
“我若不在乎你,鳳舉當日的宮變便會成真,你,元恪,還有那個孩子,都活不成……”
趙秉安喃喃自語,轉身望著這空曠寂寥的宮殿,心中的那個結寸寸成灰。
“還記得當年我在朝陽門外抱你入宮的情景嗎,我說過,只要我還活著,你就是大朔的皇帝,趙氏永無不臣之心!”
“如今,大殿下已是皇儲,你身子不適,不能再為朝務煩心,新政必要推行,若成,廟宇頹勢得止,史書上這千秋功業,定也會記上你一筆。”
“政和十年盛世,所有污名血腥,後世人口中,皆由我來背負,元澈,亞父是,呵……,罷了,罷了,你說得也對,我何曾想放你做那九天的龍,我何曾將你看作是皇帝……”
時至今日,趙秉安才願意承認他確實有私心,這十年光陰,他疏離太師府中的妻兒,放養打壓三個兒子,不過是在彌補他對神宗,對元澈的愧疚。
神宗是間接死在他手上的,這是趙秉安永遠不能釋懷的噩夢,他這一生背負得太多,壓得自己都喘不過氣來,家族,黨派,朝堂,天下,他未成帝卻已體會到了高處不勝寒的寂寥。
不過而立之年的太師早就沒有人可以說心裡話了,他枕邊的女人是他孩子的母親,她愛他,更愛孩子;他的胞兄,臨死前與祖父上演了一出潸然淚下的和解戲碼,逼迫他不得不將次子過繼,以致於長鳴心存芥蒂,屢屢忤逆;他的阿姐,終是成了姚家的主母,四房兒媳,俱是聯姻打算,為的不過是拉攏兵權,屏保趙氏。
他的母族,外家,無不蔭蔽在他的光輝下,富貴榮華。
於趙氏,他是延綿基業、破古立今的族長,於朝廷,他是獨斷乾坤、大權在握的太師,如今,還有誰單單記得趙秉安這個人呢。
湖湘士子三萬,皆以他為榮,可一路庇護他的師兄們卻早已俯下身子,恭恭敬敬地稱他為太師。如今,高不可攀的內閣已不再是他的對手,乃至於顧椿、蘇袛銘都要看他臉色行事。可是,此刻站在這偌大的宮闈中,趙秉安驀然覺得自己不過是活成了沈一鳴的模樣,他可以主宰這江山,卻也被這江山所主宰,他自以為是的彌補把元澈綁縛在安逸的環境裡,而對鳳舉,他任之在外摸爬滾打,冷眼瞧著自己的兒子在孟璋的薰陶下變得狠情狠心、不擇手段,那孩子自己掙紮成一個梟雄,心裡怕也是恨著他這個父親的吧。
他錯了,從泰平紀元開始就一錯再錯,這一路,他看盡了天家的醜陋險惡,元澈為之困苦的那個位置上滿是蝕心的毒,他使出了全身力氣仍不敵那孤家寡人的誘惑,來日,鳳舉歸朝,他是否會如元澈一般執著……
太師離開重輝殿的身影異常落拓,小皇后立在鑾駕中,只覺得舅父偉岸的身軀隨時要被吞沒在那茫茫宮道上,她回頭想去看那帝寢,卻只見到了虎豹軍密密麻麻的槍戟。
政和十一年始,太師攜皇儲代政,頒布法令,正式普行新法,時月,兩江進上叛逆定康王首級,世子清剿附逆百人,刑夷三族,環懾宇內。
五軍都督府以天子之名收繳各地兵權,士族惶惶不可終日,太原魁首盧沛良廣發恤民書,煽動鄉野輿論,黎民沸騰,紛紛擎鐮抱鋤,響應朝廷。
雖然兩江跪在了太師腳下,但天下還有其餘二百六十道士族,他們盤踞在大朔疆土的每一處,都不甘心坐以待斃。
福建先反,水軍首發,衛葉兩家沉寂數年,最後破釜沉舟,搶先來與太師清算當年的恩怨。
河北也在蠢蠢欲動,隴西士族泰半死於趙太師的陰謀下,當年一場入京美夢,誆毀了關北數幾英才,孟薛濤還要查明其長兄暴斃的緣由,趙秉安給不了他交代,他只好親自入京來討!
兩路反軍聲勢浩大,內閣躊躇不定,只待太師決斷。
然朝廷不動,不代表其他人都會坐視不理。
三月春末,韃靼一眾部落北徙,黑雲軍團調頭直撲玉樓,不過兩日,趙氏二公子長鳴與北直隸駐軍裡應外合,攻克省衙,生擒隴西境內留守的所有氏族,斬岑、凌、劉、莫等大姓,火焚明德書院,自此,北境士族望風而降。
第310章 愛子之心
趙長鳴坐鎮北境,軍武懾內, 河北一干大小士族凡執迷不悟者皆被其摘了頭顱, 這一舉動看似暴虐, 實則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
北直隸有實力的大士族早已南遷, 留下的不過是被遺落在權利中樞外的失意人,凌、劉、岑三姓早已有名無實,這些落魄士族剝下官皮之後也就剩一張利嘴可以顛倒黑白、蠱惑人心。對付這些破落戶,道理是講不通的,只有拳頭夠硬,才能讓他們真得老實。
黑雲行軍之突兀,著實是打了孟薛濤一個措手不及, 趙長鳴攻破北直隸時, 他還在前線大營撰寫勸君書, 本以為兩路大軍,短時間內怎麼也可以與太師拼一個勢均力敵,但不成想,出師未捷身先死, 這大軍還未摸到京畿的邊境, 河北老巢就被人抄了底。
眼下,十萬廂軍人心渙散,若月內拿不下京師,只怕就會被拖死在這彈丸之地。
青州離山海關不過百里,但要入京,就要破開北郊三萬兵馬的防守, 只是山海關如今坐鎮的乃是威武將軍陸冉,他麾下的鐵卒馳名漠北,戰力彪炳遠甚於各省駐軍。
這種情況下,強攻不妥,只得智取。
在河北兵馬陷入僵局之時,福建的境況更加窘迫,好歹河北還有直塞要道,疾攻可行,但福建水軍?偏遠的地理位置迫使他們只能走海路,不過這些人好像都忘了,大朔朝廷的市泊司一直都處於司禮監掌控下,每條艦隊的配置採購,都逃不過宮中的法眼,兩廣市泊司監察在衛葉起兵之前就秘密潛逃,並捲走了財政帳面上七成流動白銀,留下的虧空足以讓福建布政使衙門傾家蕩產!
這還不算最糟糕的,水軍譁變,福建總督賀鐮生一直神龍見首不見尾,朝廷本已默認其與叛軍站在同一立場,正準備拿其質留京師的家眷開刀,結果這位總督卻突然不明不白地死了,他這一死,南境叛軍的氣勢霎時矮了半截,說到底,賀鐮生身後站著的閩南士族才是這場戰爭的主角,衛葉兩家不過是受命於人的打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