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就是嘛!我帶你到房間去。你先休息休息吧。”
何人在樓梯邊換上拖鞋,拿著行李箱,跟著宋如君來到樓上的房間。
這個房間的窗戶向西,正對著國家圖書館。圖書館的建築很有特色。四個角的高樓猶如4本打開的巨書,中間是一個高台廣場,廣場中間是圖書館的長方形庭院,種植了各種高大的樹木,宛如一片地下森林。
何人放好行李之後,走下樓,來到廚房,見宋如君在包餃子,便問到:“您這是給誰做飯呀?包了這麼多餃子!”
“給那幾個年輕人呀。我這裡管早飯和晚飯。今天是星期天,而且他們明天就要回德國了,我給他們包頓餃子吃。”
“楊先生呢?”何人隨口問道。
“誰?哦,他……不在家。”宋如君支吾一句,轉了話題,“你明天什麼時候走?”
“下午。我打算明天上午去坐船遊覽塞納河。我上次到巴黎是5年前了,尋找一下過去的感覺。”何人走到陽台上看了看,又轉回來,問道:“楊先生不在家,就您一個人,忙得過來嗎?”
“還行。每天上午有個人來幫我打掃衛生。我習慣了。”
“那我幫您包餃子吧,我擀皮兒的手藝還不錯。”何人挽起衣袖,站到面板旁,頗為熟練地擀了起來。“那天在日內瓦,您約我當面談談。您想談什麼呢?”
“你的小說,就是《黑蝙蝠·白蝙蝠》。我讀過了,很感人。你在後記中說,你在埃克斯認識了一個奇怪的中國人,叫楊保良,他給了你許多創作的靈感。你是怎麼認識他的呢?”
“噢,那可是個巧合。”何人看了一眼宋如君,然後一邊擀皮,一邊講述起他在埃克斯結識楊先生的經過,從教堂到佐敦公園,又到楊先生的家。
宋如君聽得很仔細,有時還不由自主地停住了包餃子的動作。
何人講到在馬賽火車站看到楊先生與一個中國女子見面的情況時,說:“我猜,那個女子就是您吧?”
“是的,我是隨一個代表團來法國訪問的。”
“你們分手之後,我和楊先生去了基督山島。那天,他的情緒很消沉,好像你們的談話對他影響很大。”
“那天,我也很激動。你知道,當時出國很不容易,代表團的紀律也很嚴。我們只能在火車站匆匆見上一面。我勸他回國,但是他不願意。我又不可能再到法國來。後來,我就賭氣說,你把我忘掉吧。可是,我沒有想到,那竟成了永別!”淚水從宋如君的眼睛裡滾落下來。
何人猶豫片刻,才問道:“您後來再也沒有見過楊先生?”
宋如君擦去臉上的淚水,慢慢地說:“回國後,我給他寫過信,但是沒有收到回信。我以為他真的把我給忘了,但是我一直不能把他忘掉。時間過去越多,我越想他,很想知道他的情況。我還給他打過電話,但是停機了。後來,出國的機會多了,我就想方設法到法國來找他。我辭去了生物研究所的工作,到一家中法合資企業幹了兩年。2005年,我終於獲得到法國工作的機會。到法國以後,我去埃克斯找他。在那裡,我才得知他已經死去多年了。那對我真是天大的打擊!當時,我幾乎喪失了活下去的信念。不過,我想知道他究竟是怎麼死的。我知道,他希望我活下去,因為他給我留下了一筆遺產。這個願望支撐著我,走過了那段最為難熬的時光。後來,我用積蓄和他留給我的財產,買了這套房子。前年,我退休了,就辦了這個專門接待中國遊客的家庭旅館。去年,一個遊客帶來一本小說,就是你的《黑蝙蝠·白蝙蝠》,介紹給我看,說是提到了中國人在法國生活的故事。我看了之後,得知你曾經在那段時間見過他,就很想見你。今年夏天,我在網上看到你要參加日內瓦讀書周的消息,就去了日內瓦,見到了你。如今,你又到我家來,給我講了他的事情。謝謝你!”
“您太客氣了!其實,能夠見到您,也是我的榮幸。不過,我也有一個問題,不知該不該問。”
“你問吧。”
“我那天打電話訂房間,接電話的也是楊先生,他是楊保良的什麼人?”
宋如君沉默了,似乎在思考如何回答。
正在這時,門鈴響了,四個年輕人回來了。房間裡立刻喧鬧起來。年輕人喊宋如君“宋大媽”,興奮地說著他們的見聞,似乎沒有注意到何人的存在。宋如君就像母親一樣,問他們餓不餓。他們都喊餓了。宋如君讓他們去洗手,自己到廚房去煮餃子。
開飯了。宋如君準備了兩樣涼菜,又打開一瓶法國紅葡萄酒,說這是她請客。她向年輕人介紹了何人。有一位年輕人看過何人的小說,便講了一些吹捧的話。
晚餐很熱鬧,但何人一直像個局外人,默默地觀望著。
晚飯後,何人先上樓去洗了澡,然後站在窗前觀看國家圖書館的夜景。他感覺宋如君在刻意迴避“楊先生”的問題。他並不想打探人家的隱私,但那些問題頑固地纏繞在他的心間——這個“楊先生”究竟是什麼人呢?那個“楊先生”究竟是死是活?
年輕人洗完澡之後,都回房間休息了,走廊里非常安靜。何人走出房門,站在樓梯旁向下望去。廚房和客廳的燈都熄滅了,只有門廳的小壁燈還亮著。他隱約聽到下面有人說話,便輕手輕腳地走下樓梯,站在門廳側耳細聽。那聲音是從主臥室那邊傳出來的。他看了看樓梯後面黑黢黢的樓道,猶豫著。他知道自己不該去偷聽人家的談話,但他的雙腳如著魔一般向前走去。他來到樓梯後面,看到主臥室的門緊閉著。那談話的聲音就是從屋裡傳出來的。那是一男一女在對話,聲音不高,語速不快,儼然是兩口子在聊家常。他聽不清談話的內容,但是感覺那個男子的聲音有些熟悉,而且還聽到了楊先生那句熟悉的口頭語——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何人在樓梯邊換上拖鞋,拿著行李箱,跟著宋如君來到樓上的房間。
這個房間的窗戶向西,正對著國家圖書館。圖書館的建築很有特色。四個角的高樓猶如4本打開的巨書,中間是一個高台廣場,廣場中間是圖書館的長方形庭院,種植了各種高大的樹木,宛如一片地下森林。
何人放好行李之後,走下樓,來到廚房,見宋如君在包餃子,便問到:“您這是給誰做飯呀?包了這麼多餃子!”
“給那幾個年輕人呀。我這裡管早飯和晚飯。今天是星期天,而且他們明天就要回德國了,我給他們包頓餃子吃。”
“楊先生呢?”何人隨口問道。
“誰?哦,他……不在家。”宋如君支吾一句,轉了話題,“你明天什麼時候走?”
“下午。我打算明天上午去坐船遊覽塞納河。我上次到巴黎是5年前了,尋找一下過去的感覺。”何人走到陽台上看了看,又轉回來,問道:“楊先生不在家,就您一個人,忙得過來嗎?”
“還行。每天上午有個人來幫我打掃衛生。我習慣了。”
“那我幫您包餃子吧,我擀皮兒的手藝還不錯。”何人挽起衣袖,站到面板旁,頗為熟練地擀了起來。“那天在日內瓦,您約我當面談談。您想談什麼呢?”
“你的小說,就是《黑蝙蝠·白蝙蝠》。我讀過了,很感人。你在後記中說,你在埃克斯認識了一個奇怪的中國人,叫楊保良,他給了你許多創作的靈感。你是怎麼認識他的呢?”
“噢,那可是個巧合。”何人看了一眼宋如君,然後一邊擀皮,一邊講述起他在埃克斯結識楊先生的經過,從教堂到佐敦公園,又到楊先生的家。
宋如君聽得很仔細,有時還不由自主地停住了包餃子的動作。
何人講到在馬賽火車站看到楊先生與一個中國女子見面的情況時,說:“我猜,那個女子就是您吧?”
“是的,我是隨一個代表團來法國訪問的。”
“你們分手之後,我和楊先生去了基督山島。那天,他的情緒很消沉,好像你們的談話對他影響很大。”
“那天,我也很激動。你知道,當時出國很不容易,代表團的紀律也很嚴。我們只能在火車站匆匆見上一面。我勸他回國,但是他不願意。我又不可能再到法國來。後來,我就賭氣說,你把我忘掉吧。可是,我沒有想到,那竟成了永別!”淚水從宋如君的眼睛裡滾落下來。
何人猶豫片刻,才問道:“您後來再也沒有見過楊先生?”
宋如君擦去臉上的淚水,慢慢地說:“回國後,我給他寫過信,但是沒有收到回信。我以為他真的把我給忘了,但是我一直不能把他忘掉。時間過去越多,我越想他,很想知道他的情況。我還給他打過電話,但是停機了。後來,出國的機會多了,我就想方設法到法國來找他。我辭去了生物研究所的工作,到一家中法合資企業幹了兩年。2005年,我終於獲得到法國工作的機會。到法國以後,我去埃克斯找他。在那裡,我才得知他已經死去多年了。那對我真是天大的打擊!當時,我幾乎喪失了活下去的信念。不過,我想知道他究竟是怎麼死的。我知道,他希望我活下去,因為他給我留下了一筆遺產。這個願望支撐著我,走過了那段最為難熬的時光。後來,我用積蓄和他留給我的財產,買了這套房子。前年,我退休了,就辦了這個專門接待中國遊客的家庭旅館。去年,一個遊客帶來一本小說,就是你的《黑蝙蝠·白蝙蝠》,介紹給我看,說是提到了中國人在法國生活的故事。我看了之後,得知你曾經在那段時間見過他,就很想見你。今年夏天,我在網上看到你要參加日內瓦讀書周的消息,就去了日內瓦,見到了你。如今,你又到我家來,給我講了他的事情。謝謝你!”
“您太客氣了!其實,能夠見到您,也是我的榮幸。不過,我也有一個問題,不知該不該問。”
“你問吧。”
“我那天打電話訂房間,接電話的也是楊先生,他是楊保良的什麼人?”
宋如君沉默了,似乎在思考如何回答。
正在這時,門鈴響了,四個年輕人回來了。房間裡立刻喧鬧起來。年輕人喊宋如君“宋大媽”,興奮地說著他們的見聞,似乎沒有注意到何人的存在。宋如君就像母親一樣,問他們餓不餓。他們都喊餓了。宋如君讓他們去洗手,自己到廚房去煮餃子。
開飯了。宋如君準備了兩樣涼菜,又打開一瓶法國紅葡萄酒,說這是她請客。她向年輕人介紹了何人。有一位年輕人看過何人的小說,便講了一些吹捧的話。
晚餐很熱鬧,但何人一直像個局外人,默默地觀望著。
晚飯後,何人先上樓去洗了澡,然後站在窗前觀看國家圖書館的夜景。他感覺宋如君在刻意迴避“楊先生”的問題。他並不想打探人家的隱私,但那些問題頑固地纏繞在他的心間——這個“楊先生”究竟是什麼人呢?那個“楊先生”究竟是死是活?
年輕人洗完澡之後,都回房間休息了,走廊里非常安靜。何人走出房門,站在樓梯旁向下望去。廚房和客廳的燈都熄滅了,只有門廳的小壁燈還亮著。他隱約聽到下面有人說話,便輕手輕腳地走下樓梯,站在門廳側耳細聽。那聲音是從主臥室那邊傳出來的。他看了看樓梯後面黑黢黢的樓道,猶豫著。他知道自己不該去偷聽人家的談話,但他的雙腳如著魔一般向前走去。他來到樓梯後面,看到主臥室的門緊閉著。那談話的聲音就是從屋裡傳出來的。那是一男一女在對話,聲音不高,語速不快,儼然是兩口子在聊家常。他聽不清談話的內容,但是感覺那個男子的聲音有些熟悉,而且還聽到了楊先生那句熟悉的口頭語——你明白我的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