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頁
從七月初七到今日,一個多月,如同走馬燈一樣,讓人應接不暇。
真沒想到顧小白會大膽至斯,殺掉敦律耶。
不過說起來,大周估計也只有他這麼膽大妄為,敢殺掉敦律耶。
當時她聽說後,也是冒一身冷汗。雖說她懷疑薊奴里有狼子野心,和談是假,刺探大周軍情朝政為實,但也只是懷疑與推測,並無十足把握。萬一北戎真心想要和談,一個穩定的西北邊疆有利於大周社稷江山——至少,晉王遠征交趾國期間,非常不合適在西北再辟戰場。
起初,太后以為顧小白為了她殺掉敦律耶,一怒之下,又把她關進東殿繡閣。直到北戎攻占沙河,薊奴里率四十萬兵馬南下,原本叛變的北方三部忽然又歸順於他,太后想起她之前的話,才又將她放了出來,卻不准她出宮去——她能感覺到太后的矛盾,有時候想殺了她,有時候又不想殺她。
正思緒起伏,聽到吧噠吧噠腳步聲響起,還有人嘶著腔子喊著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戲台的絲竹聲、唱戲聲戛然而止。
阮碧心裡一凜,連忙悄悄回到西側殿,只見一個滿臉滿身塵灰的驛兵跪在正殿,喘著粗氣,雙手呈上加急公文。東側殿的文武大臣,西側殿的外命婦,正殿裡的太后、嬪妃以及宗室子弟,加起來幾千人,都屏著呼吸。
沈相上前一步,接過公文,看罷,臉色微白,遞給太后。
太后見他不宣之於眾,心知沒有好事,接過一看,差點暈了。
“威州城破,帝中流矢,士氣低迷,退守潞州,整肅以待。”
潞州僅離京城不到五百里。
半晌,太后擺擺手哀家身子乏了,今日就散了吧。”
大家慌不迭地散去。
太后與一干文武大臣則去勤政殿討論應對之策。到深夜,太后還沒有返回慈寧宮,盧宮令等人不敢睡,或趴著或坐著,打著盹。阮碧也是心神不寧,和衣睡下。睡到半夜,忽然聽到喧譁聲,悚然驚醒,聽到隱隱的呼喊聲走水了,走水了。”
她忙跳下床,跑到殿外一看,只見勤政殿方向火光沖天,把天邊照成白晝。很多太監拎著水桶往那邊跑。她略作思索,回屋裡,找出一套小黃門的衣服穿上,也往勤政殿方向跑。
剛跑出慈寧宮,聽到刀槍砍斫聲,只見兩列侍衛在對砍,看衣服都是禁軍營的,其中一隊脖子上綁著紅巾。頓時明白,這是宮變了,忙閃進牆角暗影里蹲著,不敢亂動。
不一會兒,一個盔甲整齊的指揮使騎馬,邊跑邊說陛下已經在潞州駕崩,太后隱瞞不發,妄圖臨朝稱制。我堂堂大周豈能任一個婦人擅權獨斷?請眾位兄弟速速放下武器,一起去宣明殿請趙王。”
這番話說得侍衛們半疑半信,有些直接扔了武器,有些雖沒有扔武器,手腳的力道卻弱了,被紅巾軍一一擊落武器,綁了起來。
指揮使示意手下把被俘的侍衛帶走,指著慈寧宮:“搜,韓王交代了,要活捉阮五。”
原來是韓王發動宮變了,只是他要捉自己做什麼?阮碧納悶,貼著牆,大氣不敢多喘。過了一會兒,等侍衛們進慈寧宮搜查,她趁守宮門那幾個不注意,悄無聲息地沿著牆根往西走。
一路上,刀槍交擊聲,不絕於耳。
到西華門一看,頓時大喜。兩列禁軍猶在交戰,相持不下,無暇他顧。有不少宮女太監倉皇地正往宮門外跑,無暇細想,也趕緊加入他們的隊伍。一口氣奔到宮門外,正想喘口氣,聽馬蹄聲急踏,跟著有個熟悉的聲音響起:“把這些棄主逃跑的奴才全給我殺了。”
啊啊啊的慘叫聲大起,跑在前頭的宮女太監紛紛倒地,阮碧駭然抬頭,循聲音看過去。只見阮弛手持火把,帶著一隊禁軍過來,應該是聞訊趕來救駕的。
她看著他,他也看到她了,頓時眯起眼睛,握緊手裡的刀。宮廷暴亂,她又穿著小黃門的服飾,殺了她,有誰知道,又有誰記得?
跑是不可能,阮碧只能絲絲地盯著他,看著他一步一步的接近。
到阮碧身側,阮弛伏下身子,用力一劈。
阮碧頓時被砍飛出去,落在一丈外,撫著胸口,看著他帶著禁軍飛快衝進西華門。
他用刀背砍的她。
不知道為何,他沒有殺她。
其實阮弛也不知道,事後想想,直覺的那一剎那魔怔了。
雖然沒用刀鋒,刀背的力量也足夠阮碧受的,痛了好一陣子,爬起來,和幾個僥倖存活的太監宮女往人煙稀少的小巷子鑽。時不時地聽到大街響起騎軍的雜沓馬蹄聲和步軍的整齊跑步聲。百姓多半都醒了,卻各個門窗緊閉,偶爾響起一聲嬰兒啼哭,也很快就被掩住了。
阮碧躲在巷子裡,看跑來跑去的禁軍多數戴著紅巾,知道韓王占著上風。看樣子是蓄意已久的,否則怎麼會今日才收到前線急報,晚上就發動宮變了?不過現在不是思量這個的時候,當務之急,自己要先尋個安全的去處。
天工繡坊在大街上,想避開禁軍太難了。
晉王府不用說了,韓王既然發動宮變,定然把各大親王府邸都團團圍住。
至於阮府,想起“活捉阮五”這句話,大概也不會安全。
那隻剩下三石橋一條路了。
阮碧沒去過三石橋,但直到三石橋在城西,離著阮府並不遠。循著河流往西,走了一炷香,果然看到一座石橋,緊鄰著河的一房人家挑著幡布,走近一看,寫著“曹氏芝麻大餅店”。是秀芝家,微微感慨,走近時不自覺地豎起耳朵,只聽裡面傳來切切私語聲。
“……娘,發生什麼事?好像皇宮這邊著火了。”
“反正不管咱們老百姓的事,你別管了,睡覺去”
“哪睡得著?心裡慌慌的,姑娘還在皇宮裡呢……”
阮碧咧咧嘴,輕手輕腳地走下河堤。河邊泊著一艘小船,船篷上繪著一個“劉”字。知道是劉適之備下的船無疑,忙跳了上去,船隻一晃,河水譁然一聲。船艙里的人已經醒了,也不出聲,點亮摺子一照,見是阮碧,二話不說,跳上岸解開繩索,把船一推,然後自己再跳上來,拔出長篙一撐,小船離岸而去,水聲嘩嘩。
聽到水聲,秀芝在窗子裡張望一眼,說:“娘,那船走了。”
秀芝娘也張望一眼,詫異的說:“還真走了,都停了多久?三個月吧。怎麼挑這個時辰走呢?古古怪怪的。”
怕被別人發現,船夫只用唱篙輕點岸邊,小船無聲無息地划過寂靜幽黑的河道。阮碧扶著船篷看著皇城的北方,火似乎越燒越大,灩灩地照亮半個天空。
第30章 七年之殤
關於這次宮廷政變,大周正史記載如下:
“嘉平七年八月,十二日,帝親征威州,太后監國。十六日,威州陷,帝中流矢。十八日,太后千秋,百官朝賀,韓王謀逆,囚太后,焚宮殿,立趙王。
因為這次宮變發生在八月,八月又叫桂月,因此史稱“桂月宮變”。
十九日凌晨,韓王的兵馬才完全控制皇宮和京城,太后和嬪妃等一乾女眷全部被趕到慈寧宮的正殿關押。與太后商談政事的一干大臣則被關押在宣明殿。
中午,宮裡的大火被撲滅,勤政殿全毀、垂拱殿半毀,共燒死二十七人,十五名太監,九名宮女,還有三名官員。
晌午,韓王在宣明殿召見五品以上京官,抹淚跺足,稱皇帝已經駕崩,太后隱瞞不發,想要仿效呂后武曌臨朝稱制,他身為柴氏子孫,不能眼睜睜看著大周江山落入一個異姓女流手裡,故不惜冒天下之大不匙,興兵逆暴,希望諸位大巨能以天下為重,尊立趙王,興隆柴氏,光明顯融,共抗北戎。
他剛說完,有一老臣越眾而出,指著他鼻子大罵:“柴珏,'陛下在威州明明只是中了流矢,性命無礙,你卻紅口白牙,詛咒聖上,其心可誅。你發動宮變,囚居太后,焚燒宮殿,其行可剮……”
韓王使個眼色,便有侍衛上前,一劍砍過去,血光四濺,人頭落地,腥味瀰漫。膽小的官員已經兩腿抖糠,膽大的官員也臉色慘白。韓王看著站在最前面垂首斂眸的沈相,陰測測地問:“沈相大人,你乃百官之首,何從何去,大家都等著你發話呢。”
沈相抬頭看他一會兒,神情淡淡地說:“皇帝大行,新帝再立,自有一套祖宗家法規矩。見到陛下的槨棺,該如何做,便如何做,何須我來發話?”
韓王眯起眼晴,不得不承認,沈贊是個老油條,這話說得點水不漏。他是大周宰相,與州府往來官文都經他簽字,一時還不能殺。
“沈相高明,不愧是大周棟樑。如今非常時期,還望沈相日夜坐鎮經略堂。”說完,擺擺手,便有兩個侍衛上前,挾了沈相就走。
等沈相走後,韓王掃視全殿。
不到一柱香功夫,他殺一名大臣,囚一名大臣。其他懷有二心的大臣紛紛垂下頭,不敢與他對視。而後,與他一夥的文巨武武將則紛紛表示忠心不二,極盡諂媚之言,於是這樁事便在一幫小人的鼓譟里勉強糊弄成了。
等文武大巨退下,韓王到雕龍寶座上坐著,摸著金龍扶手,躊躇滿志地展望前景。立趙王不過是權宜之事,誰願意為他人做嫁衣?
待到將來時機穩定,他自然要廢了他。
一會兒,神勇營指揮使林興忠進來,拱手說:“王爺,宮裡全部搜查過,也檢點過人頭,並沒有阮五。”
韓王懷疑地說:“怎麼可能?她明明在宮裡的。”
“連屍體都一一認過了,確實沒有她。”
“這倒奇了,難道跑出宮去了?”
侍立在一側的王府太傅搖搖頭說:“昨夜咱們在京城各大街都駐了人,晉王府和京西阮府都團團圍了起來,她一個弱質女子,跑出宮去,能去哪裡?城門從昨晚酉正落下,至今未開,她也不可能出城去。”
韓王默然片刻說:“興忠,你即刻帶人全城搜查。”
指揮使以為韓王看中阮五的美色,皺眉說:“王爺,不過是個女子,如此興師動眾,十分不妥。”
王府太傅說:“興忠兄有所不知,此女奇貨也。晉王坑殺北戎十萬精兵,他們恨他入骨,聽聞阮五是他鍾意的女子,一心一意想擄到北戎去。敦律耶答應王爺,若將此女獻給北戎,就送一萬駿馬給王爺。”
指揮使恍然大悟,拱手說:“屬下明白,這就派人搜查。”
真沒想到顧小白會大膽至斯,殺掉敦律耶。
不過說起來,大周估計也只有他這麼膽大妄為,敢殺掉敦律耶。
當時她聽說後,也是冒一身冷汗。雖說她懷疑薊奴里有狼子野心,和談是假,刺探大周軍情朝政為實,但也只是懷疑與推測,並無十足把握。萬一北戎真心想要和談,一個穩定的西北邊疆有利於大周社稷江山——至少,晉王遠征交趾國期間,非常不合適在西北再辟戰場。
起初,太后以為顧小白為了她殺掉敦律耶,一怒之下,又把她關進東殿繡閣。直到北戎攻占沙河,薊奴里率四十萬兵馬南下,原本叛變的北方三部忽然又歸順於他,太后想起她之前的話,才又將她放了出來,卻不准她出宮去——她能感覺到太后的矛盾,有時候想殺了她,有時候又不想殺她。
正思緒起伏,聽到吧噠吧噠腳步聲響起,還有人嘶著腔子喊著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戲台的絲竹聲、唱戲聲戛然而止。
阮碧心裡一凜,連忙悄悄回到西側殿,只見一個滿臉滿身塵灰的驛兵跪在正殿,喘著粗氣,雙手呈上加急公文。東側殿的文武大臣,西側殿的外命婦,正殿裡的太后、嬪妃以及宗室子弟,加起來幾千人,都屏著呼吸。
沈相上前一步,接過公文,看罷,臉色微白,遞給太后。
太后見他不宣之於眾,心知沒有好事,接過一看,差點暈了。
“威州城破,帝中流矢,士氣低迷,退守潞州,整肅以待。”
潞州僅離京城不到五百里。
半晌,太后擺擺手哀家身子乏了,今日就散了吧。”
大家慌不迭地散去。
太后與一干文武大臣則去勤政殿討論應對之策。到深夜,太后還沒有返回慈寧宮,盧宮令等人不敢睡,或趴著或坐著,打著盹。阮碧也是心神不寧,和衣睡下。睡到半夜,忽然聽到喧譁聲,悚然驚醒,聽到隱隱的呼喊聲走水了,走水了。”
她忙跳下床,跑到殿外一看,只見勤政殿方向火光沖天,把天邊照成白晝。很多太監拎著水桶往那邊跑。她略作思索,回屋裡,找出一套小黃門的衣服穿上,也往勤政殿方向跑。
剛跑出慈寧宮,聽到刀槍砍斫聲,只見兩列侍衛在對砍,看衣服都是禁軍營的,其中一隊脖子上綁著紅巾。頓時明白,這是宮變了,忙閃進牆角暗影里蹲著,不敢亂動。
不一會兒,一個盔甲整齊的指揮使騎馬,邊跑邊說陛下已經在潞州駕崩,太后隱瞞不發,妄圖臨朝稱制。我堂堂大周豈能任一個婦人擅權獨斷?請眾位兄弟速速放下武器,一起去宣明殿請趙王。”
這番話說得侍衛們半疑半信,有些直接扔了武器,有些雖沒有扔武器,手腳的力道卻弱了,被紅巾軍一一擊落武器,綁了起來。
指揮使示意手下把被俘的侍衛帶走,指著慈寧宮:“搜,韓王交代了,要活捉阮五。”
原來是韓王發動宮變了,只是他要捉自己做什麼?阮碧納悶,貼著牆,大氣不敢多喘。過了一會兒,等侍衛們進慈寧宮搜查,她趁守宮門那幾個不注意,悄無聲息地沿著牆根往西走。
一路上,刀槍交擊聲,不絕於耳。
到西華門一看,頓時大喜。兩列禁軍猶在交戰,相持不下,無暇他顧。有不少宮女太監倉皇地正往宮門外跑,無暇細想,也趕緊加入他們的隊伍。一口氣奔到宮門外,正想喘口氣,聽馬蹄聲急踏,跟著有個熟悉的聲音響起:“把這些棄主逃跑的奴才全給我殺了。”
啊啊啊的慘叫聲大起,跑在前頭的宮女太監紛紛倒地,阮碧駭然抬頭,循聲音看過去。只見阮弛手持火把,帶著一隊禁軍過來,應該是聞訊趕來救駕的。
她看著他,他也看到她了,頓時眯起眼睛,握緊手裡的刀。宮廷暴亂,她又穿著小黃門的服飾,殺了她,有誰知道,又有誰記得?
跑是不可能,阮碧只能絲絲地盯著他,看著他一步一步的接近。
到阮碧身側,阮弛伏下身子,用力一劈。
阮碧頓時被砍飛出去,落在一丈外,撫著胸口,看著他帶著禁軍飛快衝進西華門。
他用刀背砍的她。
不知道為何,他沒有殺她。
其實阮弛也不知道,事後想想,直覺的那一剎那魔怔了。
雖然沒用刀鋒,刀背的力量也足夠阮碧受的,痛了好一陣子,爬起來,和幾個僥倖存活的太監宮女往人煙稀少的小巷子鑽。時不時地聽到大街響起騎軍的雜沓馬蹄聲和步軍的整齊跑步聲。百姓多半都醒了,卻各個門窗緊閉,偶爾響起一聲嬰兒啼哭,也很快就被掩住了。
阮碧躲在巷子裡,看跑來跑去的禁軍多數戴著紅巾,知道韓王占著上風。看樣子是蓄意已久的,否則怎麼會今日才收到前線急報,晚上就發動宮變了?不過現在不是思量這個的時候,當務之急,自己要先尋個安全的去處。
天工繡坊在大街上,想避開禁軍太難了。
晉王府不用說了,韓王既然發動宮變,定然把各大親王府邸都團團圍住。
至於阮府,想起“活捉阮五”這句話,大概也不會安全。
那隻剩下三石橋一條路了。
阮碧沒去過三石橋,但直到三石橋在城西,離著阮府並不遠。循著河流往西,走了一炷香,果然看到一座石橋,緊鄰著河的一房人家挑著幡布,走近一看,寫著“曹氏芝麻大餅店”。是秀芝家,微微感慨,走近時不自覺地豎起耳朵,只聽裡面傳來切切私語聲。
“……娘,發生什麼事?好像皇宮這邊著火了。”
“反正不管咱們老百姓的事,你別管了,睡覺去”
“哪睡得著?心裡慌慌的,姑娘還在皇宮裡呢……”
阮碧咧咧嘴,輕手輕腳地走下河堤。河邊泊著一艘小船,船篷上繪著一個“劉”字。知道是劉適之備下的船無疑,忙跳了上去,船隻一晃,河水譁然一聲。船艙里的人已經醒了,也不出聲,點亮摺子一照,見是阮碧,二話不說,跳上岸解開繩索,把船一推,然後自己再跳上來,拔出長篙一撐,小船離岸而去,水聲嘩嘩。
聽到水聲,秀芝在窗子裡張望一眼,說:“娘,那船走了。”
秀芝娘也張望一眼,詫異的說:“還真走了,都停了多久?三個月吧。怎麼挑這個時辰走呢?古古怪怪的。”
怕被別人發現,船夫只用唱篙輕點岸邊,小船無聲無息地划過寂靜幽黑的河道。阮碧扶著船篷看著皇城的北方,火似乎越燒越大,灩灩地照亮半個天空。
第30章 七年之殤
關於這次宮廷政變,大周正史記載如下:
“嘉平七年八月,十二日,帝親征威州,太后監國。十六日,威州陷,帝中流矢。十八日,太后千秋,百官朝賀,韓王謀逆,囚太后,焚宮殿,立趙王。
因為這次宮變發生在八月,八月又叫桂月,因此史稱“桂月宮變”。
十九日凌晨,韓王的兵馬才完全控制皇宮和京城,太后和嬪妃等一乾女眷全部被趕到慈寧宮的正殿關押。與太后商談政事的一干大臣則被關押在宣明殿。
中午,宮裡的大火被撲滅,勤政殿全毀、垂拱殿半毀,共燒死二十七人,十五名太監,九名宮女,還有三名官員。
晌午,韓王在宣明殿召見五品以上京官,抹淚跺足,稱皇帝已經駕崩,太后隱瞞不發,想要仿效呂后武曌臨朝稱制,他身為柴氏子孫,不能眼睜睜看著大周江山落入一個異姓女流手裡,故不惜冒天下之大不匙,興兵逆暴,希望諸位大巨能以天下為重,尊立趙王,興隆柴氏,光明顯融,共抗北戎。
他剛說完,有一老臣越眾而出,指著他鼻子大罵:“柴珏,'陛下在威州明明只是中了流矢,性命無礙,你卻紅口白牙,詛咒聖上,其心可誅。你發動宮變,囚居太后,焚燒宮殿,其行可剮……”
韓王使個眼色,便有侍衛上前,一劍砍過去,血光四濺,人頭落地,腥味瀰漫。膽小的官員已經兩腿抖糠,膽大的官員也臉色慘白。韓王看著站在最前面垂首斂眸的沈相,陰測測地問:“沈相大人,你乃百官之首,何從何去,大家都等著你發話呢。”
沈相抬頭看他一會兒,神情淡淡地說:“皇帝大行,新帝再立,自有一套祖宗家法規矩。見到陛下的槨棺,該如何做,便如何做,何須我來發話?”
韓王眯起眼晴,不得不承認,沈贊是個老油條,這話說得點水不漏。他是大周宰相,與州府往來官文都經他簽字,一時還不能殺。
“沈相高明,不愧是大周棟樑。如今非常時期,還望沈相日夜坐鎮經略堂。”說完,擺擺手,便有兩個侍衛上前,挾了沈相就走。
等沈相走後,韓王掃視全殿。
不到一柱香功夫,他殺一名大臣,囚一名大臣。其他懷有二心的大臣紛紛垂下頭,不敢與他對視。而後,與他一夥的文巨武武將則紛紛表示忠心不二,極盡諂媚之言,於是這樁事便在一幫小人的鼓譟里勉強糊弄成了。
等文武大巨退下,韓王到雕龍寶座上坐著,摸著金龍扶手,躊躇滿志地展望前景。立趙王不過是權宜之事,誰願意為他人做嫁衣?
待到將來時機穩定,他自然要廢了他。
一會兒,神勇營指揮使林興忠進來,拱手說:“王爺,宮裡全部搜查過,也檢點過人頭,並沒有阮五。”
韓王懷疑地說:“怎麼可能?她明明在宮裡的。”
“連屍體都一一認過了,確實沒有她。”
“這倒奇了,難道跑出宮去了?”
侍立在一側的王府太傅搖搖頭說:“昨夜咱們在京城各大街都駐了人,晉王府和京西阮府都團團圍了起來,她一個弱質女子,跑出宮去,能去哪裡?城門從昨晚酉正落下,至今未開,她也不可能出城去。”
韓王默然片刻說:“興忠,你即刻帶人全城搜查。”
指揮使以為韓王看中阮五的美色,皺眉說:“王爺,不過是個女子,如此興師動眾,十分不妥。”
王府太傅說:“興忠兄有所不知,此女奇貨也。晉王坑殺北戎十萬精兵,他們恨他入骨,聽聞阮五是他鍾意的女子,一心一意想擄到北戎去。敦律耶答應王爺,若將此女獻給北戎,就送一萬駿馬給王爺。”
指揮使恍然大悟,拱手說:“屬下明白,這就派人搜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