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程素素道:“然而舅舅說的也不算錯。”

  “是啊!原以為舅舅只是固步自封,其實他想得很多。”

  “這丞相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舅舅心裡還是明白的。”

  程素素道:“能不能這樣?接著‘窮’下去,但是,不要舅舅發話,他只要什麼都不說,這個,你能勸得動嗎?”

  “什麼都不說?不偏不倚?那就是縱容……”謝麟沉吟。

  “比起伯父來,這樣當然消極,可也比跳出來唱對台戲要強。”

  “兩頭不討好的。”謝麟點評道。

  “那就往死里得罪一頭?”

  謝麟也拿了葉寧的台詞:“我再想想,你也再想想。”

  程素素也不說話了,突然有那麼一點點的心累。有阻力,她一早就想到了,只是沒想到會是葉寧。葉寧提出的問題很現實,現在依著皇帝搞事,皇帝翻臉你咋辦?

  更愁的是科考,這年代的讀書人還沒有完全僵化,謝麟、程犀就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例子。但是,一旦進入了系統,就能從中得利,成為兼併的一員。這可真是要與這個時代最精英的一部分人為敵了。

  敵人太多,這是不行的!得給人活路!

  程素素重新審視了她的計劃,改進,必須改。

  虞朝雖然也是個封建王朝,但是它與清末,甚至與地理大發現時期的歐洲,情況是絕對不同的。清末的資本主義思潮,那是因為大洋彼岸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體系可以拿來用,虞朝並沒有歐洲意義上的世襲貴族,社會經濟政治體系也與歐洲截然不同。

  拿“資本主義”來套很可能套不了,必須有調整才行。

  不就是利益嗎?那就利益均沾吧!

  程素素對謝麟道:“除了陛下,還當引入幾家……”

  程素素的計劃是,參與到海外淘金的人選可以逐漸擴大。比如現在是初期,那麼,皇帝,謝家、李家等等,都要參與進來。等到朝廷的財政壓力達到一定程度了,放開限制的時候,可以允許其他人也加入!

  朝廷只要做一件事情——管理。

  為此,程素素極大膽的提出了一個構想:“該修一部法典,專司其事。”一旦以成文法的形式固定下來,就代表著承認了這件事情的合法性。

  自從將這個主意說出來之後,尤其是收穫了葉寧的反對之後,程素素越來越意識到,開弓沒有回頭箭,妄想什麼都得到、一點風險也不冒是不可能的。她如今也光棍了,皇帝都光棍了,她也就不再以“考慮亂世來臨一定能保全自己”洋洋自得,索性豁出去了,就辦這一件事!

  只要頒了,哪怕後來又廢止,法典依然是存在的。即使日後有反覆,後人想再反過來,也有個可以借鑑的東西,而不至於茫然不知方向。

  計劃很龐大,謝麟聽得很仔細,最後卻沒有一個明確的態度,反而拋出了一個問題:“你想好了嗎?”

  第256章 宣麻拜相

  沒有謝麟的支持,程素素也不可能有機會跟皇帝聊這麼長的天兒。所以謝麟問的這個“想好了”並非是“做不做”的問題,而是“你想好要怎麼做了嗎?”

  程素素當即答道:“當然。”

  謝麟道:“洗耳恭聽。”

  程素素便對謝麟道:“我當年,做錯了一件事。”

  謝麟心頭一緊,一個人一旦拿“當年的錯事”來當開頭,這個故事就可婉轉複雜了!還好,程素素沒劈他一道天雷,而是說了給程犀出了那個規範科考的主意來。謝麟明顯地鬆了一口氣:“那算什麼錯事?”

  “可如今科考取士,中舉、中進士的,能不與舅舅一樣維護士人嗎?”有組織有計劃、形成制度的選官方式,快速有效地捏合出了一個新的士人集團,並且急速膨脹著。沒有她,這種情況肯定會出現,但不會出現得這麼快。這給了她一個新的啟發。

  謝麟道:“你是想,再立一法,能確保後繼有人?”提起拉幫結派,謝麟的智慧高到飛起。

  程素素道:“也是,也不是。是,是說,事業必須後繼有人,光靠我們幾個人眾人皆醉我獨醒,那是不行的。不是,是說,這一法,並不是只單單針對人才。”

  “財、人、法,”謝麟做了個總結,“有這三樣,大事也就差不多了,對嗎?”架子搭起來,這三樣就可以互相推動了。

  謝麟想了一下,道:“恐怕你還要面聖的。”

  “哎,”程素素答應一聲,仿佛在解釋,“只要往前走著,我心裡就踏實。只要想到以後子孫還要原地打轉,不定什麼時候就轉暈了、躺倒了,我就想打人。”

  謝麟一笑:“現在不用打了。”

  “是啊,”程素素感慨一聲,“你說,舅舅的擔心——”

  謝麟道:“聖上麼,還不至於。東宮還未長成,長成什麼樣子,不是還有我嗎?再者,就算意見相左又如何?難道舅舅就是順著聖上的?”

  “舅舅有天下士人做靠山。”

  “那就要快些栽培年輕人了。”結黨這事兒,謝麟幹得精熟,沒成年那會兒就搞他爹的舊友來幫自己跟他爺爺對著幹了。

  程素素的計劃在謝麟看來還只是粗具框架,但是構架還是很好的,細節的添補,他原本是寧願自己都給訂好的,現在也改了主意。對呀,不但要自己搞,還要培養一大批的人手去搞,不只是自己的心腹、信得過的學生,完全可以借科考的殼子,搞一大批基礎力量。所謂“士子”,難道個個都討葉寧喜歡?當然不!但是他會維護“士人”。

  同樣的道理,只要能做事,利益一致,個人之間的喜惡與恩怨就不那麼重要了。

  謝麟第二天見到皇帝的時候,便將與程素素的談話擇要對皇帝講了。

  皇帝亦知此事出自誰的手筆,當即表示:“我要見夫人。”頓了一頓,補上了一句:“太子同去。”

  謝麟微愕。

  皇帝道:“他的年紀也不小啦,不能再當什麼都不懂的孩子來看啦。早些知道大勢,對他沒有壞處。”年紀越小越好教,皇帝很明白其中的道理。再過兩年,等到太子長大了,皇帝也得給兒子配一整套班子,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只受老師的影響。以目前的形勢,這一整套的班子,肯定會有傳統的保守士人,萬一哪一個投了太子的緣,再要掰回來就麻煩了。

  一想到這個,皇帝就有點煩躁。既要穩住這些“國之柱石”,又不能讓兒子被帶到坑裡去。他真是恨不得自己在位的時候就搞定一切,將一個好好的國家交到兒子手上。但是理智告訴他,這是不可能的,不止他要干苦力,甚至他兒子也要接著干苦力,孫子還得干苦力,三代能把這事兒搞定,那才算完。

  所以,兒子也不能閒著!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