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頁
帶著這樣樂觀的情緒, 程素素等待著皇帝思考的結果, 或者說等待著與不同政見者的交鋒。
皇帝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回到宮裡仔細回憶著對答,將每個字、每句話都掰開了、揉碎了的去分析, 自己先要想出個頭緒來。正思索時,太子又湊了過來, 絮絮地說著今天玩得很開心:“要是捲毛和爆豆也能一起玩就好了。”
“爆豆”是吳確的綽號,起因是謝業在家裡淘氣, 程素素道:“你就是個爆豆吧?”羊騎士學會了這個詞,極有同學愛的轉送給了吳確。
皇帝笑道:“那過一陣兒再帶你去。”
太子歡呼一聲, 開心地大叫:“萬歲!”
皇帝失笑, 搖搖頭。一旁跟隨多年的宦官小聲地勸道:“聖人真是疼愛太子, 只是……您這麼帶太子出去玩兒, 怕是, 不太妥當吧?說出去不大好聽。”
如果說上一次皇帝是一多半帶孩子玩, 順帶問問北疆的事情的話,這一次就是要借著帶孩子玩的名義,再跟程素素討論一下這個“開拓”了,那是必須要“出宮玩”的。
所以皇帝板起臉來說:“話已經說出去了,怎麼能失信於孩子呢?”這話用上了曾子的典故,只要不是鐵了心要皇帝不痛快的人,聽了這個典故也就偃旗息鼓了。
皇帝日也想、夜也想,所思不過此事。國家正值多事之秋,他眉頭緊皺也無人覺得反常了。至尊父子往書院一行,接見了不少師生、詢問了北疆情狀的事情也沒瞞得住人,讀書人以為皇帝重學問,朝野都知道皇帝關心邊事,都沒有往別的地方想。一點點雜音也是一小部分官學生發出來的,這些人認為皇帝還沒有這麼關心過太學、國子監這樣的官方學校,倒去了私人書院裡,這樣真是……真是……
真是還沒真完,就被師長喝止了。
一群傻缺!人家蒙聖上垂問,是因為真在北疆混過,你發的什麼酸?把你們扔到北疆去喝風吃沙子,看你們還嚎不嚎!
皇帝想了半個月,突然大悟——謝麟說的、他沒有想明白的地方,不就是與百姓趨利經商是一回事兒嗎?這麼一想,就挺明白的了。不過一個是在國內,一個是在國外,因為活躍的地域不同,其結果就截然不同了。
限制百姓經商,一是因為趨利之後,怕拋荒增多,影響了糧食的生產,二是這麼多人經商人口流動起來,滿地亂躥不利於治安管理。所謂民風從純樸變得奸詐,那就純是胡扯了。誰告訴你耕田的就比經商的憨厚了?那鄉間那些命案,都是鬼乾的?!
現在呢,由於兼併,顯得人口過剩了,保證生產的人口是有了,還富裕出不少,這些人必得給安排了。這些人流動在國內亂躥的少,躥外頭去,愛怎麼躥怎麼躥唄!管理的難度,或者說管理失敗的後果,並不嚴重。
是的,不需要土地來安置,至少是不需要皇帝在自己的國土內拿出土地來安置。皇帝豁然開朗,明白了那個抽象一點的概念,甚至有點理解這樣變化之後的好處了。
想明白了,皇帝便先召了葉寧來,試探一下葉寧的態度。
————————————————————————————————
選擇葉寧是有原因的,皇帝雖然不大派探子去刺探重臣,心裡對一些事情還是很明白的。比如葉寧在許多事情上更願意聽外甥的意見,大方向上都會與謝麟商議。當然啦,誰有這樣一個外甥,也肯定願意聽聽他的見解。
謝麟的態度很明白了,他傾向於聽老婆的意見。而皇帝也認為謝麟他媳婦兒說得有道理。既然如此,一個影響一個,葉寧應該是站在自己這一邊的,不是嗎?
帶著這樣的想法,皇帝試探性地問葉寧,是否可以嘗試擴大海外貿易,以容納更多的“剩餘人口”。
葉寧臉色大變:“不可!”
皇帝錯愕:“卿何出此言呢?”
葉寧道:“如此一來,這些人不耕不織,不服役、不納稅,鄉俗盡毀呀。”商人的稅與農夫的稅是不一樣的,葉寧心知肚明,這商號掛哪個權貴(比如他)名下,這稅就完了。且正式規定的商稅還比種田的稅賦要輕。再有就是社會風氣的問題了,經商的地方,風氣總是刻薄得多,且沒有人情味兒。
朝廷很討厭“政令不下縣”,也很想將影響力、控制力更加深入,乃至於有強令拆散大家族,令他們化作小家庭來納稅的情況發生。但是,他們的統治又依賴於倫理宗族,兇悍與謝麟,初次外放就整垮了當地大族,最後還是要與當地的其他家族合作,默許他們的存在。就是因為這些家族在很大程度上維繫著鄉間的穩定,填充了官府的真空地帶。
皇帝心說,讓這些大族吃些苦頭也是極好極好的。
作為一個皇帝,自己的詔令可能在鄉間還沒有一個土財主族長說話管用,他的心裡是不舒服的。
【朕為了國祚綿延都肯妥協了,你們還想千秋萬代的一言九鼎嗎?】皇帝心裡是泛酸的。葉寧越說這個後果呢,皇帝越有那麼一點點作對的意思。他也是被親爹捧在手心長大的小寶貝兒,脾氣那是當然有的,大事上理智讓他忍了,這邊邊角角的,他還就槓上了!誰還不是個小公主咋的?!
葉寧苦口婆心講到最後,皇帝乾脆閉口不言了。葉寧嘆息道:“陛下,臣知道陛下為難,如今朝廷積百年之弊都壓到了陛下的肩上,可陛下不能飲鳩止渴呀。”
皇帝等他說完,才反問:“卿有何良策?朕要能施行、能見效的!”
話的內容很平常,不尋常的是皇帝的態度,很堅決。葉寧自知此時如果搪塞,必然招致皇帝的反感,他又真沒有有效的辦法,也實話實說:“沒有。臣要搪塞陛下,一句抑兼併就夠啦,可是怎麼抑呢?如今魏虜為外患,歉收為內憂,水旱是天災,匪亂是人禍,陛下,不能再激起更多的事端了。抑兼併,就是在生事端呀。”
說來說去,還是沒辦法。要是有辦法,兼併就不會被稱為是封建社會的死結了。
葉寧說了實話,皇帝便沒有生他的氣:“卿果然說的是實話,我要再想想。”
摒退了一個“沒有辦法”的葉寧,皇帝已明白謝麟這主張沒跟葉寧提,看葉寧這態度就知道了,提也沒用。MD!你真狡猾,看出來他不會同意就沒跟他講,換我來碰壁了。皇帝暗罵。
想一想,政事堂里還有一個人對大家族不以為然,或許可以引為己方之援手。
李丞相。
李丞相厭惡道士、厭惡算命的、厭惡大家族,源頭大家都清楚,生身家族給他的陰影太重了,他討厭這個。身為學生,皇帝對李丞相顯然是有一定了解的。
李丞相頭髮白了一大半,腰杆還立得很直。皇帝給老師看了座,詢問老師的意見。
李丞相也是兩個字:“不可!”
皇帝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回到宮裡仔細回憶著對答,將每個字、每句話都掰開了、揉碎了的去分析, 自己先要想出個頭緒來。正思索時,太子又湊了過來, 絮絮地說著今天玩得很開心:“要是捲毛和爆豆也能一起玩就好了。”
“爆豆”是吳確的綽號,起因是謝業在家裡淘氣, 程素素道:“你就是個爆豆吧?”羊騎士學會了這個詞,極有同學愛的轉送給了吳確。
皇帝笑道:“那過一陣兒再帶你去。”
太子歡呼一聲, 開心地大叫:“萬歲!”
皇帝失笑, 搖搖頭。一旁跟隨多年的宦官小聲地勸道:“聖人真是疼愛太子, 只是……您這麼帶太子出去玩兒, 怕是, 不太妥當吧?說出去不大好聽。”
如果說上一次皇帝是一多半帶孩子玩, 順帶問問北疆的事情的話,這一次就是要借著帶孩子玩的名義,再跟程素素討論一下這個“開拓”了,那是必須要“出宮玩”的。
所以皇帝板起臉來說:“話已經說出去了,怎麼能失信於孩子呢?”這話用上了曾子的典故,只要不是鐵了心要皇帝不痛快的人,聽了這個典故也就偃旗息鼓了。
皇帝日也想、夜也想,所思不過此事。國家正值多事之秋,他眉頭緊皺也無人覺得反常了。至尊父子往書院一行,接見了不少師生、詢問了北疆情狀的事情也沒瞞得住人,讀書人以為皇帝重學問,朝野都知道皇帝關心邊事,都沒有往別的地方想。一點點雜音也是一小部分官學生發出來的,這些人認為皇帝還沒有這麼關心過太學、國子監這樣的官方學校,倒去了私人書院裡,這樣真是……真是……
真是還沒真完,就被師長喝止了。
一群傻缺!人家蒙聖上垂問,是因為真在北疆混過,你發的什麼酸?把你們扔到北疆去喝風吃沙子,看你們還嚎不嚎!
皇帝想了半個月,突然大悟——謝麟說的、他沒有想明白的地方,不就是與百姓趨利經商是一回事兒嗎?這麼一想,就挺明白的了。不過一個是在國內,一個是在國外,因為活躍的地域不同,其結果就截然不同了。
限制百姓經商,一是因為趨利之後,怕拋荒增多,影響了糧食的生產,二是這麼多人經商人口流動起來,滿地亂躥不利於治安管理。所謂民風從純樸變得奸詐,那就純是胡扯了。誰告訴你耕田的就比經商的憨厚了?那鄉間那些命案,都是鬼乾的?!
現在呢,由於兼併,顯得人口過剩了,保證生產的人口是有了,還富裕出不少,這些人必得給安排了。這些人流動在國內亂躥的少,躥外頭去,愛怎麼躥怎麼躥唄!管理的難度,或者說管理失敗的後果,並不嚴重。
是的,不需要土地來安置,至少是不需要皇帝在自己的國土內拿出土地來安置。皇帝豁然開朗,明白了那個抽象一點的概念,甚至有點理解這樣變化之後的好處了。
想明白了,皇帝便先召了葉寧來,試探一下葉寧的態度。
————————————————————————————————
選擇葉寧是有原因的,皇帝雖然不大派探子去刺探重臣,心裡對一些事情還是很明白的。比如葉寧在許多事情上更願意聽外甥的意見,大方向上都會與謝麟商議。當然啦,誰有這樣一個外甥,也肯定願意聽聽他的見解。
謝麟的態度很明白了,他傾向於聽老婆的意見。而皇帝也認為謝麟他媳婦兒說得有道理。既然如此,一個影響一個,葉寧應該是站在自己這一邊的,不是嗎?
帶著這樣的想法,皇帝試探性地問葉寧,是否可以嘗試擴大海外貿易,以容納更多的“剩餘人口”。
葉寧臉色大變:“不可!”
皇帝錯愕:“卿何出此言呢?”
葉寧道:“如此一來,這些人不耕不織,不服役、不納稅,鄉俗盡毀呀。”商人的稅與農夫的稅是不一樣的,葉寧心知肚明,這商號掛哪個權貴(比如他)名下,這稅就完了。且正式規定的商稅還比種田的稅賦要輕。再有就是社會風氣的問題了,經商的地方,風氣總是刻薄得多,且沒有人情味兒。
朝廷很討厭“政令不下縣”,也很想將影響力、控制力更加深入,乃至於有強令拆散大家族,令他們化作小家庭來納稅的情況發生。但是,他們的統治又依賴於倫理宗族,兇悍與謝麟,初次外放就整垮了當地大族,最後還是要與當地的其他家族合作,默許他們的存在。就是因為這些家族在很大程度上維繫著鄉間的穩定,填充了官府的真空地帶。
皇帝心說,讓這些大族吃些苦頭也是極好極好的。
作為一個皇帝,自己的詔令可能在鄉間還沒有一個土財主族長說話管用,他的心裡是不舒服的。
【朕為了國祚綿延都肯妥協了,你們還想千秋萬代的一言九鼎嗎?】皇帝心裡是泛酸的。葉寧越說這個後果呢,皇帝越有那麼一點點作對的意思。他也是被親爹捧在手心長大的小寶貝兒,脾氣那是當然有的,大事上理智讓他忍了,這邊邊角角的,他還就槓上了!誰還不是個小公主咋的?!
葉寧苦口婆心講到最後,皇帝乾脆閉口不言了。葉寧嘆息道:“陛下,臣知道陛下為難,如今朝廷積百年之弊都壓到了陛下的肩上,可陛下不能飲鳩止渴呀。”
皇帝等他說完,才反問:“卿有何良策?朕要能施行、能見效的!”
話的內容很平常,不尋常的是皇帝的態度,很堅決。葉寧自知此時如果搪塞,必然招致皇帝的反感,他又真沒有有效的辦法,也實話實說:“沒有。臣要搪塞陛下,一句抑兼併就夠啦,可是怎麼抑呢?如今魏虜為外患,歉收為內憂,水旱是天災,匪亂是人禍,陛下,不能再激起更多的事端了。抑兼併,就是在生事端呀。”
說來說去,還是沒辦法。要是有辦法,兼併就不會被稱為是封建社會的死結了。
葉寧說了實話,皇帝便沒有生他的氣:“卿果然說的是實話,我要再想想。”
摒退了一個“沒有辦法”的葉寧,皇帝已明白謝麟這主張沒跟葉寧提,看葉寧這態度就知道了,提也沒用。MD!你真狡猾,看出來他不會同意就沒跟他講,換我來碰壁了。皇帝暗罵。
想一想,政事堂里還有一個人對大家族不以為然,或許可以引為己方之援手。
李丞相。
李丞相厭惡道士、厭惡算命的、厭惡大家族,源頭大家都清楚,生身家族給他的陰影太重了,他討厭這個。身為學生,皇帝對李丞相顯然是有一定了解的。
李丞相頭髮白了一大半,腰杆還立得很直。皇帝給老師看了座,詢問老師的意見。
李丞相也是兩個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