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這塊手錶是他從父親那裡繼承的不多的有形之物。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製造的美麗的古董。三天不戴在手上,發條就會鬆弛,指針停止不動。但這種不便反而讓作覺得正中下懷。美麗而純粹的機械製品。不,也許應當稱作工藝品。沒使用一片石英和微型晶片,完全依靠精妙的彈簧與齒輪勤勞地運轉。將近半個世紀裡,它從不休息,一直工作到今天,鐫刻的時間卻依舊準確得驚人。
作從未自己買過手錶,總是用別人送的廉價貨,佩戴時從來沒有這樣的興趣。他以前對手錶的看法是只要弄清準確的時間就行。卡西歐最簡單的電子表就能滿足需要。所以當父親過世,繼承這塊看似很貴的手錶作為遺物時,他也沒有太多感慨。只因為需要上發條,便像職責般每天戴在手上。然而一旦用了,作竟徹底喜歡上了這塊表。它的觸感,恰到好處的份量,發出的輕微的機械聲,都讓他心生歡喜,還比以前更頻繁地看時間了。每一次,父親的身影都會隱約掠過腦際。
說實話,他對父親沒有清晰的記憶,尤其不會生出懷念之情。從小到大,他從來沒有與父親一起出門和親親熱熱說話的記憶。父親原本就少言寡語(至少在家中幾乎不開口),即便不是如此,平日工作也夠忙的了,連家都很少回。如今想起來,大概是在外邊另有女人。
對作來說,說他是血脈相連的父親,更像一個頻頻來訪的有地位的親戚。作差不多是由母親和兩個姐姐撫養大的。父親度過了怎樣的人生,擁有怎樣的思想和價值觀,每天具體在做些什麼,他幾乎一無所知。勉強知道的點滴信息,無非就是父親生於岐阜縣,從小便父母雙亡,由當僧侶的叔父收養,勉強讀完高中,白手起家創辦公司,獲得驚人的成功,積累了今天的財富。是個飽受磨難的人,卻少見地不願多談磨難。也許是當年不堪回首吧。總之,父親無疑擁有非同尋常的商人天賦。能迅速地將需要的東西弄到手,又毫不留戀地丟棄無用之物。大姐繼承了他這種經商才能,儘管只是一部分。小姐姐也部分地繼承了母親遊刃有餘的社交天賦。作卻絲毫沒有繼承這兩種資質。
父親一天要抽五十多支煙,患肺癌去世。作趕往名古屋市某大學的附屬醫院探望時,父親完全發不出聲音了。那時候,父親似乎想對作說些什麼,但是已經無能為力。一個月後,他在醫院的病床上離世。留給作自由之丘的一居室公寓,以作的名義存的一大筆錢,還有這塊豪雅自動機械手錶。
不對,他還留下了一樣東西。就是“多崎作”這個名字。
作提出想報考東京的工科大學進行專業學習時,父親頗為失望,因為獨生子竟毫無興趣繼承自己一手打造的房地產事業。然而另一方面,他卻大為贊同作要當工程師的想法。既然你這麼考慮,那就去東京念大學好了,這筆錢我很樂意出。父親說。不管怎樣,學會一門技術,製作有形的東西總是好事。是對社會有用的事。好好學習,卯足勁兒去造火車站!父親似乎很高興,自己果然沒白挑這個“作”字。那說不定是作第一次讓父親感到喜悅,或者如此喜形於色,同時也是最後一次。
九點整,開往松元的特快列車準點駛離站台,跟時刻表完全一樣。作依然坐在長椅上,一直望著那串燈火沿著軌道遠去,漸漸加速,最後消失在夏夜深處。末班列車消失後,周圍陡然變得空蕩蕩的。似乎都市的輝煌減弱了一個檔次。就像戲已演完、照明熄滅的舞台。他從長椅上起身,緩緩走下站台。
走出新宿站,進了近處一家小餐館,坐在櫃檯前點了牛肉糕和土豆沙拉。每樣都剩了一半。倒不是味道差。那可是一家以牛肉糕味美著稱的餐館。只是沒有食慾。啤酒也和平時一樣,只喝了一半,還剩一半。
乘電車回到家,洗了個澡。用香皂仔細地擦洗身體,衝去汗水。然後穿上橄欖綠浴衣(從前的女友在他三十歲生日那天送的禮物),坐在陽台的椅子上,一面吹著夜風,一面聽著微弱朦朧的街市噪音。已經將近十—點,他卻了無睡意。
作想起念大學時滿腦袋光想著死的那些日子。已經是十六年前了。那段時間他甚至覺得,只要一直深深地凝視自己的心底,心跳就會自然地停止。覺得將精神尖鋭地凝聚一處,對準焦點,就會像用透鏡聚焦陽光引燃紙片一樣,給心臟致命一擊。他發自內心地盼望事態照此發展。然而事與願違,好幾個月過去了,心跳仍然沒有停止。它是不會那麼容易停下的。
遠處傳來直升機的響聲。似乎朝這裡飛近,聲音漸漸大起來。
仰望天空,搜尋蹤影,感覺那彷佛是攜帶重要信息的使者即將到來。然而他最終沒有看見飛機的身影,螺旋槳的聲音漸漸遠去,沒多久就消失在西方的天空。只留下都市的夜晚柔軟而雜亂的噪音。
白那個時候的希望,說不定就是五人小團體解散。這種猜想忽然浮上作的腦際。他坐在陽台的椅子上,一點一滴給它繪出輪廓。
高中時代的五個人親密無間,幾乎毫無隔閡。他們全方位地接受彼此,互相理解,每個人都從中獲得了深邃的幸福。但這樣極致的幸福不可能永遠持續。樂園遲早會消亡。人的成長速度各不相同,前進的方向也彼此相異。隨著時間流逝,其中難免要產生不諧,恐怕還會現出微妙的裂痕。於是不知何時,那種不諧與裂痕註定變得很難用“微妙”來概括。
白的精神大概就是沒有承受住這種註定到來的東西的壓迫。或許她感覺不趕緊切斷與那個小團體的精神聯繫,就勢必被它的崩潰連累,遭受致命的傷害。就像讓沉船造成的漩渦吞噬、被拖到海底的漂流者。
這種感覺,作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理解。就是“現在能理解”的意思。恐怕是性壓抑帶來的緊張開始產生不小的意義。作如此想像。後來他做起鮮活激烈的春夢,或許也是那種緊張衍生出來的東西。說不定它還給另外四人帶去了某種東西,但無從得知那是什麼。
白大概是想從這種狀態中逃脫。面對不斷要求控制情感的密切的人際關係,她或許再也無法忍受了。白在五個人當中無疑是感受性最強的。她恐怕最先聽到了那不協調的聲音。然而她不夠堅強,無法憑藉自己的力量逃到圈子外邊。所以她把作塑造成一個叛教者。作那個時候是第一個走出小圈子的成員,成了共同體中最薄弱的一環。換言之,他有遭受懲罰的資格。於是當她遭到強姦時(是誰在什麼情況下強暴了她並使她懷孕,這大概是永遠的謎),在巨大打擊帶來的歇斯底里的混亂中,她就像拉下電車的緊急停車裝置一般,使出渾身力氣扯斷了那個脆弱的拉環。
這麼一想,許多事情也許就顯得合乎情理了。白那時大概是聽從了本能,試圖把作當墊腳石翻越閉塞的高牆。多崎作就算置身那樣的境況,也肯定能巧妙地生存下去。白大概是憑藉直覺這樣判斷的。和惠理冷靜地推導出這樣的結論一樣。
冷靜的、總是很酷地嚴守自己節奏的多崎作。
作從陽台的椅子上起身,走回房間。從櫥櫃裡拿出帆船威士忌倒進玻璃杯,端著杯子再次回到陽台。隨後坐在椅子上,用右手在太陽穴上按了一會兒。
作從未自己買過手錶,總是用別人送的廉價貨,佩戴時從來沒有這樣的興趣。他以前對手錶的看法是只要弄清準確的時間就行。卡西歐最簡單的電子表就能滿足需要。所以當父親過世,繼承這塊看似很貴的手錶作為遺物時,他也沒有太多感慨。只因為需要上發條,便像職責般每天戴在手上。然而一旦用了,作竟徹底喜歡上了這塊表。它的觸感,恰到好處的份量,發出的輕微的機械聲,都讓他心生歡喜,還比以前更頻繁地看時間了。每一次,父親的身影都會隱約掠過腦際。
說實話,他對父親沒有清晰的記憶,尤其不會生出懷念之情。從小到大,他從來沒有與父親一起出門和親親熱熱說話的記憶。父親原本就少言寡語(至少在家中幾乎不開口),即便不是如此,平日工作也夠忙的了,連家都很少回。如今想起來,大概是在外邊另有女人。
對作來說,說他是血脈相連的父親,更像一個頻頻來訪的有地位的親戚。作差不多是由母親和兩個姐姐撫養大的。父親度過了怎樣的人生,擁有怎樣的思想和價值觀,每天具體在做些什麼,他幾乎一無所知。勉強知道的點滴信息,無非就是父親生於岐阜縣,從小便父母雙亡,由當僧侶的叔父收養,勉強讀完高中,白手起家創辦公司,獲得驚人的成功,積累了今天的財富。是個飽受磨難的人,卻少見地不願多談磨難。也許是當年不堪回首吧。總之,父親無疑擁有非同尋常的商人天賦。能迅速地將需要的東西弄到手,又毫不留戀地丟棄無用之物。大姐繼承了他這種經商才能,儘管只是一部分。小姐姐也部分地繼承了母親遊刃有餘的社交天賦。作卻絲毫沒有繼承這兩種資質。
父親一天要抽五十多支煙,患肺癌去世。作趕往名古屋市某大學的附屬醫院探望時,父親完全發不出聲音了。那時候,父親似乎想對作說些什麼,但是已經無能為力。一個月後,他在醫院的病床上離世。留給作自由之丘的一居室公寓,以作的名義存的一大筆錢,還有這塊豪雅自動機械手錶。
不對,他還留下了一樣東西。就是“多崎作”這個名字。
作提出想報考東京的工科大學進行專業學習時,父親頗為失望,因為獨生子竟毫無興趣繼承自己一手打造的房地產事業。然而另一方面,他卻大為贊同作要當工程師的想法。既然你這麼考慮,那就去東京念大學好了,這筆錢我很樂意出。父親說。不管怎樣,學會一門技術,製作有形的東西總是好事。是對社會有用的事。好好學習,卯足勁兒去造火車站!父親似乎很高興,自己果然沒白挑這個“作”字。那說不定是作第一次讓父親感到喜悅,或者如此喜形於色,同時也是最後一次。
九點整,開往松元的特快列車準點駛離站台,跟時刻表完全一樣。作依然坐在長椅上,一直望著那串燈火沿著軌道遠去,漸漸加速,最後消失在夏夜深處。末班列車消失後,周圍陡然變得空蕩蕩的。似乎都市的輝煌減弱了一個檔次。就像戲已演完、照明熄滅的舞台。他從長椅上起身,緩緩走下站台。
走出新宿站,進了近處一家小餐館,坐在櫃檯前點了牛肉糕和土豆沙拉。每樣都剩了一半。倒不是味道差。那可是一家以牛肉糕味美著稱的餐館。只是沒有食慾。啤酒也和平時一樣,只喝了一半,還剩一半。
乘電車回到家,洗了個澡。用香皂仔細地擦洗身體,衝去汗水。然後穿上橄欖綠浴衣(從前的女友在他三十歲生日那天送的禮物),坐在陽台的椅子上,一面吹著夜風,一面聽著微弱朦朧的街市噪音。已經將近十—點,他卻了無睡意。
作想起念大學時滿腦袋光想著死的那些日子。已經是十六年前了。那段時間他甚至覺得,只要一直深深地凝視自己的心底,心跳就會自然地停止。覺得將精神尖鋭地凝聚一處,對準焦點,就會像用透鏡聚焦陽光引燃紙片一樣,給心臟致命一擊。他發自內心地盼望事態照此發展。然而事與願違,好幾個月過去了,心跳仍然沒有停止。它是不會那麼容易停下的。
遠處傳來直升機的響聲。似乎朝這裡飛近,聲音漸漸大起來。
仰望天空,搜尋蹤影,感覺那彷佛是攜帶重要信息的使者即將到來。然而他最終沒有看見飛機的身影,螺旋槳的聲音漸漸遠去,沒多久就消失在西方的天空。只留下都市的夜晚柔軟而雜亂的噪音。
白那個時候的希望,說不定就是五人小團體解散。這種猜想忽然浮上作的腦際。他坐在陽台的椅子上,一點一滴給它繪出輪廓。
高中時代的五個人親密無間,幾乎毫無隔閡。他們全方位地接受彼此,互相理解,每個人都從中獲得了深邃的幸福。但這樣極致的幸福不可能永遠持續。樂園遲早會消亡。人的成長速度各不相同,前進的方向也彼此相異。隨著時間流逝,其中難免要產生不諧,恐怕還會現出微妙的裂痕。於是不知何時,那種不諧與裂痕註定變得很難用“微妙”來概括。
白的精神大概就是沒有承受住這種註定到來的東西的壓迫。或許她感覺不趕緊切斷與那個小團體的精神聯繫,就勢必被它的崩潰連累,遭受致命的傷害。就像讓沉船造成的漩渦吞噬、被拖到海底的漂流者。
這種感覺,作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理解。就是“現在能理解”的意思。恐怕是性壓抑帶來的緊張開始產生不小的意義。作如此想像。後來他做起鮮活激烈的春夢,或許也是那種緊張衍生出來的東西。說不定它還給另外四人帶去了某種東西,但無從得知那是什麼。
白大概是想從這種狀態中逃脫。面對不斷要求控制情感的密切的人際關係,她或許再也無法忍受了。白在五個人當中無疑是感受性最強的。她恐怕最先聽到了那不協調的聲音。然而她不夠堅強,無法憑藉自己的力量逃到圈子外邊。所以她把作塑造成一個叛教者。作那個時候是第一個走出小圈子的成員,成了共同體中最薄弱的一環。換言之,他有遭受懲罰的資格。於是當她遭到強姦時(是誰在什麼情況下強暴了她並使她懷孕,這大概是永遠的謎),在巨大打擊帶來的歇斯底里的混亂中,她就像拉下電車的緊急停車裝置一般,使出渾身力氣扯斷了那個脆弱的拉環。
這麼一想,許多事情也許就顯得合乎情理了。白那時大概是聽從了本能,試圖把作當墊腳石翻越閉塞的高牆。多崎作就算置身那樣的境況,也肯定能巧妙地生存下去。白大概是憑藉直覺這樣判斷的。和惠理冷靜地推導出這樣的結論一樣。
冷靜的、總是很酷地嚴守自己節奏的多崎作。
作從陽台的椅子上起身,走回房間。從櫥櫃裡拿出帆船威士忌倒進玻璃杯,端著杯子再次回到陽台。隨後坐在椅子上,用右手在太陽穴上按了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