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他在赫爾辛基的中央車站也做過同樣的事。要了一份簡單的時刻表,坐在長椅上,手端紙杯喝著熱咖啡,眺望著長途列車。用地圖確認列車的去向,確認它是來自何處。遙望著絡繹不絶下車的乘客,還有快步走向要去的站台的乘客的身影。目光追逐著身穿制服的站員和乘務員的行動。心情就能像平時一樣寧靜。時間均質而平滑地消逝。除了聽不到站內廣播,跟在新宿站一樣。只怕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火車站的運營秩序也沒有太大不同。準確高效的專業水平。這種景象在他心裡喚起自然的共鳴,讓他感覺顯然是身處正確的地方。
星期二,多崎作完成工作時,牆上的掛鍾顯示已經過了八點。這種時候還留在辦公室里的只有他一個。他手上的工作不是十萬火急非加班不可。然而星期三晚上約好要跟沙羅見面,他想先把積攢下來的活兒大致幹完。
告一段落後,他關上計算機,將重要的光碟和檔案收進帶鎖的抽屜,關掉房間的電燈。然後跟熟識的門衛打個招呼,從後門走出公司。
“工作到這麼晚,您辛苦了。”門衛說。
本想找個地方吃飯,卻沒有食慾。但又不願直接回家,便走向JR新宿站。這天他照例在站內的小賣店買了咖啡。夏季的東京特有的悶熱夜晚,後背濕淋淋的都是汗,可他還是不喜歡冰冷的飲料,更愛喝熱騰騰的黑咖啡。這是習慣問題。
九號線一如平素,開往松元的末班特快列車正準備出發。乘務員走過一節節車廂,用熟練卻毫不懈怠的目光檢查,看看有沒有不完善的地方。列車是見慣的E257系。沒有新幹線那樣惹人注目的華麗,但他對那樸實無華的車型很有好感。至鹽尻為止走中央本線,然後至松元為止走筱之井線。列車到達松元是在深夜十一時五十五分。八王子之前是在市區行駛,因此必須抑制噪音,之後大多在山區地帶行駛,彎道又多,跑不出驚人的高速。相對於距離來說,很費時間。
離完成乘車準備還有些時間,要乘坐這趟車的人們匆匆忙忙在小賣店裡買便當、點心或罐裝啤酒,準備幾本雜誌。也有人將iPod的白色耳機塞在耳朵里,讓即將上路的自己有個專屬的小小世界。到處都有人用指尖靈活地操作智慧型手機,或者用不輸於站內廣播的聲音衝著手機吼叫,在跟什麼人聯繫。還有似乎是結伴外出旅行的年輕情侶。他們在長椅上並肩依偎,幸福地小聲說話。一對五六歲的雙胞胎兄弟滿臉睡意,被爸爸媽媽牽著手,從作面前快步走過。他們各自拿著小小的遊戲機。有兩個背著沉甸甸的大型背囊的外國青年。還有抱著大提琴匣的年輕女子,側影很美。乘坐夜行特快列車奔赴遠方的人們。作心生幾分艷羨。他們畢竟還有自己的去處。
多崎作卻沒有自己的去處:
細想起來,他還沒有去過松本、甲府和鹽尻。但這麼說的話,他甚至連八王子都沒去過呢。新宿站這個站台上,他眺望過不知多少開往松元的特快列車,但一次都沒有想坐上那趟車的念頭。甚至想都沒想過這種事。為什麼?
作想像自己就這樣坐上列車,繼而前往松元的情形。這絶不是不可能。他覺得這是個不壞的想法。要知道他甚至因為一個念頭便遠赴芬蘭呢。要是想去松元,難道會去不成。那裡是怎樣的城市?那裡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然而他搖搖頭,放棄了這個想法。明天上班前不可能從松元趕回東京。這種事不查時刻表也知道。而且明天晚上約好了跟沙羅見面。對他來說是重要的一天,現在可不能去松元。
他把已經變得溫乎乎的剩咖啡喝掉,將紙杯扔進近處的垃圾箱。
多崎作沒有自己的去處。這對他的人生來說似乎就是一則命題。他沒有去處,也沒有歸宿。這種東西從前不曾有過,如今仍舊沒有。對他而言,唯一的去處就是“此刻所在之地”。
不對,不是這樣,他心想。
回想起來,在迄今為止的人生中,只有一次明確擁有自己的去處。高中時代,作盼望考進東京的工科大學,系統地學習火車站設計。那就是他自己的去處。他為此拚命學習。以你的成績,大概沒有指望考進那所大學,班主任老師冷淡地宣稱。但他刻苦奮鬥,好歹闖過了那道難關。那是第一次如此全力以赴地學習。他不善於跟別人爭名次爭成績,但如果給出一個他認可的具體目標,他就能為之嘔心瀝血,發揮相應的能力。這在他來說是個新發現。
結果,作離開名古屋,在東京開始了單身生活。身在東京期間,他渴望早日回到故鄉,與朋友們歡聚片刻。那裡就是他的歸宿。就這樣,往返於兩個城市間的生活持續了一年多。然而在某個時間點,循環被突兀地斬斷了。
之後,他便失去了去處和歸宿。在名古屋市還有他的家,他的房間還原封不動地留著,母親和大姐住在那個家裡。小姐姐也住在市內。作每年禮節性地回家一兩次,每次都受到溫情的款待,可他面對母親和姐姐們卻沒有話可說,在一起也不覺得眷戀。她們向作索求的,是他曾經有過,但視為無用之物棄如敝屣的身影。為了再現和提供它,作只好不自然地演戲。名古屋這座城市也格外讓他感到疏遠乏味。作尋求或懷念的東西,在那裡一樣也找不到了。
另一方面,東京純屬偶然給予他的場所。曾經是學校的所在地,如今則是工作的所在地。就職能而言,他歸屬於這裡,沒有更多的意義。作在東京過著井然有序、平穩寧靜的生活。就像一個被逐出國門的流亡者亡命異鄉,儘量不在周圍激起風波,不惹是生非,不至於被收繳居留許可證,小心翼翼地度日。不妨說他是作為人生的流亡者生活在這裡。對這種期望過匿名生活的人來說,大都會東京正是理想的去處。
他沒有稱得上密友的人。交往過幾位女友,後來都分手了。平淡的交往,圓滿的分手。沒有一個夥伴走進他的心。他並不刻意追求這樣的關係,對方恐怕也沒有那般需要他。彼此彼此吧。
我的人生,簡直像在二十歲時就止步不前了。作坐在新宿站的長椅上想。之後那些去了又來的日子幾乎沒有堪稱份量的東西。年月就如同溫軟的風,在他的周圍靜靜拂過,沒有留下傷痕,沒有留下悲愴,也不會引發激烈的情感,或是留下值得一提的喜悅與回憶。而他竟已漸入中年。不對,離中年還有些距離。然而,至少已不能再說自己年輕了。
仔細想想,其實惠理在某種意義上或許也是人生的流亡者。她也同樣心負創傷,結果拋棄了一切,拋棄了故鄉。話雖如此,她又是主動選擇芬蘭這個新天地的。於是她如今有了丈夫和女兒,有了陶器製作這份足以傾注心血的工作、湖畔的夏季別墅和神氣活現的狗狗。還學會了芬蘭語。她在那裡踏實地構築起了自己的小宇宙。跟我不一樣。
作瞅了一眼左腕上的豪雅表。時間是八點五十分。特快列車已經開始上車。帶著行李的人陸陸續續走進車廂,對號入座,將箱包放到行李架上,在冷氣充足的列車裡歇口氣,喝口冰涼的飲料。透過車窗能望見這樣的情景。
星期二,多崎作完成工作時,牆上的掛鍾顯示已經過了八點。這種時候還留在辦公室里的只有他一個。他手上的工作不是十萬火急非加班不可。然而星期三晚上約好要跟沙羅見面,他想先把積攢下來的活兒大致幹完。
告一段落後,他關上計算機,將重要的光碟和檔案收進帶鎖的抽屜,關掉房間的電燈。然後跟熟識的門衛打個招呼,從後門走出公司。
“工作到這麼晚,您辛苦了。”門衛說。
本想找個地方吃飯,卻沒有食慾。但又不願直接回家,便走向JR新宿站。這天他照例在站內的小賣店買了咖啡。夏季的東京特有的悶熱夜晚,後背濕淋淋的都是汗,可他還是不喜歡冰冷的飲料,更愛喝熱騰騰的黑咖啡。這是習慣問題。
九號線一如平素,開往松元的末班特快列車正準備出發。乘務員走過一節節車廂,用熟練卻毫不懈怠的目光檢查,看看有沒有不完善的地方。列車是見慣的E257系。沒有新幹線那樣惹人注目的華麗,但他對那樸實無華的車型很有好感。至鹽尻為止走中央本線,然後至松元為止走筱之井線。列車到達松元是在深夜十一時五十五分。八王子之前是在市區行駛,因此必須抑制噪音,之後大多在山區地帶行駛,彎道又多,跑不出驚人的高速。相對於距離來說,很費時間。
離完成乘車準備還有些時間,要乘坐這趟車的人們匆匆忙忙在小賣店裡買便當、點心或罐裝啤酒,準備幾本雜誌。也有人將iPod的白色耳機塞在耳朵里,讓即將上路的自己有個專屬的小小世界。到處都有人用指尖靈活地操作智慧型手機,或者用不輸於站內廣播的聲音衝著手機吼叫,在跟什麼人聯繫。還有似乎是結伴外出旅行的年輕情侶。他們在長椅上並肩依偎,幸福地小聲說話。一對五六歲的雙胞胎兄弟滿臉睡意,被爸爸媽媽牽著手,從作面前快步走過。他們各自拿著小小的遊戲機。有兩個背著沉甸甸的大型背囊的外國青年。還有抱著大提琴匣的年輕女子,側影很美。乘坐夜行特快列車奔赴遠方的人們。作心生幾分艷羨。他們畢竟還有自己的去處。
多崎作卻沒有自己的去處:
細想起來,他還沒有去過松本、甲府和鹽尻。但這麼說的話,他甚至連八王子都沒去過呢。新宿站這個站台上,他眺望過不知多少開往松元的特快列車,但一次都沒有想坐上那趟車的念頭。甚至想都沒想過這種事。為什麼?
作想像自己就這樣坐上列車,繼而前往松元的情形。這絶不是不可能。他覺得這是個不壞的想法。要知道他甚至因為一個念頭便遠赴芬蘭呢。要是想去松元,難道會去不成。那裡是怎樣的城市?那裡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然而他搖搖頭,放棄了這個想法。明天上班前不可能從松元趕回東京。這種事不查時刻表也知道。而且明天晚上約好了跟沙羅見面。對他來說是重要的一天,現在可不能去松元。
他把已經變得溫乎乎的剩咖啡喝掉,將紙杯扔進近處的垃圾箱。
多崎作沒有自己的去處。這對他的人生來說似乎就是一則命題。他沒有去處,也沒有歸宿。這種東西從前不曾有過,如今仍舊沒有。對他而言,唯一的去處就是“此刻所在之地”。
不對,不是這樣,他心想。
回想起來,在迄今為止的人生中,只有一次明確擁有自己的去處。高中時代,作盼望考進東京的工科大學,系統地學習火車站設計。那就是他自己的去處。他為此拚命學習。以你的成績,大概沒有指望考進那所大學,班主任老師冷淡地宣稱。但他刻苦奮鬥,好歹闖過了那道難關。那是第一次如此全力以赴地學習。他不善於跟別人爭名次爭成績,但如果給出一個他認可的具體目標,他就能為之嘔心瀝血,發揮相應的能力。這在他來說是個新發現。
結果,作離開名古屋,在東京開始了單身生活。身在東京期間,他渴望早日回到故鄉,與朋友們歡聚片刻。那裡就是他的歸宿。就這樣,往返於兩個城市間的生活持續了一年多。然而在某個時間點,循環被突兀地斬斷了。
之後,他便失去了去處和歸宿。在名古屋市還有他的家,他的房間還原封不動地留著,母親和大姐住在那個家裡。小姐姐也住在市內。作每年禮節性地回家一兩次,每次都受到溫情的款待,可他面對母親和姐姐們卻沒有話可說,在一起也不覺得眷戀。她們向作索求的,是他曾經有過,但視為無用之物棄如敝屣的身影。為了再現和提供它,作只好不自然地演戲。名古屋這座城市也格外讓他感到疏遠乏味。作尋求或懷念的東西,在那裡一樣也找不到了。
另一方面,東京純屬偶然給予他的場所。曾經是學校的所在地,如今則是工作的所在地。就職能而言,他歸屬於這裡,沒有更多的意義。作在東京過著井然有序、平穩寧靜的生活。就像一個被逐出國門的流亡者亡命異鄉,儘量不在周圍激起風波,不惹是生非,不至於被收繳居留許可證,小心翼翼地度日。不妨說他是作為人生的流亡者生活在這裡。對這種期望過匿名生活的人來說,大都會東京正是理想的去處。
他沒有稱得上密友的人。交往過幾位女友,後來都分手了。平淡的交往,圓滿的分手。沒有一個夥伴走進他的心。他並不刻意追求這樣的關係,對方恐怕也沒有那般需要他。彼此彼此吧。
我的人生,簡直像在二十歲時就止步不前了。作坐在新宿站的長椅上想。之後那些去了又來的日子幾乎沒有堪稱份量的東西。年月就如同溫軟的風,在他的周圍靜靜拂過,沒有留下傷痕,沒有留下悲愴,也不會引發激烈的情感,或是留下值得一提的喜悅與回憶。而他竟已漸入中年。不對,離中年還有些距離。然而,至少已不能再說自己年輕了。
仔細想想,其實惠理在某種意義上或許也是人生的流亡者。她也同樣心負創傷,結果拋棄了一切,拋棄了故鄉。話雖如此,她又是主動選擇芬蘭這個新天地的。於是她如今有了丈夫和女兒,有了陶器製作這份足以傾注心血的工作、湖畔的夏季別墅和神氣活現的狗狗。還學會了芬蘭語。她在那裡踏實地構築起了自己的小宇宙。跟我不一樣。
作瞅了一眼左腕上的豪雅表。時間是八點五十分。特快列車已經開始上車。帶著行李的人陸陸續續走進車廂,對號入座,將箱包放到行李架上,在冷氣充足的列車裡歇口氣,喝口冰涼的飲料。透過車窗能望見這樣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