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是的。”作答道,“因為我打心裡喜歡你,想得到你。”
“我也非常喜歡你呀。每次見面,心就一點點地被你吸引。”沙羅說道,然後像給文章留白似的稍作停頓,“不過現在是凌晨四點不到,連鳥兒都沒醒呢。我的大腦也難說在正常運轉。所以,你可以等我三天嗎?”
“好。但我只能等三天。”作答道,“這可能是極限了。所以我才在這種時間給你打電話。”
“三天足夠了,作。我會嚴守工期的。星期三傍晚見。”
“把你吵醒了,抱歉。”
“沒關係的。我總算知道了在凌晨四點的時候,時間也在照樣流淌。這是好事。天已經亮了嗎?”
“還沒昵。不過一會兒就要亮了。鳥兒們已經開始叫了。”
“早起的鳥兒能捉住好多蟲子。”
“在理論上。”
“不過我猜我大概看不到。”
“晚安。”他說。
“喂,作。”
“嗯。”
“晚安。”沙羅說,“安心地好好睡一覺。”
然後掛斷電話。
19
新宿站是個巨大的火車站,一天總共有將近三百五十萬人次通過。吉尼斯紀錄正式認定JR新宿站是“全世界上下車旅客最多的車站”。許多線路在站內交匯。主要有中央線、總武線、山手線、琦京線、湘南新宿線、成田特快專線。這些鐵軌縱橫交錯,複雜得令人驚愕。乘車站台多達十六處。再加上小田急線和京王線這兩條私鐵線和三條地鐵線分別像電線插頭般接在它的側腹。簡直就是一座迷宮。上下班高峰期,這座迷宮就化作了人海。海水泛著泡,翻卷咆哮,衝著入口和出口奔涌襲來。換乘的人cháo到處交匯,生出危險的漩渦。不管是多麼偉大的先知,也別想把這狂野澎湃的海水分作兩半。
每周五天、早晚兩次,這排山倒海的龐大人流在人手絶不算充裕的站員的疏導下,居然巧妙而無甚大過地得以處理,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尤其是早高峰更成問題。人們步履匆匆地奔向目的地。他們得趕在規定時刻前摁下定時器打卡。心情不可能好。睡意還未全消,擁擠得幾乎連fèng隙都沒有的列車又磨損著他們的肉體和神經。只有極少數幸運兒能有個座位坐下。作每每感慨:居然從來沒發生過騷亂,沒造成事故或是發生流血慘案,萬一這種擁擠至極的列車或車站成為有組織的狂熱恐怖分子襲擊的目標,無疑將造成致命的事態。損失將達到驚人的程度。對鐵路公司的工作人員來說,對警察來說,當然尤其是對乘客來說,那都是無法想像的噩夢。但眼下幾乎沒有防止這種慘案的辦法。而且這樣的噩夢一九九五年春天曾在東京真實發生過。
站員們拿著電喇叭不停地呼喊,不停地懇求,發車鈴幾乎永無休止地鳴響,自動檢票機不斷地默默讀取交通卡、車票和月票里的龐大信息。長長的列車以秒為單位出發與到達,彷佛訓練有素、吃苦耐勞的家禽,有條不紊地吐出這一批乘客,再吞人下一批,等不及關車門便匆匆駛向下一站。萬一上下階梯時在人群中被身後的人踩了腳,一隻鞋子掉落,大概就別指望撿回來了。鞋子被吞沒在早高峰狂猛的流沙中,不見了蹤影。他也好她也好,只能穿著一隻鞋子度過漫長的一天。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日本的泡沫經濟還在持續,美國一家主流大報刊登了一張早高峰時人們走下新宿站階梯的大幅照片。(也可能是東京站,反正是一回事。)照片上的上班族似乎事先商量好了,都低著腦袋,就像裝進罐頭裡的魚,毫無生氣,表情陰鬱。報導中寫道:“也許日本的確富裕起來了。然而大多數日本人都這樣低著頭,似乎很不幸。”於是,這成了一張著名的照片。
實際上,作也不知道大多數日本人究竟是否不幸。然而清晨走下擁擠不堪的新宿站台階的上班族都低著頭,他們與其說是深感不幸,不如說是必須小心腳下。不要失足踩空,不要弄丟鞋子——在上班高峰的大型火車站,這才是最重要的課題。照片卻不曾言及這樣的實際背景。而身穿暗色調大衣低頭走路的人,大多數情況下看起來都不會顯得很幸福。當然,將每天早晨不擔心丟失鞋子就沒法順利上班的社會稱作不幸的社會,在邏輯上還是理由充足的。
人們每天上下班花費多少時間?作心裡計算著。平均單程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大概差不多吧?結了婚、有一兩個孩子、在東京市中心工作的普通工薪階層,若想擁有一棟獨立住宅,就只能搬到需要花費這麼多時間上下班的郊外。於是一天二十四小時之中,有兩三個小時得專門用在上下班路上。在滿員電車中,運氣好的話還能看看報紙或文庫本。或許還能用iPod聽海登的交響樂、學西班牙語會話。有人或許還能閉上眼睛,沉湎於漫長的形而上的思考。然而在一般的意義上,只怕很難把一天中這兩三個小時稱作人生中最有益、最優質的時間。人的一生之中,又有多少時間被這種(大概是)毫無意義的移動剝奪得全無蹤影?這又是多麼讓人疲憊,讓人耗損!
然而這問題不應由在鐵路公司供職、主要擔任火車站設計的多崎作來思考。別人的人生交給他們自己即可。那是他們的人生,不是多崎作的人生。我們生活的社會是何等不幸,抑或並非不幸,人們自行判斷即可。作不得不考慮的,是如何恰當而安全地疏導那數量驚人的人cháo。這並不要求省察,只要求經過精確驗證的實效性。作不是思想家,也不是社會學家,不過是一介工程師。
多崎作喜歡眺望JR新宿站。
到了新宿站,他在自動售票機上買張票,一般總是走上9-10號線站台。中央線特快列車在那裡停靠。是開往松元或甲府的長途列車。與上班族為主的其他站台相比,上下車的旅客少得多,列車的停靠也不那麼頻繁。可以坐在長椅上,不慌不忙地觀察車站的情況。
其他人會去聽聽音樂會,看看電影,去俱樂部跳舞,觀看體育賽事,逛街看看百貨商店的櫥窗,而他以相同的感覺逛火車站。當時間有富餘,又想不出該做什麼好的時候,他常常一個人到車站去。心緒不寧時,還有思考問題時,雙腿自然就會邁向車站。然後坐在站台的長椅上,喝著從小賣店買的咖啡,用袖珍時刻表(這東西時刻放在包里)確認電車的發車和到站時間,端坐在那裡一動不動。可以一連幾個鐘頭在那兒消磨時間。學生時代還曾查看火車站的形狀、乘客的流向、站員們的行動,把留意到的地方仔細記在筆記本上,如今畢竟不再幹這樣的事了。
特快列車漸漸減速,抵達站台。車門打開,乘客們絡繹不絶地下車。僅僅是望著這番光景,他就能心滿意足、神清氣慡。儘管這車站並不屬於自己供職的鐵路公司,看到列車精確地按時到站、順利發車,作仍然為它自豪。安靜而淳樸的自豪。清潔工迅速走進到站列車回收垃圾,把座位整理乾淨。頭戴帽子身穿制服的乘務員乾脆利落地交接班,為下一趟列車的運行做好準備。車廂更換目的地標識,列車被賦予新的編號。一切均以秒為計時單位,秩序井然、精準高效、順暢無阻地進行。這就是多崎作所屬的世界。
“我也非常喜歡你呀。每次見面,心就一點點地被你吸引。”沙羅說道,然後像給文章留白似的稍作停頓,“不過現在是凌晨四點不到,連鳥兒都沒醒呢。我的大腦也難說在正常運轉。所以,你可以等我三天嗎?”
“好。但我只能等三天。”作答道,“這可能是極限了。所以我才在這種時間給你打電話。”
“三天足夠了,作。我會嚴守工期的。星期三傍晚見。”
“把你吵醒了,抱歉。”
“沒關係的。我總算知道了在凌晨四點的時候,時間也在照樣流淌。這是好事。天已經亮了嗎?”
“還沒昵。不過一會兒就要亮了。鳥兒們已經開始叫了。”
“早起的鳥兒能捉住好多蟲子。”
“在理論上。”
“不過我猜我大概看不到。”
“晚安。”他說。
“喂,作。”
“嗯。”
“晚安。”沙羅說,“安心地好好睡一覺。”
然後掛斷電話。
19
新宿站是個巨大的火車站,一天總共有將近三百五十萬人次通過。吉尼斯紀錄正式認定JR新宿站是“全世界上下車旅客最多的車站”。許多線路在站內交匯。主要有中央線、總武線、山手線、琦京線、湘南新宿線、成田特快專線。這些鐵軌縱橫交錯,複雜得令人驚愕。乘車站台多達十六處。再加上小田急線和京王線這兩條私鐵線和三條地鐵線分別像電線插頭般接在它的側腹。簡直就是一座迷宮。上下班高峰期,這座迷宮就化作了人海。海水泛著泡,翻卷咆哮,衝著入口和出口奔涌襲來。換乘的人cháo到處交匯,生出危險的漩渦。不管是多麼偉大的先知,也別想把這狂野澎湃的海水分作兩半。
每周五天、早晚兩次,這排山倒海的龐大人流在人手絶不算充裕的站員的疏導下,居然巧妙而無甚大過地得以處理,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尤其是早高峰更成問題。人們步履匆匆地奔向目的地。他們得趕在規定時刻前摁下定時器打卡。心情不可能好。睡意還未全消,擁擠得幾乎連fèng隙都沒有的列車又磨損著他們的肉體和神經。只有極少數幸運兒能有個座位坐下。作每每感慨:居然從來沒發生過騷亂,沒造成事故或是發生流血慘案,萬一這種擁擠至極的列車或車站成為有組織的狂熱恐怖分子襲擊的目標,無疑將造成致命的事態。損失將達到驚人的程度。對鐵路公司的工作人員來說,對警察來說,當然尤其是對乘客來說,那都是無法想像的噩夢。但眼下幾乎沒有防止這種慘案的辦法。而且這樣的噩夢一九九五年春天曾在東京真實發生過。
站員們拿著電喇叭不停地呼喊,不停地懇求,發車鈴幾乎永無休止地鳴響,自動檢票機不斷地默默讀取交通卡、車票和月票里的龐大信息。長長的列車以秒為單位出發與到達,彷佛訓練有素、吃苦耐勞的家禽,有條不紊地吐出這一批乘客,再吞人下一批,等不及關車門便匆匆駛向下一站。萬一上下階梯時在人群中被身後的人踩了腳,一隻鞋子掉落,大概就別指望撿回來了。鞋子被吞沒在早高峰狂猛的流沙中,不見了蹤影。他也好她也好,只能穿著一隻鞋子度過漫長的一天。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日本的泡沫經濟還在持續,美國一家主流大報刊登了一張早高峰時人們走下新宿站階梯的大幅照片。(也可能是東京站,反正是一回事。)照片上的上班族似乎事先商量好了,都低著腦袋,就像裝進罐頭裡的魚,毫無生氣,表情陰鬱。報導中寫道:“也許日本的確富裕起來了。然而大多數日本人都這樣低著頭,似乎很不幸。”於是,這成了一張著名的照片。
實際上,作也不知道大多數日本人究竟是否不幸。然而清晨走下擁擠不堪的新宿站台階的上班族都低著頭,他們與其說是深感不幸,不如說是必須小心腳下。不要失足踩空,不要弄丟鞋子——在上班高峰的大型火車站,這才是最重要的課題。照片卻不曾言及這樣的實際背景。而身穿暗色調大衣低頭走路的人,大多數情況下看起來都不會顯得很幸福。當然,將每天早晨不擔心丟失鞋子就沒法順利上班的社會稱作不幸的社會,在邏輯上還是理由充足的。
人們每天上下班花費多少時間?作心裡計算著。平均單程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大概差不多吧?結了婚、有一兩個孩子、在東京市中心工作的普通工薪階層,若想擁有一棟獨立住宅,就只能搬到需要花費這麼多時間上下班的郊外。於是一天二十四小時之中,有兩三個小時得專門用在上下班路上。在滿員電車中,運氣好的話還能看看報紙或文庫本。或許還能用iPod聽海登的交響樂、學西班牙語會話。有人或許還能閉上眼睛,沉湎於漫長的形而上的思考。然而在一般的意義上,只怕很難把一天中這兩三個小時稱作人生中最有益、最優質的時間。人的一生之中,又有多少時間被這種(大概是)毫無意義的移動剝奪得全無蹤影?這又是多麼讓人疲憊,讓人耗損!
然而這問題不應由在鐵路公司供職、主要擔任火車站設計的多崎作來思考。別人的人生交給他們自己即可。那是他們的人生,不是多崎作的人生。我們生活的社會是何等不幸,抑或並非不幸,人們自行判斷即可。作不得不考慮的,是如何恰當而安全地疏導那數量驚人的人cháo。這並不要求省察,只要求經過精確驗證的實效性。作不是思想家,也不是社會學家,不過是一介工程師。
多崎作喜歡眺望JR新宿站。
到了新宿站,他在自動售票機上買張票,一般總是走上9-10號線站台。中央線特快列車在那裡停靠。是開往松元或甲府的長途列車。與上班族為主的其他站台相比,上下車的旅客少得多,列車的停靠也不那麼頻繁。可以坐在長椅上,不慌不忙地觀察車站的情況。
其他人會去聽聽音樂會,看看電影,去俱樂部跳舞,觀看體育賽事,逛街看看百貨商店的櫥窗,而他以相同的感覺逛火車站。當時間有富餘,又想不出該做什麼好的時候,他常常一個人到車站去。心緒不寧時,還有思考問題時,雙腿自然就會邁向車站。然後坐在站台的長椅上,喝著從小賣店買的咖啡,用袖珍時刻表(這東西時刻放在包里)確認電車的發車和到站時間,端坐在那裡一動不動。可以一連幾個鐘頭在那兒消磨時間。學生時代還曾查看火車站的形狀、乘客的流向、站員們的行動,把留意到的地方仔細記在筆記本上,如今畢竟不再幹這樣的事了。
特快列車漸漸減速,抵達站台。車門打開,乘客們絡繹不絶地下車。僅僅是望著這番光景,他就能心滿意足、神清氣慡。儘管這車站並不屬於自己供職的鐵路公司,看到列車精確地按時到站、順利發車,作仍然為它自豪。安靜而淳樸的自豪。清潔工迅速走進到站列車回收垃圾,把座位整理乾淨。頭戴帽子身穿制服的乘務員乾脆利落地交接班,為下一趟列車的運行做好準備。車廂更換目的地標識,列車被賦予新的編號。一切均以秒為計時單位,秩序井然、精準高效、順暢無阻地進行。這就是多崎作所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