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頁
這一時期,客觀上他是南北馳名,約他寫小說的報社函電交至;主觀上卻正精力充沛,一天不寫小說就一天不痛快。他以驚人的速度,分別同時在各地報刊上發表的長篇,有:《北京新晨報》的《滿城風雨》,《劍膽琴心》(後在《南京晚報》
重刊,改名《世外群龍傳》),《水滸別傳》,《歡喜冤家》(後改名《天河配》);《北平朝報》的《雞犬神仙》;北平真光電影院畫報的《銀漢雙星》;瀋陽《新民晚報》的《春明新史》,《黃金時代》(後在《旅行雜誌》重刊,改名《似水流年》);《旅行雜誌》的《秘密谷》,《如此江山》,《平滬通車》;《申報》的《小西天》,《換巢鸞鳳》;上海《晶報》的《錦片前程》;《太原日報》和《南京晚報》同時連載的《過渡時代》;南京《新民報》的《舊時京華》,《武漢日報》的《屠沽列傳》等篇。
上海世界書局出於“生意經”,願意多出稿費,請他寫小說,而以不經報紙刊載為條件。他接受了這個條件,寫了三部。《滿江紅》,《落霞孤鶩》,《美人恩》。
1935年,成舍我在上海辦《立報》,創刊時約他去編副刊《花果山》,兼寫長篇連載,題名《藝術之宮》。這是他第二期作品的最後一篇。
1924年到1935年,這十一二年間,是他寫作的黃金時期。年齡從二十九歲到四十歲,正是年富力強,想像能力非常發達。所有小說,主要矛頭都是指向封建主義。
特別譴責那些統治階級——軍閥與官僚,為被壓迫、被剝削的人民大眾鳴不平。從《春明外史》起,到《藝術之官》止,都是這個基調。在《夜深沉》的序言裡,他說:“這裡所寫,就是軍閥財間以及有錢人的子弟,好事不干,就憑著幾個錢,來玩弄女性。而另一方面,寫些趕馬車的、皮鞋匠以及說戲的,為著挽救一個賣唱女子,受盡了那些軍閥財閥的氣。”他用深刻而通俗的筆調,寫他觀察入微的熟悉生活,所以能夠那麼娓娓動人。也有人說:他的小說,果然揭露了一些問題,只是沒有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某些篇的結局,呈現一片迷惘狀態,是很不足取的。這種批評,原有一定的道理,指出了他的缺點和不足。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處於“五四”運動的初期,新思cháo開始萌芽,是大革命的前夕。
有那樣一位作家,站在勞昔大眾一邊,為之呼籲,引起讀者的共鳴,肯定他的進步意義,承認他的作品是於革命有利的。
三期
“九一八”事變後,為了保衛家園,敵汽同仇,他開始寫抗戰小說。起初寫的是短篇,合印成集,取名《彎弓集》,顯然是以“she日”為隱語。其後在很多作品中,都插入一些抗敵禦侮的情節,然而究竟還不是以抗戰為中心內容。正式以抗戰為主題,卻是1936年後寫的作品。
《立報》初創時期,我擔任總編輯,和他同住在德鄰公寓,朝夕相晤。我們都不喜歡當時那個上海城市,嫌她太嘈雜、太亂。因之,在接受成舍我之約時,都說定短期幫忙,唱個“打炮戲”。大約四五月後,他接到北平朋友來信,說是冀東敵偽組織,開了一張北平文化人的黑名單,將要採取行動。他因在小說中宣傳抗日,也被列名其內。隨著,家中來了電報,囑令“勿歸”。他躊躇仿煌之際,我便建議他舉家南遷,到南京去辦一張小型報。我把辦報計劃,說給他聽。他欣然同意,就拿出稿費當資金,叫我先回南京,從事籌備。真正用自己勞動得來的血汗錢來辦報的,在我的記憶中,除了他還沒有第二個。
1936年4月,《南京人報》出版。他是社長,我是副社長兼經理,後來又兼總編輯。日常事務,由我承擔;只是提綱挈領的大事,才向他請示。這樣做,也是我們在上海商量好的,要保證他有足夠的寫作時間。雖則如此,為了號召讀者,他還是編一個綜合性副刊,取名《南華經》。每天刊登他兩篇連載小說,一名《鼓角聲中》,一名《中原豪俠傳》。從此連續不斷寫了多部宣傳抗戰的小說,其中有:《申報》
連載的《東北四連長》,《新聞報》連載的《熱血之花》、《續啼笑因緣》,《中央日報》連載的《天明寨》、《風雪之夜》。
1937年底,日寇進逼南京。11月,《南京人報》宣布停刊,把印刷器材拆卸,附木船運赴重慶。我和他各自拖著龐大的家眷,先後西上。我經過漢口,接受陳銘德之約,到重慶參加《新民報》的籌備工作。1938年,在重慶,印刷器材運到,我問他,有無復刊《南京人報》之意。那時由各地撤退到重慶的新聞記者很多,是不難組織一個辦報班子的。但他考慮到各種困難,願意繼續從事寫作,不再辦報了。
於是,我介紹他和陳銘德相識,拉他加入《新民報》。起初編一個副刊,取名《最後關頭》。
這時候,他仍然不廢抗戰小說的寫作,在報上連載的有:《時事新報》的《衝鋒》(後出書改名《巷戰之夜》,曾擬改名《天津衛》),香港《立報》的《紅花港》、《潛出血》(未完),漢口《申報》的《游擊隊》,《立煌晚報》的《前線的安徽、安徽的前線》,香港《國民日報》的《大江東去》,上海百新書店出書的《虎賁萬歲》。他是安徽潛山人,抗戰小說有許多是家鄉人提供的素材,可歌可泣,親切動人。他很希望他的小說能成為具體的動力,所以寧願在《立煌晚報》那樣地方性小報上發表,號召子弟兵。他是強烈的愛國主義者,寫抗戰小說如此之多,而且都是長篇,誰比得上呢?
為了抗戰,他歌頌了那些浴血獻身、出生入死的人,也表揚了那些敵愾同讎、毀家纖難的人。到了重慶,號稱“大後方”,所見所聞,有的是:口頭抗戰,心裡投降的政府;爭權奪利,槍口向內的新軍閥;貪污腐化,對人民殘酷壓迫剝削的官僚。渾渾噩噩,醉生夢死的人們,在這樣的政治氣氛中,度著“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的生活。通貨膨脹,民不聊生,走私猖撅,偏有人在滾油鍋里撈錢,大發其“國難財”。一切現象,使他目駭心驚,痛恨無比。用這些不利於抗戰的因素,作為題材,加以鞭撻。先後在重慶《新民報》連載的有:《瘋狂》,《偶像》,《牛馬走》(解放後出書,改名《魍魎世界》),《八十一夢》,《第二條路》(後改名《傲霜花》)。又還在《旅行雜誌》發表了《蜀道難》、《負販列傳》(後改名《丹鳳街》)。他寫這些批判譴責小說,目的只在促進抗戰,不過取材於另一側面而已。
第三時期較短於第二時期,他的作品也較少。除了這個原因以外,也還由於;這個時期生活極不安定,由北平到上海、南京,定居未久,西行入蜀,幾年之後,再回北平,飽嘗轉徙流離之苦;其次是,身體較差,在南京時生了一場病,好多時沒有復原;其三是,由於連年戰爭,交通梗阻,許多報紙停刊,“英雄無用武之地”,有作品也無處發表。但是,他還是寫了二三十部長篇小說,所可惋惜的,是沒有寫出第二時期那樣動輒百萬言的巨構了。
重刊,改名《世外群龍傳》),《水滸別傳》,《歡喜冤家》(後改名《天河配》);《北平朝報》的《雞犬神仙》;北平真光電影院畫報的《銀漢雙星》;瀋陽《新民晚報》的《春明新史》,《黃金時代》(後在《旅行雜誌》重刊,改名《似水流年》);《旅行雜誌》的《秘密谷》,《如此江山》,《平滬通車》;《申報》的《小西天》,《換巢鸞鳳》;上海《晶報》的《錦片前程》;《太原日報》和《南京晚報》同時連載的《過渡時代》;南京《新民報》的《舊時京華》,《武漢日報》的《屠沽列傳》等篇。
上海世界書局出於“生意經”,願意多出稿費,請他寫小說,而以不經報紙刊載為條件。他接受了這個條件,寫了三部。《滿江紅》,《落霞孤鶩》,《美人恩》。
1935年,成舍我在上海辦《立報》,創刊時約他去編副刊《花果山》,兼寫長篇連載,題名《藝術之宮》。這是他第二期作品的最後一篇。
1924年到1935年,這十一二年間,是他寫作的黃金時期。年齡從二十九歲到四十歲,正是年富力強,想像能力非常發達。所有小說,主要矛頭都是指向封建主義。
特別譴責那些統治階級——軍閥與官僚,為被壓迫、被剝削的人民大眾鳴不平。從《春明外史》起,到《藝術之官》止,都是這個基調。在《夜深沉》的序言裡,他說:“這裡所寫,就是軍閥財間以及有錢人的子弟,好事不干,就憑著幾個錢,來玩弄女性。而另一方面,寫些趕馬車的、皮鞋匠以及說戲的,為著挽救一個賣唱女子,受盡了那些軍閥財閥的氣。”他用深刻而通俗的筆調,寫他觀察入微的熟悉生活,所以能夠那麼娓娓動人。也有人說:他的小說,果然揭露了一些問題,只是沒有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某些篇的結局,呈現一片迷惘狀態,是很不足取的。這種批評,原有一定的道理,指出了他的缺點和不足。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處於“五四”運動的初期,新思cháo開始萌芽,是大革命的前夕。
有那樣一位作家,站在勞昔大眾一邊,為之呼籲,引起讀者的共鳴,肯定他的進步意義,承認他的作品是於革命有利的。
三期
“九一八”事變後,為了保衛家園,敵汽同仇,他開始寫抗戰小說。起初寫的是短篇,合印成集,取名《彎弓集》,顯然是以“she日”為隱語。其後在很多作品中,都插入一些抗敵禦侮的情節,然而究竟還不是以抗戰為中心內容。正式以抗戰為主題,卻是1936年後寫的作品。
《立報》初創時期,我擔任總編輯,和他同住在德鄰公寓,朝夕相晤。我們都不喜歡當時那個上海城市,嫌她太嘈雜、太亂。因之,在接受成舍我之約時,都說定短期幫忙,唱個“打炮戲”。大約四五月後,他接到北平朋友來信,說是冀東敵偽組織,開了一張北平文化人的黑名單,將要採取行動。他因在小說中宣傳抗日,也被列名其內。隨著,家中來了電報,囑令“勿歸”。他躊躇仿煌之際,我便建議他舉家南遷,到南京去辦一張小型報。我把辦報計劃,說給他聽。他欣然同意,就拿出稿費當資金,叫我先回南京,從事籌備。真正用自己勞動得來的血汗錢來辦報的,在我的記憶中,除了他還沒有第二個。
1936年4月,《南京人報》出版。他是社長,我是副社長兼經理,後來又兼總編輯。日常事務,由我承擔;只是提綱挈領的大事,才向他請示。這樣做,也是我們在上海商量好的,要保證他有足夠的寫作時間。雖則如此,為了號召讀者,他還是編一個綜合性副刊,取名《南華經》。每天刊登他兩篇連載小說,一名《鼓角聲中》,一名《中原豪俠傳》。從此連續不斷寫了多部宣傳抗戰的小說,其中有:《申報》
連載的《東北四連長》,《新聞報》連載的《熱血之花》、《續啼笑因緣》,《中央日報》連載的《天明寨》、《風雪之夜》。
1937年底,日寇進逼南京。11月,《南京人報》宣布停刊,把印刷器材拆卸,附木船運赴重慶。我和他各自拖著龐大的家眷,先後西上。我經過漢口,接受陳銘德之約,到重慶參加《新民報》的籌備工作。1938年,在重慶,印刷器材運到,我問他,有無復刊《南京人報》之意。那時由各地撤退到重慶的新聞記者很多,是不難組織一個辦報班子的。但他考慮到各種困難,願意繼續從事寫作,不再辦報了。
於是,我介紹他和陳銘德相識,拉他加入《新民報》。起初編一個副刊,取名《最後關頭》。
這時候,他仍然不廢抗戰小說的寫作,在報上連載的有:《時事新報》的《衝鋒》(後出書改名《巷戰之夜》,曾擬改名《天津衛》),香港《立報》的《紅花港》、《潛出血》(未完),漢口《申報》的《游擊隊》,《立煌晚報》的《前線的安徽、安徽的前線》,香港《國民日報》的《大江東去》,上海百新書店出書的《虎賁萬歲》。他是安徽潛山人,抗戰小說有許多是家鄉人提供的素材,可歌可泣,親切動人。他很希望他的小說能成為具體的動力,所以寧願在《立煌晚報》那樣地方性小報上發表,號召子弟兵。他是強烈的愛國主義者,寫抗戰小說如此之多,而且都是長篇,誰比得上呢?
為了抗戰,他歌頌了那些浴血獻身、出生入死的人,也表揚了那些敵愾同讎、毀家纖難的人。到了重慶,號稱“大後方”,所見所聞,有的是:口頭抗戰,心裡投降的政府;爭權奪利,槍口向內的新軍閥;貪污腐化,對人民殘酷壓迫剝削的官僚。渾渾噩噩,醉生夢死的人們,在這樣的政治氣氛中,度著“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的生活。通貨膨脹,民不聊生,走私猖撅,偏有人在滾油鍋里撈錢,大發其“國難財”。一切現象,使他目駭心驚,痛恨無比。用這些不利於抗戰的因素,作為題材,加以鞭撻。先後在重慶《新民報》連載的有:《瘋狂》,《偶像》,《牛馬走》(解放後出書,改名《魍魎世界》),《八十一夢》,《第二條路》(後改名《傲霜花》)。又還在《旅行雜誌》發表了《蜀道難》、《負販列傳》(後改名《丹鳳街》)。他寫這些批判譴責小說,目的只在促進抗戰,不過取材於另一側面而已。
第三時期較短於第二時期,他的作品也較少。除了這個原因以外,也還由於;這個時期生活極不安定,由北平到上海、南京,定居未久,西行入蜀,幾年之後,再回北平,飽嘗轉徙流離之苦;其次是,身體較差,在南京時生了一場病,好多時沒有復原;其三是,由於連年戰爭,交通梗阻,許多報紙停刊,“英雄無用武之地”,有作品也無處發表。但是,他還是寫了二三十部長篇小說,所可惋惜的,是沒有寫出第二時期那樣動輒百萬言的巨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