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當時史朝義部下范陽節度使李懷仙已經通過駱奉先向朝廷表示請降,並派李抱忠率領三千人鎮守范陽。等史朝義來到范陽的時候已經晚了,李抱忠當然不肯讓他入城。眼看唐軍即將趕到,史朝義情急之下,把自己的意圖,即將大部隊留在莫州、輕騎徵調軍隊救援,告訴了李抱忠,並且用君臣大義來責備他。李抱忠回答說:“天不祚燕,唐室復興,今既歸唐矣,豈可更為反覆,獨不愧三軍邪!大丈夫恥以詭計相圖,願早擇去就以謀自全。且田承嗣必已叛矣,不然,官軍何以得至此!”意思就是說:“老天不讓燕統治天下,如今唐室復興,我們既然已經歸順了唐,若有反覆,難道不愧對三軍嗎?大丈夫以詭計相圖為恥,但願你能早些選一條好的後路來保全自己。現在田承嗣一定已經叛變你了,不然的話,唐軍怎麼可能追到這來呢?”史朝義聽後十分害怕,說:“從早晨以來,我們滴水未進,就不能讓我們吃頓飯嗎?”李抱忠還算人道一些,在城東為史朝義供應食物。於是史朝義手下的范陽兵一起向史朝義叩拜辭別而去,史朝義只是痛哭流涕,流著淚痛罵田承嗣:“老奴誤我!”但也是束手無策。吃完飯,史朝義獨自與數百名胡騎離去,到梁鄉的時候,特地去拜祭了一下他的父親史思明,此時的史朝義大約很後悔吧,當初有他父親在時,情況好的多,而今,自己是眾叛親離。之後,史朝義向東到了廣陽,廣陽也同樣不接收他們。史朝義想向北逃入奚、契丹的境內,當他來到溫泉柵時,李懷仙已經派兵追上了他們。史朝義走投無路,最後只好在樹林中上吊自殺。李懷仙把史朝義的頭顱割了下來,送往長安,於是僕固懷恩等各路人馬也都回軍。
正月三十日,史朝義的頭顱被送了過來,不知代宗看著史朝義的頭顱,又作何感想……
總之,叛軍最後一個禍首的死,宣告戰爭結束了。
三、八年之亂,落下帷幕
史朝義死了,而且平心而論,史朝義比前幾個被殺的人都慘的多:安祿山首先向唐朝發難,挑起了戰爭,又享足了榮華富貴,雖然事起突然,但很快就斃命了,卻也不甚痛苦;安慶緒弒父在先,對史思明的問題又處理不當,一朝授首,也讓人同情不起來;史思明殺了安慶緒,不念安祿山的先例,一個心思的要去重蹈覆轍,也沒人能攔住他,而且他比安祿山做的還過分,口口聲聲說要殺史朝義,所以這種情況下,等待他的也只能是被殺;史朝義起初不想弒父,但隨著形勢的變化,大開殺戒,可是隨後他也得到了報應,戰場上節節敗退,幾乎就沒勝利過,最後更是落得走投無路的下場,於萬般絕望之中自殺了。單看史朝義輾轉各方的經過,不禁犯了“婦人之仁”的毛病,倒有些同情他。史朝義比安慶緒還是強了很多的,雖然兩人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但安慶緒一直荒廢朝政,而史朝義則是虛懷禮下;安慶緒殺了安祿山之後,再也沒有想過,而史朝義在窮途末路下,還去拜祭了一下史思明。但本著“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說法,來找一下史朝義可以讓人痛恨的地方,就是他殺父殺弟,又屠殺了很多無辜的人,其實這一條“殺”已足以觸怒天威,白起之獲罪,按他自己的說法,就是殺人太多了。
假如史朝義投降唐軍,又會怎樣呢?唐朝曾經優待過史思明,對於叛軍中投降自己的人也都處理的比較好,尤其代宗後來幾乎沒處罰一個人,那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史朝義不該一條道跑到黑,而應該投降呢?只怕未必。史思明當時並不是叛軍的首領,只是叛軍中的一個將軍,即使如此,肅宗後來也對他有所戒備(沒戒備那是不可能的),否則也不會同意李光弼的建議了。而史朝義此時則是叛軍名義上的統治者,雖然大家也都不怎麼聽他號令,可是名義擺在那裡,樹大招風。對於禍首,似乎就不能像對從犯那樣寬大了,所以史朝義即使投降,下場也未必好到哪裡。而且,當初史思明投降時,是手握許多地盤和人馬,他投降可以使唐朝獲很大的利益,而今史朝義如喪家之犬,已是走投無路,又有什麼資本求得唐軍的寬大處理呢? 史朝義死後,原來叛軍中的田承嗣、李懷仙、薛嵩這幾個幾度使都留了下來,此外還有一個李寶臣,由他們分統河北諸鎮。唐朝確實無力再戰了,此時無論是誰,心中都肯定有一個聲音:不要再打了……於是代宗只好籠絡這些人,以後又一再加封他們,正是這種無奈的姑息,留下了莫大的後患。正是這些安史“餘孽”,給唐朝帶來了許多麻煩,比如後來田承嗣又一次叛唐,與朝廷分庭抗禮,首開河北三鎮割據的先河,致使河北三鎮“訖唐亡百餘年,卒不為王土”,堪稱一個罪魁禍首。
不過,那都是後來的事了,畢竟史朝義一死,安、史兩家徹底覆滅,從而也宣告了安史之亂的終結,之後的一些叛亂,就算是安史之亂的後遺症吧。代宗的大曆十幾年雖然也不甚太平,但總算使唐朝有了些許生機。但經過重創的唐朝,從此光輝不再,它本來的多姿多彩、五光十色,都一點點暗淡下去,直到帝國的末日——最後一抹殘陽無可奈何的墜落西山,天邊無限綺麗的晚霞,失去了它的艷麗,而曾經無限壯麗的唐宮,已是人去樓空,空空蕩蕩的大殿中隨風吹起了黃蝶般的落葉,卻只迴響著悲哀的鐘聲……
結尾 歷史的轉折
憶昔開元全盛時,小邑猶存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這是曾經歷了安史之亂、目睹了戰前的盛世和戰後的蕭條的“詩聖”杜甫的詩——《憶昔》。
是啊,憶昔,面對滿目瘡痍的山河,誰人不懷想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們的安居樂業呢?
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軍事強大,社會自由開放,人們也相互尊重。劉知幾《史通》的“疑古”、“惑經”指出“堯舜不勝其美,桀紂不勝其惡”,指出孔子的春秋筆法很多地方存在錯誤甚至是偏心(當然,劉知幾也是很崇拜孔子的,但他反對誇大其辭),這些言論後世未必會容下他,而在唐朝,非但沒事,皇帝反而“讀之稱善”;裴行儉沒有因為寶物丟失或被毀而加罪屬下,反而“責備”逃跑的兩個人說:“爾曹皆誤耳,何相輕之甚邪!”王忠嗣不願以千萬將士的性命來換取自己更高的官爵,而黑齒常之則沒有“以私馬笞官兵”。難得的是,百姓們也不懼怕官吏,前有“詣司憲訟”宰相之子的田地主人,後有未等仆she看完牒狀便強行要回來、還埋怨的說了一句“本謂是解事仆she,乃不解事仆she邪!歸我牒”的老嫗。這就是一個充滿個性、活潑自信的唐朝。
然而,經過戰亂,大唐變了。安史之亂使長期承平的大唐受盡了戰爭的苦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它一下子削弱了那個統一富饒、地域遼闊的強盛帝國,因而,如果說它是唐朝歷史上最大的事件,似也不為過。
正月三十日,史朝義的頭顱被送了過來,不知代宗看著史朝義的頭顱,又作何感想……
總之,叛軍最後一個禍首的死,宣告戰爭結束了。
三、八年之亂,落下帷幕
史朝義死了,而且平心而論,史朝義比前幾個被殺的人都慘的多:安祿山首先向唐朝發難,挑起了戰爭,又享足了榮華富貴,雖然事起突然,但很快就斃命了,卻也不甚痛苦;安慶緒弒父在先,對史思明的問題又處理不當,一朝授首,也讓人同情不起來;史思明殺了安慶緒,不念安祿山的先例,一個心思的要去重蹈覆轍,也沒人能攔住他,而且他比安祿山做的還過分,口口聲聲說要殺史朝義,所以這種情況下,等待他的也只能是被殺;史朝義起初不想弒父,但隨著形勢的變化,大開殺戒,可是隨後他也得到了報應,戰場上節節敗退,幾乎就沒勝利過,最後更是落得走投無路的下場,於萬般絕望之中自殺了。單看史朝義輾轉各方的經過,不禁犯了“婦人之仁”的毛病,倒有些同情他。史朝義比安慶緒還是強了很多的,雖然兩人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但安慶緒一直荒廢朝政,而史朝義則是虛懷禮下;安慶緒殺了安祿山之後,再也沒有想過,而史朝義在窮途末路下,還去拜祭了一下史思明。但本著“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說法,來找一下史朝義可以讓人痛恨的地方,就是他殺父殺弟,又屠殺了很多無辜的人,其實這一條“殺”已足以觸怒天威,白起之獲罪,按他自己的說法,就是殺人太多了。
假如史朝義投降唐軍,又會怎樣呢?唐朝曾經優待過史思明,對於叛軍中投降自己的人也都處理的比較好,尤其代宗後來幾乎沒處罰一個人,那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史朝義不該一條道跑到黑,而應該投降呢?只怕未必。史思明當時並不是叛軍的首領,只是叛軍中的一個將軍,即使如此,肅宗後來也對他有所戒備(沒戒備那是不可能的),否則也不會同意李光弼的建議了。而史朝義此時則是叛軍名義上的統治者,雖然大家也都不怎麼聽他號令,可是名義擺在那裡,樹大招風。對於禍首,似乎就不能像對從犯那樣寬大了,所以史朝義即使投降,下場也未必好到哪裡。而且,當初史思明投降時,是手握許多地盤和人馬,他投降可以使唐朝獲很大的利益,而今史朝義如喪家之犬,已是走投無路,又有什麼資本求得唐軍的寬大處理呢? 史朝義死後,原來叛軍中的田承嗣、李懷仙、薛嵩這幾個幾度使都留了下來,此外還有一個李寶臣,由他們分統河北諸鎮。唐朝確實無力再戰了,此時無論是誰,心中都肯定有一個聲音:不要再打了……於是代宗只好籠絡這些人,以後又一再加封他們,正是這種無奈的姑息,留下了莫大的後患。正是這些安史“餘孽”,給唐朝帶來了許多麻煩,比如後來田承嗣又一次叛唐,與朝廷分庭抗禮,首開河北三鎮割據的先河,致使河北三鎮“訖唐亡百餘年,卒不為王土”,堪稱一個罪魁禍首。
不過,那都是後來的事了,畢竟史朝義一死,安、史兩家徹底覆滅,從而也宣告了安史之亂的終結,之後的一些叛亂,就算是安史之亂的後遺症吧。代宗的大曆十幾年雖然也不甚太平,但總算使唐朝有了些許生機。但經過重創的唐朝,從此光輝不再,它本來的多姿多彩、五光十色,都一點點暗淡下去,直到帝國的末日——最後一抹殘陽無可奈何的墜落西山,天邊無限綺麗的晚霞,失去了它的艷麗,而曾經無限壯麗的唐宮,已是人去樓空,空空蕩蕩的大殿中隨風吹起了黃蝶般的落葉,卻只迴響著悲哀的鐘聲……
結尾 歷史的轉折
憶昔開元全盛時,小邑猶存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這是曾經歷了安史之亂、目睹了戰前的盛世和戰後的蕭條的“詩聖”杜甫的詩——《憶昔》。
是啊,憶昔,面對滿目瘡痍的山河,誰人不懷想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們的安居樂業呢?
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軍事強大,社會自由開放,人們也相互尊重。劉知幾《史通》的“疑古”、“惑經”指出“堯舜不勝其美,桀紂不勝其惡”,指出孔子的春秋筆法很多地方存在錯誤甚至是偏心(當然,劉知幾也是很崇拜孔子的,但他反對誇大其辭),這些言論後世未必會容下他,而在唐朝,非但沒事,皇帝反而“讀之稱善”;裴行儉沒有因為寶物丟失或被毀而加罪屬下,反而“責備”逃跑的兩個人說:“爾曹皆誤耳,何相輕之甚邪!”王忠嗣不願以千萬將士的性命來換取自己更高的官爵,而黑齒常之則沒有“以私馬笞官兵”。難得的是,百姓們也不懼怕官吏,前有“詣司憲訟”宰相之子的田地主人,後有未等仆she看完牒狀便強行要回來、還埋怨的說了一句“本謂是解事仆she,乃不解事仆she邪!歸我牒”的老嫗。這就是一個充滿個性、活潑自信的唐朝。
然而,經過戰亂,大唐變了。安史之亂使長期承平的大唐受盡了戰爭的苦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它一下子削弱了那個統一富饒、地域遼闊的強盛帝國,因而,如果說它是唐朝歷史上最大的事件,似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