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戰後,東都洛陽的戶籍不足一千五百戶。東起鄭州、徐州,北抵黃河,西至潼關,人煙稀少,滿目蕭條。這片昔日不勝繁華的大地,先遭叛軍的殺戮,後有回紇的洗劫,即使是唐軍,後來也稱此處為“賊境”,肆意搶掠。洛陽周圍幾百里的郡縣,許多地方就這樣變成了廢墟。河北比洛陽一帶遭的兵禍還要嚴重,據說戰鬥最激烈的常山,田野里屍骨遍地。便是關中,也不復往日繁華。江南雖然遭到的直接損傷較小,但後來也終於被戰爭波及,有反叛的將軍,也有起義的百姓,由於這裡相對情況還算不錯,因此唐王朝對這裡的賦稅很重,再加上後來天災人禍,“江淮大飢,人相食”。但畢竟南方情況要好的多了,所以從這時開始南方便漸漸的趕了上來,經濟地理發生了變化,不過,真正的總體上的超越,則是在宋代。
戰前,大唐原有九百萬戶,五千多萬人口;然而乾元年間統計,戶數隻剩293萬左右,人口只有1699萬——關於戶數有兩個數字,教科書上寫是193萬,而查到的資料說是293萬,但人口數目基本統一,若以1699萬除以193萬等於8.8,就是說每戶有九個人,一般來講,歷代平均起來最多也就每戶五、六個人,九個人未免多了點,而1699除以293等於5.8,即每戶六人左右,這還差不多,因此取293萬之說。由原先的五千多萬,銳減到一千六百多萬,有三分之二還要多的人成為了安史之亂的犧牲者,其中不少人死於戰亂,更有大批人口被迫流亡,然而餘下的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要承擔比過去增加很多的負累,因此這些所謂的倖存者們,事實上並不幸福。
戰後,均田制瓦解了,被兩稅法代替,經濟結構變了;於安史之亂發生之前便結束的府兵制,更加徹底的被募兵制代替,軍事格局也變了。無力征伐方鎮的朝廷,一個削弱了的中央皇權,與處於自治、半自治狀態的藩鎮之間,維持了一個鬆散卻又有一定穩定性的結構,而且居然就這麼維持了一百多年。
戰亂的硝煙瀰漫了整個大唐,無情的火舌吞噬了往日的繁華,也使文壇變得蕭條起來。開元、天寶年間如星辰般的詩的天空,一下子凋零了,譬如盛唐三大詩人,李白、王維、杜甫中,只有杜甫看到了戰亂的結束。“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長江後浪推前浪,本也是正常現象;但往日的繁盛已成為記憶,面前慘澹的情景才真正的刻骨銘心,所以,他們無法像盛唐詩人那樣,唱著盛唐的歌、邁著盛唐矯健的步伐,於是盛唐氣象成為了過去——山河仍然可以壯麗,但壯麗之中總有惆悵;田園依舊可以寧靜,但寧靜下雍容不再,依稀是暗淡的避世;邊塞雖然還可以雄壯,但慷慨的志氣中,夾雜著低回的哀響。也許最能體現這一點的還是李白和杜甫,李白哪怕是人生在世不稱意,也不妨礙他明朝散發弄扁舟,杜甫卻難得有白日放歌縱酒的時候,更多的是悲天下人之悲,苦天下人之苦。杜甫暮投石壕村,見到的老翁與老婦的分別,在清代詩人袁枚看來並不亞於唐玄宗與楊貴妃那被誇大了的生離死別:“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玄宗與楊妃的愛情,無疑有著才子(還是位老才子,當時玄宗都五十多了)佳人的浪漫,而石壕村夫妻的離別則是實實在在的人間悲劇。悲劇看得多了,心情又怎能不沉重?
宦官、藩鎮已經被說的太多,但唐朝後面的癥結恰在於此。戰後的唐朝在風雨飄搖中步履蹣跚的走過來,長安幾度丟失,又幾度奪回,國家屢危而不亡,甚至還有幾次中興的跡象,可見唐朝的生命力是極強的,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算是個奇蹟——有時想,如果沒有宦官、藩鎮的影響,也許,它根本不會止步於三百年。
同時,唐朝的轉折,也是歷史的一個轉折,從此,中國的封建社會開始走上了下坡路。“驚回首,離天三尺三”,那樣的高峰已經成為了永遠的過去,那樣的自由與開放再也不復存在,那種非凡的氣度也隨著硝煙而散盡。自五代而兩宋,中原王朝再也沒有像唐那樣統一天下;強悍的蒙元,也許只能算個插曲,猶如曇花一現;而明朝,辛苦加工修建的長城,沒有完全抵住外族,卻成為自己的桎梏;人們從大清康乾盛世的夢中驚醒時,早已關起大門不聞窗外事的中華,已經遠遠的落在了世界的後面……
拋開這些對於歷史的影響,閉目靜思一會兒,回想一下安史之亂的全過程,也許個人的感受才是最真實的——無論人們的想法會有多麼大的差異,但總有一個感觸會是相同的,就是安史之亂太悲慘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們總是悲劇首當其衝的犧牲者和受害者,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顛沛流離、孤苦無依……總之,只要你能找到一種悲劇的名稱,就可以從千萬處於戰亂的水深火熱中的百姓里找出來例子;只要你忍心看,就會有無數悲劇在你眼前接連上演,直到你再也無法承受這些帶給你心理上的衝擊。然而,官員們的日子也未必好到哪裡,一個不慎,身家性命便全會搭進去;對於戰將,沙場上刀槍無眼,有時“馬革裹屍而還”或許比戰敗後受到的處罰還要好些;便是皇帝,也有數不清的煩惱。看看對敵的雙方最高統治者,哪方不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哪個不是權力交接來交接去,又有哪個不是提心弔膽。運氣好的,像玄宗一樣光榮退位;運氣不好的,便遭到赤祼祼的殺戮,弒父、弒君,每一次都血流成河。前一個人剛倒下,後一個便迫不及待的踏上前一個人的覆轍——他們到底在追求什麼?挑起戰亂的人,追求的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煙雲,或者原本為了保命,卻反而縮短了生命的進程,比白馬過隙還要快;應對戰亂的人,為了平叛,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血,面前有一長串血的名單:封常清、高仙芝、顏杲卿、張巡、許遠、安祿山、李嗣業、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這些人,或忠或jian,或好或壞,或冤屈,或忠烈,或愚蠢,或淒涼,自然也不乏有天怒人怨的;他們有的血染疆場,有的血灑宮廷。他們的血伴著百姓的血,一起染紅了大地,也許今天的我們,只好迎風灑淚了……至於戰亂的倖存者們,包括百姓、官員和皇族中所有的倖存者們,我們也只能報以一個慘澹的微笑,同情著他們未來的遭遇。
好了,安史之亂至此終結,這個使大唐在錯愕驚訝中突發的變故——即所謂“大唐驚變”,也請讓我幫它畫個句號吧。
END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戰前,大唐原有九百萬戶,五千多萬人口;然而乾元年間統計,戶數隻剩293萬左右,人口只有1699萬——關於戶數有兩個數字,教科書上寫是193萬,而查到的資料說是293萬,但人口數目基本統一,若以1699萬除以193萬等於8.8,就是說每戶有九個人,一般來講,歷代平均起來最多也就每戶五、六個人,九個人未免多了點,而1699除以293等於5.8,即每戶六人左右,這還差不多,因此取293萬之說。由原先的五千多萬,銳減到一千六百多萬,有三分之二還要多的人成為了安史之亂的犧牲者,其中不少人死於戰亂,更有大批人口被迫流亡,然而餘下的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要承擔比過去增加很多的負累,因此這些所謂的倖存者們,事實上並不幸福。
戰後,均田制瓦解了,被兩稅法代替,經濟結構變了;於安史之亂發生之前便結束的府兵制,更加徹底的被募兵制代替,軍事格局也變了。無力征伐方鎮的朝廷,一個削弱了的中央皇權,與處於自治、半自治狀態的藩鎮之間,維持了一個鬆散卻又有一定穩定性的結構,而且居然就這麼維持了一百多年。
戰亂的硝煙瀰漫了整個大唐,無情的火舌吞噬了往日的繁華,也使文壇變得蕭條起來。開元、天寶年間如星辰般的詩的天空,一下子凋零了,譬如盛唐三大詩人,李白、王維、杜甫中,只有杜甫看到了戰亂的結束。“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長江後浪推前浪,本也是正常現象;但往日的繁盛已成為記憶,面前慘澹的情景才真正的刻骨銘心,所以,他們無法像盛唐詩人那樣,唱著盛唐的歌、邁著盛唐矯健的步伐,於是盛唐氣象成為了過去——山河仍然可以壯麗,但壯麗之中總有惆悵;田園依舊可以寧靜,但寧靜下雍容不再,依稀是暗淡的避世;邊塞雖然還可以雄壯,但慷慨的志氣中,夾雜著低回的哀響。也許最能體現這一點的還是李白和杜甫,李白哪怕是人生在世不稱意,也不妨礙他明朝散發弄扁舟,杜甫卻難得有白日放歌縱酒的時候,更多的是悲天下人之悲,苦天下人之苦。杜甫暮投石壕村,見到的老翁與老婦的分別,在清代詩人袁枚看來並不亞於唐玄宗與楊貴妃那被誇大了的生離死別:“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玄宗與楊妃的愛情,無疑有著才子(還是位老才子,當時玄宗都五十多了)佳人的浪漫,而石壕村夫妻的離別則是實實在在的人間悲劇。悲劇看得多了,心情又怎能不沉重?
宦官、藩鎮已經被說的太多,但唐朝後面的癥結恰在於此。戰後的唐朝在風雨飄搖中步履蹣跚的走過來,長安幾度丟失,又幾度奪回,國家屢危而不亡,甚至還有幾次中興的跡象,可見唐朝的生命力是極強的,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算是個奇蹟——有時想,如果沒有宦官、藩鎮的影響,也許,它根本不會止步於三百年。
同時,唐朝的轉折,也是歷史的一個轉折,從此,中國的封建社會開始走上了下坡路。“驚回首,離天三尺三”,那樣的高峰已經成為了永遠的過去,那樣的自由與開放再也不復存在,那種非凡的氣度也隨著硝煙而散盡。自五代而兩宋,中原王朝再也沒有像唐那樣統一天下;強悍的蒙元,也許只能算個插曲,猶如曇花一現;而明朝,辛苦加工修建的長城,沒有完全抵住外族,卻成為自己的桎梏;人們從大清康乾盛世的夢中驚醒時,早已關起大門不聞窗外事的中華,已經遠遠的落在了世界的後面……
拋開這些對於歷史的影響,閉目靜思一會兒,回想一下安史之亂的全過程,也許個人的感受才是最真實的——無論人們的想法會有多麼大的差異,但總有一個感觸會是相同的,就是安史之亂太悲慘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們總是悲劇首當其衝的犧牲者和受害者,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顛沛流離、孤苦無依……總之,只要你能找到一種悲劇的名稱,就可以從千萬處於戰亂的水深火熱中的百姓里找出來例子;只要你忍心看,就會有無數悲劇在你眼前接連上演,直到你再也無法承受這些帶給你心理上的衝擊。然而,官員們的日子也未必好到哪裡,一個不慎,身家性命便全會搭進去;對於戰將,沙場上刀槍無眼,有時“馬革裹屍而還”或許比戰敗後受到的處罰還要好些;便是皇帝,也有數不清的煩惱。看看對敵的雙方最高統治者,哪方不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哪個不是權力交接來交接去,又有哪個不是提心弔膽。運氣好的,像玄宗一樣光榮退位;運氣不好的,便遭到赤祼祼的殺戮,弒父、弒君,每一次都血流成河。前一個人剛倒下,後一個便迫不及待的踏上前一個人的覆轍——他們到底在追求什麼?挑起戰亂的人,追求的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煙雲,或者原本為了保命,卻反而縮短了生命的進程,比白馬過隙還要快;應對戰亂的人,為了平叛,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血,面前有一長串血的名單:封常清、高仙芝、顏杲卿、張巡、許遠、安祿山、李嗣業、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這些人,或忠或jian,或好或壞,或冤屈,或忠烈,或愚蠢,或淒涼,自然也不乏有天怒人怨的;他們有的血染疆場,有的血灑宮廷。他們的血伴著百姓的血,一起染紅了大地,也許今天的我們,只好迎風灑淚了……至於戰亂的倖存者們,包括百姓、官員和皇族中所有的倖存者們,我們也只能報以一個慘澹的微笑,同情著他們未來的遭遇。
好了,安史之亂至此終結,這個使大唐在錯愕驚訝中突發的變故——即所謂“大唐驚變”,也請讓我幫它畫個句號吧。
END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