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范妮對他這話深信不疑,以為他們真的再也不講這件事了。可是剛過了五分鐘,又談起了這件事,或者說幾乎又談起了這件事,直到伯特倫夫人徹底醒來,談話才終於結束。在此之前,他們一直在談論克勞福德小姐:她多麼讓埃德蒙著迷,她生性多麼招人喜歡,要是早一點落到好人手裡,她該會有多麼好。范妮現在可以暢所欲言了,覺得自己義不容辭地要讓表哥多了解一下克勞福德小姐的真面目,便向他暗示說:她所以願意徹底和解,與他哥哥的健康狀況有很大關係。這可是個不大容易接受的暗示。感情上難免要抵制一番。若是把克勞福德小姐的感情看得無私一些,那心裡會感到愜意多了。但是,埃德蒙的虛榮心並非很強,對理智的抵擋沒有堅持多久。他接受了范妮的看法,認為湯姆的病情左右了她態度的轉變。他只給自己保留了一個可以聊以自慰的想法:考慮到不同習慣造成的種種矛盾,克勞福德小姐對他的愛確實超出了可以指望的程度,就因為他的緣故,她才沒怎麼偏離正道。范妮完全同意他的看法。他們還一致認為,這樣的打擊必然給埃德蒙心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難以消除的影響。時間無疑會減輕他的一些痛苦,但是這種事情要徹底忘卻是不可能的。至於說再和哪個別的女人要好,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一提就讓他生氣。他只需要范妮的友誼。
讓別的文人墨客去描寫罪惡與不幸吧。我要儘快拋開這樣一些令人厭惡的話題,急欲使沒有重大過失的每一個人重新過上安生日子,其餘的話也就不往下說了。
這時候,不管怎麼說,我的范妮還真是過得很快活,這一點我知道,也為此感到高興。儘管她為周圍人的痛苦而難過,或者她覺得她為他們而難過,但她肯定是個快活的人。她有遏制不住的幸福源泉。她被接回了曼斯菲爾德莊園,是個有用的人,受人喜愛的人,再不會受到克勞福德先生的攪擾。托馬斯爵士回來後,儘管憂心忡忡,但種種跡象表明,他對外甥女十分滿意,更加喜愛。雖然這一切必然會使范妮為之高興,但沒有這一切,她仍然會感到高興,因為埃德蒙已經不再上克勞福德小姐的當了。
不錯,埃德蒙本人還遠遠談不上高興。他感到失望和懊惱,一邊為過去的事傷心,一邊又盼望那永遠不可能的事。范妮知道這個情況,並為此而難過。不過,這種難過是建立在滿意的基礎上,是與心情舒暢相通的,與種種最美妙的情愫相協調的,誰都願以最大的快樂來換這種難過。
托馬斯爵士,可憐的托馬斯爵士是做父親的,意識到自己身為做父親的過失,因而痛苦的時間最久。他覺得自己當初不該答應這門親事,他本來十分清楚女兒的心思,卻又同意這門親事,豈不是明知故犯。他覺得自己那樣做是為了一時的利益而****了原則,是受到了自私和世俗動機的支配。要撫慰這樣的內疚之情,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但時間幾乎是無所不能的。拉什沃思太太給家中造成不幸之後,雖然沒有傳來什麼令人欣慰的好消息,但是別的子女卻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安慰。朱莉婭的婚事沒有他當初想像的那麼糟糕。她自知理虧,希望家裡原諒。耶茨一心巴望他能給接納進這個家庭,便甘願仰仗他,接受他的指導。他不是很正經,但是他有可能變得不那麼輕浮,至少有可能變得多少顧家一些,多少安分一些。不管怎樣,現已弄清他的地產不是那麼少,債務不是那麼多,他還把爵士當做最值得器重的朋友來對待、來求教,這總會給他帶來一點安慰。湯姆也給他帶來了安慰,因為他漸漸恢復了健康,卻沒有恢復他那不顧別人、自私自利的習性。他這一病反而從此變好了。他吃了苦頭,學會了思考,這是他以前不曾有過的好事。他對溫普爾街發生的痛心事件感到內疚,覺得都是演戲時男女過分親昵造成的後果,他是負有責任的。他已經二十六歲了,頭腦不笨,也不乏良師益友,因此這種內疚深深地印在他的心裡,長久地起著良好的作用。他成了個安分守己的人,能為父親分憂解難,穩重安詳,不再光為自己活著。
這真令人欣慰啊!就在托馬斯爵士看出這些好現象的同時,埃德蒙也在自己以前讓父親擔憂的唯一一點上有了改善——他的精神狀態有了改善,因此父親心情更舒暢了。整個夏天,他天天晚上都和范妮一起漫步,或者坐在樹下休息,通過一次次交談,心裡漸漸想開了,恢復了以往的愉快心情。
正是這些情況,這些給人以希望的現象,漸漸緩解了托馬斯爵士的痛苦,使他不再為失去的一切而憂傷,不再跟自己過不去。不過,由於想到自己教育女兒不當而感到的痛心,則是永遠不會徹底消失的。
瑪麗亞和朱莉婭在家中總是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對待,父親對她們非常嚴厲,而姨媽卻極度放縱她們,迎合她們,這對年輕人的品格形成是多麼不利,托馬斯爵士對此認識得太遲了。當初他見諾里斯太太做法不對,自己便反其道而行之,後來清楚地發現,他這樣做結果反而更糟,只能教她們當著他的面壓抑自己的情緒,使他無法了解她們的真實思想,與此同時,把她們交給一個只知道盲目寵愛、過度誇獎她們的人,到她那裡恣意放縱。
這樣的做法實在糟糕透頂。但儘管糟糕,他還是逐漸感到,在他的教育計劃中,這還不算是最可怕的錯誤。兩個女兒本身必然缺點什麼東西,不然的話,時間早該把那不良的影響消磨掉了許多。他猜想是缺少了原則,缺少了有效的原則,覺得從來沒有好好教育她們用責任感去控制自己的愛好和脾性,只要有了責任感,一切都可迎刃而解。她們只學了一些宗教理論,卻從來沒有要求她們每天實踐這些理論。在文雅和才華方面出眾,這是她們年輕時的既定目標,但是這對她們並不能起到這樣的有益影響,對她們的思想產生不了道德教育的效果。他本想讓她們好好做人,但卻把心思用到了提高她們的心智和禮儀上,而不是她們的性情上。他感到遺憾的是,她們從來沒有聽到可以幫助她們的人說過,必須克己,必須謙讓。
他感到多麼痛心,女兒教育上存在這樣的缺陷,他到現在還覺得難以理解。他又感到多麼傷心,他花了那麼多心血、那麼多錢來教育女兒,她們長大成人以後,卻不知道自己的首要義務是什麼,而他自己也不了解她們的品格和性情。
尤其是拉什沃思太太,她心比天高,欲望強烈,只是造成了惡果之後,做父親的才有所省悟。無論怎麼勸說,她都不肯離開克勞福德先生。她希望嫁給他,兩人一直在一起,後來才意識到她是白希望一場,並因此感到失望,感到不幸,脾氣變得極壞,心裡憎恨克勞福德先生,兩人勢不兩立,最後自願分手。
她和克勞福德住在一起,克勞福德怪她毀了他和范妮的美滿姻緣。她離開他時,唯一的安慰是她已把他們拆散了。這樣一顆心,處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有什麼比它更悽愴的呢?
拉什沃思先生沒費多大週摺就離婚了。一場婚姻就此結束了。這樁婚事從訂婚時的情況來看,除非碰上意想不到的好運,否則決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做妻子的當時就瞧不起他,愛上了另一個人,這個情況他也十分清楚。愚蠢蒙受了恥辱,自私的欲望落了空,這都激不起同情。他的行為使他受到了懲罰,他妻子罪孽深重,受到了更重的懲罰。他離婚之後,只覺得沒有臉面,心裡鬱鬱不樂,非得另有一個漂亮姑娘能打動他的心,引得他再次結婚,這種狀況才會結束。他可以再做一次婚姻嘗試,但願這一次比上一次來得成功。即便受騙,騙他的人至少脾氣好些,運氣好些。而她呢,則必須懷著更加不勝悲傷的心情,忍辱含垢地遠離塵世,再也沒有希望,再也恢復不了名譽。
讓別的文人墨客去描寫罪惡與不幸吧。我要儘快拋開這樣一些令人厭惡的話題,急欲使沒有重大過失的每一個人重新過上安生日子,其餘的話也就不往下說了。
這時候,不管怎麼說,我的范妮還真是過得很快活,這一點我知道,也為此感到高興。儘管她為周圍人的痛苦而難過,或者她覺得她為他們而難過,但她肯定是個快活的人。她有遏制不住的幸福源泉。她被接回了曼斯菲爾德莊園,是個有用的人,受人喜愛的人,再不會受到克勞福德先生的攪擾。托馬斯爵士回來後,儘管憂心忡忡,但種種跡象表明,他對外甥女十分滿意,更加喜愛。雖然這一切必然會使范妮為之高興,但沒有這一切,她仍然會感到高興,因為埃德蒙已經不再上克勞福德小姐的當了。
不錯,埃德蒙本人還遠遠談不上高興。他感到失望和懊惱,一邊為過去的事傷心,一邊又盼望那永遠不可能的事。范妮知道這個情況,並為此而難過。不過,這種難過是建立在滿意的基礎上,是與心情舒暢相通的,與種種最美妙的情愫相協調的,誰都願以最大的快樂來換這種難過。
托馬斯爵士,可憐的托馬斯爵士是做父親的,意識到自己身為做父親的過失,因而痛苦的時間最久。他覺得自己當初不該答應這門親事,他本來十分清楚女兒的心思,卻又同意這門親事,豈不是明知故犯。他覺得自己那樣做是為了一時的利益而****了原則,是受到了自私和世俗動機的支配。要撫慰這樣的內疚之情,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但時間幾乎是無所不能的。拉什沃思太太給家中造成不幸之後,雖然沒有傳來什麼令人欣慰的好消息,但是別的子女卻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安慰。朱莉婭的婚事沒有他當初想像的那麼糟糕。她自知理虧,希望家裡原諒。耶茨一心巴望他能給接納進這個家庭,便甘願仰仗他,接受他的指導。他不是很正經,但是他有可能變得不那麼輕浮,至少有可能變得多少顧家一些,多少安分一些。不管怎樣,現已弄清他的地產不是那麼少,債務不是那麼多,他還把爵士當做最值得器重的朋友來對待、來求教,這總會給他帶來一點安慰。湯姆也給他帶來了安慰,因為他漸漸恢復了健康,卻沒有恢復他那不顧別人、自私自利的習性。他這一病反而從此變好了。他吃了苦頭,學會了思考,這是他以前不曾有過的好事。他對溫普爾街發生的痛心事件感到內疚,覺得都是演戲時男女過分親昵造成的後果,他是負有責任的。他已經二十六歲了,頭腦不笨,也不乏良師益友,因此這種內疚深深地印在他的心裡,長久地起著良好的作用。他成了個安分守己的人,能為父親分憂解難,穩重安詳,不再光為自己活著。
這真令人欣慰啊!就在托馬斯爵士看出這些好現象的同時,埃德蒙也在自己以前讓父親擔憂的唯一一點上有了改善——他的精神狀態有了改善,因此父親心情更舒暢了。整個夏天,他天天晚上都和范妮一起漫步,或者坐在樹下休息,通過一次次交談,心裡漸漸想開了,恢復了以往的愉快心情。
正是這些情況,這些給人以希望的現象,漸漸緩解了托馬斯爵士的痛苦,使他不再為失去的一切而憂傷,不再跟自己過不去。不過,由於想到自己教育女兒不當而感到的痛心,則是永遠不會徹底消失的。
瑪麗亞和朱莉婭在家中總是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對待,父親對她們非常嚴厲,而姨媽卻極度放縱她們,迎合她們,這對年輕人的品格形成是多麼不利,托馬斯爵士對此認識得太遲了。當初他見諾里斯太太做法不對,自己便反其道而行之,後來清楚地發現,他這樣做結果反而更糟,只能教她們當著他的面壓抑自己的情緒,使他無法了解她們的真實思想,與此同時,把她們交給一個只知道盲目寵愛、過度誇獎她們的人,到她那裡恣意放縱。
這樣的做法實在糟糕透頂。但儘管糟糕,他還是逐漸感到,在他的教育計劃中,這還不算是最可怕的錯誤。兩個女兒本身必然缺點什麼東西,不然的話,時間早該把那不良的影響消磨掉了許多。他猜想是缺少了原則,缺少了有效的原則,覺得從來沒有好好教育她們用責任感去控制自己的愛好和脾性,只要有了責任感,一切都可迎刃而解。她們只學了一些宗教理論,卻從來沒有要求她們每天實踐這些理論。在文雅和才華方面出眾,這是她們年輕時的既定目標,但是這對她們並不能起到這樣的有益影響,對她們的思想產生不了道德教育的效果。他本想讓她們好好做人,但卻把心思用到了提高她們的心智和禮儀上,而不是她們的性情上。他感到遺憾的是,她們從來沒有聽到可以幫助她們的人說過,必須克己,必須謙讓。
他感到多麼痛心,女兒教育上存在這樣的缺陷,他到現在還覺得難以理解。他又感到多麼傷心,他花了那麼多心血、那麼多錢來教育女兒,她們長大成人以後,卻不知道自己的首要義務是什麼,而他自己也不了解她們的品格和性情。
尤其是拉什沃思太太,她心比天高,欲望強烈,只是造成了惡果之後,做父親的才有所省悟。無論怎麼勸說,她都不肯離開克勞福德先生。她希望嫁給他,兩人一直在一起,後來才意識到她是白希望一場,並因此感到失望,感到不幸,脾氣變得極壞,心裡憎恨克勞福德先生,兩人勢不兩立,最後自願分手。
她和克勞福德住在一起,克勞福德怪她毀了他和范妮的美滿姻緣。她離開他時,唯一的安慰是她已把他們拆散了。這樣一顆心,處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有什麼比它更悽愴的呢?
拉什沃思先生沒費多大週摺就離婚了。一場婚姻就此結束了。這樁婚事從訂婚時的情況來看,除非碰上意想不到的好運,否則決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做妻子的當時就瞧不起他,愛上了另一個人,這個情況他也十分清楚。愚蠢蒙受了恥辱,自私的欲望落了空,這都激不起同情。他的行為使他受到了懲罰,他妻子罪孽深重,受到了更重的懲罰。他離婚之後,只覺得沒有臉面,心裡鬱鬱不樂,非得另有一個漂亮姑娘能打動他的心,引得他再次結婚,這種狀況才會結束。他可以再做一次婚姻嘗試,但願這一次比上一次來得成功。即便受騙,騙他的人至少脾氣好些,運氣好些。而她呢,則必須懷著更加不勝悲傷的心情,忍辱含垢地遠離塵世,再也沒有希望,再也恢復不了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