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6]星雲法師《六祖壇經講話》即認為是自謙。另,此事發生在什麼時候,說法不一。《五燈會元》記為惠能出家前,《六祖壇經》記為在弘忍處受衣缽後,到法性寺亮明身份前。

  [17]關於惠能的生平,歷來說法不一。據《五燈會元》卷一,他到黃梅雙峰山拜弘忍為師是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1),現身廣州法性寺是在儀鳳元年(676),之間只有五年,與王維、柳宗元所作《碑銘》稱其隱居南海十六載的說法明顯不符。本書採信徐文明《六祖惠能的生平和思想》一文研究成果:惠能到黃梅是在唐高宗龍朔元年(661),現身廣州法性寺是在儀鳳元年(676)正月八日,實際時間十五年,跨年計算十六年。

  [18]見《六祖壇經·定慧品》。

  [19]請參看世親《佛性論》卷二。

  [20]見《大涅槃經》。

  [21]見敦煌本《六祖壇經·見真佛解脫頌》。

  [22]見《景德傳燈錄》卷三,並參看《五燈會元》卷一。

  [23]見《六祖壇經·般若品》。

  [24]請參看范文瀾《中國通史》第四冊。

  [25]孔子這兩句話均見《論語·述而》。

  [26]丹霞天然事見《五燈會元》卷五。

  [27]臨濟義玄語見《臨濟錄》,德山宣鑒語見《五燈會元》卷七。

  [28]見《五燈會元》卷七。

  [29]見《五燈會元》卷十一。

  [30]見《中論·觀涅槃品》卷二十五,轉引自黃心川《印度佛教哲學》。

  [31]見《五燈會元》卷七。

  [32]見《五燈會元》卷四。

  [33]見《五燈會元》卷三。

  [1]法琳最後死在流放途中。他的事跡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均無記載,只見於《續高僧傳》卷二十四、《開元釋教錄》卷八、《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等,任繼愈主編《宗教詞典》有條目。

  [2]見《隋書·高祖紀》,並請參看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乙《隋兩帝重佛宗法俱受歸戒事》。

  [3]請參看范文瀾《中國通史》第四冊。

  [4]會昌五年全國人口統計為四百九十五萬餘戶。按十戶人家供養一個僧人計算,二十六萬僧尼的供養者達二百六十萬戶,已經超過全國人口的半數。辛替上書勸諫唐中宗時甚至說,天下之財,佛有十之七八。見范文瀾《中國通史》第四冊。

  [5]請參看拙著《品人錄》。

  [6]此處及以後所稱禪宗均指惠能開創的南宗。特此說明,不再另注。

  [7]見《六祖壇經·決疑品》。

  [8]見《五燈會元》卷四。

  [9]見《六祖壇經·般若品》。

  [10]這裡說的周易哲學,準確地說是《易傳》的哲學思想,與《易經》無關。

  [11]請參看顧准《希臘思想、基督教和中國的史官文化》,本中華史《兩漢兩羅馬》。

  [12]神會事跡,見《宋高僧傳》卷八,《景德傳燈錄》卷四,並請參看《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宗教卷》,任繼愈主編《宗教詞典》。

  [13]百丈懷海事跡見《宋高僧傳》卷十,《景德傳燈錄》卷六,修訂後的清規戒律全名《敕修百丈清規》。請參看《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宗教卷》,任繼愈主編《宗教詞典》。

  [14]見劉勰《文心雕龍·明詩》。

  [15]此偈傳為五代後梁高僧布袋和尚所作,但不見於《景德傳燈錄》和《五燈會元》,僅見於元末臨濟宗曇噩《明州定應大師布袋和尚傳》,因此也可能是偽作,但能代表禪宗。

  [16]唐代科舉之盛,肇於高宗之時,成於玄宗之代,而極於德宗之世,是陳寅恪先生的觀點,見《元白詩箋論稿》。百丈清規創立的準確時間,部分學者主張以唐穆宗元和九年(814)四月立約,十三年(818)立碑為標誌。但此時懷海已經遷化(圓寂),因此也有學者認為百丈並未創立清規。其實,懷海的宗教改革有兩個重要內容,一個是別立禪居(不再寄居律寺),二是參加勞動,這應該是更早的事情。另外,懷海享年九十五歲,六十歲至八十六歲時處於德宗朝,肯定是他的重要活動時期。以德宗朝或其前後為禪宗的改革期,應該可以成立。

  [17]見《五燈會元》卷三。

  [18]見《六祖壇經·付囑品》。

  [19]見《五燈會元》卷四“黃檗希運”條。

  [20]見《大珠禪師語錄》卷下。

  [21]見《無門關》。作者慧開,南宋禪師。

  [22]見《五燈會元》卷五,作者為惠能五世法孫船子德誠。

  [23]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藏奈良大德寺,為鎮寺之寶。

  [24]見《五燈會元》卷三。

  [25]見《五燈會元》卷十九,前詩原文作“頻呼小玉元無事”,元就是原。為方便讀者,改作原。

  [26]見《五燈會元》卷三。

  [27]關於“即心即佛”,見《達摩血脈論》: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又《祖堂集·馬祖傳》 稱道一每謂眾曰:汝今各信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道一禪師塔鳴並序》稱道一常說:佛不遠人,即心而證。

  [28]見《五燈會元》卷二。

  [29]見《五燈會元》卷三。

  [30]見《五燈會元》卷七。

  [31]見《五燈會元》卷五。

  [32]見《五燈會元》卷八。

  [33]見《紅樓夢》第二十二回。

  [34]關於禪宗的影響,請參看張中行《禪外說禪》。

  [35]據朱大渭等《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中國人飲茶大約開始於漢,卻是作為藥用。魏晉時開始變成飲料,因為有助於清談,但直到唐初在北方仍不普及。唐玄宗開元以後,由於僧人坐禪的需要,飲茶蔚然成風。至唐德宗時,終於出現世界上第一部飲茶專著,即陸羽的《茶經》。關於茶與禪的關係,研究成果甚多,僅論文就有一千三百多篇,但似乎無人提及與科舉和禪宗的同時同步。

  [36]見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另,《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辛棄疾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

  [1]唐玄宗天寶年間到唐德宗貞元年間,馬祖道一和石頭希遷名重一時,號稱“並世二大士”。馬祖道一在江西,石頭希遷在湖南。包括丹霞天然在內的學佛參禪者,就在江西和湖南之間跑來跑去,以沒見過兩位大師為無知(《宋高僧傳》),故曰跑江湖。請參看星雲法師《六祖壇經講話·前言》。另按:馬祖道一駐錫江西的時間是公元742年到788年,石頭希遷駐錫湖南的時間是742年到790年,羅馬教皇史蒂芬向法蘭克國王丕平求援是在751年,後伍麥葉王朝在西班牙宣布獨立是在756年,均剛好同時。

  [2]以上請參看劉明翰主編《世界通史·中世紀卷》,(美國)羅賓·多克《伊斯蘭世界帝國》,(澳大利亞)約翰·赫斯特《極簡歐洲史》。後者是一部極其難得的精彩歷史讀物。

  [3]轉引自(澳大利亞)約翰·赫斯特《極簡歐洲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