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1]見《古蘭經》5:3。

  [12]安拉又稱胡達,是通用波斯語的穆斯林對安拉的稱謂。

  [13]關於這一點,《古蘭經》有明確表示:他是我們的主,也是你們的主。我們所崇拜的和你們所崇拜的是同一個神明,我們是歸順他的。見《古蘭經》2:139,29:46。

  [14]據稱伊斯蘭教一共有十二萬四千名先知,三百一十五位使者。《古蘭經》中提到的二十八位先知都是使者。見任繼愈主編《宗教詞典》。

  [15]《古蘭經》傳達安拉的旨意說:我在每個民族中,確已派遣一個使者。見《古蘭經》16:36。

  [16]《古蘭經》明確表示:妄言真主確是三位中之一的人,確已不信道了。除獨一的主宰外,絕無應受崇拜的。如果他們不停止妄言,那麼,他們中不信道的人,必遭痛苦的刑罰。見《古蘭經》5:73。

  [17]《古蘭經》明確指出,爾撒(耶穌)“只是真主的使者”,安拉“絕無子嗣”。穆罕默德也“只是一個警告者”。除獨一至尊的真主外,絕無應受崇拜的。見《古蘭經》4:171,38:65。因此,穆斯林對有人把他們的宗教稱為“穆罕默德教”十分反感。因為基督徒崇拜基督,當然可以叫基督教。穆斯林卻只順從真主,他們的宗教是順從真主旨意的宗教,只能叫伊斯蘭教。

  [18]伊斯蘭教的經典除了《古蘭經》還有聖訓,即穆罕默德的言行,這裡不討論。

  [19]見《古蘭經》1:1-7。

  [20]關於六大信仰的問題,學術界有爭議,這裡不討論。

  [21]見《古蘭經》7:46-47。

  [22]首任哈里發阿布·伯克爾(Abū Bakr,阿拉伯語,下同)是穆罕默德後妻阿以莎之父,穆罕默德臨終前受託主持禮拜,在位期間(632-634)匯集整理了《古蘭經》,統一了阿拉伯半島。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Umar)是古來氏阿迪家族貴族,皈依伊斯蘭教後影響很大,在位期間(634-644)定希吉拉為伊斯蘭教元年,征服了敘利亞、伊拉克、巴勒斯坦、波斯和埃及,後被信仰基督教的奴隸刺殺。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Uthmān)是古來氏伍麥葉家族貴族,穆罕默德的女婿,在位期間(644-656)確定《古蘭經》的標準版本,征服亞美尼亞和北非,後在內亂中被殺。第四任哈里發阿里(‘Ali)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法蒂瑪的丈夫),公元661年被刺身亡,被什葉派穆斯林尊為第一代伊瑪目(與哈里發分庭抗禮的政教合一領袖)。

  [23]伍麥葉,過去的歷史著作一般都稱倭馬亞。但倭馬亞系由英語轉譯,伍麥葉則更接近於阿拉伯語。而且對於漢語來說,伍麥葉顯然更容易辨識,因此本書採用伍麥葉的譯法。

  [24]公元655年,穆阿維葉率領的艦隊與埃及的阿拉伯艦隊聯合,大敗拜占庭海軍,史稱“船桅之戰”。

  [25]請參看《新唐書·高仙芝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26]怛羅斯戰役是在公元751年,即阿巴斯王朝建立的第二年。

  [27](美國)塔比特·A.J.阿卜杜拉《伊拉克史》就稱其為“象徵著反叛和哀悼的黑旗”,被哀悼的則是第四任哈里發阿里。

  [28]請參看(美國)塔比特·A.J.阿卜杜拉《伊拉克史》,(美國)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金宜久主編《伊斯蘭教》。

  [29]阿拉伯語道萊(Dawla)的本義就是新紀元。請參看(美國)塔比特·A.J.阿卜杜拉《伊拉克史》,(美國)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金宜久主編《伊斯蘭教》。

  [30]請參看(美國)塔比特·A.J.阿卜杜拉《伊拉克史》。

  [31]毫無疑問,阿巴斯人並非一味寬容。他們在建國之初就對伍麥葉人趕盡殺絕,對支持過他們的什葉派穆斯林也恩將仇報,還曾利用公權力控制思想。但總體上說,阿巴斯王朝相對寬容。

  [32]塞爾柱是突厥的一支,約983年定居於布哈拉附近,皈依伊斯蘭教,屬遜尼派。蘇丹又譯素丹,原意是力量或權柄,伽色尼王朝馬哈穆德(998-1030在位)開始使用,一般指穆斯林國家無宗教權的統治者,類似於可汗。蘇丹統治的國家,稱為蘇丹國。

  [33]後伍麥葉王朝是伍麥葉王朝被推翻後,由一位死裡逃生的王子在西班牙建立的,公元756年獨立,定都科爾多瓦,929年宣布為哈里發國家,中國史稱西大食和白衣大食,1031年分裂為許多獨立的封建領地。法蒂瑪王朝由自稱法蒂瑪後裔的人於公元909年在突尼西亞建立,征服埃及之後遷都開羅,中國史稱南大食和綠衣大食,1171年被總督薩拉丁推翻。

  [1]請參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2]請參看鄧曉芒《思辨的張力》導言。

  [3]佛教將人生之苦總結為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總稱五盛陰,合為八苦。見《大涅槃經》。

  [4]阿彌陀佛有十三個名號,比如“無量壽佛”等等,密教稱為甘露王,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5]慧遠的觀點請參看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

  [6]靈山即靈鷲山,是佛祖生前說法的地方。

  [7]天花亂墜的故事,見(宋)張敦頤《六朝事跡編類》;頑石點頭的故事,見釋慧皎《高僧傳》。《詞源》稱:佛祖說法,感動天神,諸天雨各色香花,於虛空中繽紛亂墜。但未註明出處。

  [8]事見《五燈會元》卷一。原文為:世尊(佛祖)在靈山會上拈華(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伽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9]據說,釋迦牟尼涅槃當年,摩訶伽葉即召集阿難陀等五百人,誦出經、律二藏,史稱第一次結集。

  [10]見《五燈會元》卷一,《景德傳燈錄》卷三,亦請參看《六祖壇經·決疑品》。

  [11]袈裟的來歷見《景德傳燈錄》卷一,缽盂的來歷見《舊唐書·神秀傳》。

  [12]這十六個字的意思是:內傳正法以印證如來佛心,外傳衣缽以表示師承不妄。

  [13]以上故事見《五燈會元》卷一,《景德傳燈錄》卷三。

  [14]關於這次考試的初衷,以及弘忍在心裡是否已經內定惠能,歷史上並無明確說法。但據《六祖壇經·行由品》,考試前弘忍曾到廚房對惠能說:我認為你的見解可用,但恐怕有惡人害你,所以不跟你說話,你知道嗎?然後就有了考試。如果弘忍沒有發現惠能的非凡之處,以神秀的學問和地位,法嗣本該是他,他也沒有競爭對手,完全犯不著提出作偈的要求,更犯不著讓全寺僧人都來參與。因此,弘忍很有可能一眼就看中了惠能,卻不敢造次,也沒有完全的把握,這才有了後面的故事。不過,《六祖壇經》只是惠能派系的一面之詞,歷史真相未必如此,請讀者無妨姑妄聽之。

  [15]惠能或作慧能,范陽(今河北涿州)人,俗姓盧,因父親被貶流放而至新州(今廣東新興),喪父後又隨母親遷到南海(今廣東南海),二十四歲時受好心居士贊助到蘄州黃梅雙峰山從五祖弘忍學佛。以下所述惠能故事見《六祖壇經·行由品》,《五燈會元》卷一,《景德傳燈錄》卷三。另據丁福保《六祖壇經箋注》載惠能門人法海為《六祖壇經》所作之序,惠能之名系兒時高僧所取,意思是“惠施眾生,能作佛事”。據此,則惠能本名盧惠能,正如悟空本名孫悟空。惠能並非弘忍所賜法號,也不能寫成慧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