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被款爺們"發"出去的"傍家"多半是他們的"女朋友"。事實上"傍家"一詞如果用於同性之間,多半指的是"哥們"、"姐們";如果用於男女之間,指的就是情人了,和"蜜"差不多。但我們可以說某男和某女是"傍家",卻不能說某男是某女的"蜜"。還有一種"專業傍家"是專門"傍大款"的。"傍大款"當然是衝著錢來,不過當真"傍"上了也講點感情,不像"喇"宰一刀是一刀。然而那條件也高得多。心氣高的,還要先看是"美軍"還是"皇軍"。如果是"國軍",門兒都沒有。
這就說到錢了。錢這玩藝,也是要忌諱的。錢不是好東西嗎?怎麼也忌諱?錢當然是好東西。金錢雖然並不萬能,沒有錢可是萬萬不能。但並非只有不好的東西才忌諱,好東西也不能隨便說的。隨便說,弄不好它就沒了。再說,錢這玩藝,畢竟有些"銅臭"。文人清高,就改"錢"為"泉"。"泉"多好呀,高山流水的,撥算盤也成彈古琴了。其實,上古時代就稱錢為泉,也叫"泉布",意思是"流行如泉",或"藏如泉,行如布",也就是"通貨",與"高山流水"的雅興沒什麼關係。
老百姓沒這麼多窮講究,卻也記得"財不露白"的古訓,因此能不說就不說,要說也得換個說法。於是有叫"銅鈿"的,有叫"票子"的,還有叫"麻腦殼"的。北京則叫"屜",也叫"頁子"(指紙鈔),"鋼蹦"(指硬幣)。搞錢、弄錢叫"搬",數錢叫"點張"。這些原本都是黑道上的說法,現在也都普及了。
錢數也有種種說法。具體說來,一元叫一分,十元叫一張,一百元叫一棵,一千元叫一噸,一萬元叫一方。比如"被人搬走了半方外帶七棵半",就是五千七百五十元落進了別人的腰包。方,是萬字出頭,也就是"萬";噸,是一千公斤,也就是"千";棵,是白菜一棵,也就是"百"。至於一元是"分",十元是"張',一百元是"一個數",則不過是不把錢當錢,顯得財大氣粗,拔份兒罷了。此外還有大團結(十元)、工農兵(五十元)、四老人(一百元),都是因人民幣票面圖案而得名,其他地方也有這麼說的。如果是外匯,則另有一說。美元叫美子,日元叫老日,港幣叫港紙。三方老日,六噸港紙,九棵美子,也就是三萬日元,六千港幣,九百美金。它們也都是"屜"。只要有"火紅的屜",就不愁沒有"巨灑的蜜"(極其漂亮瀟灑有風度的"女朋友")。
六、口彩
有錢,就有掙錢的人,撈錢的事。
錢多的主叫"款",也叫"大款"、"款爺"。錢少點兒的,叫"款哥"、"款姐"。掙錢多的活則叫"頁子活"。不是"款"也不是"腕",又沒"頁子活"可干,還想過上"幸福生活"(不是貧嘴張大民的那種),那就只好自個兒想辦法了。於是有"練攤"的,有"蹭飯"的,有當"託兒"和干"走合"的,還有切匯、抄肥,黑了心宰人的。"練攤"就是擺個小攤兒掙倆小錢,"蹭飯"就是厚著臉皮不花錢白吃白喝,"託兒"就是冒充顧客幫著僱主推銷東西(往往是假冒偽劣),"走合"就是在買方和賣方之間牽線搭橋利用差價牟取好處,"切匯"就是在外匯交易中扣下一方應得的部分款項,"抄肥"就是看見有油水的買賣就撈他一把,或者攔路打劫,半道里把貨截走,北京人稱之為"驢叼夜糙"。反正怎麼著也得想辦法"扎款"(搞錢)。人不為己,誰肯早起?為了"巨灑的蜜,火紅的屜",禮義廉恥什麼的也就顧不上了。哪怕是"殺熟"(坑親朋好友),也"該出手時就出手"。
這當然很不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嘛!但不管怎麼說,錢,總是大家都喜歡的東西。"恭喜發財"之類的話,大家也都喜歡聽,尤其是逢年過節。年,在中國人心目中是道"坎兒",所以也叫"年關",不能"過不去"。不但要"過得去",還要"過得好",因此得說吉利活,不能犯忌諱。不小心犯了,也得文過飾非。比方說,打碎了東西,是忌諱的。解決的辦法,則是趕緊說"歲歲平安"或者"越打越發"。
吉利話叫"口彩",也叫"意頭"。廣東人最講"意頭"。比如髮菜蚝豉叫"發財好市",髮菜豬手叫"發財就手",髮菜香菇叫"發財金錢",是逢年過節非吃不可的,好不好吃都要吃(近年因環保則改吃生菜,意謂"生財")。粵語"桔"、"吉"同音,年前便家家戶戶都要從花市買回一盆金橘。又是金,又是吉,自然吉利得可以。近年的習俗,是有人來拜年時,送禮待客之物,除了橘子,還有蘋果,意思是"吉利平安"。閩南一帶也這樣。
年糕則是南方許多地方都要吃的,江浙一帶更是年夜飯的頭一道,意思是"年年高升"。台灣吃雞,因為台灣閩南話"雞"、"家"同音,吃雞就"發家"。閩南吃蘿蔔,因為閩南話蘿蔔叫"菜頭",吃蘿蔔也就是吃"彩頭"。有些地方大年三十晚上要燒芋頭吃,意思是"遇頭彩";親人出門上路也要以此餞行,意思是"遇好人"。
北方過年吃餃子。餃子就是"交子",本來就很吉利。北方人還嫌不過癮,又管餃子叫"元寶"(至少過年時得這麼叫)。餃子煮在鍋里,如果不小心煮破了,不能叫"破",得叫"掙了"。掙了元寶,當然是好事,因此也吉利。
吉利是大家都喜歡的,倒霉是大家都不喜歡的,倒霉在粵語中叫"衰",它同時也有缺德、討厭的意思。比如"邊個咁衰,整到呢度咁污糟",就是"誰這麼討厭(或誰這麼缺德),弄得這裡那麼髒"。不過同樣是"衰",語氣也有輕重。衰公、衰婆、衰人、衰神、衰鬼豆的語氣較重,有下流坯、下賤貨、壞傢伙、倒霉蛋、討厭鬼等意思;衰仔衰女的語氣輕一些,多半指那些調皮搗蛋的男孩和女孩。但不管怎麼說,衰,不是好事。
為什麼"衰"就不好呢?因為"衰"有衰落、衰退、衰減、衰弱的意思。你看和"衰"字沾邊的,哪有什麼好詞?不是衰敗、衰竭、衰萎、就是衰老、衰朽、衰亡。難怪廣東人要討厭"衰",或把討厭說成"衰"了。
和"衰"相反的是"興"。興,意味著興盛、興旺。這是大家都喜歡的。不知是不是這個原因,興,在方言中就還有兩個意思,一是允許,二是或許。的確,運氣這東西,是興來興不來(可能來可能不來)的。倒霉的事,大約也是興來興不來的。哪能因為我們講忌諱,討口彩,就一定會來或一定不來呢?
這就說到錢了。錢這玩藝,也是要忌諱的。錢不是好東西嗎?怎麼也忌諱?錢當然是好東西。金錢雖然並不萬能,沒有錢可是萬萬不能。但並非只有不好的東西才忌諱,好東西也不能隨便說的。隨便說,弄不好它就沒了。再說,錢這玩藝,畢竟有些"銅臭"。文人清高,就改"錢"為"泉"。"泉"多好呀,高山流水的,撥算盤也成彈古琴了。其實,上古時代就稱錢為泉,也叫"泉布",意思是"流行如泉",或"藏如泉,行如布",也就是"通貨",與"高山流水"的雅興沒什麼關係。
老百姓沒這麼多窮講究,卻也記得"財不露白"的古訓,因此能不說就不說,要說也得換個說法。於是有叫"銅鈿"的,有叫"票子"的,還有叫"麻腦殼"的。北京則叫"屜",也叫"頁子"(指紙鈔),"鋼蹦"(指硬幣)。搞錢、弄錢叫"搬",數錢叫"點張"。這些原本都是黑道上的說法,現在也都普及了。
錢數也有種種說法。具體說來,一元叫一分,十元叫一張,一百元叫一棵,一千元叫一噸,一萬元叫一方。比如"被人搬走了半方外帶七棵半",就是五千七百五十元落進了別人的腰包。方,是萬字出頭,也就是"萬";噸,是一千公斤,也就是"千";棵,是白菜一棵,也就是"百"。至於一元是"分",十元是"張',一百元是"一個數",則不過是不把錢當錢,顯得財大氣粗,拔份兒罷了。此外還有大團結(十元)、工農兵(五十元)、四老人(一百元),都是因人民幣票面圖案而得名,其他地方也有這麼說的。如果是外匯,則另有一說。美元叫美子,日元叫老日,港幣叫港紙。三方老日,六噸港紙,九棵美子,也就是三萬日元,六千港幣,九百美金。它們也都是"屜"。只要有"火紅的屜",就不愁沒有"巨灑的蜜"(極其漂亮瀟灑有風度的"女朋友")。
六、口彩
有錢,就有掙錢的人,撈錢的事。
錢多的主叫"款",也叫"大款"、"款爺"。錢少點兒的,叫"款哥"、"款姐"。掙錢多的活則叫"頁子活"。不是"款"也不是"腕",又沒"頁子活"可干,還想過上"幸福生活"(不是貧嘴張大民的那種),那就只好自個兒想辦法了。於是有"練攤"的,有"蹭飯"的,有當"託兒"和干"走合"的,還有切匯、抄肥,黑了心宰人的。"練攤"就是擺個小攤兒掙倆小錢,"蹭飯"就是厚著臉皮不花錢白吃白喝,"託兒"就是冒充顧客幫著僱主推銷東西(往往是假冒偽劣),"走合"就是在買方和賣方之間牽線搭橋利用差價牟取好處,"切匯"就是在外匯交易中扣下一方應得的部分款項,"抄肥"就是看見有油水的買賣就撈他一把,或者攔路打劫,半道里把貨截走,北京人稱之為"驢叼夜糙"。反正怎麼著也得想辦法"扎款"(搞錢)。人不為己,誰肯早起?為了"巨灑的蜜,火紅的屜",禮義廉恥什麼的也就顧不上了。哪怕是"殺熟"(坑親朋好友),也"該出手時就出手"。
這當然很不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嘛!但不管怎麼說,錢,總是大家都喜歡的東西。"恭喜發財"之類的話,大家也都喜歡聽,尤其是逢年過節。年,在中國人心目中是道"坎兒",所以也叫"年關",不能"過不去"。不但要"過得去",還要"過得好",因此得說吉利活,不能犯忌諱。不小心犯了,也得文過飾非。比方說,打碎了東西,是忌諱的。解決的辦法,則是趕緊說"歲歲平安"或者"越打越發"。
吉利話叫"口彩",也叫"意頭"。廣東人最講"意頭"。比如髮菜蚝豉叫"發財好市",髮菜豬手叫"發財就手",髮菜香菇叫"發財金錢",是逢年過節非吃不可的,好不好吃都要吃(近年因環保則改吃生菜,意謂"生財")。粵語"桔"、"吉"同音,年前便家家戶戶都要從花市買回一盆金橘。又是金,又是吉,自然吉利得可以。近年的習俗,是有人來拜年時,送禮待客之物,除了橘子,還有蘋果,意思是"吉利平安"。閩南一帶也這樣。
年糕則是南方許多地方都要吃的,江浙一帶更是年夜飯的頭一道,意思是"年年高升"。台灣吃雞,因為台灣閩南話"雞"、"家"同音,吃雞就"發家"。閩南吃蘿蔔,因為閩南話蘿蔔叫"菜頭",吃蘿蔔也就是吃"彩頭"。有些地方大年三十晚上要燒芋頭吃,意思是"遇頭彩";親人出門上路也要以此餞行,意思是"遇好人"。
北方過年吃餃子。餃子就是"交子",本來就很吉利。北方人還嫌不過癮,又管餃子叫"元寶"(至少過年時得這麼叫)。餃子煮在鍋里,如果不小心煮破了,不能叫"破",得叫"掙了"。掙了元寶,當然是好事,因此也吉利。
吉利是大家都喜歡的,倒霉是大家都不喜歡的,倒霉在粵語中叫"衰",它同時也有缺德、討厭的意思。比如"邊個咁衰,整到呢度咁污糟",就是"誰這麼討厭(或誰這麼缺德),弄得這裡那麼髒"。不過同樣是"衰",語氣也有輕重。衰公、衰婆、衰人、衰神、衰鬼豆的語氣較重,有下流坯、下賤貨、壞傢伙、倒霉蛋、討厭鬼等意思;衰仔衰女的語氣輕一些,多半指那些調皮搗蛋的男孩和女孩。但不管怎麼說,衰,不是好事。
為什麼"衰"就不好呢?因為"衰"有衰落、衰退、衰減、衰弱的意思。你看和"衰"字沾邊的,哪有什麼好詞?不是衰敗、衰竭、衰萎、就是衰老、衰朽、衰亡。難怪廣東人要討厭"衰",或把討厭說成"衰"了。
和"衰"相反的是"興"。興,意味著興盛、興旺。這是大家都喜歡的。不知是不是這個原因,興,在方言中就還有兩個意思,一是允許,二是或許。的確,運氣這東西,是興來興不來(可能來可能不來)的。倒霉的事,大約也是興來興不來的。哪能因為我們講忌諱,討口彩,就一定會來或一定不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