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吃人的老虎當然也忌諱。於是北方叫大蟲,溫州叫大貓,長沙則把腐辱叫貓辱,把府正街叫貓正街,好像老虎一改名,就不再張牙舞爪,全變成"乖乖貓"了。但"虎背熊腰"不能說成"貓背熊腰","虎頭蛇尾"不能說成"貓頭蛇尾","虎踞龍盤"當然也不能叫"貓踞龍盤",而"貓視眈眈"或"不入貓穴,焉得貓子"就更不像話了。其實虎比貓好。貓總給人諂媚的感覺,虎則象徵著生氣勃勃,威武雄壯。要不怎麼叫"生龍活虎"呢?實際上,虎勁、虎氣、虎步、虎勢、虎彪彪、虎生生、虎頭虎腦,都是好詞。所以,就連忌諱說"虎"的地區,也不忌諱說老虎鉗、老虎灶。當然,虎也有不好的地方。比方說,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不過,現在大小算個人物的,都牛逼烘烘,惹他不起。不要說"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便是"小貓"的屁股,也不好隨便亂摸的,換個說法又能如何?

  既然連"龍騰虎躍"的"虎"都忌諱,輸錢的輸,苦難的苦,倒霉的霉,便更在禁忌之列。於是廣東人便管"絲瓜"叫"勝瓜",管"苦瓜"叫"涼瓜",管"糙莓"叫"士多啤梨"。這個怪裡怪氣的名字幾乎沒有一個外地人聽得懂。但如果你對廣州人說:"不就是糙莓嗎",他們立馬就會叫起來:"衰過你把口!乜'霉霉'聲啊!"

  蝕本的"蝕"當然也說不得。這是全國各地都視為禁忌的。蝕本也叫折本。折,讀如舌。所以"舌頭"也不能說,得叫"口條",蘇州話則叫"門腔"。廣州人、溫州人和梅縣人不但不肯"折"(蝕),還想有賺,便叫豬利、豬口賺和豬利錢。南昌人更絕,乾脆叫"招財"(四川人也這麼叫)。結果,豬舌頭、牛舌頭都不叫舌頭,只有戰爭中抓過來問情報的俘虜才叫"舌頭"。誰要是當了"舌頭"那就沒好果子吃了。

  社會方言中也有忌諱。

  店家忌"關門"(破產倒閉)。於是吳語便把晚上關門暫停營業叫做"打烊"。烊的意思是熔化金屬。店家白天收的都是碎銀子,晚上得把它們熔化了鑄成大元寶,當然要"打烊"了。所以"打烊"不僅不是"關張",簡直就是"招財進寶"。即便當真破了產,也不能叫"關門",得叫"歇業",意思是先歇會兒,回頭再來。

  船家忌"翻",忌"沉",忌"滯",忌"住",忌"擱淺"。因此"帆"得叫"篷","幡布"得叫"抹布"或"雲轉布";"盛飯"得叫"裝飯"、"添飯"。"箸"因為在不同的方言中與"沉"、"滯"、"住"音近,就變成了"筷子",甚至變成了"雙槳"(粵東)。此外,吃飯的時候,不能把魚翻過來,也不能把筷子擱在碗邊上。稍有不慎,便犯了忌諱。

  戲班則忌"散"。但凡諧音"散"的,都得改別的詞,比如雨傘就得叫雨蓋、雨擋、雨攔、雨遮,還有叫"豎笠"和"聚笠"的。有一回新鳳霞在後台說:"我先歇歇!剛跑到這兒,渾身都是汗,累得都散了架子了。"話音還沒落,把頭李小眼就大吼一聲"忌諱"。接著又說:"你他媽的還是在戲班長大的,怎麼這麼外行哪?這個字是戲班兒的忌諱,你不知道哇?你怎麼不說是拆了架、碎了架?"拆了架、碎了架是個人的事,散了架可是戲班裡最大的災難,所以新鳳霞非挨一頓臭罵不可。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散"不能說,不但連帶著"傘"成了忌諱,就連"三"也有了麻煩。方言中帶"三"字的詞似乎都不怎麼好,比如三隻手、三腳貓。上海話就更是如此。癟三、豬頭三、勿來三、彈老三(死),都不好。其實這是趕巧了,並沒有什麼內在聯繫的。人都是兩隻手,靠兩隻手勞動謀生。扒手小偷暗地裡藏著一隻,專門竊取不義之財,當然是"三隻手"。貓都是四條腿,四條腿的貓才能抓老鼠。一隻貓如果叫喚起來像只"貓","老鼠"卻抓不到一隻,當然是"三腳貓"。至於"豬頭三",不過是"豬頭三牲"的縮語,意思是牲口、畜生;而"勿來三"則是"事不過三"的意思。男人女人做愛,一夜之間,最多兩次,勿來三。如果居然來了三次,那就是"來勁"了。所以"來三"也有"來勁"的意思,比如"迭個人做事體牢來三咯"。有人說"來勁"一詞是從jì院裡傳出來的(肖復興《說北京話》),我懷疑"來三"也是。

  忌諱"四"的似乎只有廣東人,北方人不怎麼忌。北方人送禮,常常是四樣,叫"四彩禮"。他們的酒席上,也常常是四涼四熱,四大件四冷盤,還要吃"四喜丸子"。"五"和"七"也不忌,但也不特別喜歡。特別喜歡的是六、八、九。六諧音祿,八諧音發,九諧音久,是全國各地南方北方都喜歡的。其中,做官的特別喜歡"六",經商的特別喜歡"八",當皇帝的則特別喜歡"九"。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姓王又排行第八的,就最好不要叫他"八爺"。"八婆"也不能叫。在粵語中,"八婆"是指那些愛管閒事又神神叨叨令人討厭的女人,也叫八卦婆,相當於北京的"事兒媽"。如果這女人是姑娘家,就叫八卦妹或八妹。八婆或八妹是不會讓你"發"的。所以廣東人也不喜歡。

  三、說一不二

  都不怎麼喜歡的是"二"。

  在各地方言中,"二"字打頭的詞都不咋的。不是二流子、二賴子、二混子,就是二桿子、二愣子、二毬貨,要不然就是二百五、二皮臉(不知羞恥的人)、 二五眼(沒有眼力的人)、二把刀(即半吊子)、二二絲絲(優柔寡斷)、二拉八當(猶猶豫豫)。此外,二心(異心)、二乎(匣縮、猶疑、沒指望)、二話(陰陽怪氣的話)、二婚頭(再婚者),甚至二郎腿、二道販子,也都帶著貶義。再如成都話"二不掛五"(不正經)、南京話"二五郎當"(馬虎)、西安話"二膩八爭"(做事懶洋洋),都是。二字打頭的,也就二鍋頭還湊合。

  其實說"一"的也不見得都好。一言堂、一窩蜂、一鍋粥、一團糟就不好。一敗塗地、一籌莫展、一蹶不振、一落千丈也不好。但人們就是喜歡"說一不二"。

  為什麼"二"不招人喜歡呢?因為誰都想當"一把手",當"老大"。老大老二,說起來差不太多,實際上地位差得遠。比如"二房"就不如"大房",甚至不如"三姨太"。事實上一說到"二",就有低人一等,或者差勁、不夠檔次的意思,比如"二手貨"、"二婚頭"。二手貨未必就不好,二婚頭也沒什麼不光彩,但給人的感覺卻好像是吃了虧,至少意味著沒錢沒辦法沒能耐。有錢誰買"二手貨"?有辦法誰娶"二婚頭"?有能耐誰願意當"二把手"?不能"一",只能"二",總有那麼一點"淪落"、"屈就"的味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