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說起來"師傅"和"同志"也是老詞。《穀梁傳》云:"不就師傅,父之罪也。"《後漢書》則云:"所與交友,必也同志。"所謂"師傅",就是教學問、教手藝、教本事的人,"同志"則是志同道合者。這倒是古今如一。但在文革時期,叫不叫"師傅",叫不叫"同志",可是非同小可。牛鬼蛇神走資派,是沒有資格叫"師傅"叫"同志"的。那時,這些人都巴不得被人這麼叫一聲,現在怎麼就沒人稀罕了呢?
看來,語言,尤其是流行語,也有點像時裝。有"行時"的,也有"過氣"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點也不稀奇。
張冠李戴
張冠李戴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語言現象。一般地說,但凡不那麼好的事情,總會有個委婉的說法。
一、隔兒屁著涼大海棠
周有光先生的《語文閒談》一書中講了這麼個故事。
1971年,尼克森總統訪華時,隨行記者中有能說中文的,在街上採訪。他掏出一張林彪的照片,問一個小孩:這個人到哪兒去了?
小孩說:隔兒了。
記者不懂,問:什麼?
小孩又說:隔兒屁了。
記者還是不懂,又問:什麼?
小孩又說:隔兒屁著涼了。
記者更不懂了,只好再問:你說這個人到底哪兒去了?
小孩也只好更詳細地說:隔兒屁著涼一個大海棠!
這可真是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別說是老外了,便是咱們中國人,十有八九聽了也是一頭的霧水。什麼叫隔兒了?什麼叫屁了?什麼又叫隔兒屁著涼一個大海棠?整個一莫名其妙!
其實,說白了也很簡單,就是死了。
死了就是死了,怎麼叫隔兒了,和大海棠又有什麼關係?原來這就叫"忌諱",也叫"塔布"。塔布(taboo或tabu)是人類學的名詞,語出南太平洋湯加群島,意思是禁忌,包括行為的禁忌和語言的禁忌。語言的禁忌也無非兩個方面。一是某些神聖的詞不能說,或不能隨便說,或只能由特殊身分的人使用;二是某些不祥或低賤、污穢的詞也不能說。比如"朕",原本是"自身"的意思。但後來規定只有皇帝才能稱"朕",老百姓也就"身不由己",不敢說了。至於"死",則是從皇帝到平民都忌諱的,當然也不能說。
不能說,又不能不說,怎麼辦呢?便只好"張冠李戴",拿別的甚至毫不相干的東西來說事,比如把"死了"說成"隔兒屁著涼一個大海棠"就是。外國人的辦法更絕,是"嫁禍於人"。比如性病,在英國叫"西班牙痘",在法國叫"義大利病(尼亞波利特病)",在東歐則叫"法國病"。大家都往外國推,自己是不負責任的,也就心安理得,沒事兒人一樣(參看陳原《社會語言學》)。
忌諱性病,是因為不光彩;忌諱死亡,則是因為不吉利。人總是要死的,但沒有人願意死,好死不如賴活著。所以"死"之一詞,歷來就有種種委婉的說法,據說在英語中有一百零二種,漢語中則不下三百之數(參看曲彥斌《民俗語言學》)。常用的有去世、過世、逝世、長眠、安息等等。這些說法都帶有感情色彩。比較好聽的有仙逝、歸西、百年之後,不好聽的有斷氣、蹬腿、見了閻王,更不好聽的則有隔了、屁了、玩兒完了、餵了野狗、聽蛐蚰兒叫喚去了。這些說法又有官方和民間、書面和口頭兩種。駕崩、大行、坐化、圓寂、犧牲、就義、捐軀、殉國、盡忠、成仁等等是前一種,揣腿兒、回去了、彈老三、一腳去、翹辮子、上西天,是後一種。但不管怎麼說,反正不說"死"。
不但"死"不能說,連和"死"同音的字也不能說。上海話"洗"和"死"同音,就不說"洗",得說"汰"(讀如打)。洗頭叫汰頭,洗澡叫汰俗,洗手絹叫汰汰絹頭。外地人到上海理髮,理髮師問"儂格頭汰勿",外地人聽了嚇一跳,不知道理髮為什麼還要"打頭",如果理髮要"打頭",那麼洗澡要不要"打屁股"?上海人肯定回答說"要"。不但屁股要"汰",其他別的什麼地方也一樣咯統統都要"汰"的。
但在上海,卻是不能不這麼說的。比如不說"儂先汰",而說"儂先洗",就等於叫別人先去死(儂去死)了。舊上海有家廣東人開的"先施公司",生意就不如"永安公司"好。因為在上海人聽來,"先施"就是"先死",哪有"永安"吉利?
其實廣東人也是忌諱"死"的。廣東人從來不說"氣死我了"、"笑死我了",而說"激生我"、"笑生我"。也不說"忙得要死",而說"忙得滿天神佛"。廣東人也忌諱與"死"同音的字,所以在廣東,樓層沒有四樓,門牌沒有4號。他們還忌諱血,因此豬血就叫"豬紅"。上海的規矩,則是探望病人不能帶蘋果,新娘上門不能吃瓜。因為在上海話中,"蘋果"與"病故"諧音,"瓜"與"寡"音同。拎著蘋果去看病人,等於咒人家"病故";新娘一進門就吃瓜,豈非存心要守寡?因此不但吃不得,也說不得,"梨"和"離"諧音,在一些地方就改叫"圓果"。也不能分著吃,以免"分離"。還有"鍾",也不能作為禮物送人,尤其不能送給老年人,以免人家以為你是來"送終"。
可惜人總是要死的。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死無葬身之地"。於是棺材便是稍有積蓄者的必備之物。"棺材"就是"官"與"財",好像誰睡進去誰就升官發財。所以抬起棺材叫"升棺"(升官),抬進棺材叫"進材"(進財)。棺材的木材要好,釘子要多,叫"財丁(材釘)兩旺"。然而一個人,死都死了,還升什麼官,發什麼財?莫非到"冥府銀行"去當總經理,或者到閻王殿裡去做財政部長?如果進了棺材就是升官發財,那麼,反過來說,升官發財豈不等於進了棺材?很遺憾,不會有人來認這個死理。張冠李戴原本就是不講道理的,只不過圖個吉利罷了。
這就叫忌諱,也叫塔布。
二、禁忌種種
全國各地都有忌諱。
北方忌醋。因為"醋"與"錯"音近。吃飯的時候,問人家"吃不吃醋",就更是會引起誤會。結果北方一些地區(如山西)便乾脆管醋叫"忌諱"。粵語忌肝。因為"肝"和"干"同音,結果豬肝叫豬潤,雞肝叫雞潤,豆腐乾叫豆潤。吳語忌藥。結果吃藥叫吃茶,真正的茶則叫"茶葉茶"。上海話甚至忌"鵝",因為"鵝"與"我"同音,弄不好"殺鵝"就成了"殺我",所以上海人把鵝叫做白烏龜。黑龍江富克山的淘金人連姓氏都有忌諱,姓吳、姓白的人進山淘金前先得改姓。因為姓白的進山是"白來了",姓吳又意味著"無"。
看來,語言,尤其是流行語,也有點像時裝。有"行時"的,也有"過氣"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點也不稀奇。
張冠李戴
張冠李戴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語言現象。一般地說,但凡不那麼好的事情,總會有個委婉的說法。
一、隔兒屁著涼大海棠
周有光先生的《語文閒談》一書中講了這麼個故事。
1971年,尼克森總統訪華時,隨行記者中有能說中文的,在街上採訪。他掏出一張林彪的照片,問一個小孩:這個人到哪兒去了?
小孩說:隔兒了。
記者不懂,問:什麼?
小孩又說:隔兒屁了。
記者還是不懂,又問:什麼?
小孩又說:隔兒屁著涼了。
記者更不懂了,只好再問:你說這個人到底哪兒去了?
小孩也只好更詳細地說:隔兒屁著涼一個大海棠!
這可真是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別說是老外了,便是咱們中國人,十有八九聽了也是一頭的霧水。什麼叫隔兒了?什麼叫屁了?什麼又叫隔兒屁著涼一個大海棠?整個一莫名其妙!
其實,說白了也很簡單,就是死了。
死了就是死了,怎麼叫隔兒了,和大海棠又有什麼關係?原來這就叫"忌諱",也叫"塔布"。塔布(taboo或tabu)是人類學的名詞,語出南太平洋湯加群島,意思是禁忌,包括行為的禁忌和語言的禁忌。語言的禁忌也無非兩個方面。一是某些神聖的詞不能說,或不能隨便說,或只能由特殊身分的人使用;二是某些不祥或低賤、污穢的詞也不能說。比如"朕",原本是"自身"的意思。但後來規定只有皇帝才能稱"朕",老百姓也就"身不由己",不敢說了。至於"死",則是從皇帝到平民都忌諱的,當然也不能說。
不能說,又不能不說,怎麼辦呢?便只好"張冠李戴",拿別的甚至毫不相干的東西來說事,比如把"死了"說成"隔兒屁著涼一個大海棠"就是。外國人的辦法更絕,是"嫁禍於人"。比如性病,在英國叫"西班牙痘",在法國叫"義大利病(尼亞波利特病)",在東歐則叫"法國病"。大家都往外國推,自己是不負責任的,也就心安理得,沒事兒人一樣(參看陳原《社會語言學》)。
忌諱性病,是因為不光彩;忌諱死亡,則是因為不吉利。人總是要死的,但沒有人願意死,好死不如賴活著。所以"死"之一詞,歷來就有種種委婉的說法,據說在英語中有一百零二種,漢語中則不下三百之數(參看曲彥斌《民俗語言學》)。常用的有去世、過世、逝世、長眠、安息等等。這些說法都帶有感情色彩。比較好聽的有仙逝、歸西、百年之後,不好聽的有斷氣、蹬腿、見了閻王,更不好聽的則有隔了、屁了、玩兒完了、餵了野狗、聽蛐蚰兒叫喚去了。這些說法又有官方和民間、書面和口頭兩種。駕崩、大行、坐化、圓寂、犧牲、就義、捐軀、殉國、盡忠、成仁等等是前一種,揣腿兒、回去了、彈老三、一腳去、翹辮子、上西天,是後一種。但不管怎麼說,反正不說"死"。
不但"死"不能說,連和"死"同音的字也不能說。上海話"洗"和"死"同音,就不說"洗",得說"汰"(讀如打)。洗頭叫汰頭,洗澡叫汰俗,洗手絹叫汰汰絹頭。外地人到上海理髮,理髮師問"儂格頭汰勿",外地人聽了嚇一跳,不知道理髮為什麼還要"打頭",如果理髮要"打頭",那麼洗澡要不要"打屁股"?上海人肯定回答說"要"。不但屁股要"汰",其他別的什麼地方也一樣咯統統都要"汰"的。
但在上海,卻是不能不這麼說的。比如不說"儂先汰",而說"儂先洗",就等於叫別人先去死(儂去死)了。舊上海有家廣東人開的"先施公司",生意就不如"永安公司"好。因為在上海人聽來,"先施"就是"先死",哪有"永安"吉利?
其實廣東人也是忌諱"死"的。廣東人從來不說"氣死我了"、"笑死我了",而說"激生我"、"笑生我"。也不說"忙得要死",而說"忙得滿天神佛"。廣東人也忌諱與"死"同音的字,所以在廣東,樓層沒有四樓,門牌沒有4號。他們還忌諱血,因此豬血就叫"豬紅"。上海的規矩,則是探望病人不能帶蘋果,新娘上門不能吃瓜。因為在上海話中,"蘋果"與"病故"諧音,"瓜"與"寡"音同。拎著蘋果去看病人,等於咒人家"病故";新娘一進門就吃瓜,豈非存心要守寡?因此不但吃不得,也說不得,"梨"和"離"諧音,在一些地方就改叫"圓果"。也不能分著吃,以免"分離"。還有"鍾",也不能作為禮物送人,尤其不能送給老年人,以免人家以為你是來"送終"。
可惜人總是要死的。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死無葬身之地"。於是棺材便是稍有積蓄者的必備之物。"棺材"就是"官"與"財",好像誰睡進去誰就升官發財。所以抬起棺材叫"升棺"(升官),抬進棺材叫"進材"(進財)。棺材的木材要好,釘子要多,叫"財丁(材釘)兩旺"。然而一個人,死都死了,還升什麼官,發什麼財?莫非到"冥府銀行"去當總經理,或者到閻王殿裡去做財政部長?如果進了棺材就是升官發財,那麼,反過來說,升官發財豈不等於進了棺材?很遺憾,不會有人來認這個死理。張冠李戴原本就是不講道理的,只不過圖個吉利罷了。
這就叫忌諱,也叫塔布。
二、禁忌種種
全國各地都有忌諱。
北方忌醋。因為"醋"與"錯"音近。吃飯的時候,問人家"吃不吃醋",就更是會引起誤會。結果北方一些地區(如山西)便乾脆管醋叫"忌諱"。粵語忌肝。因為"肝"和"干"同音,結果豬肝叫豬潤,雞肝叫雞潤,豆腐乾叫豆潤。吳語忌藥。結果吃藥叫吃茶,真正的茶則叫"茶葉茶"。上海話甚至忌"鵝",因為"鵝"與"我"同音,弄不好"殺鵝"就成了"殺我",所以上海人把鵝叫做白烏龜。黑龍江富克山的淘金人連姓氏都有忌諱,姓吳、姓白的人進山淘金前先得改姓。因為姓白的進山是"白來了",姓吳又意味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