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只有李白是沒有進過隧道的人,他是從山上飛過去的。因為他有一雙翅膀,一邊是酒,一邊是詩,他可以憑藉詩情酒力,從山上飛越而過。終其一生,天真而光明,他是沒有穿越過黑暗的人。余光中先生的《夢李白》,我以為是當代詩中寫得最好的。余先生的詩說:“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半個盛唐怎麼能成於一人之口呢?那是因為這個人心大呀!
人終其一生,可以擁有很多職業,值得全心經營的只有一樣東西,就是我們的生命。我記得小的時候下圍棋,開始學的時候,小心翼翼一個子點在那兒,啪,對手一個子跟上來,馬上要緊緊地貼住,人家要再來封你一個眼,馬上又緊緊地貼住。所以剛開始學圍棋的孩子,都是在那裡“卷羊頭”,就那一小塊,卷到最後是什麼,這就是牛角尖,整個棋盤其他地方都放棄了。再往下學,師傅會教你,你先要掛子,先要謀篇布局,把整個的格局做起來。一塊死了,可以還有別的眼可以做活,你總歸有幾塊是可以做的。這是什麼呢?這就是生命的坐標。
所以我以為,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當下的職業和目前取得的成績,而是你的生命還有其他的可能嗎?人的一生,可能性的價值永遠比確定性的要大。其實,當我們說“我就是什麼”的時候,就意味著放棄了很多的夢想。《論語》中說“君子不器”,器皿的器,說真君子不要把自己拘於一時,拘於一地。我想“君子不器”包含兩個概念:第一就是真君子,不要做一個固化的器皿,不再有新的造型;第二就是君子不要做一個小氣之人,要大氣。
很多概念我們都已經耳熟能詳,但都真的做到了嗎?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擁有了皮毛。比如說,所謂“文化人”,按《周易》的說法,所謂“文化”,是“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之“文”,原來通假花紋之“紋”,在《說文解字》上的意思就是觀察世間百態,把百態雲集,瞭然於心,再去廣播天下,賦予它一個理念。
我們今天的文化最缺什麼呢?如果讓我說,今天是“文而不化”的時代。有那麼多作家、作者著作等身,但是所有這些文字意味著它的主人們一定臻於化境了嗎?有那麼多人著作等身,名片上的頭銜很多,但是他可能仍然心有戚戚,斤斤計較,生命不從容,氣概不坦然,情懷不深刻。這種人很多!在今天,拿一個博士的頭銜,拿一個博士後的頭銜,難嗎?其實頭銜什麼都不代表,它不代表我們的胸懷和快樂。所以,“文而化之”才是當今文化界的使命。
別把一生活成“符號”(2)
再比如商界。其實在商界,恕我直言,大家都在追求富貴富貴,但普遍的現象是“富而不貴”。富庶是容易衡量的,有金錢的標準擺在那兒,數字說明一切,但是不一定會帶來生命的尊貴啊!一個真正的富貴之人,內心會有一種氣節,眉宇軒昂,他會表現出一種坦然淡定,他對社會會有一種深刻的悲憫,對社會有他自己持久的回饋,他會用默默的行動讓內心獲得快樂和安寧。其實,這是生命的貴氣。
文而不化,富而不貴,我們這個社會上,好多概念只進行到了一半。這是因為什麼呢?我想,在今天,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在對這種生活方式的學習和完善的過程中,每一個人最終找到自己。對於自我的這種尋覓,可能是終其一生的一個歷程。
比如陶淵明,他年輕的時候其實也想做官,他也滿世界去找人打聽,說:“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我要養家餬口啊,誰能給我找份差事,讓我有點“三徑之資”,種種花糙?別人就推薦說,那你去做個縣令,他說遠的我可不去,人家說離你家很近,就是彭澤。好,他就去了彭澤,當了幾天縣令以後就很不高興,但是他又不敢走,要等薪水,說還是等結了帳再走吧。再等了幾天呢,遇到上級領導來檢查工作,相當於現在的地委一級去縣裡視察,領導就通知他第二天穿正裝,說“應束帶見之”,相當於今天穿西裝配領帶。就為了這麼一點事,他就覺得很不慡,他說我不能為了五斗米就向鄉里小兒折腰。“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這麼來的。我為什麼要屈心抑志呢?一不高興,自己把大印一解,扔下走了。這個時候,他寫了著名的《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辭》不難懂。如果在一個悠閒的下午,或安靜的晚上,大家一字一字地誦讀一遍,心情會和讀之前大有不同。
《歸去來兮辭》我大概是七八歲時背的,但一直到最近兩年,我每次讀的時候都會有新的認識和感慨,因為人不“穿越”是不會真正懂得的。
那是一個多麼幽遠的自我招魂啊!他說:“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自己家真的要荒蕪了嗎?為什麼荒蕪了呢?“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什麼叫做“自以心為形役”?就是我的心為我的形體所役使,心靈做了身體的僕人。為什麼我們的心靈會做了身體的僕人呢?一個簡單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有欲望。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想要住豪宅,想要開香車,想要吃美味,想要賞五彩,世間的一切,我們被這個物慾世界伺候得太舒服了,我們的身體機能太發達了,所以只能“以心為形役”。
這很像《莊子》里的一個故事。莊子說南海北海有兩個帝,南海之帝曰,北海之帝曰忽。他們倆經常在哪碰面呢?就是中央之地。中央之地的帝王叫什麼呢?叫混沌。混沌就是一個大肉球,什麼都沒開。混沌待和忽特別好,每次都熱情款待,好得不行。和忽就想報答混沌,說咱倆怎麼報恩呢?二帝商量說,世間人皆有七竅,可以去賞五彩啊,聽至音啊,呼吸芳香啊。混沌這大肉球什麼都沒有,咱倆為了讓他幸福快樂,弄個大工程,每天給他開一竅。結果七日之後,七竅開而混沌死,就在七竅全開的時候,混沌死了。
莊子在這個故事裡有很深刻的寓意,就是說我們對於願望的滿足,日復一日,無窮無盡,到最後我們終於說,齊全了,我在這個世界該有的一切都齊全了。這就像是《浮士德》中所寫的。歌德寫《浮士德》到最後感嘆一生的時候,終於圓滿,這就是他的靈魂要交給梅菲斯特的時候了。這樣的一個時刻,就是“七竅開”的時刻。
這就好像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寓言。說有一個大將,他一直希望有一張天下無雙的良弓。終於有一天,他拿到了千年紫檀木,壓在手上沉甸甸的,配上弓弦一拉,他覺得這就是他命中要得的良弓,是最好的東西了。然而,他覺得這個紫檀木有點乏味,所以他就想,能不能給它加點花紋?他招了天下的能工巧匠,在弓上面刻了花紋,覺得不錯了。再拿在手裡一試,又覺得花紋太樸素了,配不上自己顯赫的身份,能不能在整個紫檀弓上刻一副奢華的行獵圖?要刻天上的飛鷹啊,地上的走兔啊,獵人怎麼去行獵啊,一幅華麗細膩的行獵圖把整張弓都刻滿了。然後他拿在手裡,說這就是我想要的了,這是最完美的了。他滿滿地拉開這口弓,“嘣”的一聲,紫檀木斷了。原來紫檀木在雕刻滿了花紋之後,已經失去了紫檀應有的韌勁兒,就像混沌被鑿開七竅之後失去了赤子之心。
人終其一生,可以擁有很多職業,值得全心經營的只有一樣東西,就是我們的生命。我記得小的時候下圍棋,開始學的時候,小心翼翼一個子點在那兒,啪,對手一個子跟上來,馬上要緊緊地貼住,人家要再來封你一個眼,馬上又緊緊地貼住。所以剛開始學圍棋的孩子,都是在那裡“卷羊頭”,就那一小塊,卷到最後是什麼,這就是牛角尖,整個棋盤其他地方都放棄了。再往下學,師傅會教你,你先要掛子,先要謀篇布局,把整個的格局做起來。一塊死了,可以還有別的眼可以做活,你總歸有幾塊是可以做的。這是什麼呢?這就是生命的坐標。
所以我以為,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當下的職業和目前取得的成績,而是你的生命還有其他的可能嗎?人的一生,可能性的價值永遠比確定性的要大。其實,當我們說“我就是什麼”的時候,就意味著放棄了很多的夢想。《論語》中說“君子不器”,器皿的器,說真君子不要把自己拘於一時,拘於一地。我想“君子不器”包含兩個概念:第一就是真君子,不要做一個固化的器皿,不再有新的造型;第二就是君子不要做一個小氣之人,要大氣。
很多概念我們都已經耳熟能詳,但都真的做到了嗎?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擁有了皮毛。比如說,所謂“文化人”,按《周易》的說法,所謂“文化”,是“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之“文”,原來通假花紋之“紋”,在《說文解字》上的意思就是觀察世間百態,把百態雲集,瞭然於心,再去廣播天下,賦予它一個理念。
我們今天的文化最缺什麼呢?如果讓我說,今天是“文而不化”的時代。有那麼多作家、作者著作等身,但是所有這些文字意味著它的主人們一定臻於化境了嗎?有那麼多人著作等身,名片上的頭銜很多,但是他可能仍然心有戚戚,斤斤計較,生命不從容,氣概不坦然,情懷不深刻。這種人很多!在今天,拿一個博士的頭銜,拿一個博士後的頭銜,難嗎?其實頭銜什麼都不代表,它不代表我們的胸懷和快樂。所以,“文而化之”才是當今文化界的使命。
別把一生活成“符號”(2)
再比如商界。其實在商界,恕我直言,大家都在追求富貴富貴,但普遍的現象是“富而不貴”。富庶是容易衡量的,有金錢的標準擺在那兒,數字說明一切,但是不一定會帶來生命的尊貴啊!一個真正的富貴之人,內心會有一種氣節,眉宇軒昂,他會表現出一種坦然淡定,他對社會會有一種深刻的悲憫,對社會有他自己持久的回饋,他會用默默的行動讓內心獲得快樂和安寧。其實,這是生命的貴氣。
文而不化,富而不貴,我們這個社會上,好多概念只進行到了一半。這是因為什麼呢?我想,在今天,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在對這種生活方式的學習和完善的過程中,每一個人最終找到自己。對於自我的這種尋覓,可能是終其一生的一個歷程。
比如陶淵明,他年輕的時候其實也想做官,他也滿世界去找人打聽,說:“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我要養家餬口啊,誰能給我找份差事,讓我有點“三徑之資”,種種花糙?別人就推薦說,那你去做個縣令,他說遠的我可不去,人家說離你家很近,就是彭澤。好,他就去了彭澤,當了幾天縣令以後就很不高興,但是他又不敢走,要等薪水,說還是等結了帳再走吧。再等了幾天呢,遇到上級領導來檢查工作,相當於現在的地委一級去縣裡視察,領導就通知他第二天穿正裝,說“應束帶見之”,相當於今天穿西裝配領帶。就為了這麼一點事,他就覺得很不慡,他說我不能為了五斗米就向鄉里小兒折腰。“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這麼來的。我為什麼要屈心抑志呢?一不高興,自己把大印一解,扔下走了。這個時候,他寫了著名的《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辭》不難懂。如果在一個悠閒的下午,或安靜的晚上,大家一字一字地誦讀一遍,心情會和讀之前大有不同。
《歸去來兮辭》我大概是七八歲時背的,但一直到最近兩年,我每次讀的時候都會有新的認識和感慨,因為人不“穿越”是不會真正懂得的。
那是一個多麼幽遠的自我招魂啊!他說:“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自己家真的要荒蕪了嗎?為什麼荒蕪了呢?“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什麼叫做“自以心為形役”?就是我的心為我的形體所役使,心靈做了身體的僕人。為什麼我們的心靈會做了身體的僕人呢?一個簡單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有欲望。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想要住豪宅,想要開香車,想要吃美味,想要賞五彩,世間的一切,我們被這個物慾世界伺候得太舒服了,我們的身體機能太發達了,所以只能“以心為形役”。
這很像《莊子》里的一個故事。莊子說南海北海有兩個帝,南海之帝曰,北海之帝曰忽。他們倆經常在哪碰面呢?就是中央之地。中央之地的帝王叫什麼呢?叫混沌。混沌就是一個大肉球,什麼都沒開。混沌待和忽特別好,每次都熱情款待,好得不行。和忽就想報答混沌,說咱倆怎麼報恩呢?二帝商量說,世間人皆有七竅,可以去賞五彩啊,聽至音啊,呼吸芳香啊。混沌這大肉球什麼都沒有,咱倆為了讓他幸福快樂,弄個大工程,每天給他開一竅。結果七日之後,七竅開而混沌死,就在七竅全開的時候,混沌死了。
莊子在這個故事裡有很深刻的寓意,就是說我們對於願望的滿足,日復一日,無窮無盡,到最後我們終於說,齊全了,我在這個世界該有的一切都齊全了。這就像是《浮士德》中所寫的。歌德寫《浮士德》到最後感嘆一生的時候,終於圓滿,這就是他的靈魂要交給梅菲斯特的時候了。這樣的一個時刻,就是“七竅開”的時刻。
這就好像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寓言。說有一個大將,他一直希望有一張天下無雙的良弓。終於有一天,他拿到了千年紫檀木,壓在手上沉甸甸的,配上弓弦一拉,他覺得這就是他命中要得的良弓,是最好的東西了。然而,他覺得這個紫檀木有點乏味,所以他就想,能不能給它加點花紋?他招了天下的能工巧匠,在弓上面刻了花紋,覺得不錯了。再拿在手裡一試,又覺得花紋太樸素了,配不上自己顯赫的身份,能不能在整個紫檀弓上刻一副奢華的行獵圖?要刻天上的飛鷹啊,地上的走兔啊,獵人怎麼去行獵啊,一幅華麗細膩的行獵圖把整張弓都刻滿了。然後他拿在手裡,說這就是我想要的了,這是最完美的了。他滿滿地拉開這口弓,“嘣”的一聲,紫檀木斷了。原來紫檀木在雕刻滿了花紋之後,已經失去了紫檀應有的韌勁兒,就像混沌被鑿開七竅之後失去了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