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其實這個世界上永遠只有燕雀笑話鯤鵬,你不會看到鯤鵬笑話燕雀,它沒有這個心情。鯤鵬的境界、燕雀的境界,是不是就是我們今天人間心胸的大與小呢?
大家都知道詩仙李白,但你知道李白是個什麼樣的人嗎?面對李白的一生,我們能夠去欣賞他嗎?在今天,李白的價值不在於他的文學,而在於他的精神氣象。李白的人格能有多大?李白一生大多數時候的物質條件其實是極為匱乏的,但是你看他的生命空間,他高興的時候說“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說我高興起來、喝起酒來萬古常情,酣暢淋漓。他發愁的時候、不高興的時候會說,自己不得意,“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一個人悲歡皆為千古啊!
向李白同志學習(2)
他看這個世界,也是風景。他看見什麼?他說:“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看一看他看見的這一天地,大江茫茫都流蕩在天地之間。他看風景,他又看出了什麼呢?很多人去過岳陽樓,黃庭堅說:“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君山那麼美的一個地方,李白嫌礙眼,說給我鏟了,他說:“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一個人的一壺酒可以沉醉整個秋色嗎?那你要問問這個人的心有多大。
所以李白想去任何地方,都可以說“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大風都把心颳走了;李白想上山入地,就可以說“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他就上天關了;李白要是發愁的時候就說“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他形容下雪都敢說“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所以,李白這樣的一個人,他這一生困頓坎坷,當然他也有過榮耀,比如說,他進宮的時候,用杜甫的話來說就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高興的時候天子來了都無所謂的。
他在大唐宮中得了三年的翰林供奉,但是他幹過什麼呢?我們真正去查史料的話,發現他一點正事都沒有做。什麼貴妃捧硯、御手調羹、龍巾拭吐……都是一些不著調的事。他把宮廷當成一場豪奢的審美穿越了。
他本來是入宮了,終於見到天子唐玄宗了,兩個人挺投緣,他挺喜歡唐玄宗,所以他給唐玄宗寫詩。寫什麼呢?“夫子紅顏我少年,章台走馬著金鞭。”我帶你玩去吧!其實這話多麼不著調,他入宮的時候四十二歲,唐玄宗六十多歲,一個四十多歲的人對一個六十多歲的人說“夫子紅顏我少年”,我可以帶你玩去了。這裡沒有天地君臣的尊卑,也沒有年齡的差異。其實在我的眼中,李白從來沒有過暮年,就如杜甫從來沒有過青春。人的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不是一碼事。杜甫在那麼年輕的時候,一看到花開爛漫,一個蓬勃怒放的春天,他會想到什麼?他說:“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他一登樓看到的都是萬方的苦難。由此來看,一個人的價值觀會決定他的生命狀態。
一場安史之亂,李白是怎麼經歷的?宮中的人都跑了,他也跟著跑,往北跑,到了扶風遇到一個豪士請他喝酒,一高興就寫了一首《扶風豪士歌》,跟陌生人就坐下喝酒,不走了。李白在那裡說:“撫長劍,一揚眉,清水白石何離離。脫吾帽,向君笑。飲君酒,為君吟。”咱們就在這喝酒吧。帽子一摘,長劍一放,行了,這個地方,天地變亂,皆在身外。這是什麼?這是一個人主觀心靈的能量。我們今天只看到了詩仙的飛揚,但我們不知道詩仙的內心。李白這個人從十五歲仗劍遠遊,在他整個行游天下的時候,他是一個仗劍的行俠。他的人生都只有六個字,叫做“不屈己,不干人”,一方面不委屈自己的心,另一方面不去求人拜人。在這一點上,杜甫不如他。杜甫說自己“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他還是有這樣的經歷。但李白是不願意屈心抑志的,所以李白也不參加科舉,做官也沒有個做官的樣,他也不求青史垂名。
李白這一生,連他的家鄉也不追問,只要有好酒,處處皆是故鄉。他說:“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有酒的地方人就酣暢了,心就安寧了。這就是他對世間的穿越。
李白終其一生,“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到老了,杜甫去看他,問他你這一輩子還有什麼遺憾啊?人生總歸要有點遺憾吧?他想了想說,我看晉代葛洪寫的《抱撲子》,都是那些求仙求道煉丹的事,可我這一生啊,怎麼就沒煉成丹呢?我很對不住這個葛神仙啊!在杜甫這樣一個“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人來看,這個觀點太不著調了。但杜甫的心眼兒很好,他能理解朋友,他倆只差十一歲,兩個人一直非常好,所以杜甫最後就給李白寫了一首小詩,說人生晚秋,我來看你,你還像蓬糙一樣飄零,問你有什麼遺憾,你偏偏覺得自己愧對這麼一個煉丹之人。你這樣的一個人在我看來是什麼人呢?所以他的詩說:“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我自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也就是說,李白這一生傲慢,飛揚跋扈,無所羈絆,是為什麼?因為他是一個獨立天地間的英雄,不為其主,這才是真正的生命。
向李白同志學習(3)
今天的我們,心有羈絆,不要說“天子呼來不上船”,老闆叫你夜裡三點去,你打車都得去,你敢說你不去嗎?李賀的詩說得好,“不須浪飲丁都護,世上英雄本無主”,其實世間真正的英雄,都是為自己的心而活著。所以會有那麼多文人嘆息自己生不逢時,沒有被別人賞識,就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獨立生命的價值。
李白說:“一身獨為客,萬里無主人。”行遍千山,這就是他的一生。他可以一生為客,人人都不願意做客子,都願意有故鄉歸屬,但李白不在乎,對他來講,流浪也是一種歸宿。一生無主人,唯其無主,他才可以這樣,他才真正能夠做到“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這樣一種仙風傲骨,一直是他的標誌。
別把一生活成“符號”(1)
人的態度會決定他的生命。
如果說仕途是一座高山,面對這樣的一個高山,怎麼過去呢?
面對這樣的情況,中國的文人,大致可以分成三種狀態。
第一種人應該占95%以上,就是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在穿越山巒的隧道中蝸行摸索;有些人到了二分之一的地方,有些到了五分之四的地方。屈原、杜甫、白居易……這些文人都是這樣去穿越的。他們家國擔當,他們赤心報國,他們把天下興亡都負在自己身上,他們崇高單純,但他們的生命,其實是為了一種責任而隕落的。所謂“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一個“符號”,這是絕大多數文人主動選擇的。
但還是有那麼幾個,從那條隧道穿了出去,走到了另一端,比如陶淵明,比如王維,比如蘇東坡。他們是終於洞穿了這座山巒,走到那一端的時候,重新看見了赤子天尊,看到太陽的光明。這樣的路有長有短,陶淵明的路最短,八十三天,從官場中出來了。蘇東坡一生浮沉。王維呢,從十八歲中進士,二十歲舉大樂丞,做王右丞,然後矢志再上,最後幾經浮沉,到一世末朝,再回來做到尚書右丞。王維一生榮辱滄桑,到晚年寫禪詩的時候,他說:“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對今天的人們,對所有在自己的職業崗位上辛苦勞作的人來講,其實有很多的古人相伴,他們的日子也不輕鬆。
大家都知道詩仙李白,但你知道李白是個什麼樣的人嗎?面對李白的一生,我們能夠去欣賞他嗎?在今天,李白的價值不在於他的文學,而在於他的精神氣象。李白的人格能有多大?李白一生大多數時候的物質條件其實是極為匱乏的,但是你看他的生命空間,他高興的時候說“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說我高興起來、喝起酒來萬古常情,酣暢淋漓。他發愁的時候、不高興的時候會說,自己不得意,“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一個人悲歡皆為千古啊!
向李白同志學習(2)
他看這個世界,也是風景。他看見什麼?他說:“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看一看他看見的這一天地,大江茫茫都流蕩在天地之間。他看風景,他又看出了什麼呢?很多人去過岳陽樓,黃庭堅說:“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君山那麼美的一個地方,李白嫌礙眼,說給我鏟了,他說:“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一個人的一壺酒可以沉醉整個秋色嗎?那你要問問這個人的心有多大。
所以李白想去任何地方,都可以說“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大風都把心颳走了;李白想上山入地,就可以說“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他就上天關了;李白要是發愁的時候就說“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他形容下雪都敢說“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所以,李白這樣的一個人,他這一生困頓坎坷,當然他也有過榮耀,比如說,他進宮的時候,用杜甫的話來說就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高興的時候天子來了都無所謂的。
他在大唐宮中得了三年的翰林供奉,但是他幹過什麼呢?我們真正去查史料的話,發現他一點正事都沒有做。什麼貴妃捧硯、御手調羹、龍巾拭吐……都是一些不著調的事。他把宮廷當成一場豪奢的審美穿越了。
他本來是入宮了,終於見到天子唐玄宗了,兩個人挺投緣,他挺喜歡唐玄宗,所以他給唐玄宗寫詩。寫什麼呢?“夫子紅顏我少年,章台走馬著金鞭。”我帶你玩去吧!其實這話多麼不著調,他入宮的時候四十二歲,唐玄宗六十多歲,一個四十多歲的人對一個六十多歲的人說“夫子紅顏我少年”,我可以帶你玩去了。這裡沒有天地君臣的尊卑,也沒有年齡的差異。其實在我的眼中,李白從來沒有過暮年,就如杜甫從來沒有過青春。人的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不是一碼事。杜甫在那麼年輕的時候,一看到花開爛漫,一個蓬勃怒放的春天,他會想到什麼?他說:“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他一登樓看到的都是萬方的苦難。由此來看,一個人的價值觀會決定他的生命狀態。
一場安史之亂,李白是怎麼經歷的?宮中的人都跑了,他也跟著跑,往北跑,到了扶風遇到一個豪士請他喝酒,一高興就寫了一首《扶風豪士歌》,跟陌生人就坐下喝酒,不走了。李白在那裡說:“撫長劍,一揚眉,清水白石何離離。脫吾帽,向君笑。飲君酒,為君吟。”咱們就在這喝酒吧。帽子一摘,長劍一放,行了,這個地方,天地變亂,皆在身外。這是什麼?這是一個人主觀心靈的能量。我們今天只看到了詩仙的飛揚,但我們不知道詩仙的內心。李白這個人從十五歲仗劍遠遊,在他整個行游天下的時候,他是一個仗劍的行俠。他的人生都只有六個字,叫做“不屈己,不干人”,一方面不委屈自己的心,另一方面不去求人拜人。在這一點上,杜甫不如他。杜甫說自己“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他還是有這樣的經歷。但李白是不願意屈心抑志的,所以李白也不參加科舉,做官也沒有個做官的樣,他也不求青史垂名。
李白這一生,連他的家鄉也不追問,只要有好酒,處處皆是故鄉。他說:“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有酒的地方人就酣暢了,心就安寧了。這就是他對世間的穿越。
李白終其一生,“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到老了,杜甫去看他,問他你這一輩子還有什麼遺憾啊?人生總歸要有點遺憾吧?他想了想說,我看晉代葛洪寫的《抱撲子》,都是那些求仙求道煉丹的事,可我這一生啊,怎麼就沒煉成丹呢?我很對不住這個葛神仙啊!在杜甫這樣一個“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人來看,這個觀點太不著調了。但杜甫的心眼兒很好,他能理解朋友,他倆只差十一歲,兩個人一直非常好,所以杜甫最後就給李白寫了一首小詩,說人生晚秋,我來看你,你還像蓬糙一樣飄零,問你有什麼遺憾,你偏偏覺得自己愧對這麼一個煉丹之人。你這樣的一個人在我看來是什麼人呢?所以他的詩說:“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我自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也就是說,李白這一生傲慢,飛揚跋扈,無所羈絆,是為什麼?因為他是一個獨立天地間的英雄,不為其主,這才是真正的生命。
向李白同志學習(3)
今天的我們,心有羈絆,不要說“天子呼來不上船”,老闆叫你夜裡三點去,你打車都得去,你敢說你不去嗎?李賀的詩說得好,“不須浪飲丁都護,世上英雄本無主”,其實世間真正的英雄,都是為自己的心而活著。所以會有那麼多文人嘆息自己生不逢時,沒有被別人賞識,就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獨立生命的價值。
李白說:“一身獨為客,萬里無主人。”行遍千山,這就是他的一生。他可以一生為客,人人都不願意做客子,都願意有故鄉歸屬,但李白不在乎,對他來講,流浪也是一種歸宿。一生無主人,唯其無主,他才可以這樣,他才真正能夠做到“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這樣一種仙風傲骨,一直是他的標誌。
別把一生活成“符號”(1)
人的態度會決定他的生命。
如果說仕途是一座高山,面對這樣的一個高山,怎麼過去呢?
面對這樣的情況,中國的文人,大致可以分成三種狀態。
第一種人應該占95%以上,就是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在穿越山巒的隧道中蝸行摸索;有些人到了二分之一的地方,有些到了五分之四的地方。屈原、杜甫、白居易……這些文人都是這樣去穿越的。他們家國擔當,他們赤心報國,他們把天下興亡都負在自己身上,他們崇高單純,但他們的生命,其實是為了一種責任而隕落的。所謂“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一個“符號”,這是絕大多數文人主動選擇的。
但還是有那麼幾個,從那條隧道穿了出去,走到了另一端,比如陶淵明,比如王維,比如蘇東坡。他們是終於洞穿了這座山巒,走到那一端的時候,重新看見了赤子天尊,看到太陽的光明。這樣的路有長有短,陶淵明的路最短,八十三天,從官場中出來了。蘇東坡一生浮沉。王維呢,從十八歲中進士,二十歲舉大樂丞,做王右丞,然後矢志再上,最後幾經浮沉,到一世末朝,再回來做到尚書右丞。王維一生榮辱滄桑,到晚年寫禪詩的時候,他說:“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對今天的人們,對所有在自己的職業崗位上辛苦勞作的人來講,其實有很多的古人相伴,他們的日子也不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