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問:道家呢?

  答:人生追求,這就是真實、自由、寬容。當然,這主要是莊子提出的。

  問:法家呢?

  答:治國理念,這就是公開、公平、公正。

  問:儒家呢?

  答:核心價值,這就是仁愛、正義、自強。仁愛,主要是孔子的概念;正義,主要是孟子的概念;自強,主要是荀子的概念。

  問:自強你好像沒講。

  答:是的,後面會說。

  問:墨家“社會主義”,道家“個人主義”,法家“國家主義”,儒家“文化主義”?

  答:打上引號,也可以這麼說。我們還可以說,墨家留下了建設家園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導人生的智慧結晶,法家留下了應對變革的思想資源,儒家留下了凝聚民心的價值體系。詳盡的論述,還是請讀我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一書。

  問:遺產不同,取向不同,我們的選擇也不同?

  答:是。這就叫“要什麼就是什麼”。

  問“喜歡誰就是誰”呢?

  答:隨其所好,自由選擇。比方說,主張“行俠仗義”的,多半會喜歡墨子;主張“超凡脫俗”的,則多半喜歡莊子。你喜歡哪一家,就喜歡哪一家好了。

  問:別人不能批評反對?

  答:當然。閱讀,是一種純粹個人的事情。喜歡,也是一種純粹個人的事情。這是我們每個公民的基本權利,他人豈能干預?

  問:就不能給點建議嗎?

  答:建議也只能是原則性的,三條。第一,可以“各取所需”,但不要“厚此薄彼”;第二,可以“學以致用”,但不要“急功近利”;第三,可以“弘揚繼承”,但不要“全盤照搬”。

  問:不“全盤照搬”,又該怎麼樣?

  答:抽象繼承。

  問:什麼叫“抽象繼承”?

  答:就是把先秦諸子的思想,從他們提出這些思想的具體環境和原因中抽離出來,只繼承其中的合理部分。比如孔子講“仁愛”,是為了維護等級制度。但仁愛本身並不錯。又比如韓非講“公平”,是為了保證君主獨裁。但公平本身並不錯,我們就要公平,不要君主獨裁。也就是說,我們在繼承先秦諸子這筆寶貴遺產時,必須“洗去”他們身上時代和階級的烙印,留下合理的內核和普遍適用的東西。

  問:對他們所有的思想,都只能“抽象繼承”嗎?

  答:是的。因為“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

  問:什麼意思?

  答:先秦諸子提出的問題,比如如何治國,如何做人,至今還在困擾著我們,這就叫“濤聲依舊”。今天的社會,與當時的社會,早就“不可同日而語”,這就叫“不見當初的夜晚”。那麼請問,今天的你我,還能重複“昨天的故事”嗎?

  問:不能重複,又怎麼辦?乾脆不上這客船?

  答:船還是要上的,只不過得“盪起雙槳”。

  問:什麼“雙槳”?

  答: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

  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根本區別,就在人權

  問:傳統與現代,有沒有什麼不同?

  答:不同之處多了。社會不同,人也不同。傳統社會是宗法社會,現代社會是憲法社會。宗法社會的人,是“臣民”;憲法社會的人,是“公民”。這可就差老鼻子了。

  問:公民與臣民,又有什麼區別?

  答:公民是個體,臣民是群體;公民是獨立的,臣民是依附的;公民受憲法保護,臣民受宗法制約;公民與公民是平等的,臣民與君主是不平等的。傳統社會有一句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話———天下無不是的父親,天下也無不是的君父。

  問:君主和父親總是對的?

  答:而且在思想上和行動上,臣與子都必須絕對服從。

  問: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答:豈止不得不亡?還得謝恩。所謂“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因此,君父賜給臣子什麼東西,也是必須接受的,叫“君有賜,臣不敢不受”。這就完全沒有人權。

  問:不能拒絕賞賜,怎麼就是沒有人權呢?

  答:因為拒絕,因為說“不”,是一個人的基本權利。你想啊,一個人,如果連“不”都不能說,那他還有什麼可以說;如果連拒絕的權利都沒有,那還有什麼事可以做主?要知道,就連一隻狗,你餵它什麼,它都可以不吃的。

  問:明白了,公民是有人權的,臣民是沒有人權的。

  答:對!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根本區別,就在人權。沒有人權,就沒有法治。沒有人權,也就沒有民主。所以,傳統社會最缺的,就是這兩樣東西。

  問:法治的傳統,法家那裡不是有嗎?

  答:有一點,但問題很大。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法家主張的“法”,是“王法”。既然是“君王之法”,那就不是“人民之法”。所以,它也是不保護人權的。比方說,審案的時候,都是官員坐在堂上,百姓跪在地下,然後法官驚堂木一拍,一聲斷喝———爾等刁民,為何犯罪,從實招來,免受皮肉之苦。你看,案子還沒審,小民先就成了罪人。

  問:沒有“無罪推定”?

  答:也沒有“律師辯護”。辯護什麼?小民原本就沒有人權,不招就打。到了明代,更慘,官員都沒有人權。皇帝一不高興,就可以把朝廷大臣拖到午門外,脫了褲子,在光天化日之下打屁股。你想,這還有什麼“人的尊嚴”?

  問:說到底,還是人權問題?

  答:是的,沒有人權,就什麼都談不上。所以,傳統社會雖然也講“以人為本”,卻只有“民本”,沒有“人本”;或只有“民本”,沒有“民主”。

  問:民本和民主,又有什麼不同?

  答:民本是“為民做主”,民主是“人民做主”。為民做主,做主的還是君,所以是“君主”,即“主權在君”。人民做主,做主的是民,所以是“民主”,即“主權在民”。當然,人民不能治國,治國還得靠政府。但是,在民主制度下,政府的治權,是需要由人民來授予的。政府做得不好,人民可以問責。可見民主的關鍵,在於人民授權。

  問:人民授權的思想,孟子好像有吧?

  答:孟子的思想,是天神與人民的雙重授權,而且名為“天授”,實為“民授”(請參看《從君權到民權》)。這在當時,已經非常了不起。但是,沒有授權的方式,也沒有問責的制度。人民不滿意,只能鬧革命。這時,人民也幾乎根本就活不下去了,這才鋌而走險,揭竿而起。所以,改朝換代,社會付出的成本和代價都太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