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問:不是還有“禪讓”嗎?

  答:禪讓也並非政權的和平交接,只不過血流得少一點而已。能接過政權的,其實都是軍閥,都有槍桿子撐腰。因此可以說,中國歷史上,基本上沒有民主的傳統。

  問:為什麼沒有?就因為不講人權嗎?

  答:對!比方說孟子,雖然主張“以民為本”或者“以民為貴”,卻沒有想過,這個作為“根本”的人民,究竟有哪些政治權利。

  問:不是說君主不合格,人民就有權革命嗎?

  答:嚴格地說,那叫“改朝換代”。改朝換代以後,人民與君主的關係,按照後世最開明之君主的理解,也只是水和舟的關係,不是老闆與雇員的關係。所以,君主不合格,人民是不能“問責”也不能“解僱”的,只能在活不下去的時候起義、造反、鬧革命。

  問:墨子呢?墨子主張人權嗎?

  答:墨子確實是“維權”的。可惜,他只為人民群眾爭取生存權利和經濟權利,不為他們爭取思想權利和言論權利。相反,在他看來,這些權利還必須無條件地交給統治者(請參看拙著《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之《儒墨之爭》)。結果,他就從平等走向了專制。

  問:除此之外,墨子還有問題嗎?

  答:有。只主張“集體權利”,不主張“個人權利”。正因為不主張“個人權利”,結果是“集體權利”也沒了。

  問:楊朱好像是主張“個人權利”的。

  答:可惜楊朱被歪曲和誤解。楊朱被“妖魔化”以後,民主與法治就徹底無望。

  科學、民主、法治,是我們今天的救世之道和強國之道

  問:科學的傳統呢?

  答:也很稀缺。先秦諸子當中,孔、孟、老、莊、韓,都不講科學,也沒有興趣。難得的是還有墨子和荀子。在先秦諸子中,荀子是最具有科學精神的。

  問:不是還有墨子嗎?

  答:墨子主要講工程技術。何況墨子對待自然,還採取了宗教的態度。

  問:其他人呢?

  答:孔子和孟子,是迴避的態度;老子和莊子,是哲學的態度;只有荀子,是科學的態度。在《天論》篇,荀子開宗明義就提出一個觀點:“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

  問:什麼意思?

  答:自然界有自己的規律(天行有常),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以堯存),也不因統治者是什麼人就會怎麼樣(不以桀亡)。這就把天與人區分開來了。天是天,人是人,自然是自然,社會是社會。自然有自然的法則,人類有人類的規範。自然不能把人類怎麼樣,人類也不能把自然怎麼樣。

  問:那又怎麼樣?

  答:各干各的唄!荀子說,天,是不會因為人們怕冷,就沒有冬季的(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也是不會因為人們怕遠,就不再廣闊的(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那麼,一個君子,難道會因為小人吵吵嚷嚷,就停止行動了嗎?當然也不會(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這叫什麼?這就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問:這話也是荀子說的?

  答:不是,是《易傳》說的。但是,君子為什麼要自強,卻只有荀子能解釋。我們知道,作為先秦儒家的第三位大師,荀子與孔孟的區別,就是接過了道家的思想武器。

  問:道家的思想武器是什麼?

  答:以天道說人道。這是道家的方法,也是荀子的方法。

  問:荀子豈不變成道家了?

  答:不。他們對“天道是什麼”,認識不同。道家認為是“無為”,荀子認為是“自為”。在道家看來,既然天道無為,人也應該無為。荀子則認為,既然天道自為,人也應該自為。所以,與其聽天由命,不如自力更生;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奮發圖強。這就叫“天行有常,君子自強”,很有“中國特色”啊!

  問:什麼特色?

  答:表面上說“自然規律”,實際上說“倫理道德”。

  問: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嗎?

  答:是。這也是東方與西方之別,即西方人重自然,中國人重人事;西方人講科學,中國人講道德。所以,西方哲學是“物理學之後”,中國哲學是“倫理學之後”。

  問:這裡面有高下優劣之別嗎?

  答:沒有,但有利弊。

  問:對於西方人來說,利弊是什麼?

  答:那是他們的事,我不管。對我們有什麼好處,也不用說。

  問:那麼請問,對我們,有什麼不利呢?

  答:泛倫理、泛道德。具體地說,就是把所有的問題,政治問題啦,經濟問題啦,藝術問題啦,甚至科學問題啦,等等,都說成是道德問題。比如文藝作品的“品位”,是有雅俗之分的。但這是審美判斷,不是道德判斷。低俗不一定就缺德。然而在中國,那就是道德問題,肯定會吵翻天。

  問:還有嗎?

  答:一事當前,先做道德判斷,後做事實判斷,甚至不做事實判斷,或者用道德判斷替代事實判斷。比如我說道家“消極無為”,馬上就有人跳起來大罵,說你怎麼能這樣貶低道家?其實我說“消極”,只是事實判斷,並非價值判斷,更非道德判斷,哪有貶低的意思?凡此種種,都因為缺少科學精神。

  問:科學精神有哪些內容?

  答:懷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實證精神。可惜不能展開說了。其實,只要用這四種精神去反省我們的學術研究和文化論爭,就會發現問題確實很大。

  問:所以要用科學精神來補充?

  答:還要加上法治精神。

  問:法治精神又有哪些內容?

  答:無罪推定、權利優先、程序公正。在操作上,則表現為四項原則:證據確鑿、立場公正、保護隱私、尊重人格。說得白一點,就是“寧可放過一千,也不錯殺一個”,或“寧可犧牲真相,也要保護隱私”。

  問:為什麼要這樣?

  答:為了保護人權。沒有人權,就沒有法治。

  問:這麼說,還應該加上民主精神了?

  答:當然。科學、民主、法治,才是我們今天的救世之道和強國之道。

  問:所以,我們在繼承思想文化遺產的時候,必須兼顧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

  答:對!這樣才能盪起雙槳,駛向彼岸。

  ◎至此,《易中天問答諸子百家》全部刊完,本系列文章已結集收入《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敬請留意。——— 編者)

  後記(2009年7月15日)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實“我山之石”,又何嘗不可?任何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都離不開自己的傳統。沒有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再好的東西,引進來也會“水土不服”。因此,在這個地球越來越變成“村落”的時代,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們既必須借鑑西方國家的先進理念,又應該繼承中華民族的思想遺產。我寫《費城風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就是為了前者;寫本書(《我山之石》),則是為了後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