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問:寬容?
答:對,寬容。只要主張真實和自由,就一定會主張寬容。因為沒有寬容,就沒有自由。這個時候,回頭再看前面剛剛講過的孟子,就會有些別樣的意思了。
問:怎麼會想到孟子?
答:因為孟子和莊子是同時代人,個性和主張又很不一樣啊!
充當“聖鬥士”,必然變成“衛道士”,甚至“殺人犯”
問:孟子和莊子,怎麼個不一樣?
答:如果說,自在逍遙的莊子,就像欣然自得的“快樂蝴蝶”(栩栩然胡蝶也);那麼,義旗高舉的孟子,就是精神抖擻的“好鬥公雞”,而且是“公雞中的戰鬥機”。
問:孟子好鬥嗎?
答:好鬥。孟子的好鬥,是出了名的,弄得他的學生都扛不住。比如有個學生叫公都子的就問,外面議論紛紛,都說先生好辯,學生想斗膽問一下,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問:孟子怎麼回答?
答:孟子憤憤不平地說,我哪裡是好辯?我是不得已!你看現在,聖王不再出現,諸侯肆無忌憚,士人信口開河,楊朱、墨翟的主張充斥天下,孔子的學說卻得不到實行。長此以往,怎麼得了?我不出來戰鬥,又怎麼行?
問:責任感?使命感?
答:還有正義感。這三條加在一起,就使得孟子這個人,頗有些牛逼哄哄。他曾多次說過,老天爺可是要“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實現天下太平的。這樣的事情,不是我做,還能誰做(非予覺之,而誰也)?除了我來,還有誰行(當今之世,捨我其誰)?
問:好大的口氣!
答:當然,“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嘛!實際上,孟子口氣大,是因為底氣足。這個底氣,在孟子那裡,就叫“浩然之氣”。
問:什麼是“浩然之氣”?
答:也就是“正氣”,由責任感、使命感和正義感集合而成。有了這種“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孟子就不但是“義士”和“鬥士”,而且簡直就是“聖鬥士”。你看他怎麼罵楊朱,怎麼罵墨子?什麼“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還不是“聖鬥士”?
問:哈!火氣也不小。
答:脾氣還大。這不奇怪,一肚子“氣”嘛!
問:不好嗎?
答:也好也不好。好處就是能夠塑造偉大而剛強的人格,成為一個“富貴不能yín,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仁人志士,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大丈夫。不信你看孟子,不怨天,不尤人,不趨炎,不附勢,在任何人面前都不自卑,相反還非常驕傲。他甚至對別人說,你要遊說諸侯大夫嗎?那你就得先蔑視他,別把他們的權勢和地位放在眼裡(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這可真是“這一身傲骨,敲起來錚錚地響”。
問:壞處呢?
答:壞處就是難免殺伐之心,殺伐之氣。孟子的文章,就頗有些殺氣騰騰。這很正常。畢竟,義,是具有戰鬥性和批判性的,是刀劍嘛!劍出鞘,要見血。不殺別人,就殺自己。儘管這裡說的“殺”,也許不過道德譴責。但是,以理殺人,用道德殺人,並不比用刀子殺人溫柔。所謂“拿起筆,做刀槍”,除非是面對強權,否則是很恐怖的。
問:壞人,難道不該殺,不該批判嗎?
答:該是該,問題是誰有資格來評判,誰有資格來實施?如果是刑事犯罪,事情倒簡單———法院來審判,監獄來執行。但是,如果事關道德和審美呢?比方說,某個人“作風不好”,某部作品“趣味低俗”,誰又能充當“審判長”?不要以為這不是問題。事實上,中國人是很熱衷於“道德審判”和“趣味審判”的。
問:由道德高尚和趣味高雅的人來“審判”,不行嗎?
答:過去我們就是這麼幹的。結果是什麼呢?是千千萬萬個“祥林嫂”被殺了,而大大小小的“魯四老爺”們卻“居然昂起頭來,不知個個臉上有著血污”。
問:為什麼會這樣?
答:直接的原因,是因為“魯四老爺”們都以“正人君子”自居,而中國傳統社會又特別喜歡動用“道德私刑”。因此,當這些“衛道士”們拿起“批判的武器”時,是毫不手軟的。無數個沒有話語權的“祥林嫂”,便只能變成“沉默的羔羊”。
問:這裡面也有孟子的責任嗎?
答:有。孟子的“浩然之氣”,雖然能塑造偉大而剛強的人格,但也很容易培養出一種道德上的優越感,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視為“正義的化身”,可以對被他們認為“品格低下”、“趣味低俗”的人口誅筆伐。其實,這種做法,也就在專制時代和專制傳統猶存的時候能行,換到民主時代和民主社會,肯定碰釘子。
問:為什麼?
答:哈!一人一票選舉立法,你說最後獲勝的,是鯤鵬,還是鴳雀、斑鳩、蟬?
問:又回到莊子了。
答:是啊!如果你真正讀懂了莊子,你就會清楚,充當“聖鬥士”的結果,必然是變成“衛道士”,甚至“殺人犯”。因為按照莊子的觀點,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誰也不比誰高貴,誰也不比誰高明。因此,誰都沒有資格充當道德和審美的“審判長”,更沒有“生殺予奪”之權。西方人就懂這個道理。所以,他們把最終的“審判權”交給了上帝。
問:中國人沒有上帝,又該交給誰呢?
答:大約也只能交給歷史吧!
第二十二、讓我們盪起雙槳設
問:聽你這麼一路講下來,感慨良多!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真是千頭萬緒、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面對如此之多同樣是偉大思想家的不同觀點,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答:哈哈,阿Q有個主張,倒是不妨參考。
問:什麼主張?
答:要什麼就是什麼,喜歡誰就是誰。
問:各取所需,實用主義?這不是你一貫反對的嗎?
答:我是反對,可惜我反對沒用。大多數中國人,還是要“學以致用”的。你想嘛,他們又不做學問,憑什麼要讀先秦諸子?無非希望讀了有用。所以,我們不能要求大家都超功利,都“為讀書而讀書”。只要不過於急功近利,就很好了。
問:怎樣“學以致用”?
答:這就要看你想幹什麼。比方說,治國,不妨多讀法家。做人,就不妨多讀儒家。需求不同,選擇也不同。
問:為什麼?
答:因為先秦諸子的關注點,其實是不同的。大體上說,墨家關注社會,道家關注人生,法家關注國家,儒家關注文化。
問:關注點不同,留下的遺產也不同吧?
答:當然。
問:墨家留下了什麼?
答:社會理想,這就是平等、互利、博愛。
答:對,寬容。只要主張真實和自由,就一定會主張寬容。因為沒有寬容,就沒有自由。這個時候,回頭再看前面剛剛講過的孟子,就會有些別樣的意思了。
問:怎麼會想到孟子?
答:因為孟子和莊子是同時代人,個性和主張又很不一樣啊!
充當“聖鬥士”,必然變成“衛道士”,甚至“殺人犯”
問:孟子和莊子,怎麼個不一樣?
答:如果說,自在逍遙的莊子,就像欣然自得的“快樂蝴蝶”(栩栩然胡蝶也);那麼,義旗高舉的孟子,就是精神抖擻的“好鬥公雞”,而且是“公雞中的戰鬥機”。
問:孟子好鬥嗎?
答:好鬥。孟子的好鬥,是出了名的,弄得他的學生都扛不住。比如有個學生叫公都子的就問,外面議論紛紛,都說先生好辯,學生想斗膽問一下,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問:孟子怎麼回答?
答:孟子憤憤不平地說,我哪裡是好辯?我是不得已!你看現在,聖王不再出現,諸侯肆無忌憚,士人信口開河,楊朱、墨翟的主張充斥天下,孔子的學說卻得不到實行。長此以往,怎麼得了?我不出來戰鬥,又怎麼行?
問:責任感?使命感?
答:還有正義感。這三條加在一起,就使得孟子這個人,頗有些牛逼哄哄。他曾多次說過,老天爺可是要“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實現天下太平的。這樣的事情,不是我做,還能誰做(非予覺之,而誰也)?除了我來,還有誰行(當今之世,捨我其誰)?
問:好大的口氣!
答:當然,“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嘛!實際上,孟子口氣大,是因為底氣足。這個底氣,在孟子那裡,就叫“浩然之氣”。
問:什麼是“浩然之氣”?
答:也就是“正氣”,由責任感、使命感和正義感集合而成。有了這種“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孟子就不但是“義士”和“鬥士”,而且簡直就是“聖鬥士”。你看他怎麼罵楊朱,怎麼罵墨子?什麼“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還不是“聖鬥士”?
問:哈!火氣也不小。
答:脾氣還大。這不奇怪,一肚子“氣”嘛!
問:不好嗎?
答:也好也不好。好處就是能夠塑造偉大而剛強的人格,成為一個“富貴不能yín,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仁人志士,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大丈夫。不信你看孟子,不怨天,不尤人,不趨炎,不附勢,在任何人面前都不自卑,相反還非常驕傲。他甚至對別人說,你要遊說諸侯大夫嗎?那你就得先蔑視他,別把他們的權勢和地位放在眼裡(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這可真是“這一身傲骨,敲起來錚錚地響”。
問:壞處呢?
答:壞處就是難免殺伐之心,殺伐之氣。孟子的文章,就頗有些殺氣騰騰。這很正常。畢竟,義,是具有戰鬥性和批判性的,是刀劍嘛!劍出鞘,要見血。不殺別人,就殺自己。儘管這裡說的“殺”,也許不過道德譴責。但是,以理殺人,用道德殺人,並不比用刀子殺人溫柔。所謂“拿起筆,做刀槍”,除非是面對強權,否則是很恐怖的。
問:壞人,難道不該殺,不該批判嗎?
答:該是該,問題是誰有資格來評判,誰有資格來實施?如果是刑事犯罪,事情倒簡單———法院來審判,監獄來執行。但是,如果事關道德和審美呢?比方說,某個人“作風不好”,某部作品“趣味低俗”,誰又能充當“審判長”?不要以為這不是問題。事實上,中國人是很熱衷於“道德審判”和“趣味審判”的。
問:由道德高尚和趣味高雅的人來“審判”,不行嗎?
答:過去我們就是這麼幹的。結果是什麼呢?是千千萬萬個“祥林嫂”被殺了,而大大小小的“魯四老爺”們卻“居然昂起頭來,不知個個臉上有著血污”。
問:為什麼會這樣?
答:直接的原因,是因為“魯四老爺”們都以“正人君子”自居,而中國傳統社會又特別喜歡動用“道德私刑”。因此,當這些“衛道士”們拿起“批判的武器”時,是毫不手軟的。無數個沒有話語權的“祥林嫂”,便只能變成“沉默的羔羊”。
問:這裡面也有孟子的責任嗎?
答:有。孟子的“浩然之氣”,雖然能塑造偉大而剛強的人格,但也很容易培養出一種道德上的優越感,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視為“正義的化身”,可以對被他們認為“品格低下”、“趣味低俗”的人口誅筆伐。其實,這種做法,也就在專制時代和專制傳統猶存的時候能行,換到民主時代和民主社會,肯定碰釘子。
問:為什麼?
答:哈!一人一票選舉立法,你說最後獲勝的,是鯤鵬,還是鴳雀、斑鳩、蟬?
問:又回到莊子了。
答:是啊!如果你真正讀懂了莊子,你就會清楚,充當“聖鬥士”的結果,必然是變成“衛道士”,甚至“殺人犯”。因為按照莊子的觀點,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誰也不比誰高貴,誰也不比誰高明。因此,誰都沒有資格充當道德和審美的“審判長”,更沒有“生殺予奪”之權。西方人就懂這個道理。所以,他們把最終的“審判權”交給了上帝。
問:中國人沒有上帝,又該交給誰呢?
答:大約也只能交給歷史吧!
第二十二、讓我們盪起雙槳設
問:聽你這麼一路講下來,感慨良多!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真是千頭萬緒、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面對如此之多同樣是偉大思想家的不同觀點,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答:哈哈,阿Q有個主張,倒是不妨參考。
問:什麼主張?
答:要什麼就是什麼,喜歡誰就是誰。
問:各取所需,實用主義?這不是你一貫反對的嗎?
答:我是反對,可惜我反對沒用。大多數中國人,還是要“學以致用”的。你想嘛,他們又不做學問,憑什麼要讀先秦諸子?無非希望讀了有用。所以,我們不能要求大家都超功利,都“為讀書而讀書”。只要不過於急功近利,就很好了。
問:怎樣“學以致用”?
答:這就要看你想幹什麼。比方說,治國,不妨多讀法家。做人,就不妨多讀儒家。需求不同,選擇也不同。
問:為什麼?
答:因為先秦諸子的關注點,其實是不同的。大體上說,墨家關注社會,道家關注人生,法家關注國家,儒家關注文化。
問:關注點不同,留下的遺產也不同吧?
答:當然。
問:墨家留下了什麼?
答:社會理想,這就是平等、互利、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