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又隔了些日子,張之道抱來個碩大的收音機,說這禮物送我;照例是帶著那種柔軟的韌性,不容人推辭。事後聽說為了裝成這台高級的收音機,他用去了一年半來所有的積蓄。
我總在思索如何讓他收回那昂貴的禮物,他的慷慨是小開式的,讓我覺得有味;但他單純得如一本新書的扉頁,油墨飄香,而我,我的那本書已翻出了多少頁;這樣的交往似乎荒唐可笑。
我為此徹夜難眠,感到自己又辜負了一個男孩。我甚至在內心隱隱責怪起母親,是她牽著我手,引入此種尷尬的境地。
這個家不可避免地變成個暫住處。我的小床早已拆除,母親說,不用搭鋪了,反正住不長。母親那種淡如水的口吻讓我吃驚,儘管她沒說錯,假期有限;但感情難以用錯或對來劃分,感覺更是如此。我跟母親合睡一床,各占一頭,心裡總是淒涼。
母親日日早起,製成了成肉、魚鬆什麼的,一袋一袋封存著。“還要些什麼?”她問。
“無所謂。”我懶懶地說。
“不是都說那兒葷菜少嗎?”
“嗯!”我說,“還可以。”
她沒作聲,手頭索索地動作著。過了一會兒,她突然嘆了口氣:“我不知你究竟想些什麼!”
我受傷般地感到心裡絞痛。母親變生疏了,她仿佛已習慣於遠遠思念女兒了;我的出現,猶如家中添了個垂頭喪氣的閒散人員,讓她難以真正接納。
然而,真的同母親動刀動槍地頂嘴,是發生在那之後的一個夜晚。母親問起我在連隊的情況,她的提問使我覺得她完全像個陌路人,那種深刻的距離感讓我灰心絕望。
“你怎麼沒打入黨報告呢?”她問。
“我不夠格。”
“我同事的女兒去了半年就入黨了;她們領導答應首批抽調她到工礦。她工作積極,待人從不疙疙瘩瘩的。”她慢慢悠悠地說,“她在那裡爭氣,父母也有個盼頭。”
“可是,我在那裡也沒有做過不爭氣的事。”我想到那次破滅的上調機會。陡地感到前途渺茫無望,永遠兌現不了母親的期望。
“你脾氣變古怪了。”她不滿地說著,翻轉身子,想結束這場談話。
我一骨碌坐起,狠狠地說了一通絕情話,我說在外面苦了一年半,回來還受冤氣;我說知道家裡人嫌棄我,巴不得我早走。我說起這些蠢話居然得心應手,很有這方面的天賦。我越說越激烈,忽然沒法收場了;我又怕起來,怕這麼無休無止下去,怕自己從此擦不淨那個蠻不講理的形象。
我慟哭起來,為過去也為未來無窮無盡的壓力;為母親徹底失去她的愛女也為自己失去了母愛,一無所有。後來母親也絕望地啜泣起來。在這片哭聲中,母女從遙遠得夠不著的地方漸漸接近,但是仍站高一尺之遙,相互辨認著,戒備著,不得鬆弛。
翌日清早,我醒得絕早。母親已忙碌完畢,正在門口同鄰居搭話:
“那裡苦,吃雜糧。”母親說,“想讓她多帶點去。”
“就是呀,哪家有知青,哪家大人就倒霉。”
母親淡漠地說:“那有什麼辦法!”
“聽說東北六穀粉營養料是不壞的。”
“哦!”母親說,“下趟讓她帶點回來,上海吃不到,也稀奇。聽說蒸糕吃還可以。”
我覺得自己在淪落。我一向以母親的驕傲自居,然而當我苦苦在外掙扎了一年半之後,卻失去了這種資格。那太不公平了。我沒大發雷霆,我感覺已無此必要——生活缺少了那根支柱,我就變得平平淡淡,活著等於沒活。
晌午時,我收到錢小曼姍姍來遲的信。她給我帶來個震撼人的壞消息:連里的拖拉機房失火,朱慶濤沖入火場,被火燒成重傷,右耳失聰,左眼失明。她在信中表示對愛情的矢志不渝。在末尾處,她提及,區知青辦動員她的戀人辦病退返城手續,但他拒絕了,既為愛情也為他自己。他說,回滬後就不再會有人懂得你了。
淚水滲出眼角,那種悲壯的流淚我還是初次。對那個黑蒼蒼的殘廢的男人的話已銘刻心間,我生命的疆域也在那寒冷的地方,離開那兒,我一事無成!
我心平氣和地在外面跑了一下午,先是買好了回程的車票;隨即又去商店買了墨鏡、助聽器、拐杖,我想或許他用得著。不知是因為他的不幸還是因為那句由衷的充滿隱痛的話,反正我被感動了,那種情感一發即不可收。從此我便在心裡視他為兄弟。
走到家門外,遠遠瞥見那人情味極濃的深黃色燈光。我忽而感到步履沉重。我走過的是一條何等消磨人的路!推開門,燈光灑了我一頭一臉。屋內傳來一片歡樂聲:
“總算回來了!”
“大家等你過生日呢!”
“壽星,快舉杯!”
原來我才十八歲!人生才剛剛拉開序幕,還會有驚心動魄的未來,還會有無數新的盼頭。我忽然強烈地感恩起來,感激這個數字吉利的年紀。
我抬起手,把眼淚擦得乾乾淨淨。
我屬馬(代後記)
我屬馬,出生在三月,命中注定是匹忙忙碌碌的馬。初中畢業即去大興安嶺林區“上山下鄉”,一住就是八年,做過近二十種工作,是一位熟練的油鋸手、燒爐工、廚師。一九七九年返回上海時,帶回的除了厚厚的散發著油煙味的日記之外,還帶回了胃病和關節炎。
回滬後寫作勤奮,初見成效,著有長篇小說《十六歲少女》、《孤女俱樂部》、短篇集《少女羅薇》、中篇集《秦文君中篇兒童小說集》等。一日得閒,細細計算,居然也有二百餘萬字,先後二十次獲獎。有時也想一鼓作氣寫出成大器的作品,然後輟筆過另一種人生。可惜,得意之作雖有,但都能找出跡斑,因而至今仍在奔波努力。
在單位是個心地善良的編輯,在家中是個優秀的主婦。喜歡出門旅行,樂於收集各種布制的丑娃娃;不善言談,討厭虛偽和裝模作樣;難得交朋友,但被視為知己的均是品德高尚者。
本人內心平靜,偶爾有睡懶覺的毛病。很遺憾早早成為近視眼,因此眼鏡總被藏在包內,萬不得已,才暴露自己輕度殘廢的真相。
還有一個重要特點:一向很為自己的性別自豪。
我很羨慕那些早早進入文學殿堂的作家,他們無疑少走了許多彎路;而對於我來說,從練習寫作到發表作品,中間經過了許多年的努力。
我的父母都是文學愛好者,我從小就目睹父母讀書的樂趣,一直躍躍欲試。可惜我家藏書甚少,零星的幾本書像《列寧主義萬歲》、《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都同一些雜物放在一塊。好看的熱門書都是借來的,那一陣母親在機關是兼職圖書館管理員,她借新書總是近水樓台先得月。
母親珍惜一切物品,對公家的書也同樣愛護備至,包上厚厚的書皮,捨不得在書上弄一點折皺,看到哪兒,總用一張紙夾在書內。我最早看的一本小說《紅岩》就是在母親枕頭下發現的,那時大概才十來歲,識字雖不多,可也結結巴巴地尚能讀懂裡面的故事。當晚,母親就發覺有人移動了紙條,她很生氣,第二天就把書鎖起來。
我總在思索如何讓他收回那昂貴的禮物,他的慷慨是小開式的,讓我覺得有味;但他單純得如一本新書的扉頁,油墨飄香,而我,我的那本書已翻出了多少頁;這樣的交往似乎荒唐可笑。
我為此徹夜難眠,感到自己又辜負了一個男孩。我甚至在內心隱隱責怪起母親,是她牽著我手,引入此種尷尬的境地。
這個家不可避免地變成個暫住處。我的小床早已拆除,母親說,不用搭鋪了,反正住不長。母親那種淡如水的口吻讓我吃驚,儘管她沒說錯,假期有限;但感情難以用錯或對來劃分,感覺更是如此。我跟母親合睡一床,各占一頭,心裡總是淒涼。
母親日日早起,製成了成肉、魚鬆什麼的,一袋一袋封存著。“還要些什麼?”她問。
“無所謂。”我懶懶地說。
“不是都說那兒葷菜少嗎?”
“嗯!”我說,“還可以。”
她沒作聲,手頭索索地動作著。過了一會兒,她突然嘆了口氣:“我不知你究竟想些什麼!”
我受傷般地感到心裡絞痛。母親變生疏了,她仿佛已習慣於遠遠思念女兒了;我的出現,猶如家中添了個垂頭喪氣的閒散人員,讓她難以真正接納。
然而,真的同母親動刀動槍地頂嘴,是發生在那之後的一個夜晚。母親問起我在連隊的情況,她的提問使我覺得她完全像個陌路人,那種深刻的距離感讓我灰心絕望。
“你怎麼沒打入黨報告呢?”她問。
“我不夠格。”
“我同事的女兒去了半年就入黨了;她們領導答應首批抽調她到工礦。她工作積極,待人從不疙疙瘩瘩的。”她慢慢悠悠地說,“她在那裡爭氣,父母也有個盼頭。”
“可是,我在那裡也沒有做過不爭氣的事。”我想到那次破滅的上調機會。陡地感到前途渺茫無望,永遠兌現不了母親的期望。
“你脾氣變古怪了。”她不滿地說著,翻轉身子,想結束這場談話。
我一骨碌坐起,狠狠地說了一通絕情話,我說在外面苦了一年半,回來還受冤氣;我說知道家裡人嫌棄我,巴不得我早走。我說起這些蠢話居然得心應手,很有這方面的天賦。我越說越激烈,忽然沒法收場了;我又怕起來,怕這麼無休無止下去,怕自己從此擦不淨那個蠻不講理的形象。
我慟哭起來,為過去也為未來無窮無盡的壓力;為母親徹底失去她的愛女也為自己失去了母愛,一無所有。後來母親也絕望地啜泣起來。在這片哭聲中,母女從遙遠得夠不著的地方漸漸接近,但是仍站高一尺之遙,相互辨認著,戒備著,不得鬆弛。
翌日清早,我醒得絕早。母親已忙碌完畢,正在門口同鄰居搭話:
“那裡苦,吃雜糧。”母親說,“想讓她多帶點去。”
“就是呀,哪家有知青,哪家大人就倒霉。”
母親淡漠地說:“那有什麼辦法!”
“聽說東北六穀粉營養料是不壞的。”
“哦!”母親說,“下趟讓她帶點回來,上海吃不到,也稀奇。聽說蒸糕吃還可以。”
我覺得自己在淪落。我一向以母親的驕傲自居,然而當我苦苦在外掙扎了一年半之後,卻失去了這種資格。那太不公平了。我沒大發雷霆,我感覺已無此必要——生活缺少了那根支柱,我就變得平平淡淡,活著等於沒活。
晌午時,我收到錢小曼姍姍來遲的信。她給我帶來個震撼人的壞消息:連里的拖拉機房失火,朱慶濤沖入火場,被火燒成重傷,右耳失聰,左眼失明。她在信中表示對愛情的矢志不渝。在末尾處,她提及,區知青辦動員她的戀人辦病退返城手續,但他拒絕了,既為愛情也為他自己。他說,回滬後就不再會有人懂得你了。
淚水滲出眼角,那種悲壯的流淚我還是初次。對那個黑蒼蒼的殘廢的男人的話已銘刻心間,我生命的疆域也在那寒冷的地方,離開那兒,我一事無成!
我心平氣和地在外面跑了一下午,先是買好了回程的車票;隨即又去商店買了墨鏡、助聽器、拐杖,我想或許他用得著。不知是因為他的不幸還是因為那句由衷的充滿隱痛的話,反正我被感動了,那種情感一發即不可收。從此我便在心裡視他為兄弟。
走到家門外,遠遠瞥見那人情味極濃的深黃色燈光。我忽而感到步履沉重。我走過的是一條何等消磨人的路!推開門,燈光灑了我一頭一臉。屋內傳來一片歡樂聲:
“總算回來了!”
“大家等你過生日呢!”
“壽星,快舉杯!”
原來我才十八歲!人生才剛剛拉開序幕,還會有驚心動魄的未來,還會有無數新的盼頭。我忽然強烈地感恩起來,感激這個數字吉利的年紀。
我抬起手,把眼淚擦得乾乾淨淨。
我屬馬(代後記)
我屬馬,出生在三月,命中注定是匹忙忙碌碌的馬。初中畢業即去大興安嶺林區“上山下鄉”,一住就是八年,做過近二十種工作,是一位熟練的油鋸手、燒爐工、廚師。一九七九年返回上海時,帶回的除了厚厚的散發著油煙味的日記之外,還帶回了胃病和關節炎。
回滬後寫作勤奮,初見成效,著有長篇小說《十六歲少女》、《孤女俱樂部》、短篇集《少女羅薇》、中篇集《秦文君中篇兒童小說集》等。一日得閒,細細計算,居然也有二百餘萬字,先後二十次獲獎。有時也想一鼓作氣寫出成大器的作品,然後輟筆過另一種人生。可惜,得意之作雖有,但都能找出跡斑,因而至今仍在奔波努力。
在單位是個心地善良的編輯,在家中是個優秀的主婦。喜歡出門旅行,樂於收集各種布制的丑娃娃;不善言談,討厭虛偽和裝模作樣;難得交朋友,但被視為知己的均是品德高尚者。
本人內心平靜,偶爾有睡懶覺的毛病。很遺憾早早成為近視眼,因此眼鏡總被藏在包內,萬不得已,才暴露自己輕度殘廢的真相。
還有一個重要特點:一向很為自己的性別自豪。
我很羨慕那些早早進入文學殿堂的作家,他們無疑少走了許多彎路;而對於我來說,從練習寫作到發表作品,中間經過了許多年的努力。
我的父母都是文學愛好者,我從小就目睹父母讀書的樂趣,一直躍躍欲試。可惜我家藏書甚少,零星的幾本書像《列寧主義萬歲》、《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都同一些雜物放在一塊。好看的熱門書都是借來的,那一陣母親在機關是兼職圖書館管理員,她借新書總是近水樓台先得月。
母親珍惜一切物品,對公家的書也同樣愛護備至,包上厚厚的書皮,捨不得在書上弄一點折皺,看到哪兒,總用一張紙夾在書內。我最早看的一本小說《紅岩》就是在母親枕頭下發現的,那時大概才十來歲,識字雖不多,可也結結巴巴地尚能讀懂裡面的故事。當晚,母親就發覺有人移動了紙條,她很生氣,第二天就把書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