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他還去找過一次死神。那是在出院之後。不,他先是去找工作。
……知青辦簡陋的辦公室……勞動局那座陳舊、灰暗的小樓……區委,一座中國式的大宅院……知青辦主任愛莫能助地嘆息,總在捅那隻奄奄一息的火爐子……勞動局的那個科長面前有一塊大玻璃板,不知他總能在裡面尋找到什麼,其實只有一些陰冷的綠光……區委那個禿頂的常委沒完沒了地剪著指甲,可能他特喜歡那把指甲刀……
他不願意回憶起這些事。即便是在很多年之後的這個黑夜裡,一想起這些事,他也會立刻生出一種邪惡的念頭:用拳頭把每一張端正的臉打歪!
……母親陪著笑臉,眼裡卻有淚光。他坐在區委辦公室門前的台階上。他爬不上那高高的台階,只看得見母親微駝的脊背和禿頂常委晃動著的皮鞋……禿頂常委走了出來,拍拍他的肩膀:“怎麼,小伙子,這麼不堅強?”他差點沒冒出一句國罵來。母親只說得出一句話:“他的腿壞了,可上肢還是好的,很多工作都還能做。”禿頂常委也只會說一句話:“再等等嘛。”“等到我也禿了頂?”他說。母親慌忙給人家賠不是……母親那時還在世。
用刀!或者用槍!看看是不是會說話的東西都會流血!
唔,別去想這些,別這麼想。這個世界不需要麻木,但需要鎮靜。“那些人本來也都是好人,人本來都願意是個好人。”掃街的老頭說。後來他常常跟老頭提起這些事,老頭就這麼說。老頭說的也許對,世界本來就是讓刀和槍鬧亂了的,就是讓愚昧鬧得瘋狂,又讓瘋狂鬧得愚昧了的。
他沒有找到工作,有很長時間他沒有工作。一個秋天的傍晚,他拄著拐杖溜出了家。好像是從地獄走進了人間,一副拐杖如同一面招牌,扭動著的雙腿是一個注釋。他覺得街上的人都在盯著他,都在竊竊而語。他又覺得街上的人都不屑於瞧他,人們照常有說有笑,男人飛快地蹬著自行車,女人們認真地評價著蘋果和蘿蔔,孩子拉著小木鴨“嘎嘎”地響……他希望能像一縷輕煙,立刻無聲地飄散,就像從來沒有出生過,一切都不存在。快了,他想。他拐進一條僻靜的小街。應該找一個僻靜的地方,可別被軋得亂七八糟的給那麼多人看。他望著一輛輛飛馳而過的汽車,沉重的車輪上有很精緻的花紋。當路面上印下兩條紅色的圖案時,他就不僅沒有工作,什麼煩心的事都沒有了。可那紅色的圖案實在是難看。滾得渾身是土、是血,像個傻瓜。臉歪著,眼睛鼓出來。像個笨蛋。讓人抬起來,扔到一邊去,蓋一塊蓆子,讓別人任意擺弄,像個窩囊廢……不行,這麼清醒是死不成的。死都要死了,卻還怕失去尊嚴。他靠在路旁的郵筒上,盡力去想那些令人發狂的事。這麼活著又有什麼尊嚴呢?也許從文學角度看,那個掃街的拽子老頭倒是個值得稱讚的男人(這時候他還沒有找到掃街的工作,跟老頭還不熟),可有誰總從文學角度去看一個人呢?人們對生活的要求是:實際。他又去想一個三十多歲的瞎子,三十多歲還得靠父母供養的瞎子。他又去想那個禿頂的常委。還有那個四十多歲的老大學生。那個老大學生是因為醫療事故癱瘓的,在醫院裡住了二十年,他那位已經和別人結了婚的戀人有時來看他,那女的走後。他就整個晚上都不言聲,自己跟自己下棋……
人為什麼一定要堅強地活著呢?是為了堅強還是為了活著?或是為了證明自己比任何人都耐受痛苦,都經折磨?是因為善於忍受痛苦是一種美德呢?還是因為活著就算高明?或是因為這個世界非常需要有人來證明痛苦,否則人間就顯得不夠全面?喔——!就算忍受就是堅強吧,就算這堅強是美德,但人們讚揚著這美德的同時卻循著“實際”在生活!人們理所當然地追求著人的生活,卻認為傷殘人忍受著非人的生活乃是一隻純種兒的“美德”。天一樣大的滑稽!
……他去尋找死神。小街很清靜,夕陽照在破磚牆上,有幾塊磚紅得刺眼。他在破牆邊徘徊的時候,忽然聽到了一聲叫喊:“哥哥!”尋聲望去,從一個矮窗里看見了一個和睦的家:一個三、四歲的小姑娘正騎在一個十三、四歲的男孩子肩上,喊著:“哥哥,快放下我!我都暈了!”男孩子在屋裡轉著:小姑娘緊緊抱住哥哥的頭,又害怕,又笑。父親笑眯眯地抽著菸斗,看報紙。母親嗔斥著男孩子……他在那矮窗前站了很久,小姑娘的笑聲撕著他的心。他覺得妹妹正用纖弱的小胳膊抱著他的頭:“哥哥!別放下我!”母親正央求般地望著他,臉上沒有一點血色,而過去她總願意向別人誇耀她的兒子……他那些發狂的想法又都變得癱軟。妹妹還小。母親快老了。不能再給母親的心上添一道可怕的陰影,不能讓妹妹幼小的感情受太重的磕碰……
那回他還是沒有死成,不是因為“偶然”了。假如這世界上還有人需要你,你就會勸死神等待。說不清是因為理智,還是因為感情。大約死神最初的克星還是感情。世界上最牢固的東西是感情。當然不是指什麼海誓山盟。
可是,那回他沒有死,並不是不再想死,他只是勸自己等一等,等妹妹長大,母親也再不會知道的時候……
直到那姑娘走進了他的生活。
直到她來了,他才慢慢冷落了死神。就這麼回事。當你僅僅是為了別人的需要才活著的時候,你也許很高尚,你也許能因為高尚而得些安慰,你也許能作到表面的樂觀、堅強,但你擺脫不了深埋於心中的痛苦、憂鬱、怨憤——死神在蛀你的心。只有當你感到那美好的生活也是屬於你的,你和別人是平等的,你心中才會真正升起希望。
“活比死更難,看你是懦夫還是好漢……”不不,這不是賭氣的事。賭氣造就不了堅強,就像忍受造就不了樂觀一樣。倘若心中只有沙漠和枯井,賭氣和忍受只能造出幾個麻木和自卑的靈魂。樂觀的,是因為有樂觀的基礎;絕望的,是因為有絕望的處境。
他曾經很走運。他知道堅強和樂觀是怎麼一回事兒。死,不是被克服的,是被忘記的。愛神來了,順便帶來了樂觀和堅強。就像那歌中唱的:馬車從天上下來,把我帶回我的家鄉。馬車從天上下來,把我帶回我的家鄉……
6……門把轉動了一下,病房的門被推開一道fèng。他先是看見了一束盛開的海棠花,然後看見了她,被風吹得發紅的臉和那條淡藍色的小圍巾。
那是他又住進醫院的時候。也是一個春天的晚上。
她躡手躡腳地鑽進來,走到他的床前。
“你找誰?”
“就找你。”她笑了笑,舉起那束枝枝丫丫的海棠花:“噓—一偷來的,外面的花全開了。”
“可我……我好像沒見過你……”
“我看過你寫的詩,”她說:“我都快會背了。”
“在哪兒?”
“別人那兒。”
“誰?”
“你認識,我也認識。你寫得太憂傷了。有幾首也不。”她不住地聞著那束花,“快,插在哪兒?”
同屋的病友都注意著他和她。打牌的還在打牌,看書的還在看書,但聲音都變小,目光都往他和她這邊瞟。他有些慌亂,不知所措,覺得這未免有點兒太那個……周圍的人會怎麼想?護士們會“嘁嘁嚓嚓”地撇著嘴笑。保爾都幹過什麼?那本書里有沒有類似的事?好像沒有。冬妮婭不怎麼樣。花花糙糙算什麼?似乎跟某種東西——譬如堅強——大相逕庭……一瞬間,他腦子裡聚集起無數概念和標準,但都是別人的腦子早先想好的。
“有瓶子嗎?茶杯也行。”她捧著那束花。
第07節
“不,我不要,”他吭吭嗤嗤地說。
“嗯?”她一愣。“就是給你摘的,外面的花都開啦!”她強調著另一回事。
“我……不喜歡花。再說,也沒地方插……”
那還是把愛情和英雄對立起來的年代。那還是把英雄和堅強等同起來、同時又把堅強和禁慾等同起來的年代。把愛情慚愧地藏起來,只有英雄才能受到尊重。傷殘人的模型就是保爾(雖然保爾很會談戀愛),就是鋼鐵(又黑又冷就像個英雄了)。當人意識到自己的殘疾,就更想作個英雄,一方面是為了彌補自尊,另一方面是為了尋到一面盾牌。這盾牌很有用,可以抵擋住很多東西,甚至抵擋你自己的心……
……知青辦簡陋的辦公室……勞動局那座陳舊、灰暗的小樓……區委,一座中國式的大宅院……知青辦主任愛莫能助地嘆息,總在捅那隻奄奄一息的火爐子……勞動局的那個科長面前有一塊大玻璃板,不知他總能在裡面尋找到什麼,其實只有一些陰冷的綠光……區委那個禿頂的常委沒完沒了地剪著指甲,可能他特喜歡那把指甲刀……
他不願意回憶起這些事。即便是在很多年之後的這個黑夜裡,一想起這些事,他也會立刻生出一種邪惡的念頭:用拳頭把每一張端正的臉打歪!
……母親陪著笑臉,眼裡卻有淚光。他坐在區委辦公室門前的台階上。他爬不上那高高的台階,只看得見母親微駝的脊背和禿頂常委晃動著的皮鞋……禿頂常委走了出來,拍拍他的肩膀:“怎麼,小伙子,這麼不堅強?”他差點沒冒出一句國罵來。母親只說得出一句話:“他的腿壞了,可上肢還是好的,很多工作都還能做。”禿頂常委也只會說一句話:“再等等嘛。”“等到我也禿了頂?”他說。母親慌忙給人家賠不是……母親那時還在世。
用刀!或者用槍!看看是不是會說話的東西都會流血!
唔,別去想這些,別這麼想。這個世界不需要麻木,但需要鎮靜。“那些人本來也都是好人,人本來都願意是個好人。”掃街的老頭說。後來他常常跟老頭提起這些事,老頭就這麼說。老頭說的也許對,世界本來就是讓刀和槍鬧亂了的,就是讓愚昧鬧得瘋狂,又讓瘋狂鬧得愚昧了的。
他沒有找到工作,有很長時間他沒有工作。一個秋天的傍晚,他拄著拐杖溜出了家。好像是從地獄走進了人間,一副拐杖如同一面招牌,扭動著的雙腿是一個注釋。他覺得街上的人都在盯著他,都在竊竊而語。他又覺得街上的人都不屑於瞧他,人們照常有說有笑,男人飛快地蹬著自行車,女人們認真地評價著蘋果和蘿蔔,孩子拉著小木鴨“嘎嘎”地響……他希望能像一縷輕煙,立刻無聲地飄散,就像從來沒有出生過,一切都不存在。快了,他想。他拐進一條僻靜的小街。應該找一個僻靜的地方,可別被軋得亂七八糟的給那麼多人看。他望著一輛輛飛馳而過的汽車,沉重的車輪上有很精緻的花紋。當路面上印下兩條紅色的圖案時,他就不僅沒有工作,什麼煩心的事都沒有了。可那紅色的圖案實在是難看。滾得渾身是土、是血,像個傻瓜。臉歪著,眼睛鼓出來。像個笨蛋。讓人抬起來,扔到一邊去,蓋一塊蓆子,讓別人任意擺弄,像個窩囊廢……不行,這麼清醒是死不成的。死都要死了,卻還怕失去尊嚴。他靠在路旁的郵筒上,盡力去想那些令人發狂的事。這麼活著又有什麼尊嚴呢?也許從文學角度看,那個掃街的拽子老頭倒是個值得稱讚的男人(這時候他還沒有找到掃街的工作,跟老頭還不熟),可有誰總從文學角度去看一個人呢?人們對生活的要求是:實際。他又去想一個三十多歲的瞎子,三十多歲還得靠父母供養的瞎子。他又去想那個禿頂的常委。還有那個四十多歲的老大學生。那個老大學生是因為醫療事故癱瘓的,在醫院裡住了二十年,他那位已經和別人結了婚的戀人有時來看他,那女的走後。他就整個晚上都不言聲,自己跟自己下棋……
人為什麼一定要堅強地活著呢?是為了堅強還是為了活著?或是為了證明自己比任何人都耐受痛苦,都經折磨?是因為善於忍受痛苦是一種美德呢?還是因為活著就算高明?或是因為這個世界非常需要有人來證明痛苦,否則人間就顯得不夠全面?喔——!就算忍受就是堅強吧,就算這堅強是美德,但人們讚揚著這美德的同時卻循著“實際”在生活!人們理所當然地追求著人的生活,卻認為傷殘人忍受著非人的生活乃是一隻純種兒的“美德”。天一樣大的滑稽!
……他去尋找死神。小街很清靜,夕陽照在破磚牆上,有幾塊磚紅得刺眼。他在破牆邊徘徊的時候,忽然聽到了一聲叫喊:“哥哥!”尋聲望去,從一個矮窗里看見了一個和睦的家:一個三、四歲的小姑娘正騎在一個十三、四歲的男孩子肩上,喊著:“哥哥,快放下我!我都暈了!”男孩子在屋裡轉著:小姑娘緊緊抱住哥哥的頭,又害怕,又笑。父親笑眯眯地抽著菸斗,看報紙。母親嗔斥著男孩子……他在那矮窗前站了很久,小姑娘的笑聲撕著他的心。他覺得妹妹正用纖弱的小胳膊抱著他的頭:“哥哥!別放下我!”母親正央求般地望著他,臉上沒有一點血色,而過去她總願意向別人誇耀她的兒子……他那些發狂的想法又都變得癱軟。妹妹還小。母親快老了。不能再給母親的心上添一道可怕的陰影,不能讓妹妹幼小的感情受太重的磕碰……
那回他還是沒有死成,不是因為“偶然”了。假如這世界上還有人需要你,你就會勸死神等待。說不清是因為理智,還是因為感情。大約死神最初的克星還是感情。世界上最牢固的東西是感情。當然不是指什麼海誓山盟。
可是,那回他沒有死,並不是不再想死,他只是勸自己等一等,等妹妹長大,母親也再不會知道的時候……
直到那姑娘走進了他的生活。
直到她來了,他才慢慢冷落了死神。就這麼回事。當你僅僅是為了別人的需要才活著的時候,你也許很高尚,你也許能因為高尚而得些安慰,你也許能作到表面的樂觀、堅強,但你擺脫不了深埋於心中的痛苦、憂鬱、怨憤——死神在蛀你的心。只有當你感到那美好的生活也是屬於你的,你和別人是平等的,你心中才會真正升起希望。
“活比死更難,看你是懦夫還是好漢……”不不,這不是賭氣的事。賭氣造就不了堅強,就像忍受造就不了樂觀一樣。倘若心中只有沙漠和枯井,賭氣和忍受只能造出幾個麻木和自卑的靈魂。樂觀的,是因為有樂觀的基礎;絕望的,是因為有絕望的處境。
他曾經很走運。他知道堅強和樂觀是怎麼一回事兒。死,不是被克服的,是被忘記的。愛神來了,順便帶來了樂觀和堅強。就像那歌中唱的:馬車從天上下來,把我帶回我的家鄉。馬車從天上下來,把我帶回我的家鄉……
6……門把轉動了一下,病房的門被推開一道fèng。他先是看見了一束盛開的海棠花,然後看見了她,被風吹得發紅的臉和那條淡藍色的小圍巾。
那是他又住進醫院的時候。也是一個春天的晚上。
她躡手躡腳地鑽進來,走到他的床前。
“你找誰?”
“就找你。”她笑了笑,舉起那束枝枝丫丫的海棠花:“噓—一偷來的,外面的花全開了。”
“可我……我好像沒見過你……”
“我看過你寫的詩,”她說:“我都快會背了。”
“在哪兒?”
“別人那兒。”
“誰?”
“你認識,我也認識。你寫得太憂傷了。有幾首也不。”她不住地聞著那束花,“快,插在哪兒?”
同屋的病友都注意著他和她。打牌的還在打牌,看書的還在看書,但聲音都變小,目光都往他和她這邊瞟。他有些慌亂,不知所措,覺得這未免有點兒太那個……周圍的人會怎麼想?護士們會“嘁嘁嚓嚓”地撇著嘴笑。保爾都幹過什麼?那本書里有沒有類似的事?好像沒有。冬妮婭不怎麼樣。花花糙糙算什麼?似乎跟某種東西——譬如堅強——大相逕庭……一瞬間,他腦子裡聚集起無數概念和標準,但都是別人的腦子早先想好的。
“有瓶子嗎?茶杯也行。”她捧著那束花。
第07節
“不,我不要,”他吭吭嗤嗤地說。
“嗯?”她一愣。“就是給你摘的,外面的花都開啦!”她強調著另一回事。
“我……不喜歡花。再說,也沒地方插……”
那還是把愛情和英雄對立起來的年代。那還是把英雄和堅強等同起來、同時又把堅強和禁慾等同起來的年代。把愛情慚愧地藏起來,只有英雄才能受到尊重。傷殘人的模型就是保爾(雖然保爾很會談戀愛),就是鋼鐵(又黑又冷就像個英雄了)。當人意識到自己的殘疾,就更想作個英雄,一方面是為了彌補自尊,另一方面是為了尋到一面盾牌。這盾牌很有用,可以抵擋住很多東西,甚至抵擋你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