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後來林 XX嫁了一位富貴公子 。妓女從良,照例要擺一桌酒席,宴請從前的“恩客”,表示以後不再敘舊情。據我爸爸講,三叔叔是主客 。他身負重病,特地趕去赴宴。此後,蘭叔叔自知病重,不能工作,就帶了三嬸和孩子同回老家 。兒年後因病去世,遺下寡嬸和堂妹由我爸爸撫養 。後來我堂妹嫁了閥人,但三嬸已得老年性痴呆,也沒有享福 。
找上大學的時期,回家總愛跟著爸爸或媽媽,晚上還不願回自己房間 。有一夜,我聽爸爸對媽媽說:“弟弟若娶了林小姐,他不致這樣斯喪自己吧?”媽媽默然沒有回答。我很為爸爸傷心,媽媽也知道爸爸是憐惜小弟弟而傷心自費 。但是他作為年長十一歲的哥哥,及時提醒小弟弟,爸爸錯了嗎 ?三叔經過鬥爭,忍痛和有情人分手,三叔錯了嗎?我認為他們都沒有錯 。我媽媽真好,她一聲也不響,她是個知心的好老伴兒。我回到自己屋裡來回地想,爸爸沒錯,三叔叔也沒錯 。不過感情是很難控制的,人是很可憐的 。
六 孔夫子的夫人
孔子曰 :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句話,得罪了好幾位撐著半邊天的女同志 。其實“周公制禮”,目中就沒有女子 。雖有男多女少的部族,女貴於舅,女子專權,但未見哪一位“周婆制禮” 。從前我們可憐的女人被輕視是普遍現象,怪不到孔子。
蘇格拉底比孔子後生八十多年 。他和老伴兒生過三個兒子,看來也有女兒 。因為他喝毒藥之前,三個兒子都到監獄裡見了父親,然後,“家裡的女人”也來了。“家裡的女人”顯然不只有一個老伴兒,想必還有女兒呢。蘇格拉底對老伴兒一點情分都沒有,只看作不明事理的人,打發開就算,沒有絲毫憐惜愛護之情 。
我讀孔子的書,肯定他是一位躬行君子,自己沒做到的事是不說的 。他棲棲一代中,要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的家一定是和洽的 。所以我對孔夫子家的女人,很有興趣,尤其想見見孔夫子的夫人。
可是我讀書不多,一門心思尋找孔子家裡的女子,
書上絕少記載。據《史記·孔子世家 》。他父親生了九個女兒,沒有兒子。年紀過了六十四,娶了顏家最小的女兒,才生了兒子,名丘字仲尼。丘生而父死。 《索隱》據《孔子家語 》。說孔子三歲而父死。他的年輕媽媽去世之前,當然母子同在一家。究竟他父親幾歲生他,他那位年輕的寡母哪年去世,記載都不詳,好像沒活多久。孔子十幾歲就父母雙亡,他的九個姐姐也不知下落。孔子十九歲,娶了一位複姓開宮的夫人。-年就生下一個兒子,名鯉,字伯魚。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魚只生了一個兒子。孔子肯定有女兒,公冶長不就是他的女婿嗎?孔子有多少女兒我無從知道,孔子生前,記載中沒有提到夫人去世,該是和開官夫人白頭到老的吧 ?孔子三歲父親去世時,丸個姐姐未必都已出嫁。開官夫人不會只生一子一女就不再生育。 伯魚年五十,也不會只生一個兒子。從前女人不會節制生育,都生不少孩子呢。書上根本沒提伯魚的妻子,也沒說伯魚生幾個女兒。書上就是不屑記載女人的。伯魚年五十,我也懷疑,因為伯魚死在顏淵之前,而顏回短命,只活到三十二歲。全部 《 論語》里,伯魚只提到兩次,據孔子所教導的話,他還很年輕。我記得子路是孔子六十九歲上死的,伯魚比顏回還死得早呢。
我們讀《論語 》,就知道亂子的日常生活,無論飲食起居。都很講究 。這種種講究,他老夫子自己決計是管不了的,當然是由家裡女人照料。開富夫人肯定很能子,對丈夫很體貼,夫婦之間很和洽。“女子小人”雖然難養,孔夫子一定“養”得很有辦法。
就看他怎麼講究吃吧 ,“食不厭精,臉不厭細”,飯煮糊了。魚肉變味了,他就不吃。飯煮得夾生。他也不吃 。五穀果實沒熟的不吃。肉得切得方方正正,如果一片厚、一片薄,一塊大、一塊小,或歪歪斜斜、亂七八糟的,他不吃。市上買的熟食,他不吃 。祭肉過了三天。他也不吃 。
他穿衣服也講究。紅的紫的不做內衣 。我們的內衣,也不愛這麼嬌艷的顏色。我們也愛用淺談的素色,否則髒了看不出。暑天穿了薄薄的綢衣,必定要襯襯衣 。冬衣什麼色兒的皮毛,配用付麼色兒的衣料,例如黑羔羊皮配黑色的衣料,白庚皮配索淡的衣料。家常衣服,右邊的袖子短些,便於工作 。睡覺一定要穿睡衣,睡衣比身體長一半,像西洋的嬰兒服 。穿了這麼長的睡衣還能下床行走嗎。當然得別人伺候了。“食不話,寢不言”,吃飯細嚼緩吞,不宜談話 。躺下了再談話就睡不著了,我有經驗 。“席不正,不坐”,我更能體會。椅子凳子歪著,我坐下之前必定要放放正,除非是故意放在側面的。如果我的床墊歪了,我必定披衣下床推正了再睡,否則睡不穩。這不過是生性愛整齊罷了。
孔子出門必坐車。不是擺架子,只是按身份行事。譬如我們從前大人家小姐出門必坐車。不徒步走。他住的房子決不在陋巷,顯然有廳堂、有內寢,所以他才說“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 。”
孔子能齊家,開官夫人也頂著半個家呢 。在我的想像里,開官夫人想必治家嚴謹。孔夫子對日常生活夠挑剔的,而家裡卻很和洽。孔子的女兒,兒媳。孫女,以及伺候的女傭,一大群呢,孔子想必”養”得很好,一方面相當親近,一方面也不讓放肆。他認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所以他和開官夫人,必定感情很好。開官夫人即使不是賢能的夫人,至少也是以順為正。能按照夫子的意願管理這一大家女人的。
現在咱們家裡,如果請了一個沒教養的“阿姨”,好養嗎 ?
七 《論語》趣
我很羨慕上過私塾的人,“四書五經”讀得爛熟。
我生在舊時代的末端,雖然小學、中學、大學的課程里都有國文課,國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數學、理科和英文。我自知欠讀的經典太多了,只能在課餘自己補讀些。
“四書”我最喜歡《論語 》,因為最有趣。讀《論語 》 。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里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人一個樣兒,各不相同。孔子最愛重顏淵,卻偏寵子路 。錢鍾書曾問過我:“你覺得嗎?孔子最喜歡子路 !”我也有同感。子路很聰明,很有才能。在孔子的許多弟子裡,他最真率,對孔子最忠誠,經常跟在夫子身邊。孔子一聲聲稱讚“賢哉回也”,可是和他講話,他從不違拗(不違如愚)。他的行為,不但表明他對夫子的教誨全都領惰,而且深有修養。孔子不由得說,“回也非助我者也”,因為他沒有反應 。孔子只嘆恨“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子路呢,夫子也常常不由自主地稱讚,例如“由也兼人……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歟……子路無宿諾”等 。子路聽到夫子的稱讚就喜形於色,於是立即討得一頓訓斥。例如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桴於海,從我者,其由歇 ?”“子路聞之喜”。孔子樓下就說 :“由也,好勇過我,尤所取材。”孔子曾稱讚他假如穿了破棉袍兒,和穿狐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能沒有自卑感,引用《詩經。陽風》的“不伎不求,何用不藏”,子路終身誦之。孔子就說,這是做人的道理,有什麼自以為美的。又如孔子和顏回說心裡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就想挨上去討夫子的稱讚,賣弄說”子行三軍。則誰與?”夫子對子路最不客氣。馬上給幾句訓斥:“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摹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
找上大學的時期,回家總愛跟著爸爸或媽媽,晚上還不願回自己房間 。有一夜,我聽爸爸對媽媽說:“弟弟若娶了林小姐,他不致這樣斯喪自己吧?”媽媽默然沒有回答。我很為爸爸傷心,媽媽也知道爸爸是憐惜小弟弟而傷心自費 。但是他作為年長十一歲的哥哥,及時提醒小弟弟,爸爸錯了嗎 ?三叔經過鬥爭,忍痛和有情人分手,三叔錯了嗎?我認為他們都沒有錯 。我媽媽真好,她一聲也不響,她是個知心的好老伴兒。我回到自己屋裡來回地想,爸爸沒錯,三叔叔也沒錯 。不過感情是很難控制的,人是很可憐的 。
六 孔夫子的夫人
孔子曰 :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句話,得罪了好幾位撐著半邊天的女同志 。其實“周公制禮”,目中就沒有女子 。雖有男多女少的部族,女貴於舅,女子專權,但未見哪一位“周婆制禮” 。從前我們可憐的女人被輕視是普遍現象,怪不到孔子。
蘇格拉底比孔子後生八十多年 。他和老伴兒生過三個兒子,看來也有女兒 。因為他喝毒藥之前,三個兒子都到監獄裡見了父親,然後,“家裡的女人”也來了。“家裡的女人”顯然不只有一個老伴兒,想必還有女兒呢。蘇格拉底對老伴兒一點情分都沒有,只看作不明事理的人,打發開就算,沒有絲毫憐惜愛護之情 。
我讀孔子的書,肯定他是一位躬行君子,自己沒做到的事是不說的 。他棲棲一代中,要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的家一定是和洽的 。所以我對孔夫子家的女人,很有興趣,尤其想見見孔夫子的夫人。
可是我讀書不多,一門心思尋找孔子家裡的女子,
書上絕少記載。據《史記·孔子世家 》。他父親生了九個女兒,沒有兒子。年紀過了六十四,娶了顏家最小的女兒,才生了兒子,名丘字仲尼。丘生而父死。 《索隱》據《孔子家語 》。說孔子三歲而父死。他的年輕媽媽去世之前,當然母子同在一家。究竟他父親幾歲生他,他那位年輕的寡母哪年去世,記載都不詳,好像沒活多久。孔子十幾歲就父母雙亡,他的九個姐姐也不知下落。孔子十九歲,娶了一位複姓開宮的夫人。-年就生下一個兒子,名鯉,字伯魚。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魚只生了一個兒子。孔子肯定有女兒,公冶長不就是他的女婿嗎?孔子有多少女兒我無從知道,孔子生前,記載中沒有提到夫人去世,該是和開官夫人白頭到老的吧 ?孔子三歲父親去世時,丸個姐姐未必都已出嫁。開官夫人不會只生一子一女就不再生育。 伯魚年五十,也不會只生一個兒子。從前女人不會節制生育,都生不少孩子呢。書上根本沒提伯魚的妻子,也沒說伯魚生幾個女兒。書上就是不屑記載女人的。伯魚年五十,我也懷疑,因為伯魚死在顏淵之前,而顏回短命,只活到三十二歲。全部 《 論語》里,伯魚只提到兩次,據孔子所教導的話,他還很年輕。我記得子路是孔子六十九歲上死的,伯魚比顏回還死得早呢。
我們讀《論語 》,就知道亂子的日常生活,無論飲食起居。都很講究 。這種種講究,他老夫子自己決計是管不了的,當然是由家裡女人照料。開富夫人肯定很能子,對丈夫很體貼,夫婦之間很和洽。“女子小人”雖然難養,孔夫子一定“養”得很有辦法。
就看他怎麼講究吃吧 ,“食不厭精,臉不厭細”,飯煮糊了。魚肉變味了,他就不吃。飯煮得夾生。他也不吃 。五穀果實沒熟的不吃。肉得切得方方正正,如果一片厚、一片薄,一塊大、一塊小,或歪歪斜斜、亂七八糟的,他不吃。市上買的熟食,他不吃 。祭肉過了三天。他也不吃 。
他穿衣服也講究。紅的紫的不做內衣 。我們的內衣,也不愛這麼嬌艷的顏色。我們也愛用淺談的素色,否則髒了看不出。暑天穿了薄薄的綢衣,必定要襯襯衣 。冬衣什麼色兒的皮毛,配用付麼色兒的衣料,例如黑羔羊皮配黑色的衣料,白庚皮配索淡的衣料。家常衣服,右邊的袖子短些,便於工作 。睡覺一定要穿睡衣,睡衣比身體長一半,像西洋的嬰兒服 。穿了這麼長的睡衣還能下床行走嗎。當然得別人伺候了。“食不話,寢不言”,吃飯細嚼緩吞,不宜談話 。躺下了再談話就睡不著了,我有經驗 。“席不正,不坐”,我更能體會。椅子凳子歪著,我坐下之前必定要放放正,除非是故意放在側面的。如果我的床墊歪了,我必定披衣下床推正了再睡,否則睡不穩。這不過是生性愛整齊罷了。
孔子出門必坐車。不是擺架子,只是按身份行事。譬如我們從前大人家小姐出門必坐車。不徒步走。他住的房子決不在陋巷,顯然有廳堂、有內寢,所以他才說“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 。”
孔子能齊家,開官夫人也頂著半個家呢 。在我的想像里,開官夫人想必治家嚴謹。孔夫子對日常生活夠挑剔的,而家裡卻很和洽。孔子的女兒,兒媳。孫女,以及伺候的女傭,一大群呢,孔子想必”養”得很好,一方面相當親近,一方面也不讓放肆。他認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所以他和開官夫人,必定感情很好。開官夫人即使不是賢能的夫人,至少也是以順為正。能按照夫子的意願管理這一大家女人的。
現在咱們家裡,如果請了一個沒教養的“阿姨”,好養嗎 ?
七 《論語》趣
我很羨慕上過私塾的人,“四書五經”讀得爛熟。
我生在舊時代的末端,雖然小學、中學、大學的課程里都有國文課,國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數學、理科和英文。我自知欠讀的經典太多了,只能在課餘自己補讀些。
“四書”我最喜歡《論語 》,因為最有趣。讀《論語 》 。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里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人一個樣兒,各不相同。孔子最愛重顏淵,卻偏寵子路 。錢鍾書曾問過我:“你覺得嗎?孔子最喜歡子路 !”我也有同感。子路很聰明,很有才能。在孔子的許多弟子裡,他最真率,對孔子最忠誠,經常跟在夫子身邊。孔子一聲聲稱讚“賢哉回也”,可是和他講話,他從不違拗(不違如愚)。他的行為,不但表明他對夫子的教誨全都領惰,而且深有修養。孔子不由得說,“回也非助我者也”,因為他沒有反應 。孔子只嘆恨“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子路呢,夫子也常常不由自主地稱讚,例如“由也兼人……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歟……子路無宿諾”等 。子路聽到夫子的稱讚就喜形於色,於是立即討得一頓訓斥。例如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桴於海,從我者,其由歇 ?”“子路聞之喜”。孔子樓下就說 :“由也,好勇過我,尤所取材。”孔子曾稱讚他假如穿了破棉袍兒,和穿狐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能沒有自卑感,引用《詩經。陽風》的“不伎不求,何用不藏”,子路終身誦之。孔子就說,這是做人的道理,有什麼自以為美的。又如孔子和顏回說心裡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就想挨上去討夫子的稱讚,賣弄說”子行三軍。則誰與?”夫子對子路最不客氣。馬上給幾句訓斥:“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摹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