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只要“潘二嫂”往哪一站,一開口演講,圍觀的市民,凡是身上帶著錢包的,不管你是否認為“炮轟派”有理,你都會不由自主地將手伸進衣兜掏出錢包來!
“潘二嫂”就具有這等本事!她那表情,她那聲音,就是能令你感動!她仿佛具有某種魔力似的。
而在她身旁,“別動隊”員抬著一個大籮筐,人們紛紛往那籮筐里扔錢。連孩子也不例外。每次她都能募捐到滿滿一籮筐錢!
“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國老百姓,十分的“仗義疏財”。他們普遍比現今要窮得多,卻普遍不如現今的人們對金錢看得那麼重。這也是“潘二嫂”當年次次募捐成功的條件之一。
倘若今天,縱有十個“潘二嫂”,為著更加能引起人們高尚情操之目的,只怕是十天半個月也未必能募捐到一籮筐錢!修復萬里長城啦,中國兒童基金會啦,支援非洲災民啦,工資二百來元的人,也是只捨得捐出一角二角的。國庫卷如不是分配指標從工資中扣除,十有八九的人可能就不買。
一切都今非昔比了。
中國人的頭腦不再象“文化大革命”中那麼簡單了,甚至是變得過分的精明了。因而從前那種“仗義疏財”也是今非昔比了。我有時簡直不能不懷疑:這也算是一種“反思”麼?我很迷惑……
當年“炮轟派”中有一說法——“范大哥”的理論,“潘二嫂”的口才,馮司令的組織能力。馮司令者,馮昭逢也。他們被合尊為“三傑”。
我們能不覺著是種榮幸麼?
“潘二嫂”在募捐時,“捍聯總”有好幾次可以捉拿她,但據說潘復生有指示,對“炮匪三傑”,沒經省“革命委員會”下令,不得捉拿。更不得加以傷害。
在這一點上,公正論之,潘復生還是挺愛才的。他一直到最後,大概仍懷著幾分勸降他們的幻想。當然只能是幻想了。
而“潘二嫂”不許我們這些寫了血書投奔“炮轟派”大本營的中學生參加那一天大規模的營救行動,無疑是不忍我們也去冒一次出生入死的危險。體現著女性的善良。
“文化大革命”期間,在仇恨、恐怖、無謂的似乎有理性實則無理性的種種瘋狂行動中,的確也時時有良知和人道的光環閃耀。它說明到底畢竟是人而不是瘋子進行的運動。是人在幹著瘋事。
那個帶我洗澡的人,又帶我們到“炮轟派”家屬們的住地,分別給我們安排睡覺的地方。“炮轟派”的家屬們,十幾家幾十人合住在各個車間內。各個車間都很冷。
女人們在哭,孩子們在叫——是那些被“捍聯總”抓去的人的家屬。
我身臨其境,對他們的一種巨大的同情和憐憫頓時從心底湧起,覺得是來到了受暴政壓迫者中間,產生了一股要與那暴政吶喊著挑戰的剛勇豪烈的氣概。其實,當年受壓迫的又何止“炮轟派”及其家屬呢?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不都是在受著一種暴政的壓迫而同時又壓迫著別人麼?暴政也並不能說是“東北新曙光”,它畢竟代表著力圖安定的趨向。暴政是“文化大革命”本身。“捍聯總”和“炮轟派”不過都是那暴政的必然產物。在這二者之間,是無所謂正義和非正義無所謂是與非的。
忽然響起了警報聲。有人慌慌張張地跑來說,“捍聯總”的一支人馬,趁大本營實力空虛,發起了進攻。揚言要一舉拿下“哈一機”這個“炮轟派”的頑固堡壘。
於是一片緊張。女人們更哭。孩子們更叫。
幾十名留守大本營的“炮轟派”戰士聚集到了一起。
其中一個大聲對女人和孩子們吼:“不要哭!不要叫!你們哭,你們叫,‘捍聯總’也是不會發慈悲的!有我們幾十個人在,就保證你們的安全,絕不會讓‘捍聯總’攻進來的!”
幾十名老工人也自覺組織起來,人人尋找到可以當武器的東西,對他們說:“我們跟你們一塊去守衛前後大門!今天拼死一個夠本,拼死倆賺一個!”“死了,咱們的人會給咱們報仇的!”“男的女的,老少爺們,王八蛋‘捍聯總’要是真攻進來了,誰也不許作孬種!咱們生是‘炮轟派’的人,死是‘炮轟派’的鬼!”
有個女人也振臂高呼:“姐妹們,咱們也要操傢伙,跟王八蛋‘捍聯總’拼命呀!”
於是女人們,連同一些半大孩子,在這樣一種同仇敵愾情緒的互相煽動下,也紛紛尋找應手的武器,預備拼命。
我激動得要哭,何等豪烈的場面!我所渴望體驗的悲劇精神和英雄主義,是整個兒將我主宰了。
我尋找到了一跟長鐵棍,緊緊地握在手中。
於是人們衝到了院子裡。
幾盞探照燈開了,院子裡亮得如同白晝。
一部分人撲向前後門。一部分人守衛在四面高牆下。
我甚至想像到了“哈一機”被攻占後的慘景:男女老少的屍體橫倒豎臥,人人死後手中仍緊握帶血的武器。想像到了被母親死前掩護地壓在身下的幼兒,發出驚天地泣鬼神的哇哇哭聲。想像到了我自己應該怎麼個死法才更英雄更悲壯,臨死應該呼喊什麼口號。按照我的想像,也可以說按照我的意願,我應該在其它人全都死光了之後再死。應該面對著無數的一步步包圍上來的“捍聯總”們,怒目而視,首先毀掉武器。可惜我拿的是一根長鐵棍,只有塞進煉鐵爐才能毀掉。要拿的是一支槍就好了。就可以做到死了也不將武器留給敵人了。要拿的是一根爆破筒就更其好了!那就可以做到與敵人同歸於盡了。關於武器的這一節想像,雖然英雄得可以壯烈得可以,悲劇味兒也十足,但分明地是只能想像一番,根本無法實現,只得不去細想。呼喊什麼口號卻是完全可以早作打算的。我想到了雨果小說中那個法國驃騎兵上尉,他在滑鐵盧為拿破倫而戰死的時候,面對一步步向他包圍的英軍喊了一句什麼來著?對,只喊了一個字——“屎”!那當然是很輕蔑的意思啦!不過“捍聯總”們能領悟麼?他們要是沒看過雨果的《九三年》呢?要是雖然看過了並不記得那麼一名英雄的法國驃騎兵上尉呢?他可不是書中的主人公啊,僅僅是個被雨果一筆帶過的無名角色呀!那就再喊一句“炮轟派萬歲”吧!
屎——
“炮轟派”萬歲——
英雄是足夠英雄的了!壯烈是足夠壯烈的了!似乎總歸還缺少點悲劇味兒……
對,對,“毛主席萬歲”是不能不喊的!為毛主席而戰而死,毛主席在北京卻肯定不知道,還不是悲劇麼?當然是為毛主席而戰而死了!不是為了毛主席他老人家,我和這麼多人又是為了什麼圖的什麼呢?
只喊三句口號。再多一句也不喊了。大概英雄地壯烈地死前,也只來得及喊三句口號。
“潘二嫂”就具有這等本事!她那表情,她那聲音,就是能令你感動!她仿佛具有某種魔力似的。
而在她身旁,“別動隊”員抬著一個大籮筐,人們紛紛往那籮筐里扔錢。連孩子也不例外。每次她都能募捐到滿滿一籮筐錢!
“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國老百姓,十分的“仗義疏財”。他們普遍比現今要窮得多,卻普遍不如現今的人們對金錢看得那麼重。這也是“潘二嫂”當年次次募捐成功的條件之一。
倘若今天,縱有十個“潘二嫂”,為著更加能引起人們高尚情操之目的,只怕是十天半個月也未必能募捐到一籮筐錢!修復萬里長城啦,中國兒童基金會啦,支援非洲災民啦,工資二百來元的人,也是只捨得捐出一角二角的。國庫卷如不是分配指標從工資中扣除,十有八九的人可能就不買。
一切都今非昔比了。
中國人的頭腦不再象“文化大革命”中那麼簡單了,甚至是變得過分的精明了。因而從前那種“仗義疏財”也是今非昔比了。我有時簡直不能不懷疑:這也算是一種“反思”麼?我很迷惑……
當年“炮轟派”中有一說法——“范大哥”的理論,“潘二嫂”的口才,馮司令的組織能力。馮司令者,馮昭逢也。他們被合尊為“三傑”。
我們能不覺著是種榮幸麼?
“潘二嫂”在募捐時,“捍聯總”有好幾次可以捉拿她,但據說潘復生有指示,對“炮匪三傑”,沒經省“革命委員會”下令,不得捉拿。更不得加以傷害。
在這一點上,公正論之,潘復生還是挺愛才的。他一直到最後,大概仍懷著幾分勸降他們的幻想。當然只能是幻想了。
而“潘二嫂”不許我們這些寫了血書投奔“炮轟派”大本營的中學生參加那一天大規模的營救行動,無疑是不忍我們也去冒一次出生入死的危險。體現著女性的善良。
“文化大革命”期間,在仇恨、恐怖、無謂的似乎有理性實則無理性的種種瘋狂行動中,的確也時時有良知和人道的光環閃耀。它說明到底畢竟是人而不是瘋子進行的運動。是人在幹著瘋事。
那個帶我洗澡的人,又帶我們到“炮轟派”家屬們的住地,分別給我們安排睡覺的地方。“炮轟派”的家屬們,十幾家幾十人合住在各個車間內。各個車間都很冷。
女人們在哭,孩子們在叫——是那些被“捍聯總”抓去的人的家屬。
我身臨其境,對他們的一種巨大的同情和憐憫頓時從心底湧起,覺得是來到了受暴政壓迫者中間,產生了一股要與那暴政吶喊著挑戰的剛勇豪烈的氣概。其實,當年受壓迫的又何止“炮轟派”及其家屬呢?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不都是在受著一種暴政的壓迫而同時又壓迫著別人麼?暴政也並不能說是“東北新曙光”,它畢竟代表著力圖安定的趨向。暴政是“文化大革命”本身。“捍聯總”和“炮轟派”不過都是那暴政的必然產物。在這二者之間,是無所謂正義和非正義無所謂是與非的。
忽然響起了警報聲。有人慌慌張張地跑來說,“捍聯總”的一支人馬,趁大本營實力空虛,發起了進攻。揚言要一舉拿下“哈一機”這個“炮轟派”的頑固堡壘。
於是一片緊張。女人們更哭。孩子們更叫。
幾十名留守大本營的“炮轟派”戰士聚集到了一起。
其中一個大聲對女人和孩子們吼:“不要哭!不要叫!你們哭,你們叫,‘捍聯總’也是不會發慈悲的!有我們幾十個人在,就保證你們的安全,絕不會讓‘捍聯總’攻進來的!”
幾十名老工人也自覺組織起來,人人尋找到可以當武器的東西,對他們說:“我們跟你們一塊去守衛前後大門!今天拼死一個夠本,拼死倆賺一個!”“死了,咱們的人會給咱們報仇的!”“男的女的,老少爺們,王八蛋‘捍聯總’要是真攻進來了,誰也不許作孬種!咱們生是‘炮轟派’的人,死是‘炮轟派’的鬼!”
有個女人也振臂高呼:“姐妹們,咱們也要操傢伙,跟王八蛋‘捍聯總’拼命呀!”
於是女人們,連同一些半大孩子,在這樣一種同仇敵愾情緒的互相煽動下,也紛紛尋找應手的武器,預備拼命。
我激動得要哭,何等豪烈的場面!我所渴望體驗的悲劇精神和英雄主義,是整個兒將我主宰了。
我尋找到了一跟長鐵棍,緊緊地握在手中。
於是人們衝到了院子裡。
幾盞探照燈開了,院子裡亮得如同白晝。
一部分人撲向前後門。一部分人守衛在四面高牆下。
我甚至想像到了“哈一機”被攻占後的慘景:男女老少的屍體橫倒豎臥,人人死後手中仍緊握帶血的武器。想像到了被母親死前掩護地壓在身下的幼兒,發出驚天地泣鬼神的哇哇哭聲。想像到了我自己應該怎麼個死法才更英雄更悲壯,臨死應該呼喊什麼口號。按照我的想像,也可以說按照我的意願,我應該在其它人全都死光了之後再死。應該面對著無數的一步步包圍上來的“捍聯總”們,怒目而視,首先毀掉武器。可惜我拿的是一根長鐵棍,只有塞進煉鐵爐才能毀掉。要拿的是一支槍就好了。就可以做到死了也不將武器留給敵人了。要拿的是一根爆破筒就更其好了!那就可以做到與敵人同歸於盡了。關於武器的這一節想像,雖然英雄得可以壯烈得可以,悲劇味兒也十足,但分明地是只能想像一番,根本無法實現,只得不去細想。呼喊什麼口號卻是完全可以早作打算的。我想到了雨果小說中那個法國驃騎兵上尉,他在滑鐵盧為拿破倫而戰死的時候,面對一步步向他包圍的英軍喊了一句什麼來著?對,只喊了一個字——“屎”!那當然是很輕蔑的意思啦!不過“捍聯總”們能領悟麼?他們要是沒看過雨果的《九三年》呢?要是雖然看過了並不記得那麼一名英雄的法國驃騎兵上尉呢?他可不是書中的主人公啊,僅僅是個被雨果一筆帶過的無名角色呀!那就再喊一句“炮轟派萬歲”吧!
屎——
“炮轟派”萬歲——
英雄是足夠英雄的了!壯烈是足夠壯烈的了!似乎總歸還缺少點悲劇味兒……
對,對,“毛主席萬歲”是不能不喊的!為毛主席而戰而死,毛主席在北京卻肯定不知道,還不是悲劇麼?當然是為毛主席而戰而死了!不是為了毛主席他老人家,我和這麼多人又是為了什麼圖的什麼呢?
只喊三句口號。再多一句也不喊了。大概英雄地壯烈地死前,也只來得及喊三句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