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一個獨特自我對世界的真實體驗,就必有其藝術上的價值和效
果,哪怕這個自我獨特到了病態的地步。
十二
有兩種寫作。一種是經典性的,大體使用規範化的語言,但
並不排除在此範圍內形成一種獨特的語言風格。它永遠是文學
和學術的主流。另一種是試驗性的,尤其是在語言上進行試驗,
故意打破現有的語言規範,力圖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它
永遠是支流,但其成功者則不斷被吸收到主流中去,影響著主流
的流向。
我知道自己屬於前者。我在文學上沒有野心,寫作於我不
過是一種記錄思想和感受的個人活動。就此而論,現有的語言
已經足夠,問題只在如何更加嫻熟自如地運用它。但我對後者
懷著欽佩之心,因為在我看來,惟有這種語言革新事業才是嚴格
意義上的文學創作。
十三
創作是一種試驗,一種冒險,是對新的未知的表達方式的探
索。真正的創作猶如投入一場前途未卜的熱戀兼戰爭,所戀所
戰的對象均是形式,生命力在其上孤注一擲,在這場形式之戀、
形式之戰中經受生死存亡的考驗。
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文人並不創作。對於中國的文人來
說,寫作如同琴棋詩畫一樣是一種嗜好和消遣。或者,如他們自
己謙稱的那樣是“筆耕”———“筆耕”是一個確切的詞,令人想起
精神的老圃日復一日地在一塊小小的自家的園地上辛勤耕耘,
261另一種存在
做著重複的勞動,以此自娛。所以,中國的文人誠然能出產一些
風味小品,但缺少大作品。
十四
寫作作為一種生存方式,可以是閒適的逍遙,也可以是緊張
的尋求。前者寫自己已有而合意的東西,後者寫自己沒有而渴
望的東西。按照席勒的說法,前者為素樸詩人,屬於古代,後者
為感傷詩人,屬於近代。然而,就個人而言,毋寧說前者屬於中
年以後,後者屬於青年期。人類由素樸走向感傷,個人卻由感傷
回歸素樸。東方是世界的古代,同時又是老成的民族,多素樸詩
人。西方是世界的近代,同時又是青春的民族,多感傷詩人。
361論寫作
論藝術
一
每個人都有那種奇妙的瞬時的感覺,可是大部分人抓不住,
日常瑣屑生活的潮流把他們沖向前去了,他們來不及、顧不上去
回味和體驗。有些人抓住了,但不能賦予形式,表達不出來。只
有少數人既能抓住,又能賦予形式。
人的感受性是天生的,因而也是容易的。最困難的是賦予
自己的感受以適當的形式。天才與一般聰明人的區別就在於
此。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許多人有很好的感受性,但其中只有極
少數人為世界文化寶庫提供了自己的東西。
二
有一種人,感受性甚好,知識面甚廣,但一切都是碎片,沒有
能力把它們組織成一個活的軀體。
知識和感受誠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駕馭它們的能力,
善於賦予形式,否則一切都會白白流失。
三
美是騷動不安的,藝術家卻要使它靜止。美是稍縱即逝的,
藝術家卻要使它永存。藝術家負有悲劇性的使命:去做不可能
做到的事。
四
藝術家最易受美的誘惑,有最強烈的占有美的欲望。但美
是占有不了的,因為占有就意味著美感的喪失。藝術家被這種
無法滿足的欲望逼到絕路,才走向藝術,以象徵的方式來占有
美。他是被逼上象牙塔的。
五
美的力量是可以致人於死地的。美那樣脆弱,那樣稍縱即
逝,可是它卻能令人迷亂癲狂,赴湯蹈火,輕拋生命。在美面前,
誰不想縱身一跳,與它合為一體,淹死在其中!天知道人的這種
不可理喻的天性是從何而來的!
我想起了Lorelei的傳說,真是深得美之三昧。
然而,做一個藝術家,卻不能丟魂失魄地做美的奴隸,當然
也不能無動於衷地對美旁觀,他要駕馭美,賦予美以形式,形式
是他的牛軛,他藉此成為美的主人。
六
叔本華說,藝術是人生的麻醉劑。尼采說,藝術是人生的興
奮劑。其實還不是一回事?酒既是麻醉劑,又是興奮劑。藝術
就是人生的酒。至於它哪種作用更顯著,則是因人而異的,就像
不同體質的人對酒有不同的反應一樣。
861另一種存在
七
美學家們給美所下的定義很少是哲學性質的,而往往是幾
何學的、心理學的或者社會學的。真正的美逃避定義,存在於幾
何學、心理學、社會學的解釋皆無能為力的地方。
藝術天才們不是用言辭、而是用自己的作品給美下定義,這
些作品有力地改變和更新著人們對於美的理解。
八
好像沒有哪個哲學家否認美、藝術與人生的密切關係,有的
哲學家還把美看做人生的主要意義所在,把藝術看做最好的生
活方式。可是,究竟什麼是美,恐怕誰也說不清楚。面對藝術作
品,外行很容易不自信,謙稱自己不懂。畢卡索對這樣一個謙虛
者喊道:“不懂?你是要看懂!繪畫不是為了解釋什麼,而是要
在看者心中激起熱忱。”這麼說來,對於美和藝術,不存在懂不懂
的問題,只存在有沒有感覺的問題。在這個領域裡,人人都可以
發言,沒有人能夠下結論。
961論藝術創作
藝術家
一
藝術家所可追求的,無非生前的成功、死後的名聲、創作的
快樂三者。世事若轉蓬,生前的成功究系偶然。人死萬事空,死
後的名聲亦屬無謂。惟有創作的快樂最實在,最可把握。藝術
家是及時行樂之徒,他的樂便是創作的快樂,僅此一項已足以使
他淡然於生前的成功和身後的名聲了。
二
如今凡·高的一幅畫的拍賣價高達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美元
了,他在世時的全部生活費用還夠不上這個數字的一個小零頭。
你願意做凡·高,還是拍賣商?
我不相信你的回答。
三
畢生探索技巧,到技巧終於圓熟之時,生命也行將結束了。
這是藝術大師的悲哀。
四
我能理解那些銷毀自己不滿意的作品的藝術家,他們的動
機並非為己揚善掩惡,倒是因為愛美成癖。
五
果,哪怕這個自我獨特到了病態的地步。
十二
有兩種寫作。一種是經典性的,大體使用規範化的語言,但
並不排除在此範圍內形成一種獨特的語言風格。它永遠是文學
和學術的主流。另一種是試驗性的,尤其是在語言上進行試驗,
故意打破現有的語言規範,力圖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它
永遠是支流,但其成功者則不斷被吸收到主流中去,影響著主流
的流向。
我知道自己屬於前者。我在文學上沒有野心,寫作於我不
過是一種記錄思想和感受的個人活動。就此而論,現有的語言
已經足夠,問題只在如何更加嫻熟自如地運用它。但我對後者
懷著欽佩之心,因為在我看來,惟有這種語言革新事業才是嚴格
意義上的文學創作。
十三
創作是一種試驗,一種冒險,是對新的未知的表達方式的探
索。真正的創作猶如投入一場前途未卜的熱戀兼戰爭,所戀所
戰的對象均是形式,生命力在其上孤注一擲,在這場形式之戀、
形式之戰中經受生死存亡的考驗。
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文人並不創作。對於中國的文人來
說,寫作如同琴棋詩畫一樣是一種嗜好和消遣。或者,如他們自
己謙稱的那樣是“筆耕”———“筆耕”是一個確切的詞,令人想起
精神的老圃日復一日地在一塊小小的自家的園地上辛勤耕耘,
261另一種存在
做著重複的勞動,以此自娛。所以,中國的文人誠然能出產一些
風味小品,但缺少大作品。
十四
寫作作為一種生存方式,可以是閒適的逍遙,也可以是緊張
的尋求。前者寫自己已有而合意的東西,後者寫自己沒有而渴
望的東西。按照席勒的說法,前者為素樸詩人,屬於古代,後者
為感傷詩人,屬於近代。然而,就個人而言,毋寧說前者屬於中
年以後,後者屬於青年期。人類由素樸走向感傷,個人卻由感傷
回歸素樸。東方是世界的古代,同時又是老成的民族,多素樸詩
人。西方是世界的近代,同時又是青春的民族,多感傷詩人。
361論寫作
論藝術
一
每個人都有那種奇妙的瞬時的感覺,可是大部分人抓不住,
日常瑣屑生活的潮流把他們沖向前去了,他們來不及、顧不上去
回味和體驗。有些人抓住了,但不能賦予形式,表達不出來。只
有少數人既能抓住,又能賦予形式。
人的感受性是天生的,因而也是容易的。最困難的是賦予
自己的感受以適當的形式。天才與一般聰明人的區別就在於
此。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許多人有很好的感受性,但其中只有極
少數人為世界文化寶庫提供了自己的東西。
二
有一種人,感受性甚好,知識面甚廣,但一切都是碎片,沒有
能力把它們組織成一個活的軀體。
知識和感受誠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駕馭它們的能力,
善於賦予形式,否則一切都會白白流失。
三
美是騷動不安的,藝術家卻要使它靜止。美是稍縱即逝的,
藝術家卻要使它永存。藝術家負有悲劇性的使命:去做不可能
做到的事。
四
藝術家最易受美的誘惑,有最強烈的占有美的欲望。但美
是占有不了的,因為占有就意味著美感的喪失。藝術家被這種
無法滿足的欲望逼到絕路,才走向藝術,以象徵的方式來占有
美。他是被逼上象牙塔的。
五
美的力量是可以致人於死地的。美那樣脆弱,那樣稍縱即
逝,可是它卻能令人迷亂癲狂,赴湯蹈火,輕拋生命。在美面前,
誰不想縱身一跳,與它合為一體,淹死在其中!天知道人的這種
不可理喻的天性是從何而來的!
我想起了Lorelei的傳說,真是深得美之三昧。
然而,做一個藝術家,卻不能丟魂失魄地做美的奴隸,當然
也不能無動於衷地對美旁觀,他要駕馭美,賦予美以形式,形式
是他的牛軛,他藉此成為美的主人。
六
叔本華說,藝術是人生的麻醉劑。尼采說,藝術是人生的興
奮劑。其實還不是一回事?酒既是麻醉劑,又是興奮劑。藝術
就是人生的酒。至於它哪種作用更顯著,則是因人而異的,就像
不同體質的人對酒有不同的反應一樣。
861另一種存在
七
美學家們給美所下的定義很少是哲學性質的,而往往是幾
何學的、心理學的或者社會學的。真正的美逃避定義,存在於幾
何學、心理學、社會學的解釋皆無能為力的地方。
藝術天才們不是用言辭、而是用自己的作品給美下定義,這
些作品有力地改變和更新著人們對於美的理解。
八
好像沒有哪個哲學家否認美、藝術與人生的密切關係,有的
哲學家還把美看做人生的主要意義所在,把藝術看做最好的生
活方式。可是,究竟什麼是美,恐怕誰也說不清楚。面對藝術作
品,外行很容易不自信,謙稱自己不懂。畢卡索對這樣一個謙虛
者喊道:“不懂?你是要看懂!繪畫不是為了解釋什麼,而是要
在看者心中激起熱忱。”這麼說來,對於美和藝術,不存在懂不懂
的問題,只存在有沒有感覺的問題。在這個領域裡,人人都可以
發言,沒有人能夠下結論。
961論藝術創作
藝術家
一
藝術家所可追求的,無非生前的成功、死後的名聲、創作的
快樂三者。世事若轉蓬,生前的成功究系偶然。人死萬事空,死
後的名聲亦屬無謂。惟有創作的快樂最實在,最可把握。藝術
家是及時行樂之徒,他的樂便是創作的快樂,僅此一項已足以使
他淡然於生前的成功和身後的名聲了。
二
如今凡·高的一幅畫的拍賣價高達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美元
了,他在世時的全部生活費用還夠不上這個數字的一個小零頭。
你願意做凡·高,還是拍賣商?
我不相信你的回答。
三
畢生探索技巧,到技巧終於圓熟之時,生命也行將結束了。
這是藝術大師的悲哀。
四
我能理解那些銷毀自己不滿意的作品的藝術家,他們的動
機並非為己揚善掩惡,倒是因為愛美成癖。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