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第三,從思想上把握完整的世界圖畫的渴望。好奇心和頭腦的認真面對整個世界,就會追問整個世界存在的根據,因而必然把人引向哲學的沉思或宗教的體悟。愛因斯坦把這種渴望稱作宇宙宗教感情,並認為它是科學研究的最高動機。到了這一步,頭腦與靈魂便相通了,科學與哲學、藝術、宗教便相通了。事實上,大科學家都不滿足於純粹經驗研究,他們都是懷著揭示宇宙最高秘密的心愿度過實驗室里的日日夜夜的。
以上所述可統稱為廣義的科學精神,其實質是對非功利性的純粹智力生活的熱愛。這是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超越性:靈魂的認真
超越性指人對超出生存以上的意義之尋求。與理性相比,超越性更是人所特有的本質。動物有某種為生存服務的認識能力(低級理性),但決不可能有超越的追求,不可能有哲學、宗教、藝術。理性的產生也許可以用進化論解釋,但進化論肯定解釋不了靈魂即對意義的追求之來源。
和理性的解說相對應,我把超越性(心靈生活)也歸納為三個要素:
第一,對自己人生的責任心。這是心靈生活的開端和最基本要素。它根源於對生命的愛。因為這愛,不願生命流逝,便會珍惜自己的生命體驗和感受,發展出豐富的內心生活。也因為這愛,不願生命虛度,便要尋求生命的意義,對人生進行思考。每個人在世上只有活一次的機會,沒有任何人能夠代替你重新活一次;如果虛度了,也沒有任何人能真正安慰你。如果你清醒地意識到了這些,對自己的人生怎麼會不產生出最嚴重的責任心呢?我把對自己人生的責任心看做人生在世最根本的責任心,因為其他的責任可以分擔或轉讓,惟有這不能,必須完全靠自己承擔。然而,具備這種責任心極不容易,因為人們往往受習俗和時尚支配。約翰·穆勒指出:在僅關自己的事情上,人們從不問什麼合於我的性格和氣質,或者什麼能讓我身上最好和最崇高的東西得到發揮的機會。所問的是什麼合於我的地位,別人通常是怎麼做的。他們還不是在合乎習俗與合乎自己意向兩種情形相比之下,舍後者而取前者。他們根本是除了趨向合乎習俗的事情外便別無任何意向。由於他們不許依循其本性,結果就沒有本性可以依循了。尼采也指出:人們躲藏在習俗和輿論背後,隨大流地思考和行動,而不是快快樂樂地做他自己。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怯懦,怕鄰人指責,更是因為懶惰,怕真誠可能加於他們的負擔。事實上,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確是沉重的責任,最需要毅力和勇氣,而跟隨習俗和時尚則最輕鬆,但前者的收穫是擁有自己的靈魂,後者的代價是失去靈魂,究竟哪一種生活更值得一過,應該是清楚的。
第二,靈魂的認真。即在人生的根據問題上認真。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必然會引向對人生意義、根據、價值的追問,要自己來為自己尋求一種人生信仰,自己來確定在世間安身立命的原則和方式。從總體上看,我們中國人也比較缺乏靈魂的認真,缺乏超越性的追求,中國文化傳統中缺少形上學哲學和本土宗教便是明證。我們的人生哲學注重的是道德,是妥善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而往往迴避對人生進行追根究底的探究。在一定意義上,孔子和蘇格拉底分別是中西哲學傳統的始祖,他們兩人都重視人生哲學。但是,他們的嫡傳弟子便顯出了顯著差別,孟子走向了更典型的道德論,柏拉圖卻走向了本體論。這種分殊肯定已發端於他們的老師,在這方面作一比較研究一定很有意思。
第三,在精神上與某種宇宙精神本質建立聯繫的渴望。認真追問生命的意義,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死亡與不朽、世俗與神聖之類根本性問題,會要求以某種方式超越有限的肉體生命而達於更高的精神存在,渴望與之建立某種聯繫。這就是信仰的本來含義。
以上所述可視為廣義的宗教精神,其實質是對個人內在的心靈生活的無比關注,看得比外在生活更重要。這是人文精神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一個人是否具有這種廣義的宗教精神,與他是否宗教徒或屬於什麼教派完全無關。
總之,在我看來,人文精神的基本涵義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對於個人來說,就是要有自己的人格,有真正屬於自己的頭腦和靈魂,在對世界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態度上自己做主,認真負責。對於社會來說,就是要為此創造一個相宜的環境。
結語擁有心智生活
最後,我想特別對青年人說幾句話,談一談擁有心智生活的問題。
心智生活就是我前面所說的心靈生活(頭腦,理性)和智力生活(靈魂,超越性)的合稱,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精神生活。心智生活的特點是內在性和非功利性。它是一種內在生活,而不像肉體(物質)生活、社會生活那樣是外在生活。它是沒有功利目的的,心智的運用、真理的探究本身就是目的,並且能夠從中獲得最大快樂。
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內在生活和外在生活當然都是需要的。只有外在生活,生活的全部內容是謀生(掙錢+消費)和交際,這樣的人是十足的庸人。只有內在生活的人極少,往往是某一類天才,同時往往也是世人眼中的或真正病理意義上的瘋子,例如荷爾德林、尼采。有兩者皆優的天才,如歌德、拿破崙。真正的偉人必有偉大的心智(內在生活),心智不偉大者不可能有偉大的事功(外在生活),但心智偉大者未必有偉大的事功。
以上所述可統稱為廣義的科學精神,其實質是對非功利性的純粹智力生活的熱愛。這是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超越性:靈魂的認真
超越性指人對超出生存以上的意義之尋求。與理性相比,超越性更是人所特有的本質。動物有某種為生存服務的認識能力(低級理性),但決不可能有超越的追求,不可能有哲學、宗教、藝術。理性的產生也許可以用進化論解釋,但進化論肯定解釋不了靈魂即對意義的追求之來源。
和理性的解說相對應,我把超越性(心靈生活)也歸納為三個要素:
第一,對自己人生的責任心。這是心靈生活的開端和最基本要素。它根源於對生命的愛。因為這愛,不願生命流逝,便會珍惜自己的生命體驗和感受,發展出豐富的內心生活。也因為這愛,不願生命虛度,便要尋求生命的意義,對人生進行思考。每個人在世上只有活一次的機會,沒有任何人能夠代替你重新活一次;如果虛度了,也沒有任何人能真正安慰你。如果你清醒地意識到了這些,對自己的人生怎麼會不產生出最嚴重的責任心呢?我把對自己人生的責任心看做人生在世最根本的責任心,因為其他的責任可以分擔或轉讓,惟有這不能,必須完全靠自己承擔。然而,具備這種責任心極不容易,因為人們往往受習俗和時尚支配。約翰·穆勒指出:在僅關自己的事情上,人們從不問什麼合於我的性格和氣質,或者什麼能讓我身上最好和最崇高的東西得到發揮的機會。所問的是什麼合於我的地位,別人通常是怎麼做的。他們還不是在合乎習俗與合乎自己意向兩種情形相比之下,舍後者而取前者。他們根本是除了趨向合乎習俗的事情外便別無任何意向。由於他們不許依循其本性,結果就沒有本性可以依循了。尼采也指出:人們躲藏在習俗和輿論背後,隨大流地思考和行動,而不是快快樂樂地做他自己。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怯懦,怕鄰人指責,更是因為懶惰,怕真誠可能加於他們的負擔。事實上,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確是沉重的責任,最需要毅力和勇氣,而跟隨習俗和時尚則最輕鬆,但前者的收穫是擁有自己的靈魂,後者的代價是失去靈魂,究竟哪一種生活更值得一過,應該是清楚的。
第二,靈魂的認真。即在人生的根據問題上認真。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必然會引向對人生意義、根據、價值的追問,要自己來為自己尋求一種人生信仰,自己來確定在世間安身立命的原則和方式。從總體上看,我們中國人也比較缺乏靈魂的認真,缺乏超越性的追求,中國文化傳統中缺少形上學哲學和本土宗教便是明證。我們的人生哲學注重的是道德,是妥善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而往往迴避對人生進行追根究底的探究。在一定意義上,孔子和蘇格拉底分別是中西哲學傳統的始祖,他們兩人都重視人生哲學。但是,他們的嫡傳弟子便顯出了顯著差別,孟子走向了更典型的道德論,柏拉圖卻走向了本體論。這種分殊肯定已發端於他們的老師,在這方面作一比較研究一定很有意思。
第三,在精神上與某種宇宙精神本質建立聯繫的渴望。認真追問生命的意義,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死亡與不朽、世俗與神聖之類根本性問題,會要求以某種方式超越有限的肉體生命而達於更高的精神存在,渴望與之建立某種聯繫。這就是信仰的本來含義。
以上所述可視為廣義的宗教精神,其實質是對個人內在的心靈生活的無比關注,看得比外在生活更重要。這是人文精神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一個人是否具有這種廣義的宗教精神,與他是否宗教徒或屬於什麼教派完全無關。
總之,在我看來,人文精神的基本涵義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對於個人來說,就是要有自己的人格,有真正屬於自己的頭腦和靈魂,在對世界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態度上自己做主,認真負責。對於社會來說,就是要為此創造一個相宜的環境。
結語擁有心智生活
最後,我想特別對青年人說幾句話,談一談擁有心智生活的問題。
心智生活就是我前面所說的心靈生活(頭腦,理性)和智力生活(靈魂,超越性)的合稱,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精神生活。心智生活的特點是內在性和非功利性。它是一種內在生活,而不像肉體(物質)生活、社會生活那樣是外在生活。它是沒有功利目的的,心智的運用、真理的探究本身就是目的,並且能夠從中獲得最大快樂。
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內在生活和外在生活當然都是需要的。只有外在生活,生活的全部內容是謀生(掙錢+消費)和交際,這樣的人是十足的庸人。只有內在生活的人極少,往往是某一類天才,同時往往也是世人眼中的或真正病理意義上的瘋子,例如荷爾德林、尼采。有兩者皆優的天才,如歌德、拿破崙。真正的偉人必有偉大的心智(內在生活),心智不偉大者不可能有偉大的事功(外在生活),但心智偉大者未必有偉大的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