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中國戲劇文化史述》。這部書著眼中國戲劇,從戲劇的因子寫到每一朝每一代,把中國戲劇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地梳理了一遍。這部書受到了許多外國學者的重視,被認為是研究中國戲劇文化的重要史料性著作。
同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戲劇審美心理學》。這是他把美學和心理學引入戲劇理論領域的嘗試,為我國的戲劇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成為許多戲劇界人士的案頭必讀書。
次年,他的《藝術創造工程》一書又在上海問世,許多青年學子爭相購閱。他們從這本書中明曉了藝術創造的奧秘和原理,獲得了根本性的開悟和啟蒙。
四年出了四本書,且都是資料詳實、立論嚴謹的高層次理論著作,所涉及的均為我國文藝界的重大理論課題,獲得了從一般讀者到權威專家的一致好評。更難得的是這四年中他沒有耽誤過學院裡的一節課和一次會。其間,他還親自主持了一個進修班的教學,擔任著一個教研室的主任,同時在復旦大學兼著課。在如此緊張繁忙的工作中,余秋雨竟然寫出了這樣四本有分量的好書,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和余秋雨同住一座宿舍樓的一位老師對他的學生說:“你們只看到了余秋雨寫出的書,我卻能看見余秋雨窗前的那盞燈每天都是全樓熄滅得最晚的。”對此,余老師曾經玩笑似的對我說,有好幾次他一早趕到學院去上課,家裡都隨時準備著接他在課堂上暈過去的電話,因為他又寫了一個通宵,一點覺也沒撈著睡。“可是我一次也沒暈過去,老是讓家裡失望。”聽著這不無幽默的話,我差一點沒掉下淚來。
有這樣四本書,他便成了當然的、名副其實的戲劇理論家、文藝理論家。學院破格把他從講師提拔為正教授,破格給他晉升了兩級工資,國務院文化部授予他“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的稱號,又破格提拔他擔任了上海戲劇學院的院長。時年他才四十二歲,是我國最年輕的大學院長。
正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余秋雨可謂“功成名就”了。
1992年,聽說他有《文化苦旅》一書出版,我非常高興,在上海戲劇學院的“佛西書屋”一下子買了十本。第二天,我在一個小餐館給他打了個電話,他接到電話便說:“你住在什麼地方?我去看你。”我說:“我住的小旅館太亂,還是我去看你。”他卻一再堅持:“沒關係,我住的地方離你那太遠,還是我去看你吧!”最後,我們商定在戲劇學院見一面。
深秋的上海,江風瑟瑟。晚上八時許,余老師匆匆趕來。
“對不起,路上堵車,遲到了一會兒。”這使我記起他偶爾因路上堵車而上課遲到時,總是很誠懇地向同學們道歉:“對不起,我遲到了。”
我問他:“是叫你余老師呢,還是稱你余院長?”
他笑道:“叫什麼都行,咱們現在是朋友。至於院長,我已經‘退休了’!”
“‘退休’了,真的?”我有點詫異。
“好不容易才退下來。我現在是個自由人了!”他顯得好輕鬆,好愉快。“要不是拖了兩年,前年我就退下來了。”
時年,余秋雨四十六歲,是中國最早退下來的大學院長。
正在他被選為“模範院長”的時候,正當別人眼中的他“仕途輝煌、前程似錦”的時候,他毅然激流勇退,甘做一名沒有任何官位的文化學者,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壯舉,一種襟懷,一種氣魄!
《文化苦旅》的出版,是他走出書齋,踏遍青山,探詢民族文化底蘊的結晶,他又創造出了獨具一格的“文化散文”。不日,他的《山居筆記》、《中國藝術史》便將和讀者見面。我問他:“你已經寫了這麼多東西,你還要寫些什麼呢?”他輕鬆自若地告訴我:“我還要不斷地開拓新的創作領域!”我驚訝得說不出話來了。
一九九四年九月,我趁著去上海參加“首屆國際莎士比亞戲劇節”的機會,給他打了一個“中文傳呼”,約他在戲劇學院見面。
這一次他沒有遲到。我門在一個寬敞的會議室里坐下來,很快便商定了“到濟南去一趟”的計劃。
十一月一日晚,余老師飛抵濟南,下榻在南郊賓館。第二天他便起程去曲阜。中國儒教的“至聖先師”在此,余先生久欲前往,今方如願。第三天,他領略了五嶽之尊的風光和歷代文人墨客留在泰山上的遺蹟;第四天又趕到蒲松齡的故居。返回濟南後,我們五位“上戲學友”陪他走進了泉城幽靜的“五龍潭公園”。
通向輝煌的文化苦旅(侯 宏)(2)
我們在一個小亭子裡的石凳上坐了下來,要上幾杯清茶,買了兩包瓜子,開始了輕鬆愉快的談話。
用學友黃玉春的話說:“聽余老師講話絕對是一種藝術享受。”此言並不誇張。在我看來,余老師的口才絲毫不遜色於他的文筆,聽他談話與讀他的文章一樣,是一種美的享受。
十一月七號上午,余秋雨先生應邀來到山東藝術學院。偌大的禮堂座無虛席,許多沒有座位的同學只好擠站在牆邊。余老師講了三個小時,禮堂里秩序井然,鴉雀無聲,站了三個小時的同學竟然一點也沒有感覺到累。最後,全場聽眾以熱烈的、長時間的掌聲對他的講課做出最生動的評價與回報。一位老院長說:“這是我們建院以來最精彩的一個講座。”
在上海戲劇學院,每當聽他的課時,有些生病請假的學生都會不約而同地放棄休息,帶病來上課。即便是平日最不守紀律的學生,在他的課堂上也會被他的講課吸引住,變成認真聽課的好學生。
無論是在台灣,還是在香港在新加坡,凡是聽過余秋雨講課的,無論是否同意他的學術觀點,都總是會被他的演講所吸引,所折服。
聽余秋雨談話的最突出的感覺是輕鬆愉快,滋潤清醒。他的情緒和風格正如他的名字,恰似習習秋雨從高天之上瀟瀟地灑落,不溫不燥,不冷不火,不強加於人,也不含混模糊,清晰的邏輯分析配合著準確生動的例證,似庖丁解牛,如管仲撫琴,於從容瀟灑之中蘊含著厚實深邃的功底,形成—個強有力的磁場,由不得你不投入。
余秋雨認為,一個人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同等重要。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用嘴講話要比用筆寫作多得多.因此,必須有意識地鍛鍊“發言”的生動、敏捷、準確、深邃。因為,對於一個文化人來說,信口開河或拙於表達都是很不好的。
余老師的最大優點在於:他不是一個埋頭書齋,為了出書而寫作的學者,他投身於現實生活的激流,站在現代文明的前沿,是面向世界和未來的先鋒式、前衛式的學者。
熟悉余秋雨的人都知道.他經常和青年學生在學生食堂邊聊邊吃;經常到學生宿舍聊天;經常參加學生們自發舉辦的文藝活動。許多年輕人很快就會驚異地發現:這位滿腹經綸的大學者竟然比我們還天真活潑,還思想解放,還敢於創新,還現代!
同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戲劇審美心理學》。這是他把美學和心理學引入戲劇理論領域的嘗試,為我國的戲劇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成為許多戲劇界人士的案頭必讀書。
次年,他的《藝術創造工程》一書又在上海問世,許多青年學子爭相購閱。他們從這本書中明曉了藝術創造的奧秘和原理,獲得了根本性的開悟和啟蒙。
四年出了四本書,且都是資料詳實、立論嚴謹的高層次理論著作,所涉及的均為我國文藝界的重大理論課題,獲得了從一般讀者到權威專家的一致好評。更難得的是這四年中他沒有耽誤過學院裡的一節課和一次會。其間,他還親自主持了一個進修班的教學,擔任著一個教研室的主任,同時在復旦大學兼著課。在如此緊張繁忙的工作中,余秋雨竟然寫出了這樣四本有分量的好書,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和余秋雨同住一座宿舍樓的一位老師對他的學生說:“你們只看到了余秋雨寫出的書,我卻能看見余秋雨窗前的那盞燈每天都是全樓熄滅得最晚的。”對此,余老師曾經玩笑似的對我說,有好幾次他一早趕到學院去上課,家裡都隨時準備著接他在課堂上暈過去的電話,因為他又寫了一個通宵,一點覺也沒撈著睡。“可是我一次也沒暈過去,老是讓家裡失望。”聽著這不無幽默的話,我差一點沒掉下淚來。
有這樣四本書,他便成了當然的、名副其實的戲劇理論家、文藝理論家。學院破格把他從講師提拔為正教授,破格給他晉升了兩級工資,國務院文化部授予他“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的稱號,又破格提拔他擔任了上海戲劇學院的院長。時年他才四十二歲,是我國最年輕的大學院長。
正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余秋雨可謂“功成名就”了。
1992年,聽說他有《文化苦旅》一書出版,我非常高興,在上海戲劇學院的“佛西書屋”一下子買了十本。第二天,我在一個小餐館給他打了個電話,他接到電話便說:“你住在什麼地方?我去看你。”我說:“我住的小旅館太亂,還是我去看你。”他卻一再堅持:“沒關係,我住的地方離你那太遠,還是我去看你吧!”最後,我們商定在戲劇學院見一面。
深秋的上海,江風瑟瑟。晚上八時許,余老師匆匆趕來。
“對不起,路上堵車,遲到了一會兒。”這使我記起他偶爾因路上堵車而上課遲到時,總是很誠懇地向同學們道歉:“對不起,我遲到了。”
我問他:“是叫你余老師呢,還是稱你余院長?”
他笑道:“叫什麼都行,咱們現在是朋友。至於院長,我已經‘退休了’!”
“‘退休’了,真的?”我有點詫異。
“好不容易才退下來。我現在是個自由人了!”他顯得好輕鬆,好愉快。“要不是拖了兩年,前年我就退下來了。”
時年,余秋雨四十六歲,是中國最早退下來的大學院長。
正在他被選為“模範院長”的時候,正當別人眼中的他“仕途輝煌、前程似錦”的時候,他毅然激流勇退,甘做一名沒有任何官位的文化學者,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壯舉,一種襟懷,一種氣魄!
《文化苦旅》的出版,是他走出書齋,踏遍青山,探詢民族文化底蘊的結晶,他又創造出了獨具一格的“文化散文”。不日,他的《山居筆記》、《中國藝術史》便將和讀者見面。我問他:“你已經寫了這麼多東西,你還要寫些什麼呢?”他輕鬆自若地告訴我:“我還要不斷地開拓新的創作領域!”我驚訝得說不出話來了。
一九九四年九月,我趁著去上海參加“首屆國際莎士比亞戲劇節”的機會,給他打了一個“中文傳呼”,約他在戲劇學院見面。
這一次他沒有遲到。我門在一個寬敞的會議室里坐下來,很快便商定了“到濟南去一趟”的計劃。
十一月一日晚,余老師飛抵濟南,下榻在南郊賓館。第二天他便起程去曲阜。中國儒教的“至聖先師”在此,余先生久欲前往,今方如願。第三天,他領略了五嶽之尊的風光和歷代文人墨客留在泰山上的遺蹟;第四天又趕到蒲松齡的故居。返回濟南後,我們五位“上戲學友”陪他走進了泉城幽靜的“五龍潭公園”。
通向輝煌的文化苦旅(侯 宏)(2)
我們在一個小亭子裡的石凳上坐了下來,要上幾杯清茶,買了兩包瓜子,開始了輕鬆愉快的談話。
用學友黃玉春的話說:“聽余老師講話絕對是一種藝術享受。”此言並不誇張。在我看來,余老師的口才絲毫不遜色於他的文筆,聽他談話與讀他的文章一樣,是一種美的享受。
十一月七號上午,余秋雨先生應邀來到山東藝術學院。偌大的禮堂座無虛席,許多沒有座位的同學只好擠站在牆邊。余老師講了三個小時,禮堂里秩序井然,鴉雀無聲,站了三個小時的同學竟然一點也沒有感覺到累。最後,全場聽眾以熱烈的、長時間的掌聲對他的講課做出最生動的評價與回報。一位老院長說:“這是我們建院以來最精彩的一個講座。”
在上海戲劇學院,每當聽他的課時,有些生病請假的學生都會不約而同地放棄休息,帶病來上課。即便是平日最不守紀律的學生,在他的課堂上也會被他的講課吸引住,變成認真聽課的好學生。
無論是在台灣,還是在香港在新加坡,凡是聽過余秋雨講課的,無論是否同意他的學術觀點,都總是會被他的演講所吸引,所折服。
聽余秋雨談話的最突出的感覺是輕鬆愉快,滋潤清醒。他的情緒和風格正如他的名字,恰似習習秋雨從高天之上瀟瀟地灑落,不溫不燥,不冷不火,不強加於人,也不含混模糊,清晰的邏輯分析配合著準確生動的例證,似庖丁解牛,如管仲撫琴,於從容瀟灑之中蘊含著厚實深邃的功底,形成—個強有力的磁場,由不得你不投入。
余秋雨認為,一個人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同等重要。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用嘴講話要比用筆寫作多得多.因此,必須有意識地鍛鍊“發言”的生動、敏捷、準確、深邃。因為,對於一個文化人來說,信口開河或拙於表達都是很不好的。
余老師的最大優點在於:他不是一個埋頭書齋,為了出書而寫作的學者,他投身於現實生活的激流,站在現代文明的前沿,是面向世界和未來的先鋒式、前衛式的學者。
熟悉余秋雨的人都知道.他經常和青年學生在學生食堂邊聊邊吃;經常到學生宿舍聊天;經常參加學生們自發舉辦的文藝活動。許多年輕人很快就會驚異地發現:這位滿腹經綸的大學者竟然比我們還天真活潑,還思想解放,還敢於創新,還現代!